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的制作方法

2022-08-07 05:3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能让患者在服药的同时,及时、方便地居家自我监测新鲜尿液的ph值大小,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饮食、给药剂量、给药方法,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


背景技术:

2.一些患者在服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后,这些药物在尿液中浓度较高,可形成结晶性沉淀,宜大量喝水,也可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使结晶的溶解度提高,以减少析出的结晶对尿道的伤害。痛风患者在服用一些药物如丙磺舒、苯溴马隆、别嘌醇等后,应注意大量饮水,每天保持尿量超过2000ml以上,同时应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尿液 ph(酸碱度)保持在6.0以上,防止尿酸在排出的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高尿酸血症病人肾结石的发生与其尿液尿酸水平高、ph值水平低有关,尤其是当尿液ph值《6时,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当ph值《4.75时,91%以上的尿酸为溶解度低的非离子化尿酸(即游离尿酸),易沉积在肾脏,损害肾实质或形成肾结石;当ph值》6.75时,90%以上的尿酸为溶解度高的离子化尿酸(即尿酸盐),随尿排出体外。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指出, 尿液ph值小于6时应开始碱化尿液。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进一步提出痛风病人应碱化尿液,尤其是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病人。但当尿ph》7.0虽然增加尿尿酸溶解度,却增加了钙盐结石的发生率,因此推荐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的最佳晨尿ph值为6.2~6.9。
3.检测时尿液时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尿液ph改变。大多数情况下,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呈碱性;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液ph偏酸。所以尿液ph值在24h内变化较大,应留取新鲜尿液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准确。如果去医院检测,增加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依从性不好,同时排队时间和取样本到检测时间可能较长,不能保证新鲜尿液,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对高质量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患者不具备专业知识,医生又无法时刻关注患者的平时保健,药师在发药时,由于时间紧张,做不到一对一地详细交代患者如何监测尿液ph值,所以一部分患者只关注服药没服药,而不关注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不知道监测尿液ph值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一部分患者虽然知道,但是对ph值的最佳控制范围不了解。患者在药店或医院购买治疗药品后,又要上试剂商店购买ph试纸,非常不方便。ph计测量溶液ph值虽然精度高但价格贵,需要校准,不如ph试纸操作简单、方便。
5.市场上广范ph试纸测量范围是1—14,它只能是大致测量溶液的酸碱性;精密ph试纸可以将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精密试纸按测量区间有ph (0.5-5.0);ph(3.8-5.4);ph(5.4-7.0);ph(5.5-9.0);ph(6.4-8.0);ph(1.4-8.0); ph(8.2-10.0);ph(9.5-13.0)等。ph试纸种类多样,尤其是精度试纸的种类更是繁多。一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想购买ph试纸却不知道如何去买或者不知道购买哪种精度的ph试纸。
6.由于正常尿液的ph值波动范围4.5-8.0,大部分在5.0-7.0之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液ph值由于服用药物的原因,波动比较大,当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时,ph会升高,药物过量时,甚至达到9.0,有碱中毒的风险。当ph值超过测量的范围时,精密ph试纸就无效了。所以患者单用一种精密ph试纸有时候不能准确地测出尿液ph值。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高尿酸血症患者想自我保健却不知道如何保健的问题,满足将药学服务主动适应健康服务的新需求,同时考虑经济性、实用性、方便性、及时性的问题,实现患者的自我药疗,本发明将原有市售药品包装盒的侧面增加一个可直接撕掉的小型包装盒,小型包装盒通过撕裂线和药品原包装相连,小型包装盒上印刷有精密ph试纸比色卡,并在不同区域的比色卡条下面印刷有不同的提示建议。基于卫生考虑,患者购买药品后,可将本包装从中间撕裂线撕开,装药的药盒置于家中阴凉干燥处保存,撕掉的小型包装盒放于家中卫生间以备监测尿液时使用。基于服用药物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尿液的波动范围,本发明采用ph(5.4-7.0)试纸和ph(5.5-9.0)试纸装于小型包装盒内,将两种测量区间相结合,ph(5.5-9.0)试纸可以大致测出ph值,ph(5.4-7.0)试纸可以更精确地测出此区间的尿液ph,另一方面两种试纸可以相互比对,使结果更准确。
8.这样患者在购买药品的同时,不需要再去试剂商店另行购买ph试纸,服用药品的同时,能重视检测自身的尿液,可以及时、方便、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提示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或增减药量,避免产生结晶尿或钙盐结石,同时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可以尽快就医,避免了延误病情的情况,适合患者自我药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大批量生产成本较低,不会大幅度影响药品零售价格,包装和实用性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增加了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9.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方案为:在市售药品包装盒上增加一个可直接撕掉的小型包装盒,小型包装盒上印刷比色卡条,不同比色卡条对应不同ph值,不同 ph值区域的比色卡条下面印刷有提示建议:如当尿液ph值在6.0以下时为预警区(建议患者服用碱性食物或药物),如可以喝碱性饮品或用碳酸氢钠片等,使ph值维持在6.0以上,防止尿酸在排出的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当尿液ph值处于6.0-6.5之间为安全区;当尿液ph值处于6.5-7.0为痛风患者最佳区;当尿液ph值处于7.0-8.0为不建议区,因为易发生钙盐结石,可适当减少碱性食物或药物的摄取;当尿液ph值处于8.0以上为警惕区,提醒患者警惕碱中毒,停用碱性药物或及时就医。
10.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明亮的比色卡条、不同范围的ph值提示建议印刷在药品包装上,在感官上,可以引起患者重视,让患者在家中自行方便地监测自己的尿液ph,简单明了地知道所测的ph值处于何种水平,可以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自己的饮食、给药剂量、给药方法,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帮助患者真正地实现自我药疗,提高了患者安全用药意识和合理用药水平,满足了将药学服务主动适应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附图说明
11.图1为一种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的俯视平面图,比色卡在药盒的右侧。
12.附图1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3.7是市售的药品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盒,1是可直接撕掉的小型包装盒;2 是比色卡条(1);3是比色卡条(2);4是不同区域的比色卡条下面印刷有不同的提示建议;5是精密ph试纸(1);6是精密ph试纸(2)。
14.图2为一种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的俯视平面图,比色卡在药盒的上侧。
15.附图2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6.1是市售的药品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盒,2是比色卡条(1);3是比色卡条 (2);4是不同区域的比色卡条下面印刷有不同的提示建议;5是精密ph试纸 (1);6是精密ph试纸(2)。
17.附图3为一种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的立体透视图,比色卡在药盒的下侧,内含ph试纸。药盒可从中间虚线处撕开变为两个包装盒。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19.一种监测尿液ph值的药盒,适用于患者服用抗痛风药物、磺胺类等药物后需大量喝水,碱化尿液时的ph值的监测和控制,其包括:最小销售单元的药品包装盒,可直接撕掉的小型包装盒,它们通过纵向的撕裂线相连,小型包装盒内装有精密ph试纸(1)和精密ph试纸(2),小型包装盒上印刷有比色卡条 (1),比色卡条(2),所述的比色卡条(1)的数量有8条,且分别代表:ph 值5.4以下、5.4、5.8、6.2、6.4、6.7、7.0、7.0以上;所述比色卡条(2) 的数量有8条,且分别代表:ph值为5.5、6.0、6.5、7.0、7.5、8.0、8.5、 9.0。
20.试纸和小型包装盒上印刷的比色卡的使用方法:患者购买药品后,将本包装从提示的虚线处撕开,装药的药盒置于家中阴凉干燥处保存,撕掉的小型包装盒放于家中卫生间以备监测尿液时使用,患者服用抗痛风药物、磺胺类等药物几小时后,在卫生间留取中段尿液,从撕掉的小型包装盒里取出试纸(1)一条和试纸(2)一条,同时浸入新鲜尿液中,将湿润的试纸与撕掉的小型包装盒上面的比色卡条(1)和比色卡条(2)比较,记下ph值,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色卡条下面提示建议进行饮食或药物的调整:当尿液ph值小于6.0为预警区 (建议患者服用碱性食物或药物),可以开始喝碱化尿液的饮品或服用碳酸氢钠片等,使ph值维持在6.0以上,防止尿酸在排出的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当尿液ph值6.0-6.5为安全区,提示患者可以继续服用碱化尿液的饮品或小剂量的碱性药物;当尿液ph值6.5-7.0为痛风患者最佳区,此时90%以上的尿酸为溶解度高的离子化尿酸(即尿酸盐),随尿排出体外,提示患者可以保持用药方案不变;当尿液ph值7.0-8.0为不建议区,因为易发生钙盐结石,提醒患者适当减少碱性药物或饮品;当尿液ph值8.0以上为警惕碱中毒区,提醒患者停用碱性药物或及时就医。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专利,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