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05:19: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山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2.矿山包括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等,矿山规模通常用年产量或日产量表示,年产量即矿山每年生产的矿石数量,按产量的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种类型,矿山规模的大小,要与矿山经济合理的服务年限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基建费用,降低成本,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掘作业既是消耗人力、物力最多,占用资金最多,又是降低采矿成本潜力最大的生产环节,降低采掘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随着我国石材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矿山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矿山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石材矿山的开采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石材矿山同其他矿种一样也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各地方矿产管理部门也相继提高了矿山建设规模的门槛。
3.中国专利文献cn212296461u公开了一种用于矿山通风口的排气设备,包括排风管、风机、连接杆、橡胶条、安装槽、防尘网、固定环、弹簧、橡胶套、聚灰箱、螺纹孔、固定螺栓和震动杆,排风管内部右端固定连接设有风机,风机左端中间固定连接设有连接杆,连接杆左端外壁固定连接设有橡胶条,排风管左端下方固定连接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两侧均活动连接设有固定螺栓,安装槽内部活动连接设有聚灰箱,针对于此专利,存在不能自动清理内壁堆积灰尘和不能回收能量的缺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解决了不能自动清理内壁堆积灰尘和不能回收能量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蓄电池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筒,所述排气筒底端中部通过第二合页转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排气筒的底端中部设置有排灰口,所述排气筒底端内壁的左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顶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排气筒顶端内壁的左侧,所述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摇把的一端,所述摇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滑环,所述排气筒的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槽,所述滑环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排气筒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过滤板,所述排气筒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在固定支架的一端,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高速风扇,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内壁的右侧固定在支撑架的一端,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的驱动端电性连接扇叶,所述固定筒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逆变器,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前端上部固定连接有充电器。
6.优选的,所述排气筒的左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管的右端,所述连接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管道连接器。
7.优选的,所述排气筒的右端通过第一合页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挡板的底端后部固定连接有把手。
8.优选的,所述排灰口设置在挡板的顶端,所述限位杆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杆底端的限位块滑动连接在限位槽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排气筒的前端右侧固定连接有变频控制器,所述变频控制器电性连接高速风扇。
10.优选的,所述发电机电性连接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电性连接充电器,所述充电器电性连接蓄电池。
1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通过转动摇把能带动挡风板在排气筒内部转动,通过将挡风板转动九十度能实现挡风板堵住排气筒的内部,通过变频控制器能控制高速风扇进行反向转动,通过高速风扇反向转动能改变排气筒内部的风向使大风吹向过滤板,过滤板被大风吹过后附着在过滤板表面的灰尘会被高速气流朝着排气筒的左端吹去,当高速气流带动灰尘到达挡风板的时候会被挡风板阻挡住去路,通过将挡板打开后夹带灰尘的高速气流通过排灰口会被排出排气筒内部,从而实现自动清理设备内部灰尘。
13.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当高速风扇转动的时候高速气流会将盖板吹起,并且高速气流会吹向固定筒的内部,当高速气流通过固定筒内部的时候会带动扇叶转动,通过扇叶转动能带动发电机工作,通过发电机的工作能产生电流,通过逆变器能将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改变为直流电,通过直流电和充电器能实现为蓄电池充电,这样能实现从排出废气中收集能量,实现废物利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的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的排气筒内部示意图;
16.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的固定筒右视图;
18.图中标号:1、底座;2、蓄电池;3、第一支撑柱;4、排气筒;5、连接管;6、管道连接器;7、第一合页;8、盖板;9、第二合页;10、挡板;11、把手;12、排灰口;13、轴承;14、挡风板;15、转轴;16、摇把;17、滑环;18、限位槽;19、限位杆;20、限位块;21、变频控制器;22、过滤板;23、固定支架;24、高速风扇;25、第二支撑柱;26、固定筒;27、支撑架;28、发电机;29、扇叶;30、逆变器;31、充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由图1-4给出,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安全生产用气体排放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顶端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3、蓄电池2和第二支撑柱25,第一支撑柱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筒4,排气筒4底端中部通过第二合页9转动连接有挡板10,排气筒4的底端中部设置有排灰口12,当高速气流带动灰尘到达挡风板14的时候会被挡风板14阻挡住去路,通过将挡板10打开后夹带灰尘的高速气流通过排灰口12会被排出排气筒4内部,排气筒4底端内壁的左侧通过轴承13转动连接有挡风板14,通过将挡风板14转动九十度能实现挡风板14堵住排气筒4的内部,挡风板14的顶端通过转轴15转动连接在排气筒4顶端内壁的左侧,转轴15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摇把16的一端,通过转动摇把16能带动挡风板14在排气筒4内部转动,摇把1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滑环17,排气筒4的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槽18,滑环1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9,排气筒4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过滤板22,排气筒4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在固定支架23的一端,固定支架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高速风扇24,通过高速风扇24反向转动能改变排气筒4内部的风向使大风吹向过滤板22,第二支撑柱2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26,固定筒26内壁的右侧固定在支撑架27的一端,支撑架2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发电机28,发电机28的驱动端电性连接扇叶29,当高速气流通过固定筒26内部的时候会带动扇叶29转动,通过扇叶29转动能带动发电机28工作,通过发电机28的工作能产生电流,固定筒2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逆变器30,通过逆变器30能将发电机28产生的交流电改变为直流电,第二支撑柱25的前端上部固定连接有充电器31,通过直流电和充电器31能实现为蓄电池2充电。
21.其中,排气筒4的左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管5的右端,连接管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管道连接器6,通过连接管5和管道连接器6便于为设备连接废气管道。
22.其中,排气筒4的右端通过第一合页7转动连接有盖板8,当高速风扇24转动的时候高速气流会将盖板8吹起,当没有气流吹出的时候盖板8受到力的作用会将排气筒4的右端盖住以防止杂物进入到设备内部,挡板10的底端后部固定连接有把手11,通过把手11便于挡板10的开合。
23.其中,排灰口12设置在挡板10的顶端,通过挡板10能挡住排灰口12防止排气筒4在排气的时候漏气,限位杆19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0,限位杆19底端的限位块20滑动连接在限位槽18的内部,通过限位块20和限位槽18能防止挡风板14被吹动。
24.其中,排气筒4的前端右侧固定连接有变频控制器21,变频控制器21电性连接高速风扇24,通过变频控制器21能控制高速风扇24进行正向或者反向转动。
25.其中,发电机28电性连接逆变器30,通过逆变器30能将发电机28产生的交流电改变为直流电,逆变器30电性连接充电器31,通过直流电和充电器31能实现为蓄电池2充电,充电器31电性连接蓄电池2。
26.工作原理:通过转动摇把16能带动挡风板14在排气筒4内部转动,通过将挡风板14转动九十度能实现挡风板14堵住排气筒4的内部,通过变频控制器21能控制高速风扇24进行反向转动,通过高速风扇24反向转动能改变排气筒4内部的风向使大风吹向过滤板22,过滤板22被大风吹过后附着在过滤板22表面的灰尘会被高速气流朝着排气筒4的左端吹去,当高速气流带动灰尘到达挡风板14的时候会被挡风板14阻挡住去路,通过将挡板10打开后夹带灰尘的高速气流通过排灰口12会被排出排气筒4内部,当高速风扇24转动的时候高速气流会将盖板8吹起,并且高速气流会吹向固定筒26的内部,当高速气流通过固定筒26内部
的时候会带动扇叶29转动,通过扇叶29转动能带动发电机28工作,通过发电机28的工作能产生电流,通过逆变器30能将发电机28产生的交流电改变为直流电,通过直流电和充电器31能实现为蓄电池2充电,这样能实现从排出废气中收集能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