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6:30: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


背景技术:

2.快速温变试验箱用于在温度快速转变的情况下检验产品的可靠性,通过对不同试验箱进行高低温变温试验,深入研究了控制温度点位于试验箱不同位置的试验箱在变温阶段的温场分布情况,对试验箱在温度变化情况下的温度分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不同试验箱,中心点温度变化和控制温度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试验箱变温率越快,控制温度与中心点温度在变温过程中的差值会随之变大,目前此产品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产品、信息电子仪器、电工电子产品等领域,尤其是5g通信高速发展的现今,快速温变试验箱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3.现有的快速温变试验箱气体轮流转速度慢,并且循环效果不好。
4.因此需要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包括试验箱本体,所述试验箱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罩,所述分隔罩的内部设置有托盘,所述分隔罩的底部拐角处设置有支撑腿,所述试验箱本体的右上侧设置有风机,所述试验箱本体内部的上方设置有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分隔板、风扇,所述试验箱本体右侧内壁的中间处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均匀安装有风扇,所述试验箱本体内部的上侧壁左右对称设置有加热板,所述试验箱本体的右下侧设置有出风口。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试验箱本体的正面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正面的上方设置有观察窗。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分隔罩的表面开设有通风孔,所述分隔罩的正面设置有罩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分隔板位于试验箱本体、分隔罩之间,并且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箱门与试验箱本体的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所述箱门与试验箱本体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条。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罩门与分隔罩的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分隔罩在试验箱本体内部的中间位置,从而分隔罩与试验箱本体之间空隙会形成一个循环风腔,从而能够使风机吹的风在试验箱本体内循环
流动,并且设置的分隔板、风扇能够循环风腔分隔开,从而能够使风机吹出的风只会往一个方向吹,不会出现满贯的现象,进而增大了风的循环性,使风在试验箱本体内循环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隔罩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试验箱本体;2、分隔罩;3、托盘;4、支撑腿;5、风机;6、导风组件;601、分隔板;602、风扇;7、加热板;101、箱门;102、观察窗;201、通风孔;202、罩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5.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包括试验箱本体1,试验箱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罩2,分隔罩2的内部设置有托盘3,分隔罩2的底部拐角处设置有支撑腿4,试验箱本体1的右上侧设置有风机5,试验箱本体1内部的上方设置有导风组件6,导风组件6包括分隔板601、风扇602,试验箱本体1右侧内壁的中间处设置有分隔板601,分隔板601上均匀安装有风扇602,试验箱本体1内部的上侧壁左右对称设置有加热板7,试验箱本体1的右下侧设置有出风口8,试验箱本体1的正面设置有箱门101,箱门101正面的上方设置有观察窗102,分隔罩2的表面开设有通风孔201,分隔罩2的正面设置有罩门202,分隔板601位于试验箱本体1、分隔罩2之间,并且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箱门101与试验箱本体1的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箱门101与试验箱本体1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条,罩门202与分隔罩2的连接方式为合页
连接。
26.请参照图1-4,通过设置的分隔罩2在试验箱本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从而分隔罩2与试验箱本体1之间空隙会形成一个循环风腔,从而能够使风机5吹的风在试验箱本体1内循环流动,并且设置的分隔板601、风扇602能够循环风腔分隔开,从而能够使风机5吹出的风只会往一个方向吹,不会出现满贯的现象,进而增大了风的循环性,使风在试验箱本体1内循环的效果更好。
27.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首先将测试的物品放入到分隔罩2内部的托盘3上,然后依次把罩门202和箱门101关上,接着启动加热板7对试验箱本体1内部进行加热,接着启动风机5往试验箱本体1内吹风,此时风会向右侧移动,然后吹到分隔罩2左侧位置时,会从左侧的通风孔201进入到分隔罩2内,然后在从右侧的通风孔201排出,然后一部分风会从出风口8排出,另一部分会被风扇602上下抽回进行二次循环,通过设置的分隔罩2在试验箱本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从而分隔罩2与试验箱本体1之间空隙会形成一个循环风腔,从而能够使风机5吹的风在试验箱本体1内循环流动,并且设置的分隔板601、风扇602能够循环风腔分隔开,从而能够使风机5吹出的风只会往一个方向吹,不会出现满贯的现象,进而增大了风的循环性,使风在试验箱本体1内循环的效果更好。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包括试验箱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箱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罩(2),所述分隔罩(2)的内部设置有托盘(3),所述分隔罩(2)的底部拐角处设置有支撑腿(4),所述试验箱本体(1)的右上侧设置有风机(5),所述试验箱本体(1)右侧内壁的中间处设置有导风组件(6),所述导风组件(6)包括分隔板(601)、风扇(602),所述试验箱本体(1)右侧内壁的中间处设置有分隔板(601),所述分隔板(601)上均匀安装有风扇(602),所述试验箱本体(1)内部的上侧壁左右对称设置有加热板(7),所述试验箱本体(1)的右下侧设置有出风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箱本体(1)的正面设置有箱门(101),所述箱门(101)正面的上方设置有观察窗(1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罩(2)的表面开设有通风孔(201),所述分隔罩(2)的正面设置有罩门(20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601)位于试验箱本体(1)、分隔罩(2)之间,并且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01)与试验箱本体(1)的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所述箱门(101)与试验箱本体(1)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条。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门(202)与分隔罩(2)的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箱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的风循环机构,包括试验箱本体,所述试验箱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罩,所述分隔罩的内部设置有托盘,所述分隔罩的底部拐角处设置有支撑腿,所述试验箱本体的右上侧设置有风机,所述试验箱本体内部的上方设置有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分隔板、风扇,通过设置的分隔罩在试验箱本体内部的中间位置,从而分隔罩与试验箱本体之间空隙会形成一个循环风腔,从而能够使风机吹的风在试验箱本体内循环流动,并且设置的分隔板、风扇能够循环风腔分隔开,从而能够使风机吹出的风只会往一个方向吹,不会出现满贯的现象,进而增大了风的循环性,使风在试验箱本体内循环的效果更好。使风在试验箱本体内循环的效果更好。使风在试验箱本体内循环的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 黄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艾德生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09
技术公布日:2022/8/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