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5:19: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理念的推广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领域正逐渐从传统的燃油型汽车向新能源型汽车过渡,其中,新能源汽车中以电池为动力驱动的汽车最为典型。相较于传统的燃油汽车,以电池驱动为主的电动汽车对电池的容量要求更高,以及,电池充放电的使用频率也明显增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接口为单一方向设置,在进行对汽车电池充电时,需要识别电源插头的特定方向才能与电池的充电接口连接,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及交通工具,能够使得用户在对电池充电时不需要进行接头方向识别,实现盲操作即可完成连接电源的过程,提升用户体验。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所述底插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表面设有第一接线区、第二接线区以及第三接线区,所述第一接线区和所述第二接线区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线区域和所述第二接线区域连通;第一线缆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区;第二线缆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接线区,所述第一线缆组件和所述第二线缆组件均用于与电池模组连接。
6.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若干第一接线柱和与所述第一接线柱数量相同的第二接线柱,所述若干第一接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区,所述第二接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二接线区,位于所述第一接线区一端的第一接线柱与位于所述第二接线区一端的第二接线柱连接,位于所述第一接线区另一端的第一接线柱与位于所述第二接线区另一端的第二接线柱连接。
7.可选地,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三接线柱,所述第三接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三接线区,位于所述第三接线区一端的第三接线柱与位于所述第三接线区另一端的第三接线柱连接。
8.可选地,所述底座的另一表面设有第一接线凸台、第二接线凸台以及第三接线凸台,所述第一接线凸台、所述第二接线凸台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线区和所述第二接线区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对应,所述第一接线凸台、所述第二接线凸台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用于供外界电源插头插接以支撑所述电源插头。
9.可选地,所述底座还设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自所述底座的另一表面向所述底座的一表面延伸,所述第一容腔的延伸部分凸出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容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接线凸台、所述第二接线凸台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
10.可选地,还包括温度感应组件,所述温度感应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一表面,所述温度感应组件用于感应所述电池充电互换底插线缆的温度。
11.可选地,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底座的一表面还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用于容纳密封组件。
12.可选地,所述底座还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外界固定组件穿过以将所述底座固定。
13.可选地,所述底座还设有装配卡槽,所述装配卡槽用于与外界定位结构卡接。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如上任意所述的底插装置。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线缆组件以及第二线缆组件,所述底座的一表面设有第一接线区、第二接线区以及第三接线区,所述第一接线区和所述第二接线区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线区域和所述第二接线区域连通,所述第一线缆组件与所述第一接线区连通,所述第二线缆组件与所述第三接线区连通,所述第一线缆组件和所述第二线缆组件均用于与电池模组连接,当外界的充电插头与所述第一接线区以及所述第二接线区连接时,或者,外界的充电插头与所述第三接线区以及所述第二接线区连接时,均能够与所述第一线缆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线缆组件连通,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能够使得用户在对电池充电时不需要进行接头方向识别,实现盲操作即可完成连接电源的过程,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插装置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插装置中底座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插装置中底座的一视角的剖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插装置中第一线缆组件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插装置中第二线缆组件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插装置中温度感应组件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6.请参阅图1,所述一种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1包括:底座100、第一线缆组件200、第二线缆组件300、温度感应组件400以及密封组件500。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均设置于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均与电池模组连接,以使得所述底插装置1能够与所述电池模组处于连通状态,当外界的电源插头与所述底插装置1连接时,能够实现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所述温度感应组件400设置于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所述温度感应组件400用于检测当外界电源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任务时所述底插装置1的温度信息,并且将所述温度信息传递至控制器,以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够调节充电任务。所述密封组件500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一表面,所述密封组件500用于密封所述底插装置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壳连接处的间隙,具有防尘防水的作用。
27.对于上所述的底座100,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底座100包括第一接线区101、第二接线区102、第三接线区103、若干第一接线柱104、若干第二接线柱105、第三接线柱106、第一容腔107、第一接线凸台 108、第二接线凸台109、第三接线凸台110、侧壁111、第二容腔112、第一密封槽113、安装孔114以及装配卡槽115。所述第一接线区101、所述第二接线区102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区103均位于所述底座100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接线区101和所述第二接线区102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 103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线区101域和所述第二接线区102域连通。
28.所述若干第一接线柱104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区101,所述若干第二接线柱105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接线区102,所述第一接线柱104 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接线柱105的数量相同,所述若干第一接线柱104和所述若干第二接线柱105也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对称设置,位于所述第一接线区101一端的第一接线柱104与位于所述第二接线区102一端的第二接线柱105连接,位于所述第一接线区101另一端的第一接线柱104与位于所述第二接线区102另一端的第二接线柱105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接线区101的第一接线柱104与所述第二接线区102的第二接线柱105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一接线柱104用于与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的第一端焊接。
29.所述第三接线柱106设置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所述第三接线柱 106设置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位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一端的第三接线柱106与位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另一端的第三接线柱106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三接线区103两端的第三接线柱106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三接线柱106用于与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的第一端焊接。
30.所述第一容腔107自所述底座100的另一表面向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延伸,所述第一容腔107的延伸部分凸出于所述底座100,所述第一容腔107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接线凸
台108、所述第二接线凸台109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110,所述第一接线凸台108、所述第二接线凸台109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110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线区101和所述第二接线区102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对应,所述第一接线凸台108、所述第二接线凸台109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110用于供外界电源插头插接以支撑所述电源插头。所述第一接线凸台108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081,所述第一通孔1081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接线柱104,以使得所述电源插头的触点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081与所述第一接线柱104接触连接,所述第二接线凸台109设有若干第二通孔1091,所述第二通孔1091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接线柱105,以使得所述电源插头的触点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091与所述第二接线柱105接触连接,所述第三接线凸台110 设有若干第三通孔1101,所述第三通孔1101用于容纳所述第三接线柱 106,以使得所述电源插头的触点能够穿过所述第三通孔1101与所述第三接线柱106接触连接。
31.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凸台108、所述第二接线凸台109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110与所述底座100的另一表面平齐或者低于所述底座100的另一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接线凸台108、所述第二接线凸台109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凸台110不凸出于所述底座 100的另一表面。
32.所述侧壁111自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向远离所述底座100的另一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侧壁111与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共同围合有所述第二容腔112,所述第二容腔112围合所述第一接线区101、所述第二接线区102以及所述第三接线区103,所述第二容腔112用于容纳所述密封胶,所述密封胶用于密封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与所述第一接线柱104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与所述第三接线柱106的连接处。
33.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插装置还包括加高层,所述加高层设置于所述侧壁111处,所述加高层环绕所述侧壁111以使得所述第二容腔112的深度更深,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容腔112能够容纳更多的密封胶。
34.所述第一密封槽113设置于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所述第一密封槽113环绕所述第一容腔107延伸部分设置,所述第一密封槽113用于容纳所述密封组件500,所述密封组件500用于密封当所述底插装置1 安装于所述电池模组外壳时,所述底插装置1与所述电池模组外壳之间的间隙。
35.所述安装孔114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安装孔114沿所述底座 100厚度的方向完全贯穿所述底座100,所述安装孔114用于供外界固定组件穿过以将所述底座100固定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壳。
36.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14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14的数量为四个,呈对称设置于所述底座100,以使得所述底座100的固定效果更好。
37.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14还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用于容纳所述固定组件,以使得所述固定组件能够完全进入所述安装孔114内,不凸出于所述安装孔114,增加所述固定组件的固定效果,以及提升美观度。
38.所述装配卡槽115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装配卡槽115沿所述底座100厚底的方向贯穿所述底座100,在将所述底插装置1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壳安装时,所述装配卡槽115用于预定位,并且与所述外壳卡接,以使得所述底插装置1处于正确的位置,确保装配正确。
39.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卡槽115的数量至少一个即可,只需满
足所述装配卡槽115能够进行预定位并且与所述外壳卡接即可。
40.对于上述的第一线缆组件200,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 包括第一线芯组201、第一连接器202以及第一接线端子203。所述第一线芯组2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柱104焊接,所述第一连接器202 位于所述第一线芯组20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子20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02,所述第一接线端子203与所述第一线芯组201的第二端连接。
41.对于上述的第二线缆组件300,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 包括第二线芯组301以及第二连接器302。所述第二线芯组3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接线柱106焊接,所述第二线芯组30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02连接。
42.对于上述的温度感应组件400,请参阅图6,所述温度感应组件400 包括热敏电阻401、第三线芯组402、第三连接器403以及第三接线端子404,所述热敏电阻401设置于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所述第三线芯组402的第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401焊接,所述第三连接器403位于所述第三线芯组40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接线端子404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器403,所述第三接线端子404与所述第三线芯组402的第二端连接。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1包括底座100、第一线缆组件200 以及第二线缆组件300,所述底座100的一表面设有第一接线区101、第二接线区102以及第三接线区103,所述第一接线区101和所述第二接线区102关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线区101域和所述第二接线区102域连通,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与所述第一接线区101连通,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连通,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均用于与电池模组连接,当外界的充电插头与所述第一接线区101以及所述第二接线区102连接时,或者,外界的充电插头与所述第三接线区103以及所述第二接线区 102连接时,均能够与所述第一线缆组件200以及所述第二线缆组件300 连通,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电池充电的底插装置1能够使得用户在对电池充电时不需要进行接头方向识别,实现盲操作即可完成连接电源的过程,提升用户体验。
44.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交通工具实施例,所述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底插装置1,对于底插装置1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