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扭力测试治具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1:05: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治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力测试治具。


背景技术:

2.在一些耳机中,可包括后挂组件。后挂组件可设置成弯曲状,以用于绕设在用户的头部后侧。
3.后挂组件可包括弹性金属丝和软管。其中,软管内具有穿线通道,弹性金属丝穿设在穿线通道内。软管可由质地较软的材质(例如硅胶)制成,其包覆金属丝,以便于改善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4.弹性金属丝用于增加后挂组件的强度,并且需要通过胶水粘结固定在软管内,使得二者形成杆状件。如果软管与弹性金属丝粘结的不够牢固,则软管容易相对于弹性金属丝转动,并且容易变形、破损。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软管与弹性金属丝之间的粘结强度进行检测。
5.其中一种检测方式是,可通过检测软管与弹性金属丝进行相对转动的扭力来对应判断软管与弹性金属丝之间的粘结强度。然而,由于软管和弹性金属丝均为弯曲形状,并且其尺寸较小,因此难以固定软管或弹性金属丝,也难以将软管或弹性金属丝与扭力计对接而进行检测。
6.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不足的扭力测试治具。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扭力测试治具,以解决不易对杆状件进行扭力检测的技术问题。
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扭力测试治具,其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对接部。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活动,以使所述第二卡槽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能够与所述第二卡槽组合围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用于固持待测试的杆状件的第一端;所述对接部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或所述第二部件上,用于与扭力计对接。
9.可选地,所述夹持空间设置成能够与待测试的杆状件的末端过盈配合,所述杆状件包括软管和穿设且粘结在软管内的金属丝。
10.可选地,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夹持空间的轴向上。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构造为底座,并且包括底座主体和定位壁,所述底座主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定位壁用于与所述第二部件止挡配合。
12.可选地,所述定位壁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上延伸;和/或,所述底座主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对应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收容自所述杆状件的软管伸出的金属丝;所述底
座主体包括自所述容纳槽的底部远离所述第一卡槽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对接部连接在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并对着所述容纳槽设置。
13.可选地,所述第二部件构造为盖板,并且包括盖板主体和手柄,所述盖板主体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手柄位于所述盖板主体的一端;和/或,所述第二部件至少在形成有所述第二卡槽的部分为透明的。
14.可选地,所述扭力测试治具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15.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磁吸部件和第二磁吸部件,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和第二磁吸部件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和第二磁吸部件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当所述第二部件贴合所述第一部件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对所述第二磁吸部件产生磁吸力,以使所述第二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16.可选地,所述扭力测试治具还包括合页,所述合页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连接,用于允许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枢转。
17.可选地,所述对接部与扭力计对接后,所述扭力测试治具能够悬吊在所述扭力计上。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此实施例的扭力测试治具中,通过由第一部件的第一卡槽和第二部件的第二卡槽围成夹持空间,从而能够固持待测试的杆状件的第一端,使得杆状件在受到扭力时能够将此扭力传递给整个扭力测试治具;通过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或所述第二部件上的对接部,可方便将其与扭力计对接,进而将扭力通过对接部传递给扭力计,最终实现扭力的测量。
附图说明
19.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扭力测试治具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扭力测试治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2.图3为图1所示扭力测试治具与杆状件的装配示意图;
23.图4为图3所示扭力测试治具与杆状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5.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7.参阅图1和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扭力测试治具100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和立体分解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该扭力测试治具100可包括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固定结构30和对接部40。
28.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0具有第一卡槽11。第一部件10可由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硬质塑料等的硬性材料制成,以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第一卡槽11可大致呈半圆柱形,用于收容待测试的杆状件的下半部分;凹槽的开口朝向第二部件,以方便将待测试的杆状件设置于凹槽内。并且,凹槽的两端均为开口,以允许杆状件的其他部分可自第一卡槽11向外延伸。
29.所述第二部件20具有第二卡槽21;所述第二部件2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10活动,以使所述第二卡槽21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卡槽11。第二部件20可由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硬质塑料等的硬性材料制成,以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并且还可由透明材料制成,以便在测试期间方便观察。第二卡槽21可大致呈半圆柱形,用于收容杆状件的上半部分;其开口朝向第一部件10的一侧,以允许杆状件收容于第二卡槽21内,并且,第二卡槽21的两端均可为敞口,以允许杆状件的其他部分自第二卡槽21向外延伸。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可为彼此分离的结构,或者是彼此能够相对转动的结构,以允许第二部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10活动至使所述第二卡槽21与所述第一卡槽11相对设置,且第一卡槽21与第二卡槽11围成夹持空间a1,杆状件收容并固定于该夹持空间a1;并且允许第二部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10活动至使所述第二卡槽21远离所述第一卡槽11,从而方便将杆状件安装于第一卡槽11或第二卡槽21内。
30.所述固定结构30用于将所述第二部件20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10上。所述第二部件20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10上时,所述第二卡槽21与所述第一卡槽11围成的夹持空间a1。结合图3和图4所示,其分别为图1所示扭力测试治具100与杆状件200的装配示意图和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夹持空间a1用于固持待测试的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当第二部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10活动至使所述第二卡槽21位于所述第一卡槽11上方时,所述第二卡槽21与所述第一卡槽11围成夹持空间a1;此时,可通过固定结构30将所述第二部件20与所述第一部件10相对固定,进而保持所形成的夹持空间a1。第一端201可为杆状件200的末端,或者是靠近末端的部分。
31.所述对接部40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10或所述第二部件20上,用于与扭力计对接。所述对接部40位于所述夹持空间a1的轴向上。这里所说的位于轴向上,是指二者的轴线可以共线或者稍微偏离,但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例如,所述对接部40的第一延伸方向a2可与所述夹持空间a1的第二延伸方向a3平行,并且对接部4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夹持空间a1的中心轴线可重合或是接近重合。对接部40可安装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10上,或者安装连接在所述第二部件20上;对接部40可根据扭力计的对接接头的形状对应成型,以便对接部40能够与扭力计的对接接头进行稳定啮合,进而传递扭力。
32.在此实施例的扭力测试治具100中,通过由第一部件10的第一卡槽11和第二部件20的第二卡槽21围成夹持空间a1,从而能够固持待测试的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使得杆
状件200在受到扭力时能够将此扭力传递给整个扭力测试治具100;通过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10或所述第二部件20上的对接部40,可方便将其与扭力计对接,进而将扭力通过对接部40传递给扭力计,最终实现扭力的测量。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夹持空间a1设置成能够与待测试的杆状件200的末端过盈配合,所述杆状件200包括软管202和穿设且粘结在软管202内的金属丝203。在此指出,软管202可为耳机的后挂组件中的例如硅胶的弹性包覆体,软管202内具有穿线通道;金属丝203可为例如钛丝的弹性金属丝,其穿设在软管202的穿线通道内。金属丝203用于增加后挂组件的强度,并且通过胶水粘结固定在软管202内。通过将夹持空间a1设置成能够与待测试的杆状件200的末端过盈配合,可将杆状件200的软管202所受到的扭力准确地传递给扭力测试治具100。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对接部40为正六棱柱形状,用于插入配合在所述扭力计的对接接头的正六棱柱形凹槽内。由于市售扭力计的对接接头通常设计为正六棱柱形凹槽,因此将本技术扭力测试治具100中的对接部40构造为对应的正六棱柱形状,进而方便与扭力计实现对接和扭力测量。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接部40也可为椭圆柱形、正三棱柱形、正四棱柱形等,只要能够与扭力计的对接接头匹配啮合即可。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对接部40对着所述夹持空间a1设置。通过将所述对接部40对着所述夹持空间a1设置,可使对接部40的中心轴线尽可能地靠近夹持空间a1的中心轴线,进而方便将扭力计所测得的扭力与软管202所受到的扭力进行对应换算。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部件10构造为底座,并且包括底座主体12和定位壁13。所述底座主体12具有第一表面14,第一卡槽11可自第一表面14下凹形成。所述定位壁13用于与所述第二部件20止挡配合。例如,所述定位壁13凸起于所述第一表面14。所述定位壁13包括第一侧面。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面与第一表面14垂直。相应地,第二部件20包括配合面25,第二部件20固定于第一部件10上时,配合面25朝向所述定位壁13的第一侧面。当第二部件20固定于第一部件10上时,第二部件2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部件10的一侧,且第二部件20的配合面25通过与定位壁13的第一侧面抵靠而实现止挡配合。通过定位壁13与第二部件20止挡配合,可防止第二部件20沿着夹持空间a1的第二延伸方向a3晃动;也就是说,第二部件20的配合面25与定位壁13的第一侧面用于作为两个定位面,从而通过两个定位面精确定位,保证夹持空间a1每次夹住的杆状件200的位置是一致的。另外,所述底座主体12可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11连通的容纳槽15,所述容纳槽15用于收容自所述杆状件200伸出的金属丝203;所述对接部40连接在所述底座主体12上,并对着所述容纳槽15设置;例如,所述底座主体12可包括自所述容纳槽15的底部远离所述第一卡槽11延伸的延伸部16,所述对接部40可通过焊接、螺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延伸部16的自由端。在用扭力测试治具100对杆状件200进行夹持时,可将第一部件10放置在一工作台面上;相应地,第二部件20可设置成位于第一部件10的上方。由于耳机的后挂组件中的金属丝203的末端需要伸出软管202,以便与其他结构连接,因此本技术的扭力测试治具100提供容纳槽15,用于收容自所述杆状件200伸出的金属丝203的末端,进而使金属丝203的末端处于自由状态,在受力转动期间不与扭力测试治具100产生干涉。以此方式,可仅使杆状件200的软管202与扭力测试治具100进行扭力传递。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表面14为平面,所述平面用于与所述
第二部件20的相应平面贴合。通过设置平面,可方便将第二部件20压靠在第一部件10上,进而稳定地固持杆状件200。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部件20构造为盖板,并且包括盖板主体22和手柄23,所述手柄23位于所述盖板主体22的一端。手柄23用于方便操作者捏持,进而实现对第二部件20的移动,尤其是转动。当第二部件20采用枢转移动方式时,手柄23可远离枢转轴设置。所述盖板主体22具有第二表面24,所述第二卡槽21为从所述第二表面24内凹形成;。扭力测试治具100对杆状件200进行夹持时,第二部件20盖于第一部件10上,第一部件10的第一表面14与盖板主体22的第二表面24贴合,第一凹槽11与第二凹槽21组合围成容纳杆状件200的收容空间。。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件20至少在形成所述第二卡槽21的部分为透明的,以便操作者能够观察到在夹持空间a1内的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是否正确放置;并且能够观察到在对杆状件200的金属丝203施加扭力时,夹持空间a1内的软管202是否有随着金属丝203进行转动。容易理解的是,如果观察到夹持空间a1内的软管202随着金属丝203进行转动,则表明夹持空间a1并未夹紧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此时,需要更换具有较小尺寸的夹持空间a1的扭力测试治具100,或者是通过例如垫片等辅助手段保证将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夹紧在夹持空间a1内。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固定结构30包括第一磁吸部件31和第二磁吸部件32,所述第一磁吸部件31和第二磁吸部件32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10上,所述第一磁吸部件31和第二磁吸部件3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20上。当所述第二部件20贴合所述第一部件10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件31对所述第二磁吸部件产生磁吸力,以使所述第二部件20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10上。例如,第一磁吸部件31可设置在第一部件10上,第二磁吸部件32可相应地设置在第二部件20上。第一磁吸部件31可为多个,以提供充分的磁吸力;第二磁吸部件32的数量可相应地设置为多个。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30可为卡扣结构,以在第二部件20压靠在第一部件10上后,通过卡扣操作将第二部件20固定在第一部件10上;固定结构30也可为橡皮筋、弹力夹等,只要能够将第二部件20固定在第一部件10上即可。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扭力测试治具100还可以包括合页50。所述合页50与所述第一部件10和所述第二部件20连接,用于允许所述第二部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10枢转。例如,合页50的第一部分可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与所述第一部件10连接,合页50的第二部分可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与所述第二部件20连接。通过设置合页50,可方便第二部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10枢转。
4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也可以以其他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通过转轴连接、铰链连接等各种方式。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40与扭力计对接后,所述扭力测试治具100能够悬吊在所述扭力计上。为了使杆状件200的软管202所受到的扭力充分传递给扭力测试治具100,进而传递给与扭力测试治具100对接的扭力计,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测试治具100可通过扭力计挑起、顶起等而悬空。以此方式,可实现对杆状件200的软管202所受到的扭力的准确测量。
44.接下来,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测试治具100的使用方式进行举例说明。第一,可
将第二部件20抬离第一部件10,将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放置在第一卡槽11内,金属丝203从软管202中伸出的部分放置在容纳槽15内;第二,将第二部件20下压至贴合在第一部件10上,进而通过固定结构30将二者固定在一起,以实现夹持空间a1对杆状件200的第一端201的固持;第三,用扭力计的对接接头收容所述扭力测试治具100的对接部40,并使扭力测试治具100悬吊在所述扭力计上;第四,对杆状件200的相对于第一端201的第二端204的金属丝203施加按压力或扭转力,进而由扭力计测量扭力测试治具100所受到的扭力;第五,通过扭力计测出的扭力对应换算软管202与金属丝203之间的粘结强度。
45.在此指出,当软管202与金属丝203之间的粘结强度较低时,金属丝203所受到的扭力不易传递给软管202,进而使扭力计测出的扭力较小;当软管202与金属丝203之间的粘结强度较高时,金属丝203所受到的扭力可全部地或大部分地传递给软管202,进而使扭力计测出的扭力较大。以此方式,即可通过一定的换算关系判断软管202与金属丝203之间的粘结是否固定可靠。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