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自动散热装置的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02:52: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箱,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散热装置的配电箱。


背景技术:

2.配电箱是用来合理分配电能,方便对电路的开合操作,配电箱具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能直观地显示电路的导通状态。配电箱应用领域广泛,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和人民生活等方面。
3.配电箱内的电器仪表部件工作会产生热量,使配电箱内的温度升高,若是不能及时散热,会造成配电箱内元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散热装置的配电箱。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集热室,集热室内设置有横向设置有控制腔,控制腔内设置有沿控制腔移动的控制块,控制块一侧设置有预置力弹簧且预置力弹簧驱动控制块向预置力弹簧所在方向移动,另一侧设置有记忆金属件,控制块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块与断开块且连通块与断开块位于控制块的移动轨迹上,集热室内设置有用于散热的散热装置,移动的控制块使散热装置具有连通状态与断开状态,连通状态为控制腔内温度升高,记忆金属件收缩,控制块与连通块相抵,散热装置开始运行,断开状态为控制腔内温度降低,预置力弹簧拉动控制块向断开块移动,控制块与断开块相抵,散热装置停止运行。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热室内的温度升高并通过热传递至控制腔内,记忆金属件受热收缩,带动控制块向连通块移动,当控制块与连通块相抵时,散热装置启动并将箱体内的热量排出,随着温度的下降,记忆金属件不再收缩且受到预置力弹簧的作用伸长,同时控制块向断开块移动直至与断开块相抵,此时散热装置停止运行,通过控制块、预置力弹簧及记忆金属件的作用,达到对散热装置的自动控制。
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电机、散热主齿轮、散热从齿轮、散热杆、风扇从齿轮、风扇杆及风扇,箱体外设置有电机室,散热电机设置于电机室内并驱动散热主齿轮转动,散热从齿轮设置于电机室内并与散热主齿轮啮合,散热杆设置于箱体内且散热杆具有延伸至电机室内的驱动端,散热从齿轮设置于驱动端上并与散热杆同步转动,散热杆上设置多个风扇主齿轮且风扇主齿轮与散热杆同步转动,风扇从齿轮设置于风扇杆并与风扇主齿轮啮合,风扇设置于风扇杆上并随风扇同步转动,箱体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散热装置启动时,散热电机驱动散热主齿轮转动并带动散热从齿轮转动,而散热杆也同步转动,且风扇主齿轮位于散热杆上,此时通过风扇从齿轮、风扇杆最终带动风扇旋转,使得热量最终从散热孔中散出。
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转动杆,箱体侧壁内设置有驱动室,控制块上设置有与控制块同步移动的驱动齿条且驱动齿条位于驱动室内,驱动室内设置有与驱动齿条相啮合的驱动齿轮,转动杆位于驱动齿轮中心并与驱动齿轮同步转动,转动杆上套设有换热套,换热套设置有换热腔,换热腔具有与外界接触的放热位置及与集热室接触的吸热位置,换热腔内设置有冷却剂,记忆金属件具有高温状态与低温状态,高温状态为控制腔内温度高,记忆金属件收缩,拉伸预置力弹簧,控制块带动驱动齿条移动,转动杆发生转动,换热腔转动至放热位置,放出热量,低温状态为控制腔内温度低,记忆金属件在预置力弹簧的作用下拉伸,换热腔处于吸热位置,吸收集热室中的热量。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随着配电箱的工作,使得集热室中的温度逐渐升高,集热室中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进入控制腔中,使得控制腔中的温度升高,记忆金属件在温度升高后,进行收缩,控制块向记忆金属件所在方向移动,同时预置力弹簧拉伸,而控制块的移动则会带动驱动齿条移动,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使得转动杆发生转动,而换热套与转动杆同步转动,当转动杆发生转动时,使得换热套内的换热腔位置发生改变,从与集热室接触的吸热位置转到与外界接触的放热位置,而冷却剂在吸热位置吸收集热室中的热量,而到放热位置时则将热量释放到外界,而后集热室中的温度降低,记忆金属件不再收缩,此时控制块受到预置力弹簧的拉力,向预置力弹簧所在方向移动,同时拉伸记忆金属件,而转动杆则反向转动,使得换热腔从放热位置转回吸热位置,等待下一次对配电箱的自动降温,在散热装置工作的同时,依靠控制块的移动带动换热套转动,从而使得换热套中的冷却液更换位置从而更好的散热。
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换热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换热套两侧。
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移动板、固定板及移动杆,移动板分别设置于箱体底部两侧,两个固定板分别固定于地面,固定板侧面设置有供移动板移动的移动轨道,移动板上设置有与移动轨道接触的接触面,接触面上设置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内设置有沿限位凹槽移动的限位块,限位块相对远离限位凹槽底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圆弧部,限位块与限位凹槽底部之间设置有将限位圆弧部复位至限位凹槽外的复位弹簧,移动轨道相对与接触面接触的一侧设置有与限位圆弧部大小相适配的限位通孔,移动杆设置于限位通孔上并沿限位通孔移动,移动杆具有与限位圆弧部接触的复位部,移动板具有限位状态与移动状态,限位状态为限位凹槽与限位通孔相对,限位圆弧部进入限位通孔中,移动板无法移动,移动状态为限位凹槽与限位通孔相错,限位圆弧部与接触面相抵,移动板自由移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安装配电箱时,将箱体底部的移动板与固定板相对齐,使得接触面与移动轨道底部相抵,而后将移动板沿移动轨道推动,移动板与固定板逐渐重合,直至限位凹槽与限位通孔相对时,限位圆弧部被复位弹簧复位至限位凹槽外,即限位通孔内,此时移动板无法再移动,而固定板可通过螺栓先固定于地面,此时移动板与固定板相固定,即箱体固定于地面,而之所以采用移动板与固定板将箱体固定而不是直接通过螺栓将移动板固定于地面,则是因为采用螺栓将移动板固定于地面时,螺栓是沿竖向穿过移动板再穿过地面,达到固定的效果,故需要移动板有部分处于箱体底部外,而处于箱体外的部分移动板才能穿过竖向的螺栓,但这部分移动板将会使得整体所占据的面积增大,增加配电箱的使用面积,而通过设置固定板,而移动板与固定板的固定则是采用限位圆弧部移动到限位通孔中达到固定,当需要将配电箱拆下时,推动移动杆,使得复位部与限位圆弧
部相抵,并压缩复位弹簧,使得限位圆弧部完全进入限位凹槽中,此时便能推动移动板,将配电箱从地面上拆下,操作简单。
14.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板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支持部、垂直于支持部的接触部及平行于支持部的顶部,接触部位于支持部与顶部之间,支持部、接触部及顶部形成移动轨道,接触面位于接触部,移动板包括移动部、连接部及固定部,移动部与固定部相平行,连接部位于移动部与固定部之间并将移动部与固定部相连,移动部位于移动轨道内并沿移动轨道移动,固定部固定于箱体底部,移动部与固定部之间沿竖向的距离与顶部沿竖向上的宽度相适配。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与移动板呈相互配合的u型,当移动板移动的时候移动部处于支持部与顶部之间的移动轨道中,移动板移动更加稳定。
1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移动杆相对远离限位圆弧部的一侧设置有操作端且操作端沿垂直于移动杆移动方向的长度大于移动杆的宽度,限位通孔内设置有阻挡块且阻挡块位于操作端的移动轨迹上,当操作端与阻挡块相抵时,操作端顶部与接触部表面平齐,复位部推动限位圆弧部完全进入限位凹槽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拆卸配电箱时,按压操作端,使得操作端向限位通孔移动,直至操作端与阻挡块相抵,而与操作端同步移动的复位部在此过程中逐渐推动限位圆弧部进入限位凹槽在直至限位圆弧部完全进入限位凹槽中,此时移动板可沿移动轨道移动,而阻挡块的设置则是为了防止复位部进入限位凹槽中,导致二次阻挡移动板的移动。
1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转动块,限位通孔端部设置有配合环块,配合环块中心设置有与操作端大小相适配的配合孔,转动块具有与接触部相铰接的中心端,转动块相对中心端的另一端作为转动端,限位通孔位于转动端的转动轨迹上,当转动端转动至限位通孔上方时,操作端与阻挡块相抵。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推动移动板移动时,将操作端按入配合孔中,此时操作端、配合孔平齐,而后旋转转动块,使得转动端位于操作端上,此时操作端无法移动,而复位部处于限位通孔的端部,即使限位凹槽与限位通孔相对时,限位圆弧部会与复位部直接相抵,从而导致限位圆弧部无法直接进入限位通孔中,使得移动板能继续移动,通过转动块的设置使得限位块失去限位的作用,在有多个限位通孔与限位凹槽的设置时,防止在拆卸的时候因为限位通孔与限位凹槽二次对齐而导致的固定,简化操作过程,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
2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持部与顶部之间设置有限位段且限位段与接触部相邻,当限位通孔与限位凹槽相对时,限位段与移动部相抵。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通孔与限位凹槽对齐时,接触部与限位段相抵,因为移动板的推进速度过块而导致限位圆弧部未来得及进入限位通孔,而导致的固定板与移动板无法固定。
2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稳固板与固定件,两个支持部端部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固定板与连接板构成呈矩形的固定基座,两个限位段之间设置有限位板并将与限位段相连,稳固件设置于固定板之间且稳固件位于固定板相对连接板的另一侧,固定件将稳固件可拆卸的固定于固定板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板与固定板固定后,再将稳固板固定于固定板,使
得稳固板与限位板将移动板在沿移动轨道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箱体内部集热室及电机室的剖视图;
25.图2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局部放大图a;
27.图4为本发明整体的爆炸图;
28.图5为本发明整体的剖视图;
29.图6为本发明局部放大图b。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如图1-6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散热装置的配电箱,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置有集热室12,集热室12内设置有横向设置有控制腔13,控制腔13内设置有沿控制腔13移动的控制块14,控制块14一侧设置有预置力弹簧15且预置力弹簧15驱动控制块14向预置力弹簧15所在方向移动,另一侧设置有记忆金属件16,控制块14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块141与断开块142且连通块141与断开块142位于控制块14的移动轨迹上,集热室12内设置有用于散热的散热装置6,移动的控制块14使散热装置6具有连通状态与断开状态,连通状态为控制腔13内温度升高,记忆金属件16收缩,控制块14与连通块141相抵,散热装置6开始运行,断开状态为控制腔13内温度降低,预置力弹簧15拉动控制块14向断开块142移动,控制块14与断开块142相抵,散热装置6停止运行,当集热室12内的温度升高并通过热传递至控制腔13内,记忆金属件16受热收缩,带动控制块14向连通块141移动,当控制块14与连通块141相抵时,散热装置6启动并将箱体1内的热量排出,随着温度的下降,记忆金属件16不再收缩且受到预置力弹簧15的作用伸长,同时控制块14向断开块142移动直至与断开块142相抵,此时散热装置6停止运行,通过控制块14、预置力弹簧15及记忆金属件16的作用,达到对散热装置6的自动控制。
33.所述的散热装置6包括散热电机61、散热主齿轮62、散热从齿轮63、散热杆64、风扇从齿轮、风扇杆66及风扇67,箱体1外设置有电机室60,散热电机61设置于电机室60内并驱动散热主齿轮62转动,散热从齿轮63设置于电机室60内并与散热主齿轮62啮合,散热杆64设置于箱体1内且散热杆64具有延伸至电机室60内的驱动端,散热从齿轮63设置于驱动端上并与散热杆64同步转动,散热杆64上设置多个风扇主齿轮65且风扇主齿轮65与散热杆64同步转动,风扇从齿轮设置于风扇杆66并与风扇主齿轮65啮合,风扇67设置于风扇杆66上
并随风扇67同步转动,箱体1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7,当散热装置6启动时,散热电机61驱动散热主齿轮62转动并带动散热从齿轮63转动,而散热杆64也同步转动,且风扇主齿轮65位于散热杆64上,此时通过风扇从齿轮、风扇杆66最终带动风扇67旋转,使得热量最终从散热孔7中散出。
34.包括转动杆11,箱体1侧壁内设置有驱动室17,控制块14上设置有与控制块14同步移动的驱动齿条171且驱动齿条171位于驱动室17内,驱动室17内设置有与驱动齿条171相啮合的驱动齿轮172,转动杆11位于驱动齿轮172中心并与驱动齿轮172同步转动,转动杆11上套设有换热套18,换热套18设置有换热腔181,换热腔181具有与外界接触的放热位置及与集热室12接触的吸热位置,换热腔181内设置有冷却剂,记忆金属件16具有高温状态与低温状态,高温状态为控制腔13内温度高,记忆金属件16收缩,拉伸预置力弹簧15,控制块14带动驱动齿条171移动,转动杆11发生转动,换热腔181转动至放热位置,放出热量,低温状态为控制腔13内温度低,记忆金属件16在预置力弹簧15的作用下拉伸,换热腔181处于吸热位置,吸收集热室12中的热量,所述的换热腔18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换热套18两侧,当随着配电箱的工作,使得集热室12中的温度逐渐升高,集热室12中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进入控制腔13中,使得控制腔13中的温度升高,记忆金属件16在温度升高后,进行收缩,控制块14向记忆金属件16所在方向移动,同时预置力弹簧15拉伸,而控制块14的移动则会带动驱动齿条171移动,驱动齿条171与驱动齿轮172啮合,使得转动杆11发生转动,而换热套18与转动杆11同步转动,当转动杆11发生转动时,使得换热套18内的换热腔181位置发生改变,从与集热室12接触的吸热位置转到与外界接触的放热位置,而冷却剂在吸热位置吸收集热室12中的热量,而到放热位置时则将热量释放到外界,而后集热室12中的温度降低,记忆金属件16不再收缩,此时控制块14受到预置力弹簧15的拉力,向预置力弹簧15所在方向移动,同时拉伸记忆金属件16,而转动杆11则反向转动,使得换热腔181从放热位置转回吸热位置,等待下一次对配电箱的自动降温,在散热装置6工作的同时,依靠控制块14的移动带动换热套18转动,从而使得换热套18中的冷却液更换位置从而更好的散热。
35.包括移动板2、固定板3及移动杆4,移动板2分别设置于箱体1底部两侧,两个固定板3分别固定于地面,固定板3侧面设置有供移动板2移动的移动轨道31,移动板2上设置有与移动轨道31接触的接触面21,接触面21上设置有限位凹槽22,限位凹槽22内设置有沿限位凹槽22移动的限位块23,限位块23相对远离限位凹槽22底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圆弧部231,限位块23与限位凹槽22底部之间设置有将限位圆弧部231复位至限位凹槽22外的复位弹簧24,移动轨道31相对与接触面21接触的一侧设置有与限位圆弧部231大小相适配的限位通孔25,移动杆4设置于限位通孔25上并沿限位通孔25移动,移动杆4具有与限位圆弧部231接触的复位部41,移动板2具有限位状态与移动状态,限位状态为限位凹槽22与限位通孔25相对,限位圆弧部231进入限位通孔25中,移动板2无法移动,移动状态为限位凹槽22与限位通孔25相错,限位圆弧部231与接触面21相抵,移动板2自由移动,当需要安装配电箱时,将箱体1底部的移动板2与固定板3相对齐,使得接触面21与移动轨道31底部相抵,而后将移动板2沿移动轨道31推动,移动板2与固定板3逐渐重合,直至限位凹槽22与限位通孔25相对时,限位圆弧部231被复位弹簧24复位至限位凹槽22外,即限位通孔25内,此时移动板2无法再移动,而固定板3可通过螺栓先固定于地面,此时移动板2与固定板3相固定,即箱体1固定于地面,而之所以采用移动板2与固定板3将箱体1固定而不是直接通过螺栓将移动板2
固定于地面,则是因为采用螺栓将移动板2固定于地面时,螺栓是沿竖向穿过移动板2再穿过地面,达到固定的效果,故需要移动板2有部分处于箱体1底部外,而处于箱体1外的部分移动板2才能穿过竖向的螺栓,但这部分移动板2将会使得整体所占据的面积增大,增加配电箱的使用面积,而通过设置固定板3,而移动板2与固定板3的固定则是采用限位圆弧部231移动到限位通孔25中达到固定,当需要将配电箱拆下时,推动移动杆4,使得复位部41与限位圆弧部231相抵,并压缩复位弹簧24,使得限位圆弧部231完全进入限位凹槽22中,此时便能推动移动板2,将配电箱从地面上拆下,操作简单。
36.固定板3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支持部32、垂直于支持部32的接触部33及平行于支持部的顶部34,接触部33位于支持部32与顶部34之间,支持部32、接触部33及顶部34形成移动轨道31,接触面21位于接触部33,移动板2包括移动部211、连接部212及固定部213,移动部211与固定部213相平行,连接部212位于移动部211与固定部213之间并将移动部211与固定部213相连,移动部211位于移动轨道31内并沿移动轨道31移动,固定部213固定于箱体1底部,移动部211与固定部213之间沿竖向的距离与顶部34沿竖向上的宽度相适配,固定板3与移动板2呈相互配合的u型,当移动板2移动的时候移动部211处于支持部32与顶部34之间的移动轨道31中,移动板2移动更加稳定。
37.移动杆4相对远离限位圆弧部231的一侧设置有操作端26且操作端26沿垂直于移动杆4移动方向的长度大于移动杆4的宽度,限位通孔25内设置有阻挡块27且阻挡块27位于操作端26的移动轨迹上,当操作端26与阻挡块27相抵时,操作端26顶部34与接触部33表面平齐,复位部41推动限位圆弧部231完全进入限位凹槽22内,当拆卸配电箱时,按压操作端26,使得操作端26向限位通孔25移动,直至操作端26与阻挡块27相抵,而与操作端26同步移动的复位部41在此过程中逐渐推动限位圆弧部231进入限位凹槽22在直至限位圆弧部231完全进入限位凹槽22中,此时移动板2可沿移动轨道31移动,而阻挡块27的设置则是为了防止复位部41进入限位凹槽22中,导致二次阻挡移动板2的移动。
38.包括转动块5,限位通孔25端部设置有配合环块28,配合环块28中心设置有与操作端26大小相适配的配合孔29,转动块5具有与接触部33相铰接的中心端51,转动块5相对中心端51的另一端作为转动端52,限位通孔25位于转动端52的转动轨迹上,当转动端52转动至限位通孔25上方时,操作端26与阻挡块27相抵,当需要推动移动板2移动时,将操作端26按入配合孔29中,此时操作端26、配合孔29平齐,而后旋转转动块5,使得转动端52位于操作端26上,此时操作端26无法移动,而复位部41处于限位通孔25的端部,即使限位凹槽22与限位通孔25相对时,限位圆弧部231会与复位部41直接相抵,从而导致限位圆弧部231无法直接进入限位通孔25中,使得移动板2能继续移动,通过转动块5的设置使得限位块23失去限位的作用,在有多个限位通孔25与限位凹槽22的设置时,防止在拆卸的时候因为限位通孔25与限位凹槽22二次对齐而导致的固定,简化操作过程,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
39.支持部与顶部34之间设置有限位段6且限位段6与接触部33相邻,当限位通孔25与限位凹槽22相对时,限位段6与移动部211相抵,当限位通孔25与限位凹槽22对齐时,接触部33与限位段6相抵,因为移动板2的推进速度过块而导致限位圆弧部231未来得及进入限位通孔25,而导致的固定板3与移动板2无法固定。
40.两个支持部32端部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固定板3与连接板构成呈矩形的固定基座,两个限位段6之间设置有限位板并将与限位段6相连。
41.包括稳固板7与固定件8,稳固件设置于固定板3之间且稳固件位于固定板3相对连接板的另一侧,固定件8将稳固件可拆卸的固定于固定板3上,当移动板2与固定板3固定后,再将稳固板7固定于固定板3,使得稳固板7与限位板将移动板2在沿移动轨道31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42.图中未画出连接板与风扇从齿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