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5:11: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旗舰机或高端机采用了曲面屏的设计,曲面屏一方面科技感满满,一方面让手机趋于无边框设计,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过分弯曲的曲面玻璃设计会对屏幕阅读造成一定影响,虽然能够通过改善曲率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这种曲面屏或“瀑布屏”手机有一个共性问题:点亮屏幕后,两侧曲面区会出现明显的黑影,即曲面区亮度会比平面区更低。这是由于当用户正视手机屏幕时,对于曲面玻璃的弯折区发光而言并不是0度视角的出光,而是更大的角度,大角度由于微腔效应会出现亮度衰减,所以曲面区亮度偏暗一些,导致画面显示效果变差。
3.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急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目前显示面板中的曲面区亮度衰减,导致平面区与曲面区亮度存在差异性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平面显示区及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周侧的曲面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平面显示区以及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单元;封装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方向上,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第一有机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
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封装层的厚度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封装层的厚度相同;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的厚度。
7.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为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的1/3~5/6。
8.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范围在8μm~15μm之间;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比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小2μm~8μm之间。
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具有多个像素开口;其中所述子像素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像素开口内,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以及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内的多个所述子像素单元。
1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面显示区包括一显示过渡区,所述显示
过渡区与所述曲面显示区相邻,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像素开口错开设置;在所述显示过渡区内,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向靠近所述曲面显示区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远离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一侧,且对应各所述子像素单元的位置均设置有开口;多个色阻单元,每个所述色阻单元包括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子色阻单元,所述子色阻单元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平坦层,覆盖所述遮光层与多个所述色阻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子色阻单元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单元颜色相同。
1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平坦层的厚度之和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平坦层的厚度之和相同;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平坦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平坦层的厚度。
1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子色阻单元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单元。
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定义层与所述遮光层的材料包括黑色有机材料。
15.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平面显示区与以及曲面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平面显示区以及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单元;封装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方向上,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第一有机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能够有效地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的亮度衰减,从而减小所述平面显示区与所述曲面显示区的亮度差异,提升显示效果。所述平面显示区包括一显示过渡区,所述显示过渡区与所述曲面显示区相邻,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像素开口错开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亮度变化对所述像素单元的显示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
16.此外,由于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的厚度,为了保证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平坦层的厚度之和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内的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平坦层的厚度之和相同,将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或平坦层的厚度增加,能够实现封装层的厚度均一性,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的亮度衰减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所述显示面板的平坦性,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二;
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
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
2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23.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和“右”可以是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的方向,也可以是参考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还可以是指相对的两个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25.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具有平面显示区101及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周侧的曲面显示区102。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可以是双曲面显示面板;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也可以是四曲面显示面板。如图3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基板100,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平面显示区101以及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多个像素单元110,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10包括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单元111;封装层120,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110的出光方向上,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100的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21、第一有机封装层122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123;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显示面板10在显示过程中,有机膜层厚度对其亮度的影响相对较大,由于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相对所述显示面板10中的其他膜层厚度较大,降低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能够提高显示亮度,本实施例
将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减小,能够提高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通过亮度的增加弥补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在出光角度上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的差异,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衰减问题,达到显示亮度均衡的效果。
26.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121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氧化硅或者氮氧化硅;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酸酯。
27.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封装层120的厚度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封装层120的厚度相同;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3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3的厚度。由于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了保证所述封装层120的厚度相同,将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3的厚度增加,能够实现封装层120的厚度均一性,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衰减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所述显示面板10的平坦性,提高显示效果。
28.在本技术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的1/3~5/6。也就是说,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值,在该比值范围内,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提升能够弥补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在出光角度上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的差异,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衰减问题。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范围在8μm~15μm之间;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比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2μm~8μm之间。优选地,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8μm、9μm、10μm、11μm、12μm、13μm或14μm;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比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2μm、3μm、4μm、5μm、6μm、7μm或8μm。例如:当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12μm时,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4μm、5μm、6μm、7μm、8μm、9μm或10μm。
29.在本技术中,所述显示基板100还包括衬底基板130与像素定义层140;所述像素定义层140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30上,具有多个像素开口141;其中所述子像素单元111分别设置于所述像素开口141内,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121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140以及位于所述像素开口141内的多个所述子像素单元111。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包括一显示过渡区103,所述显示过渡区103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相邻,且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像素开口141错开设置;在所述显示过渡区103内,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向靠近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不是突然减小的,而是在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向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弯折前,进行均匀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所述平面显示区101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之间的亮度差异;另一方面,降低了所述平面显示区101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之间的亮度变化差异,也就是虚化了所述亮度差异的边界,从而达到显示亮度均衡的效果。并且由于所述显示过渡区103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厚
度方向上与所述像素开口141错开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亮度变化对所述像素单元110的显示造成的影响,视觉上提升显示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子像素单元111是通过蒸镀或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像素开口141内,包括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以及蓝色子像素单元。
3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衬底基板130包括:衬底、遮光层、缓冲层、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间绝缘层、源/漏极以及钝化层等。例如:具体地,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缓冲层覆盖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衬底基板,所述有源层设置于所述缓冲层上,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所述栅极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所述层间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以及所述有源层,所述源/漏极通过所述层间绝缘层上的过孔与所述有源层连接,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源/漏极以及所述层间绝缘层。其中,所述衬底可以为柔性基板、玻璃基板或可挠性基板,柔性基板的制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遮光层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光对薄膜晶体管内各器件性能的影响。所述缓冲层用于保温,其为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或者氮化硅和氧化硅的交叠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有源层用于传导载流子,其制备材料可以为多晶硅、单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所述栅极绝缘层为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或者氮化硅和氧化硅的交叠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栅极的制备材料包括钼、铝、钛、铬以及铜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层间绝缘层用于使所述源/漏极和栅极与其他导电层之间绝缘。
31.具体地,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遮光层150、多个色阻单元160以及平坦层170。所述遮光层150设置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3远离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一侧,且对应各所述子像素单元111的位置均设置有开口151;每个所述色阻单元160包括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子色阻单元161,所述子色阻单元161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151内;所述平坦层170覆盖所述遮光层150与多个所述色阻单元160;其中每个所述子色阻单元161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单元111颜色相同。所述遮光层150与所述多个色阻单元160能够替代传统的偏光片,用于减少环境光在所述显示面板10表面的反射光且透过所述像素单元110产生的光。所述色阻单元160包括:红色子色阻单元、绿色子色阻单元以及蓝色子色阻单元;其中所述红色子色阻单元对应所述红色子像素单元设置,所述绿色子色阻单元对应所述绿色子像素单元设置,所述蓝色子色阻单元对应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设置。也就是说,所述红色子色阻单元位于所述红色子像素单元的上方,所述绿色子色阻单元位于所述绿色子像素单元的上方,所述蓝色子色阻单元位于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的上方,而所述遮光层150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140的上方,这样设置能够提升所述显示面板10的对比度。
32.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封装层120和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之和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封装层120和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之和相同;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由于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了保证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封装层120和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之和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封装层120和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之和相同,将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增加,能够实现封装层120的厚度均一性,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
亮度衰减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所述显示面板10的平坦性,提高显示效果。
33.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子色阻单元161在所述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子像素单元111。也就是说,所述红色子色阻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红色子像素单元的面积,所述绿色子色阻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绿色子像素单元的面积,所述蓝色子色阻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的面积。这样设置能够使所述显示面板10的视角变大,并且减少所述红色子像素单元、所述绿色子像素单元以及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的亮度衰减,使其透过率增加。
34.在本技术中,所述像素定义层140与所述遮光层150的材料包括黑色有机材料,例如纤维素乙酯酸、聚对笨二甲酸乙酯醇、聚苯乙烯、聚醚、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环氧树脂、苯氧树脂、聚醚砜、聚丙烯酸酯等,然后加上黑色粒子,例如碳黑、铜、钴、锰、铬、钛等氧化物及其所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粒子。通过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中设置所述像素定义层140以吸收射入至所述显示面板10中的入射光,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0在强环境光下显示时具有良好的对比度的同时,所述显示面板10的出光率不会降低。
35.具体地,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10能够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具有平面显示区101、曲面显示区102,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基板100,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平面显示区101以及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多个像素单元110,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10包括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单元111;封装层120,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110的出光方向上,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100的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21、第一有机封装层122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123;其中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能够有效地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衰减,从而减小所述平面显示区101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差异,提升显示效果。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包括一显示过渡区103,所述显示过渡区103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相邻,且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像素开口141错开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亮度变化对所述像素单元110的显示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
37.此外,由于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封装层122的厚度,为了保证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封装层120和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之和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101内的所述封装层120和所述平坦层170的厚度之和相同,将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102内的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3或平坦层170的厚度增加,能够实现封装层120的厚度均一性,减缓所述曲面显示区102的亮度衰减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所述显示面板10的平坦性,提高显示效果。
3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
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