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与流程

2022-07-27 22:42: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上坡面治理采用截流横沟与纵向沟向结合的拦蓄方式:沿等高线开挖截流横沟,在截流横沟的两端开挖纵向沟,并沿着截流横沟左右方向每隔5m从坡顶最高处沿坡向下开挖纵向沟,将每条截流横沟串联,形成梯形沟网;截流横沟与纵向沟规格:沟距5m,沟口宽100cm,沟深30cm,沟间种植柠条、沙棘等灌木行,沟网内播撒草籽,播种时间为每年4月中下旬,每年10月底次之;同时于降雨前后在混交的灌木行之间撒播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冰草;(2)立体培植在每条截流横沟内开挖鱼鳞坑,相邻两条截流横沟内的鱼鳞坑呈品字结构,坡顶的截流横沟内的鱼鳞坑内种植山桃、山杏、酸枣和甘草,沿着等高线向下依次种植柠条、沙棘,在沟间通过封禁方式,实现草被恢复;(3)在坡顶汇流路径出口处配置集水装置,并利用出水管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滴灌带,通过滴灌方式为下坡面植生的植物补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坡面治理过程中,每间隔5~10个鱼鳞坑并联向截流横沟一侧开挖分流沟,相邻三个截流横沟之间形成菱形分流结构,并在分流沟内种植乔灌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装置设置于分流沟沟头处,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流桶体,所述集流桶体上端设置有集流口,所述集流口与集流桶体内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集流桶体的外侧沿其圆周方向还设置有外筒,所述外筒底部为斜面,所述斜面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多层阻泥板,所述集流桶体外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还设置有流入孔,所述流入孔位于外筒底部上方,且流入孔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集流桶体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集流桶体底部外壁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出水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底部设置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底部与底盖连接,所述底盖与集流桶体底部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泥板上端向外筒的方向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桶体内还设置有内筒,所述内筒上端位于集流口处,且内筒外壁与集流口内壁贴合,所述内筒上端设置有遮挡膜,所述遮挡膜中心处向集流腔凹陷,所述内筒外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过滤孔,所述内筒底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外沿,所述外沿上设置有导槽,所述集流腔内壁上设置有与导槽相配合的导向凸条,所述导向凸条的下端设置有挡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圈中心处设置有第二圆盘,所述挡圈内壁通过第二连接杆与第二圆盘外壁连接,所述遮挡膜底部设置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与第二圆盘之间通过顶柱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内部中心处设置有第一圆盘,所述第一圆盘通过第一连接杆与内筒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圆盘位于过滤网上端,所述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顶柱外侧,且其一端与第一圆盘底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圆盘上端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腔内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还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溢流孔,所述集流腔通过溢流孔与外筒相连通,所述溢流孔位于集流口底部与挡圈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膜采用弹性钢片,所述弹性钢片的圈边沿着内筒上端外壁向下弯折包裹内筒上端,在弹性钢片的弯折段内侧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弹性钢钩,所述内筒外壁上设置有与弹性钢钩相配合的钩槽。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砒砂岩覆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径流有效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上坡面治理,采用截流横沟与纵向沟向结合的拦蓄方式:沿等高线开挖截流横沟,在截流横沟的两端开挖纵向沟,并沿着截流横沟左右方向每隔5m从坡顶最高处沿坡向下开挖纵向沟,将每条截流横沟串联,形成梯形沟网;(2)立体培植,在每条截流横沟内开挖鱼鳞坑,相邻两条截流横沟内的鱼鳞坑呈品字结构,坡顶的截流横沟内的鱼鳞坑内种植山桃、山杏、酸枣和甘草,沿着等高线向下依次种植柠条、沙棘,在沟间通过封禁方式,实现草被恢复;(3)每年4月中下旬,每年10月底次之在截流横沟、纵向沟和鱼鳞坑内播撒草籽:同时于降雨前后在混交的灌木行之间撒播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冰草;(4)在坡顶汇流路径出口处配置集水装置,并利用出水管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滴灌带,通过滴灌方式为下坡面植生的植物补水。植物补水。植物补水。


技术研发人员:姚京威 姚文艺 张会敏 王军涛 申震洲 宋常吉 陈伟伟 景明 程献国 宋静茹 樊玉苗 梁冰洁 梅莎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2.03.21
技术公布日:2022/7/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