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04 02:27: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境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cn201410079077.2公开了一种强化内源营养盐控释的底泥修复曝气装置,包括导流罩;设置在导流罩内的潜水泵、文丘里管、吸气管和至少两个气水排管;和设置在导流罩外的控制柜;文丘里管的一端与潜水泵连通;吸气管与文丘里管连通,并向上延伸至导流罩外;气水排管与文丘里管的另一端连通,气水排管对称地设置在文丘里管的另一端,并向两侧伸展构成机翼状结构;控制柜与潜水泵通过电缆连接。该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曝气方法,能够根据水动力特性及其动态变化优化调控曝气过程,促使体系中溶解氧水平和缺氧微环境的合理分布,实现内源营养盐的有效控释;
3.采用该实用新型虽然可以解决底泥扰动悬浮致上覆水浑浊、曝气设备堵塞及噪音的影响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其采用的是通过曝气的方式,改善污泥的水界面的含氧量,可使底泥在局部范围内大量扬起并悬浮在水体中,促使内源污染物的快速释放,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泥水界面的氧含量和缺氧微环境分布这一矛盾平衡来控制内源氮的硝化-反硝化和内源磷的“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耦合过程。在保持上覆水d0含量一致的条件下,曝气产生的泥水界面扰动对于不同的曝气装置及布置均会有所不同,其直接影响体系中溶解氧水平和缺氧微环境的分布,进而影响内源营养盐的迁移和转化,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曝气,由于其需要对底泥进行局部范围内扬起,因此,往往需要单独设置一机构对底泥进行扰动,而对于水域较深的地方,该扰动机构的体积也相对较大,对于其安装、拆卸以及携带均不方便;
4.为此,急需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以解决扰动机构的体积大,不易携带和安装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包括硬质管、软管和限位件,其中:
7.硬质管,一端与曝气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通,此外,硬质管具有伸缩功能;
8.软管,与硬质管相互连通,且其长度为0.5m-1m之间;
9.限位件,用以限制软管在以硬质管的轴线所形成的圆柱形的区域内运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限位件包括圆盘和套筒,其中:
12.圆盘,硬质管穿过圆盘并与圆盘固定连接;
13.套筒,与圆盘固定连接,此外,软管设置在套筒内。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套筒由网栅板的两对边卷折固定形成。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网栅板设有节点,所述节点设置在套筒的外侧。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套筒和软管同轴设置而成。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1.当软管与套筒抵接时,软管的开口位于套筒的外部。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3.硬质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其中:
24.第一管,与曝气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通;
25.第二管,一端套装在第一管的外表面上,并与第一管螺纹连接,软管与第二管的另一端相互连通。
2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7.还包括圆环和弹性件,其中:
28.圆环,套装在第一管的外表面上并与第一管固定连接;
29.弹性件,一端和圆环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在第二管上。
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1.所述第二管和软管之间采用卡箍固定连接。
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3.软管套装在第二管的外表面上并用卡箍进行固定连接。
3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35.(一)通过设置软管,然后将曝气发生装置的出气口通过硬质管与软管相互连通,因而,当软管的另一端放入到待处理的水域中时,当曝气发生装置内的富氧气体通过软管并流出后,软管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摆动,该摆动会使得底泥上方的水界面不在是原有形式的层流状态,而变成紊流的状态,部分底泥从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从而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专门设置一个机械的扰动装置从而进行底泥的扰动,即此处无需再设置扰动装置,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此处的曝气发生装置和软管的结合不仅能够达到现有技术中的为底泥上覆水界面间形成好氧隔离层(其作用为可以快速将界面间的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到 100mv以上,氧化层可以促进fe
2
转变为fe
3
,与磷酸盐结合为成较为稳定的磷酸铁沉淀,提高磷的矿化度,阻碍底泥内总磷的释放),同时还能实现部分底泥的松动(即扰动作用),造成部分底泥再悬浮,加快底泥磷元素的再释放,促使总磷在短期内持续上升,然后在底泥再悬浮区层随动加入强化磷吸附工艺,快速地将由于底泥再释放进入水体的磷元素离子团进行吸附性消纳,由于吸附工艺的强制性转移特点,就可以将水中的磷元素含量比较彻底的去除掉;此外,采用此种组合同时可以控制扰动的幅度,避免扰动幅度过大从而使得大量的底泥漂浮在待处理的水域内,从而使得水体变得浑浊,即此结构组合实现的扰动是轻扰动的扰动方式;
36.此外,在上述的方案中,虽然可以通过设置软管实现软管的摆动,但是软管的摆动幅度若过大,则会出现将水体搅浑的情况,显然,此种情况是不允许发生的,通过对软管的长度进行限制(具体而言,软管的长度为0.5m-1m之间),从而可以有效的限制软管的摆动幅
度,其次,通过设置限位件通过可以限制软管的振动幅度,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因软管的摆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水体浑浊的情况发生;
37.最后,为了实现该装置的通用性,使得其在不同深度的水域均能适用,将硬质管采用具有伸缩功能制成,如此,可以保证硬质管的长度可调节,从而可以保证软管的自由端距离水域的底泥的高度可调,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水域的底泥的治理。
38.(二)为了实现(一)的设计意图,使得软管在限位件的作用下仅能在一定的区域内摆动,通过采用圆盘和套筒进行实现,具体而言,通过将圆盘固定设置在硬质管上,即通过硬质管来支撑圆盘,在将套筒固定设置在圆盘上,而软管设置在套筒内,从而可以使得软管的摆动不会跳出套筒的区域,进而限制了软管的振幅,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水体浑浊的情况发生。
39.(三)在上述(二)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能够实现限制软管的振幅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由于底泥的脱离是靠软管的振动实现的,即软管带动水体的波动,从而实现底泥的脱落,而若套筒的外壁采用的实心设计,那么软管的摆动仅会引起套筒内的水的波动,通过套筒内的水的波动,传递给套筒外部的水体波动,而套筒采用实心设计,那么套筒内的水体的波动,在套筒内壁层层反射会减弱此种波动,进而使得底泥的不易脱落,从而不能有效的去处底泥中的总磷,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通过对套筒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得套筒的形成是由网栅板形成的,当软管在套筒内摆动时,由于套筒内的水和外部的水相互连通,因此,可以有效的引起水体的振动,防止该波动信号的损失,从而可以达到有效的清除底泥的目的。
40.(四)在上述(三)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能够实现减少水体波动的能量的损失,但是,由于套筒的设计是采用网栅板制成的,网栅板上会存在各个节点,若该节点设置在套筒内时,由于软管内形成的是气泡,当软管和套筒碰撞时,节点尖端会存在刺破该气泡的情况,显然,此种情况也是不能允许的,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通过将节点设置在套筒外,当软管碰撞套筒时,由于节点设置在套筒外,因此,不会出现尖端碰撞的情况,而平面碰撞由于压强较小,因此,软管内的气泡被撞破的概率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综上,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软管内的气泡撞破的情况发生。
41.(五)在上述(二)-(四)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能够控制软管的振幅的目的,但是,若其振幅是不规则的振动,同样会引起水体的浑浊,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通过将套筒和软管同轴设置,从而使得软管的各处的波峰高度相同,从而可以使得软管的振动相对规则,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水体的浑浊。
42.(六)在上述(五)的实施方案中,虽然可以实现防止水体浑浊的情况发生,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软管是摆动的状态,当软管和套筒抵接时,软管的开口位于套筒内,则软管的开口就会对着套筒,又由于软管处出来的是气泡,若气泡对着网栅板则会出现气泡破裂的情况,此种情况,显然也不利于底泥的处理,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通过限制软管的出口的极限位置,使得软管与套筒抵接时,软管的出口仍然位于套筒的外部,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气泡从软管处出来时,气泡破裂的情况发生。
43.(七)为了实现(一)的设计意图,使得硬质管具有伸缩功能从而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水域,通过将硬质管分解为第一管和第二管从而实现其具有一定的伸缩功能,具体而言,将第二管螺纹连接在第一管的外表面上,再将软管连接在第二管上,通过旋
转第二管,从而可以达到调节软管的自由端距离底泥的距离,而就第二管螺纹连接在第一管的外表面,是由于气泡流的路径是从第一管到第二管再到软管,若第二管螺纹连接在第一管内,则气泡在第一管向第二管流动时,会出现气泡卡在第一管和第二管的交口处,最终影响到气泡的第一管向第二管的传递。
44.(八)在上述(七)的实施方案中,虽然可以实现硬质管的伸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水域的水有时是活水,即水是流动的状态,而流动的水会出现使得第二管相对第一管发生旋转运动的情况发生,最终会影响底泥的治理,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设置弹性件,使得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产生预紧力,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一管和第二管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转动。
45.(九)在上述(七)或(八)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能够实现硬质管的伸缩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就底泥的去磷的工艺中,硬质管和软管之间的连通的气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为了保证其气密性相对较好,通过采用卡箍进行连接,通过采用卡箍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气密性,而且,采用卡箍也可以有效的调节软管的有效使用长度,从而可以达到保证软管的振幅的目的。
46.(十)在上述(九)的实施方案中,虽然可以实现软管和硬质管的连通时的气密性,但是正如实施方案(四)中所述,软管内设置的是气泡,而硬质管中设置的同样是气泡,气泡是通过硬质管想软管内移动的,而若硬质管套装在软管外,则会出现硬质管的气泡无法从硬质管到软管的丝滑传递,会出现气泡堵塞在硬质管和软管的交口处,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通过将软管套装在硬质管上,从而可以实现气泡有效的从硬质管到软管之间的传递。
附图说明
4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的立体图;
4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的内部组件示意图;
4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的硬质管的结构示意图。
50.图中:1、硬质管;11、第一管;12、第二管;2、软管;3、限位件;31、圆盘;32、套筒;4、卡箍;5、圆环;6、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5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5.实施例1:
5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请参阅图1所示,并结合图2-3所示,包括硬质管1、软管2和限位件3,其中:
57.硬质管1,一端与曝气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通,硬质管1具有伸缩功能,硬质管1包括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其中:第一管11,与曝气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通;第二管12,一端套装在第一管11的外表面上,并与第一管11螺纹连接。
58.软管2,与第二管12相互连通,且其长度为0.5m-1m之间。
59.限位件3,用以限制软管2在以硬质管1的轴线所形成的圆柱形的区域内运动,包括圆盘31和套筒32,其中:圆盘31,第二管12穿过圆盘31并与圆盘31固定连接;套筒32,与圆盘31固定连接,此外,软管2设置在套筒32内。
60.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61.通过设置软管2,然后将曝气发生装置的出气口通过硬质管1与软管2相互连通,因而,当软管2的另一端放入到待处理的水域中时,当曝气发生装置内的富氧气体通过软管2并流出后,软管2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摆动,该摆动会使得底泥上方的水界面不在是原有形式的层流状态,而变成紊流的状态,部分底泥从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从而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专门设置一个机械的扰动装置从而进行底泥的扰动,即此处无需再设置扰动装置,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此处的曝气发生装置和软管2的结合不仅能够达到现有技术中的为底泥上覆水界面间形成好氧隔离层(其作用为可以快速将界面间的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到 100mv以上,氧化层可以促进fe2 转变为fe3 ,与磷酸盐结合为成较为稳定的磷酸铁沉淀,提高磷的矿化度,阻碍底泥内总磷的释放),同时还能实现部分底泥的松动(即扰动作用),造成部分底泥再悬浮,加快底泥磷元素的再释放,促使总磷在短期内持续上升,然后在底泥再悬浮区层随动加入强化磷吸附工艺,快速地将由于底泥再释放进入水体的磷元素离子团进行吸附性消纳,由于吸附工艺的强制性转移特点,就可以将水中的磷元素含量比较彻底的去除掉;此外,采用此种组合同时可以控制扰动的幅度,避免扰动幅度过大从而使得大量的底泥漂浮在待处理的水域内,从而使得水体变得浑浊,即此结构组合实现的扰动是轻扰动的扰动方式;
62.此外,在上述的方案中,虽然可以通过设置软管2实现软管2的摆动,但是软管2的摆动幅度若过大,则会出现将水体搅浑的情况,显然,此种情况是不允许发生的,通过对软管2的长度进行限制(具体而言,软管2的长度为0.5m-1m之间),从而可以有效的限制软管2的摆动幅度,其次,通过设置限位件3通过可以限制软管2的振动幅度,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因软管2的摆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水体浑浊的情况发生;
63.软管2在限位件3的作用下仅能在一定的区域内摆动,通过采用圆盘31和套筒32进行实现,具体而言,通过将圆盘31固定设置在硬质管1上,即通过硬质管1来支撑圆盘31,在将套筒32固定设置在圆盘31上,而软管2设置在套筒32内,从而可以使得软管2的摆动不会跳出套筒32的区域,进而限制了软管2的振幅,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水体浑浊的情况发生;
64.硬质管1具有伸缩功能从而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水域,通过将硬质管1分解为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从而实现其具有一定的伸缩功能,具体而言,将第二管12螺纹连接在第一管11的外表面上,再将软管2连接在第二管12上,通过旋转第二管12,从而可以达到调节软管2的自由端距离底泥的距离,而就第二管12螺纹连接在第一管11的外表面,是由于气泡流的路径是从第一管11到第二管12再到软管2,若第二管12螺纹连接在第一管11内,则气泡在第一管11向第二管12流动时,会出现气泡卡在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的交口处,最终影响到气泡的第一管11向第二管12的传递;
65.最后,为了实现该装置的通用性,使得其在不同深度的水域均能适用,将硬质管1采用具有伸缩功能制成,如此,可以保证硬质管1的长度可调节,从而可以保证软管2的自由端距离水域的底泥的高度可调,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水域的底泥的治理。
66.实施例2:
67.在实施例1中,虽然能够实现限制软管2的振幅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由于底泥的脱离是靠软管2的振动实现的,即软管2带动水体的波动,从而实现底泥的脱落,而若套筒32的外壁采用的实心设计,那么软管2的摆动仅会引起套筒32内的水的波动,通过套筒32内的水的波动,传递给套筒32外部的水体波动,而套筒32采用实心设计,那么套筒32内的水体的波动,在套筒32内壁层层反射会减弱此种波动,进而使得底泥的不易脱落,从而不能有效的去处底泥中的总磷,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68.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套筒32由网栅板的两对边卷折固定形成。
69.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0.通过对套筒32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得套筒32的形成是由网栅板形成的,当软管2在套筒32内摆动时,由于套筒32内的水和外部的水相互连通,因此,可以有效的引起水体的振动,防止该波动信号的损失,从而可以达到有效的清除底泥的目的。
71.实施例3:
72.在上述实施例2中,虽然能够实现减少水体波动的能量的损失,但是,由于套筒32的设计是采用网栅板制成的,网栅板上会存在各个节点,若该节点设置在套筒32内时,由于软管2内形成的是气泡,当软管2和套筒32碰撞时,节点尖端会存在刺破该气泡的情况,显然,此种情况也是不能允许的,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73.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网栅板设有节点,所述节点设置在套筒32的外侧。
7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5.通过将节点设置在套筒32外,当软管2碰撞套筒32时,由于节点设置在套筒32外,因此,不会出现尖端碰撞的情况,而平面碰撞由于压强较小,因此,软管2内的气泡被撞破的概率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综上,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软管2内的气泡撞破的情况发生。
76.实施例4:
77.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能够控制软管2的振幅的目的,但是,若其振幅是不规则的振动,同样会引起水体的浑浊,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78.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套筒32和软管2同轴设置而成。
7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80.通过将套筒32和软管2同轴设置,从而使得软管2的各处的波峰高度相同,从而可以使得软管2的振动相对规则,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水体的浑浊。
81.实施例5:
82.在上述实施例4中,虽然可以实现防止水体浑浊的情况发生,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软管2是摆动的状态,当软管2和套筒32抵接时,软管2的开口位于套筒32内,则软管2的开口就会对着套筒32,又由于软管2处出来的是气泡,若气泡对着网栅板则会出现气泡破裂的情况,此种情况,显然也不利于底泥的处理,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83.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当软管2与套筒32抵接时,软管2的开口位于套筒32的外部。
8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85.通过限制软管2的出口的极限位置,使得软管2与套筒32抵接时,软管2的出口仍然位于套筒32的外部,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气泡从软管2处出来时,气泡破裂的情况发生。
86.实施例6:
87.在上述实施例1中,虽然能够实现限制软管2的振幅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就底泥的去磷的工艺中,硬质管1和软管2之间的连通的气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为了保证其气密性相对较好,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88.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硬质管1和软管2之间采用卡箍4固定连接。
8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90.通过采用卡箍4进行连接,通过采用卡箍4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气密性,而且,采用卡箍4也可以有效的调节软管2的有效使用长度,从而可以达到保证软管2的振幅的目的。
91.实施例7:
92.在上述实施例1中,虽然可以实现硬质管1的伸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水域的水有时是活水,即水是流动的状态,而流动的水会出现使得第二管12相对第一管11发生旋转运动的情况发生,最终会影响底泥的治理,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93.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还包括圆环5和弹性件6,其中:
94.圆环5,套装在第一管11的外表面上并与第一管11固定连接。
95.弹性件6,一端和圆环5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在第二管12上,具体而言,弹性件6为压缩弹簧。
9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97.通过设置弹性件6,使得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之间产生预紧力,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转动。
98.实施例8:
99.在上述实施例7或8中,虽然能够实现硬质管的伸缩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就底泥的去磷的工艺中,硬质管1和软管2之间的连通的气密
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为了保证其气密性相对较好,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100.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第二管12和软管2之间采用卡箍4固定连接。
10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102.通过采用卡箍4进行连接,通过采用卡箍4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气密性,而且,采用卡箍4也可以有效的调节软管2的有效使用长度,从而可以达到保证软管2的振幅的目的。
103.实施例9:
104.在上述实施例8中,虽然可以实现软管2和硬质管1的连通时的气密性,但是正如实施方案4中所述,软管2内设置的是气泡,而硬质管1中设置的同样是气泡,气泡是通过硬质管1想软管2内移动的,而若硬质管1套装在软管2外,则会出现硬质管1的气泡无法从硬质管1到软管2的丝滑传递,会出现气泡堵塞在硬质管1和软管2的交口处,为了解决此种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105.一种软管2扰动结构限位装置,软管2套装在硬质管1的外表面上并用卡箍4进行固定连接。
10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107.通过将软管2套装在硬质管1上,从而可以实现气泡有效的从硬质管1到软管2之间的传递。
108.实施例10:
109.在没有技术冲突的前提下,还包括实施例1-9中任意的排列组合。
11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