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热管理系统、集成水壶及其三层结构式多通阀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1:05: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向阀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集成水壶及其三层结构式多通阀。


背景技术:

2.换向阀属于具有多向可调的通道,可适时改变流体流向的阀门,广泛用于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及工业机械等领域,其主要由阀芯和阀体组成,阀体上具有多个孔口,工作时利用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或滑动,使阀芯切换至不同的工作位置,以此实现不同的孔口能够相互连通;
3.对于新能源燃汽车的热管理系统而言,统筹协调的管道较多,为了提高集成度,就需要相应的换向阀来实现多种通路模式,但目前市面上对于八个孔口能够组合出多种通路模式的多通阀还不多;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个能够将八个孔口能够组合出多种通路模式的多通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集成水壶及其三层结构式多通阀。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层结构式多通阀,该多通阀包括壳体和阀芯:
6.所述壳体具有阀腔及位于阀腔内周壁上的至少八个孔口,所述孔口在阀腔的内周壁上沿轴向分为三排,沿周向分为三列,每一排中孔口的数量≥2;
7.所述阀芯同轴转动安装在阀腔,阀芯的外周壁上沿轴向依次排布均具有若干通道的三排工作区域;
8.第一排工作区域具有沿阀芯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区域一a、第一通道a、区域二a、第一轴向通道、第二轴向通道及第二通道a;
9.第二排工作区域具有沿阀芯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区域一b、第一通道b、区域二b、第一轴向通道、第二轴向通道、第三轴向通道及第四轴向通道;
10.第三排工作区域具有沿阀芯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第一通道c、第三轴向通道及第四轴向通道;
11.所述第一排工作区域对应位于第一排的孔口,第二排工作区域对应位于第二排的孔口,第三排工作区域对应位于第三排的孔口;
12.区域一a、区域二a、区域二a及区域二b均用于封堵与其正对的孔口;
13.第一通道a、第二通道a及第一通道b均沿阀腔的周向方向延伸以用于连通同一排中的两孔口;第一轴向通道、第二轴向通道、第三轴向通道及第四轴向通道均沿阀腔的轴向方向延伸以用于连通同一列中的两个孔口,第一轴向通道及第二轴向通道所连通的两个孔口均为一个孔口位于第一排,另一个孔口位于第二排,第三轴向通道及第四轴向通道所连
通的两个孔口均为一个孔口位于第二排,另一个孔口位于第三排;第一通道c自阀芯外周壁上区域一b所在的周向位置延伸至第二轴向通道所在的周向位置;
14.所述阀芯通过转动能够改变通道与孔口的相对位置,并由各通道连通移动至其内部的连通。
15.进一步地,所述阀腔内周壁上的孔口分别为孔口一、孔口二、孔口三、孔口四、孔口五、孔口六、孔口七及孔口八;
16.所述孔口七、孔口六及孔口八位于第一排,孔口一、孔口三及孔口二位于第二排,孔口五及孔口四位于第三排;
17.所述孔口七、孔口一及孔口五位于第一列,孔口六、孔口三及孔口四位于第二列,孔口八及孔口二位于第三列。
18.为了实现五种通路模式,进一步地,所述阀芯在其转动路径上具有位置一、位置二、位置三、位置四及位置五;
19.当阀芯位于位置一时,孔口七被区域一a封堵,孔口一被区域一b封堵,孔口六和孔口八同时与第一通道a连通,孔口三和孔口二同时与第一通道b连通,孔口五和孔口四同时与第一通道c连通;
20.当阀芯位于位置二时,孔口八被区二a封堵,孔口二被区域二b封堵,孔口七和孔口六同时与第一通道a连通,孔口一和孔口三同时与第一通道b连通,孔口五和孔口四同时与第一通道c连通;
21.当阀芯位于位置三时,孔口七和孔口一同时与第一轴向通道连通,孔口六和孔口三同时与第二轴向通道连通,孔口八和第二通道a连通,孔口二和第三轴向通道连通,孔口五和孔口四同时与第一通道c连通;
22.当阀芯位于位置四时,孔口七被区域二a封堵,孔口一被区域二b封堵,孔口六和孔口三同时与第一轴向通道连通,孔口八和孔口二同时与第二轴向通道连通,孔口五和孔口四同时与第一通道c连通;
23.当阀芯位于位置五时,孔口八被区域一a封堵,孔口二被区域一b封堵,孔口七和孔口六同时与第二通道a连通,孔口一和孔口五同时与第三轴向通道连通,孔口三和孔口四同时与第三轴向通道连通。
24.进一步地,所述区域一a、区域二a、区域一b及区域二b均开设有仅能够完全容纳一个孔口的独立通道。
25.为了提高通配性,进一步地,所述阀腔的内周壁上还具有一个孔口为备用孔口,所述备用孔口位于第三排,并位于第三列;
26.当阀芯位于位置一时,备用孔口和第一通道c连通;
27.当阀芯位于位置二时,备用孔口和第一通道c连通;
28.当阀芯位于位置三时,备用孔口和第三轴向通道连通;
29.当阀芯位于位置四时,备用孔口和第一通道c连通;
30.当阀芯位于位置五时,备用孔口和第一通道c连通。
31.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带动阀芯转动的执行器,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和阀芯传动连接。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集成水壶,包括壶体,还包括上述的三层结构式多通阀,所
述壳体设置在壶体上。
3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冷却液流路、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电池包冷却液流路、散热器冷却液流路及集成水壶,所述集成水壶为上述的集成水壶;
34.所述孔口一与支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孔口二和散热器冷却液流路的出口连通,所述孔口三和水泵三的进口连通,水泵三的出口和电机冷却液流路的入口连通,支管的另一端、散热器冷却液流路的进口及电机冷却液流路的出口相互连通;
35.所述孔口四与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的出口连通,所述孔口五和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的进口连通,加热器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水泵五;
36.所述孔口六与电池包冷却液流路的出口连通,所述孔口七和孔口八均和电池包冷却液流路的进口连通,电池包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水泵七。
37.本方案中通过多通阀的阀芯五个位置的切换,实现具有种通路模式,以此对电机冷却液流路、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电池包冷却液流路及散热器冷却液流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只需控制换向阀便能使各冷却流路进行独立工作或以不同的方式相互协同工作,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布置,故障率低、工作稳定、控制简单、集成度高及成本低等优点。
38.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上设置有阀门一,所述散热器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阀门二,所述加热器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阀门四,所述电池包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阀门六。
39.进一步地,所述水壶上固定有第一接头管、第二接头管、第三接头管、第四接头管、第五接头管、第六接头管及第七接头管;
40.所述孔口一与第一接头管连通,第一管接头通过阀门一和支管的一端连通;
41.所述孔口二与第二接头管连通,第二管接头通过阀门二和散热器冷却液流路的出口连通;
42.所述孔口三与第三接头管连通,第三管接头通过水泵三和电机冷却液流路的入口连通;
43.所述孔口四与第四接头连通,第四管接头通过阀门四与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的出口连通;
44.所述孔口五与第五接头管连通,第五接头管通过水泵五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的进口连通;
45.所述孔口六与第六接头管连通,第六接头管通过阀门六与电池包冷却液流路的出口连通;
46.所述孔口七和孔口八均与第七接头管连通,第七接头管通过水泵七和电池包冷却液流路的进口连通。
4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三层结构式多通阀采用在阀芯沿轴向依次排布均具有若干通道的三排工作区域的设计,并使孔口在阀腔的内周壁上沿轴向分为三排,沿周向分为三列,从而实现随着阀芯的转动,组合出不同孔口相连的方案,实现多种通路模式,进而实现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通配性好及便于控制等优点。
附图说明
4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4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层结构式多通阀的三维示意图;
5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阀腔的三维示意图;
5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阀芯一侧的三维示意图;
5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阀芯另一侧的三维示意图;
5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阀芯展开面的示意图;
54.图6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热管理系统处于通路模式一时的示意图;
55.图7是本实用新型阀芯展开面和阀腔展开面在位置一时的状态示意图;
56.图8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热管理系统处于通路模式二时的示意图;
57.图9是本实用新型阀芯展开面和阀腔展开面在位置二时的状态示意图;
58.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热管理系统处于通路模式三时的示意图;
59.图11是本实用新型阀芯展开面和阀腔展开面在位置三时的状态示意图;
60.图1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热管理系统处于通路模式四时的示意图;
61.图13是本实用新型阀芯展开面和阀腔展开面在位置四时的状态示意图;
62.图14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热管理系统处于通路模式五时的示意图;
63.图15是本实用新型阀芯展开面和阀腔展开面在位置五时的状态示意图;
64.图中:1、阀腔,11、孔口一,12、孔口二,13、孔口三,14、孔口四,15、孔口五,16、孔口六,17、孔口七,18、孔口八,19、备用孔口;
65.2、阀芯,211、区域一a,212、第一通道a,213、区域二a,214、第一轴向通道,215、第二轴向通道,216、第二通道a;221、区域一b,222、第一通道b,223、区域二b,224、第三轴向通道,225、第四轴向通道;231、第一通道c;
66.3、执行器;
67.4、水壶,401、第一接头管,402、第二接头管,403、第三接头管,404、第四接头管,405、第五接头管,406、第六接头管,407、第七接头管;
68.5、电机冷却液流路,6、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7、电池包冷却液流路,8、散热器冷却液流路,9、支管,10、多通阀;
69.p3、水泵三,p5、水泵五,p7、水泵七;
70.v1、阀门一,v2、阀门二,v4、阀门四,v6、阀门六。
具体实施方式
7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72.实施例1
73.如图1-15所示,一种三层结构式多通阀,该多通阀10包括壳体和阀芯2:
74.所述壳体具有阀腔1及位于阀腔1内周壁上的至少八个孔口,所述孔口在阀腔1的
内周壁上沿轴向分为三排,沿周向分为三列,每一排中孔口的数量≥2,值得注意的本实施例中同一排的孔口其各自的轴向位置可略微错开,同一列中的两个孔口的周向位置亦可略微错开;具体地,阀腔1内周壁上的孔口分别为孔口一11、孔口二12、孔口三13、孔口四14、孔口五15、孔口六16、孔口七 17、孔口八18及备用孔口19,本实施例中备用孔口19所在的孔可为盲孔,在需要时,将其打通,备用孔口19所在的孔亦可为通孔;
75.所述孔口七17、孔口六16及孔口八18位于第一排,孔口一11、孔口三13 及孔口二12位于第二排,孔口五15、孔口四14及备用孔口19位于第三排;
76.所述孔口七17、孔口一11及孔口五15位于第一列,孔口六16、孔口三13 及孔口四14位于第二列,孔口八18、孔口二12及备用孔口19位于第三列。
77.所述阀芯2同轴转动安装在阀腔1,阀芯2的外周壁上沿轴向依次排布均具有若干通道的三排工作区域;
78.第一排工作区域具有沿阀芯2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区域一a211、第一通道 a212、区域二a213、第一轴向通道214、第二轴向通道215及第二通道a216;
79.第二排工作区域具有沿阀芯2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区域一b221、第一通道 b22、区域二b223、第一轴向通道214、第二轴向通道215、第三轴向通道224 及第四轴向通道225;
80.第三排工作区域具有沿阀芯2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第一通道c231、第三轴向通道224及第四轴向通道225;
81.所述第一排工作区域对应位于第一排的孔口,第二排工作区域对应位于第二排的孔口,第三排工作区域对应位于第三排的孔口;
82.区域一a211、区域二a213、区域二a213及区域二b223均用于封堵与其正对的孔口;
83.第一通道a212、第二通道a216及第一通道b22均沿阀腔1的周向方向延伸以用于连通同一排中的两孔口;第一轴向通道214、第二轴向通道215、第三轴向通道224及第四轴向通道225均沿阀腔1的轴向方向延伸以用于连通同一列中的两个孔口,第一轴向通道214及第二轴向通道215所连通的两个孔口均为一个孔口位于第一排,另一个孔口位于第二排,第三轴向通道224及第四轴向通道225所连通的两个孔口均为一个孔口位于第二排,另一个孔口位于第三排;第一通道c231自阀芯2外周壁上区域一b221所在的周向位置延伸至第二轴向通道215所在的周向位置;
84.所述阀芯2通过转动能够改变通道与孔口的相对位置,并由各通道连通移动至其内部的连通。
85.为了实现五种通路模式,阀芯2在其转动路径上具有位置一、位置二、位置三、位置四及位置五;当阀芯2位于位置一时,和第一通道c231连通;
86.当阀芯2位于位置四时,备用孔口19和第一通道c231连通;
87.当阀芯2位于位置五时,备用孔口19和第一通道c231连通。
88.当阀芯2位于位置一时,孔口七17被区域一a211封堵,孔口一11被区域一b221封堵,孔口六16和孔口八18同时与第一通道a212连通,孔口三13和孔口二12同时与第一通道b22连通,孔口五15、孔口四14及备用孔口19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
89.当阀芯2位于位置二时,孔口八18被区二a封堵,孔口二12被区域二b223 封堵,孔口七17和孔口六16同时与第一通道a212连通,孔口一11和孔口三 13同时与第一通道b22连通,孔口五15、孔口四14及备用孔口19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
90.当阀芯2位于位置三时,孔口七17和孔口一11同时与第一轴向通道214 连通,孔口六16和孔口三13同时与第二轴向通道215连通,孔口八18和第二通道a216连通,孔口二12及备用孔口19同时和第三轴向通道224连通,孔口五15和孔口四14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
91.当阀芯2位于位置四时,孔口七17被区域二a213封堵,孔口一11被区域二b223封堵,孔口六16和孔口三13同时与第一轴向通道214连通,孔口八18 和孔口二12同时与第二轴向通道215连通,孔口五15、孔口四14及备用孔口 19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
92.当阀芯2位于位置五时,孔口八18被区域一a211封堵,孔口二12被区域一b221封堵,孔口七17和孔口六16同时与第二通道a216连通,孔口一11和孔口五15同时与第三轴向通道224连通,孔口三13、孔口四14及备用孔口19 同时与第三轴向通道224连通。
93.区域一a211、区域二a213、区域一b221及区域二b223均开设有仅能够完全容纳一个孔口的独立通道;区域一a211、区域二a213、区域一b221及区域二b223亦可为圆弧面,该圆弧面与阀芯2的外周壁共面;本实施例中在有独立通道的情况下,孔口与独立通道连通就相当于被封堵,在无独立通道26时,阀芯2通过其外周壁紧贴孔口的方式,亦可将相应的孔口封堵。
94.还包括用于带动阀芯2转动的执行器3,所述执行器3的输出端和阀芯2传动连接;执行器33具体可采用电机,电机与阀芯22传动连接,以带到阀芯22 转动。
95.实施例2
96.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水壶4,包括壶体,还包括上述实施例1中的三层结构式多通阀,所述壳体设置在壶体上;本实施例中壳体可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壶体上,壳体亦可与壶体一体成型。
97.实施例3
98.如图6-15所示,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冷却液流路5、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及集成水壶4,集成水壶4为实施例1中的集成水壶4;电机冷却液流路5用于对电机及控制器进行热交换,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用于对车辆的空调系统进行供热,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用于和电池包进行热交换,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用于和散热器进行热交换;
99.所述孔口一11与支管9的一端连通,所述孔口二12和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 的出口连通,所述孔口三13和水泵三p3的进口连通,水泵三p3的出口和电机冷却液流路5的入口连通,支管9的另一端、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的进口及电机冷却液流路5的出口相互连通;
100.所述孔口四14与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的出口连通,所述孔口五15和 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的进口连通,加热器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水泵五p5;
101.所述孔口六16与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的出口连通,所述孔口七17和孔口八18均和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的进口连通,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上设置有水泵七p7。
102.所述支管9上设置有阀门一v1,所述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上设置有阀门二 v2,所述加热器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阀门四v4,所述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上设置有阀门六v6。
103.所述水壶4上固定有第一接头管401、第二接头管402、第三接头管403、第四接头管404、第五接头管405、第六接头管406及第七接头管407;
104.所述孔口一11与第一接头管401连通,第一管接头通过阀门一v1和支管9 的一端连通;
105.所述孔口二12与第二接头管402连通,第二管接头通过阀门二v2和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的出口连通;
106.所述孔口三13与第三接头管403连通,第三管接头通过水泵三p3和电机冷却液流路5的入口连通;
107.所述孔口四14与第四接头连通,第四管接头通过阀门四v4与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的出口连通;
108.所述孔口五15与第五接头管405连通,第五接头管405通过水泵五p5ptc 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的进口连通;
109.所述孔口六16与第六接头管406连通,第六接头管406通过阀门六v6与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的出口连通;
110.所述孔口七17和孔口八18均与第七接头管407连通,第七接头管407通过水泵七p7和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的进口连通。
111.第一接头管401、第二接头管402、第四接头管404和第六接头管406均与水壶4的内腔连通,从而实现在水壶4内注入冷却液后,在水泵三p3、水泵五 p5及水泵七p7工作时,水壶4内的冷却液能够注入到电机冷却液流路5、ptc 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7及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内,以便于加注冷却液。
112.本实施例中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113.如图6和7所示,阀芯2位于位置一时,孔口七17被区域一a211封堵,孔口一11被区域一b221封堵,孔口六16和孔口八18同时与第一通道a212连通,孔口三13和孔口二12同时与第一通道b22连通,孔口五15和孔口四14 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此时,多通阀10处于通路模式一,电机冷却液流路5和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串联,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及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各自独立,阀门一v1关闭,阀门二v2、阀门四v4及阀门六v6打开,水泵三p3、水泵五p5及水泵七p7工作,电机冷却液流路5、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阀门二v2、第一通道b22及水泵三p3构成电机系统大循环回路,以此借助散热器对电机散热;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阀门六v6、第一通道a212及水泵七p7 构成电池包系统循环回路;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阀门四v4、第一通道c231 及水泵五p5构成ptc系统循环回路;从而由电机系统大循环回路对电机及控制器进行冷却,电池包系统循环回路对电池包进行冷却,ptc加热器工作,ptc系统循环回路开始加热,为驾乘舱供热;
114.如图8和9所示,阀芯2位于位置二时,孔口八18被区二a封堵,孔口二 12被区域二b223封堵,孔口七17和孔口六16同时与第一通道a212连通,孔口一11和孔口三13同时与第一通道b22连通,孔口五15和孔口四14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此时,多通阀10处于通路模式二,通路模式二的状态下,电机冷却液流路5、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及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7各自独立,阀门二v2关闭,阀门一v1、阀门六v6及阀门四v4打开,水泵三p3、水泵五 p5及水泵七p7工作,电机冷却液流路5、阀门一v1、第一通道b22及水泵三 p3构成电机系统小循环回路;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阀门六v6、第一通道a212 及水泵七p7构成电池包系统循环回路;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阀门四v4、第一通道c231及水泵五p5p5构成ptc系统循环回路;从而由电机系统小循环回路维持电机及控制器处于均热状态,电池包系统循环回路对电池包进行冷却, ptc加热器工作,ptc系统循环回路开始加热;
115.如图10和11所示,阀芯2位于位置三时,孔口七17和孔口一11同时与第一轴向通道
214连通,孔口六16和孔口三13同时与第二轴向通道215连通,孔口八18和第二通道a216连通,孔口二12和第三轴向通道224连通,孔口五 15和孔口四14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此时,多通阀10处于通路模式三,电机冷却液流路5和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串联,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独立,阀门二v2关闭,阀门一v1、阀门四v4及阀门六v6打开,水泵三p3、水泵五 p5及水泵七p7工作,电机冷却液流路5、支管9、阀门一v1、第一轴向通道214、水泵七p7、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阀门六v6、第二轴向通道215及水泵三p3构成电机系统和电池包系统串联循环回路;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阀门四v4、第一通道c231及水泵五p5构成ptc系统循环回路;从而由电机系统和电池包系统串联循环回路对电机进行余热回收,并应用于加热电池包,ptc加热器工作, ptc系统循环回路开始加热,为驾乘舱供热;
116.如图12和13所示,阀芯2位于位置四时,孔口七17被区域二a213封堵,孔口一11被区域二b223封堵,孔口六16和孔口三13同时与第一轴向通道214 连通,孔口八18和孔口二12同时与第二轴向通道215连通,孔口五15和孔口四14同时与第一通道c231连通,此时,多通阀10处于通路模式四,电机冷却液流路5、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及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串联,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独立,阀门一v1关闭,阀门二v2、阀门四v4及阀门六v6打开,水泵三 p3、水泵五p5及水泵七p7工作,电机冷却液流路5、散热器冷却液流路8、阀门二v2、第二轴向通道215、水泵七p7、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第一轴向通道 214及水泵三p3构成电机系统、电池包系统及散热器串联大循环回路;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阀门四v4、第一通道c231及水泵五p5构成ptc系统循环回路;从而由电机系统、电池包系统及散热器串联大循环回路对电机和电池包进行散热冷却,ptc加热器工作,ptc系统循环回路开始加热,为驾乘舱供热;
117.如图14和15所示,阀芯2位于位置五时,孔口八18被区域一a211封堵,孔口二12被区域一b221封堵,孔口七17和孔口六16同时与第二通道a216连通,孔口一11和孔口五15同时与第三轴向通道224连通,孔口三13和孔口四14同时与第三轴向通道224连通;此时,多通阀10处于通路模式四,电机冷却液流路5和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串联,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独立,阀门二 v2关闭,阀门一v1、阀门四v4及阀门六v6打开,水泵三p3、水泵五p5及水泵七p7工作,电机冷却液流路5、阀门一v1、第三轴向通道224、水泵五p5、 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阀门四v4、第四轴向通道225及水泵三p3构成电机系统和ptc系统循环回路,电池包冷却液流路7、阀门六v6、第二通道a216及水泵七p7构成电池包系统循环回路;从而由电机系统和ptc系统循环回路均热,可对电机进行余热回收,并通过ptc加热器冷却液流路6为驾乘舱供热,电池包系统循环回路对电池包进行冷却。
118.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