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的多级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02:32: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化工行业甲醇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的多级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煤化工领域,甲醇是一种常见且需求量很大的化工产品,仅2020年,我国的年甲醇产量就有6870万吨,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这些化工企业的甲醇生产装置、甲醇储罐、甲醇装车栈台等地方,存在着大量的甲醇废气泄漏或无组织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按照环保要求,针对这些甲醇废气的排放,必须进行有组织的收集,治理并达标排放,以减少vocs排放总量,改善周边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的多级吸收装置,解决了现有甲醇废气泄漏或无组织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的技术问题。
4.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的多级吸收装置,包括预吸收塔,预吸收塔的一侧装设有精吸收塔,预吸收塔、精吸收塔内均装设有一个丝网除沫器、两个填料层、两个分布器,且其中一个填料层位于相邻两个分布器之间,丝网除沫器位于分布器的上侧;
6.预吸收塔、精吸收塔上均连接并连通有废气管道,预吸收塔的一侧装设有废水排放泵。
7.可选的,废水排放泵的一侧装设有废水排放管道。
8.可选的,位于预吸收塔内的两个分布器的下侧分别装设有转运循环泵、预吸收塔循环泵。
9.可选的,预吸收塔循环泵与预吸收塔相连接。
10.可选的,预吸收塔、精吸收塔的一侧均装设有磁翻板液位计。
11.可选的,位于精吸收塔内的两个分布器的下侧分别装设有工艺水管道、精吸收塔循环泵。
12.可选的,精吸收塔循环泵与精吸收塔相连通。
13.可选的,位于精吸收塔内的丝网除沫器的上侧装设有出气管道。
14.可选的,废水排放管道与废水排放泵连接处装设有手动阀门。
15.可选的,预吸收塔循环泵位于预吸收塔和精吸收塔之间,转运循环泵位于预吸收塔和精吸收塔之间。
16.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预吸收塔和精吸收塔下部均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可以实时监控塔内液位高度,采用多级吸收工艺来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吸收剂为除盐水或工艺水,吸收废气中的甲醇,降低废气中的甲醇含量,从而使尾气达到排放指标,吸收塔采
用串联双层填料塔,以填料作为气液接触传质的界面,具有气液传质效果好、排放稳定、阻力低、处理能力弹性大的优点,吸收塔下部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可以实时监控塔内液位高度,同时可以将塔内液位与循环泵开启频率实现自动连锁控制,吸收塔内部设置有液体再分布器和丝网除沫器,可以将塔内的吸收液进行均布分配,同时降低出口废气中的液滴含量,预吸收塔塔釜富含甲醇的吸收液可以送入厂内污水处理系统或进行二次利用,精吸收塔塔顶的出气管道后面接入烟囱进行达标排放,烟囱上可设置气体在线分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气中的甲醇含量及处理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操作参数。
18.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废气管道1,预吸收塔2,精吸收塔3,出气管道4,填料层5,分布器 6,丝网除沫器7,磁翻板液位计8,工艺水管道9,精吸收塔循环泵10,转运循环泵11,预吸收塔循环泵12,废水排放泵13,手动阀门14,废水排放管道15。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4.为了保持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发明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5.请参阅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的多级吸收装置,包括:预吸收塔2,预吸收塔2的一侧装设有精吸收塔3,预吸收塔2、精吸收塔3内均装设有一个丝网除沫器7、两个填料层5、两个分布器6,且其中一个填料层5位于相邻两个分布器6之间,丝网除沫器7 位于分布器6的上侧;
26.预吸收塔2、精吸收塔3上均连接并连通有废气管道1,预吸收塔2的一侧装设有废水排放泵13。
27.来自前端系统排放的高浓度甲醇通过废气管道1首先进入预吸收塔2,自下而上通过吸收塔内的填料层;废气出预吸收塔2后,进入精吸收塔3,同样自下而上通过吸收塔内的填料层,最后通过精吸收塔3塔顶的出气管道4进行排放;
28.来自前端系统的脱盐水或工艺水通过工艺水管道9首先进入精吸收塔3 上部,在塔内自上而下通过填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废气进行气液传质交换,吸收了一定量甲醇的吸收液在精吸收塔3塔釜保持一定的液位高度,通过精吸收塔循环泵10和转运循环泵11分别实现精吸收塔的内循环系统和精、预吸收塔之间的外循环系统;当吸收液进入预吸收塔2塔釜后,通过预吸收塔循环泵12实现预吸收塔的内循环系统;最后富含甲醇的吸收液通过废
水排放泵13和废水排放管道15排出,进入污水处理或二次利用。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用电设备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29.在预吸收塔2和精吸收塔3下部均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8,可以实时监控塔内液位高度,采用多级吸收工艺来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气,吸收剂为除盐水或工艺水,吸收废气中的甲醇,降低废气中的甲醇含量,从而使尾气达到排放指标,吸收塔采用串联双层填料塔,以填料作为气液接触传质的界面,具有气液传质效果好、排放稳定、阻力低、处理能力弹性大的优点,吸收塔下部设置有磁翻板液位计8,可以实时监控塔内液位高度,同时可以将塔内液位与循环泵开启频率实现自动连锁控制,吸收塔内部设置有液体再分布器6和丝网除沫器7,可以将塔内的吸收液进行均布分配,同时降低出口废气中的液滴含量。
30.同时可以将塔内液位与循环泵开启频率实现自动连锁控制,可用于高浓度甲醇废气的处理,尤其涉及煤化工行业中甲醇中间储罐、成品储罐及甲醇装车栈台的废气处理,通过多级吸收工艺处理废气中的甲醇成分,可以实现甲醇的达标排放,多级吸收工艺应用在煤化工行业的高浓度甲醇废气,工艺简单,方便操作,投资费用低,环境效果较好,处理后的尾气满足新国标《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的要求,废气中甲醇含量不大于50mg/nm3,本发明对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如储罐、装车台等装置,不产生影响;系统外排的废水量小,可以进入厂内污水处理系统使用或生产过程的二次利用,整套装置占地面积小,处理能力好,采用多级吸收工艺对高浓度甲醇废气进行处理,吸收剂用量小,运行费用小,能耗低,一次性投资低,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本套装置操作条件为常温常压,安全性高,同时可以根据装置布置位置和企业要求进行整体防爆设计、连锁保护设计等,可以应用于防爆设计要求较高的储罐区、装车区等,装置内部不涉及高温、高压部分,整套装置安全性较高。
31.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废水排放泵13的一侧装设有废水排放管道15,位于预吸收塔2内的两个分布器6的下侧分别装设有转运循环泵11、预吸收塔循环泵12,采用多级吸收法,预吸收塔2和精吸收塔3吸收含有高浓度甲醇气体的废气,吸收剂采用脱盐水或工艺水,将废气中的甲醇吸收洗涤,降低废气中的甲醇含量,从而使废气达到排放指标,预吸收塔循环泵12与预吸收塔2相连接,预吸收塔2、精吸收塔3的一侧均装设有磁翻板液位计8,预吸收塔2和精吸收塔3均采用填料塔,塔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丝网除沫器7、喷淋层及液体再分布器6、填料层5、磁翻板液位计8;脱盐水或工艺水通过工艺水管道9进入精吸收塔3,然后进入预吸收塔2,最终通过废水排放管道15排出;脱盐水或工艺水与甲醇废气在填料段进行气液接触,该吸收塔具有气液传质效果好,排放稳定,阻力低,处理能力弹性大等优势,位于精吸收塔3内的两个分布器6的下侧分别装设有工艺水管道9、精吸收塔循环泵10,脱盐水或工艺水通过工艺水管道9进入精吸收塔3上部,然后自上而下通过填料层落入精吸收塔塔釜,形成第一段吸收;精吸收塔3下部设置精吸收塔循环泵10,将精吸收塔塔釜内的吸收液通过管道送至上方填料层,形成第二段吸收;精吸收塔3下部同时设置转运循环泵11,将精吸收塔塔釜内的吸收液通过管道送至预吸收塔2上方填料层,形成第三段吸收;预吸收塔2下部设置预吸收塔循环泵12,将预吸收塔塔釜的吸收液通过管道送至上方填料层,形成第四段吸收,精吸收塔循环泵10与精吸收塔3相连通,位于精吸收塔3内的丝网除沫器7的上侧装设有出气管道4,在预吸收塔2和精吸收塔3下部设置磁翻板液位计8,实时监测塔内液位,并可以将塔内液位与循环泵开启频率实现自动连锁控制,保证系统处理效果和平稳运行,
预吸收塔2下部设置废水排放泵13,将含甲醇废水送出系统,送入污水处理或二次利用,废水排放管道15与废水排放泵13连接处装设有手动阀门14,预吸收塔循环泵12位于预吸收塔2和精吸收塔3之间,转运循环泵11位于预吸收塔2和精吸收塔3之间,预吸收塔塔釜富含甲醇的吸收液可以送入厂内污水处理系统或进行二次利用,精吸收塔3塔顶的出气管道4后面接入烟囱进行达标排放,烟囱上可设置气体在线分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气中的甲醇含量及处理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操作参数。
32.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