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5:46: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出风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导风机构是空调实现送风方向多变、实现最优送风方式的关键部分,导风机构的稳定性常常影响空调使用的的舒适性体验。对于现在许多空调器的导风机构而言,导风板为导风的关键零件,导风板在运动到某个角度后需要停止,以固定导风角度,满足用户使用需求或设计导风最优方案。
3.然而,由于受空调出风口的送风作用影响,导致导风板被吹动形成导风板抖动,而导风板抖动将影响用户使用的舒适性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易发生抖动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壳体,出风壳体具有出风口;导风板,可活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导风板具有处于预设扫风角度的固定扫风位置;电磁限位结构,电磁限位结构包括第一电磁作用部和第二电磁作用部,第一电磁作用部设置在导风板上,第二电磁作用部设置在出风壳体上;当导风板处于固定扫风位置时,第一电磁作用部和第二电磁作用部相互作用以对导风板进行限位。
6.进一步地,导风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活动端,连接端与出风壳体固定连接,活动端相对连接端可活动地设置;第一电磁作用部包括第一电磁吸附部,第一电磁吸附部设置在导风板靠近连接端的一侧,第二电磁作用部包括第二电磁吸附部,第二电磁吸附部设置在出风壳体上,第二电磁吸附部与第一电磁吸附部相对设置。
7.进一步地,导风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活动端,连接端与出风壳体固定连接,活动端相对连接端可活动地设置;第一电磁作用部包括第一电磁斥力部,第一电磁斥力部设置在导风板靠近活动端的一侧;第二电磁作用部包括第二电磁斥力部,第二电磁斥力部设置在出风壳体上,第二电磁斥力部与第一电磁斥力部相对设置。
8.进一步地,第一电磁作用部还包括第一电磁斥力部,第一电磁斥力部设置在第一电磁吸附部靠近活动端的一侧;第二电磁作用部包括第二电磁斥力部,第二电磁斥力部与第二电磁吸附部间隔设置,第二电磁斥力部与第二电磁吸附部相对设置。
9.进一步地,第一电磁吸附部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电磁吸附部为第一电磁片;和/或,第一电磁斥力部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电磁斥力部为第二电磁片。
10.进一步地,导风板的侧边上设置有磁性件,磁性件沿连接端向活动端延伸,磁性件靠近连接端的一侧形成第一电磁吸附部,磁性件靠近活动端的一侧形成第一电磁斥力部;第二电磁吸附部为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斥力部为第二电磁片,第二电磁片与第一电磁片
间隔设置。
11.进一步地,导风板上设置有安装槽,磁性件安装在安装槽内;或者,导风板与磁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2.进一步地,出风壳体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均沿出风结构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面板的顶部和第二面板的顶部间隔设置以形成出风口,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第一面板靠近导风板的一侧和/或第二面板靠近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磁作用部。
13.进一步地,导风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一面板相对设置,第二侧与第二面板相对设置,导风板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电磁作用部;第一面板包括第一曲面部,第一曲面部的至少部分遮盖导风板的第一侧设置。
14.进一步地,导风板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二电磁作用部;第二面板包括第二曲面部,第二曲面部的至少部分遮盖导风板的第二侧设置。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出风结构。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导风板处于固定扫风位置时,由于第一电磁作用部和第二电磁作用部的相互作用能够提高导风板的位置稳定性,可以抵抗出风口处较大的送风风力,放置导风板因出风口处吹出的风而产生抖动的情况,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易发生抖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的俯视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的主视图;
22.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曲面部的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曲面部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5.10、出风壳体;11、出风口;12、第一面板;121、第一曲面部;13、第二面板;131、第二曲面部;20、导风板;21、连接端;22、活动端;31、第一电磁作用部;32、第二电磁作用部。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7.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壳体10、导风板20和电磁限位结构,出风壳体10具有出风口11。导风板20可活动地设置在出风口11处,导风板20具有处于预设扫风角度的固定扫风位置。电磁限位结构包括第一电
磁作用部31和第二电磁作用部32,第一电磁作用部31设置在导风板20上,第二电磁作用部32设置在出风壳体10上;当导风板20处于固定扫风位置时,第一电磁作用部31和第二电磁作用部32相互作用以对导风板20进行限位。
28.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当导风板20处于固定扫风位置时,由于第一电磁作用部31和第二电磁作用部32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导风板2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能够抵抗出风口11处较大的送风风力,防止导风板20因出风口11处吹出的风而产生抖动的情况,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磁作用部31和第二电磁作用部32均通过电磁力产生的相互吸引作用或相互排斥作用来实现对导风板20的限位作用。
29.在实施例一中,导风板20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21和活动端22,连接端21与出风壳体10固定连接,活动端22相对连接端21可活动地设置;第一电磁作用部31包括第一电磁吸附部,第一电磁吸附部设置在导风板20靠近连接端21的一侧,第二电磁作用部32包括第二电磁吸附部,第二电磁吸附部设置在出风壳体10上,第二电磁吸附部与第一电磁吸附部相对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在第一电磁吸附部和第二电磁吸附部的相吸的磁力作用下,能够有效提高导风板20的设置稳定性,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磁吸附部和第二电磁吸附部是通过因电磁力产生的相互吸引作用而实现对导风板20的限位作用,也即为第一电磁吸附部靠近第二电磁吸附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与第二电磁吸附部靠近第一电磁吸附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不同。假设第一电磁吸附部靠近第二电磁吸附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为n极,那么,第二电磁吸附部靠近第一电磁吸附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为s极。
3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实施例二中的出风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出风结构的区别在于第一电磁作用部31和第二电磁作用部32的结构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20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21和活动端22,连接端21与出风壳体10固定连接,活动端22相对连接端21可活动地设置。第一电磁作用部31包括第一电磁斥力部,第一电磁斥力部设置在导风板20靠近活动端22的一侧;第二电磁作用部32包括第二电磁斥力部,第二电磁斥力部设置在出风壳体10上,第二电磁斥力部与第一电磁斥力部相对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在第一电磁斥力部和第二电磁斥力部的相斥的磁力作用下,能够有效提高导风板20的设置稳定性,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磁斥力部和第二电磁斥力部是通过因电磁力产生的相互排斥作用而实现对导风板20的限位作用,也即为第一电磁斥力部靠近第二电磁斥力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与第二电磁斥力部靠近第一电磁斥力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相同。假设第一电磁斥力部靠近第二电磁斥力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为n极,那么,第二电磁斥力部靠近第一电磁斥力部的一端对应的极性也为n极。
3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实施例三中的出风结构是在实施例一中的出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作用部31还包括第一电磁斥力部,第一电磁斥力部设置在第一电磁吸附部靠近活动端22的一侧。第二电磁作用部32包括第二电磁斥力部,第二电磁斥力部与第二电磁吸附部间隔设置,第二电磁斥力部与第二电磁吸附部相对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进一步提高导风板20的设置稳定性,以更好地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32.具体地,在实施例三中,可以使第一电磁吸附部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电磁吸附部为第一电磁片;或者,第一电磁斥力部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电磁斥力部为第二电磁片;或
者,第一电磁吸附部和第一电磁斥力部均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电磁吸附部为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斥力部为第二电磁片。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电磁片的结构简单,作用可靠,能够有效提高导风板20在固定角度进行导风使的设置稳定性。
33.在实施例三中,导风板20的侧边上设置有磁性件,磁性件沿连接端21向活动端22延伸,磁性件靠近连接端21的一侧形成第一电磁吸附部,磁性件靠近活动端22的一侧形成第一电磁斥力部;第二电磁吸附部为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斥力部为第二电磁片,第二电磁片与第一电磁片间隔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制造。具体的,导风板20的侧边可以包括导风板20靠近第一面板12的一侧和导风板20靠近第二面板13的一侧。
34.具体地,可以在实施例三中的导风板20上设置有安装槽,磁性件安装在安装槽内;或者,使实施例一中的导风板20与磁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两种结构,都能够便于磁性件的安装。本实施例中的磁性件可以为磁性材料块,当导风板20运行至固定导风位置时,电磁限位结构通电产生磁场以对导风板20进行束缚,使得磁场排斥力作用于导风板20靠近活动端22的一侧,从而使得斥力将导风板20向反重力方向挤压以将导风板20运行运动间隙顶死,并持续提供支持力;磁场吸引力作用于导风板20靠近连接端21的一侧,以固定导风板20,持续提供支撑力,最终达到导风板20被完全固定在预设扫风角度进行导风的状态,而不会因为其本身运动间隙、重力作用以及出风口11的风力作用而发生抖动的情况。
35.在实施例三中,出风壳体10包括第一面板12和第二面板13,第一面板12和第二面板13均沿出风结构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面板12的顶部和第二面板13的顶部间隔设置以形成出风口11,导风板20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面板12和第二面板13之间,第一面板12靠近导风板20的一侧和/或第二面板13靠近导风板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磁作用部3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有效起到防止导风板20抖动的作用,以有效提高室内舒适性。
36.具体地,实施例三中的导风板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一面板12相对设置,第二侧与第二面板13相对设置,导风板20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电磁作用部31;第一面板12包括第一曲面部121,第一曲面部121的至少部分遮盖导风板20的第一侧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第一曲面部121对导风板20的第一侧的遮盖,能够避免第一磁力作用部和第二磁力作用部外露,提高了外观的美观性,提高了电磁限位结构的设置隐蔽性,提升了产品的外观质量。具体地,第一曲面部121位于第一面板12的顶部。通过使用电磁限位结构能够有利于对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的控制,通过对电磁限位结构的电流的控制即可实现对固定扫风位置的导风板20的固定的控制。
37.优选地,实施例三中的导风板2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二电磁作用部32;第二面板13包括第二曲面部131,第二曲面部131的至少部分遮盖导风板20的第二侧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第二曲面部131对导风板20的第二侧的遮盖,能够避免第一磁力作用部和第二磁力作用部外露,提高了外观的美观性。具体地,第二曲面部131位于第二面板13的顶部。通过使用电磁限位结构能够有利于对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的控制,通过对电磁限位结构的电流的控制即可实现对固定扫风位置的导风板20的固定的控制。
38.在实施例三中,第一曲面部121对应为第一曲面装饰板,第二曲面部131对应第二曲面装饰板,导风板20的两侧分别被第一曲面装饰板和第二曲面装饰板遮挡,此区域设置的结构例如电磁限位结构外观从出风结构产品的正面基本不可见,仅从侧面看可以观察到电磁片等零件。磁力片安装在第一曲面装饰板的内弧面上和/或第二曲面装饰板的内弧面
上。
39.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2和第二面板13的设置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在导风板20以及与其相近的出风壳体10上增加了电磁装置与磁性材料,使得导风板20在固定扫风角度时受到电磁力的束缚,从而可以抵抗出风口11处较大的送风风力,防止导风板20因出风口11的吹风产生抖动的情况,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舒适性。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导风板20在固定导风位置时电磁限位结构通电产生电磁力以束缚、限制、固定导风板20。当导风板20需要运动时,则调整电磁限位结构,以解除对导风板20的限制。
40.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通过在导风板20及与其相近的零部件上增加电磁装置与磁性材料,使得导风板20在固定导风角度的位置被电磁力束缚,在固定角度后可抗出风口11较大的送风风力,防止导风板20因空调器吹风产生抖动,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可控制对导风板的束缚力,更加智能的对导风板20的送风进行控制。
41.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可在导风板20固定角度送风时加强对导风板20的固定,风力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导风板20不会被风吹得抖动,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使用电磁装置可简化传统固定结构方案,可隐蔽的设置电磁装置,减少复杂结构对外观的影响,提升空调的外观质量;使用电磁装置利于空调对导风角度的控制,通过对电流的控制即可实现对导风角度固定的控制。导风板20在固定角度送风位置时电磁装置通电产生磁力束缚、限制、固定导风板20,导风板20需要运动调整时电磁装置断电,解除对导风板20的限制。
42.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20的导风状态固定导风角度后外观效果,其正面可视外部曲面装饰面板(也即为只能看到第一曲面部121和第二曲面部131的外侧)、导风板20,出风口位置零件,导风板20两侧被曲面装饰面板遮挡,此区域设置机构外观从正面基本不可见,但从侧面看可观察到较为复杂的运动机构零件,对外观效果有一定影响。
43.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本方案的导风板20在固定导风位置时与装饰内板(也即为第一曲面部121的内侧或在第一曲面部121的内侧增加一个内板,以及第二曲面部131的内侧或在第二曲面部131的内侧增加一个内板)位置示意,其中如图3所示装饰内板是装配在装饰面板顶部内侧的零件,其表面距导风板20的边缘距离有最近区域存在,在该区域上设计了一个电磁装置,在导风板20此边缘(距装饰内板最近的位置)安装或注塑镶嵌一个磁性材料块,当导风板20运行到固定导风位置时电磁装置得电,产生磁场对导风板进行束缚,使用磁场排斥力时电磁装置应在导风板20的前方区域,使磁场力将导风板20向反重力方向挤压将导风板20运行运动间隙顶死,并提供持续支撑力,在使用磁场吸力时电磁装置应设置在导风板20后侧区域,可同样固定导风板20,持续提供支撑力,最终达到导风板20被完全固定在设定角度进行导风的状态,而不会因为其本身运动间隙、重力作用、空调出风口风力作用产生抖动情况。该磁力装置设置在装饰内板弧面上,相对于设置在导风板20与出风口间的连杆运动机构,其隐蔽性更高,可通过对装置颜色调整,达到不影响产品外观的效果。
44.此外该电磁装置需要如下控制方法控制其正常运行,导风板20在运行过程中设计要求在固定位置导风,或用户遥控可变控制角度位置导风时,使用电磁装置设置的相互作用力装置或电磁力驱动限制(或解除)导风板20运动装置因电磁装置(也为电磁限位结构)得电会将导风板20固定在该位置,如上一种实例与替代实例所述方案,对导风板20进行限制或解除限制,使得导风板20可运动状态或固定状态,反之电磁装置失电也可是导风板达到可运动状态或固定状态。
4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的出风壳体10属于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机壳体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为空调柜机结构。
46.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结构简单,作用可靠,有效减小处于固定扫风位置的导风板的抖动情况,提升了导风板的外观效果。
4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8.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5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