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旋转撑开融合器

2022-07-22 22:24: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旋转撑开融合器。


背景技术:

2.脊柱产品相比其他产品线具有产品丰富、病症及入路多样的特点,其中椎间融合器产品根据椎体的不同,分为颈椎及胸腰椎融合器,由早期的骨块,演化发展经历了钛合金融合器、peek(聚醚醚酮)融合器以及3d(三维)打印融合器,这些产品均通过设计不同的规格,在术中选择合适的长宽高度来配合产品,导致产品规格多样化,无法适应患者不同高度的椎间隙,因此可撑开融合器应运而生。
3.可撑开融合器是指高度可调节的融合器,在使用时,通过调节融合器的高度来适应不同的椎间高度,大大提高了融合器的通用性,也降低了手术的复杂程度,不用来回调换不同尺寸的融合器。然而,融合器在使用时,不仅面临椎间高度不同的问题,还有其它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骨质疏松的病人(如老年人),融合器在长期使用压迫过程中,会出现沉陷,使用效果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能够避免沉陷的旋转撑开融合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旋转撑开融合器,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其中:
7.所述上支撑板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上摆臂,所述下支撑板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下摆臂;
8.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距离并且使上支撑板的一对上摆臂和下支撑板的一对下摆臂旋转撑开的中间撑开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撑开结构包括支座,所述支座的中部上方设置有上导向柱,所述上支撑板的一对上摆臂围绕所述上导向柱铰接设置;
10.所述上导向柱上套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一对上摆臂中一个摆臂转动的第一驱动环和用于驱动所述一对上摆臂中另一个摆臂转动的第二驱动环;
11.所述支座上还设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驱动环和第二驱动环绕所述上导向柱反向转动的推杆组件。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环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一对上摆臂中一个摆臂周向止转配合的第一卡耳,所述第一驱动环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推杆组件相配合的第一顶推臂;
13.所述第二驱动环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一对上摆臂中另一个摆臂周向止转配合的第二卡耳,所述第二驱动环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推杆组件相配合的第二顶推臂。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环为内环,所述内环为一侧带有开口的c形环,所述内环包括上筒段和下筒段,所述第一卡耳位于所述下筒段的外表面;
15.所述第二驱动环为外环,所述外环套设在所述内环的上筒段上,所述第二顶推臂延伸穿过内环开口与所述推杆组件相配合。
16.进一步的,所述上导向柱的两侧设有一对斜槽,所述第一顶推臂和第二顶推臂分别位于所述上导向柱的两侧,所述第一顶推臂和第二顶推臂的内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一对斜槽相配合的滑块,从而当所述内环和外环转动使所述一对上摆臂旋转撑开时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耳的上端面与该第一卡耳周向止转配合的摆臂竖向挡止配合,以在内环向上移动过程中推动该摆臂向上移动,该摆臂为所述一对上摆臂中在所述上导向柱处位置靠下的摆臂;
18.和/或,所述上导向柱的两侧设有与所述一对斜槽的下端相连通的一对竖向安装槽;
19.和/或,所述下筒段的外径大于所述上筒段的外径;
20.和/或,所述外环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台阶孔,所述第一台阶孔内设有第一固定环,所述内环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内侧。
21.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组件包括推杆和顶推头,所述顶推头为包含两个顶推臂的u形顶推头,两个顶推臂分别顶推所述第一顶推臂和第二顶推臂,所述顶推头的顶推面为斜面。
22.进一步的,所述推杆螺旋装配在所述支座上,所述推杆的端部与所述顶推头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
23.或者,所述推杆轴向固定、周向转动装配在支座上并与顶推头螺纹连接;
24.或者,所述支座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尾端的导向座,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导向座上,所述上导向柱设置在基板中部。
25.进一步的,所述一对上摆臂的两端和所述一对下摆臂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插设有导向杆以使一对下摆臂和一对上摆臂随动;
26.或者,所述中间撑开结构与一对下摆臂之间的配合结构和所述中间撑开结构与一对上摆臂之间的配合结构镜像对称。
27.进一步的,所述支座的中部下方设置有下导向柱,所述下支撑板的一对下摆臂围绕所述下导向柱铰接设置;
28.或者,所述支座的中部下方设置有下导向柱,所述下支撑板的一对下摆臂围绕所述下导向柱铰接设置,所述一对下摆臂中在所述下导向柱处位置靠下的摆臂的下端面中部设有第二台阶孔,所述第二台阶孔内设有第二固定环,所述下导向柱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内侧。
29.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0.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支撑板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上摆臂,下支撑板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下摆臂;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距离并且使上支撑板的一对上摆臂和下支撑板的一对下摆臂旋转撑开的中间撑开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在使用时,上下支撑板之间的高度可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椎间高度,且上下支撑板可在周向方向上旋转撑开,以增加支撑范围,从而有效防止融合器下沉,能够避免沉陷,同时,因为由原来一个点的支撑变成分散的四点支撑,支撑更稳固,使用效果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撑开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撑开前仰视图,(b)为撑开后俯视图;
33.图3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c)为再一方向的立体图,(d)为又一方向的立体图,(e)为又一方向的立体图;
34.图4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撑开前的剖视图;
35.图5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结构图,(b)为另一方向的结构图,(c)为再一方向的结构图;
36.图6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37.图7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第一驱动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38.图8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第二驱动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c)为再一方向的立体图;
39.图9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一对上摆臂中其中一个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立体图;
40.图10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一对上摆臂中另一个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41.图11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一对下摆臂中一个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立体图;
42.图12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一对下摆臂中另一个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43.图13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推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一个方向的立体图,(b)为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44.图14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5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导向杆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6为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中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48.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撑开融合器,如图1-16所示,包括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其中:
49.上支撑板1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上摆臂11、12,下支撑板2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下摆臂21、22;
50.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距离并且使上支撑板1的一对上摆臂11、12和下支撑板2的一对下摆臂21、22旋转撑开(具体的,如图2
中(b)所示,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旋转撑开后均呈x形)的中间撑开结构3。
51.术中使用时,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以下简称“融合器”)首先处于图1所示的未撑开/收缩/并拢状态,然后使用持取器持取融合器放入椎间隙,通过影像设备观察融合器在椎间盘内处于合适位置后,驱动中间撑开结构3,调节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距离(竖向距离),同时使上支撑板1的一对上摆臂11、12和下支撑板2的一对下摆臂21、22旋转撑开(参考图3),从而增加融合器支撑范围,进而有效防止融合器下沉。
52.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支撑板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上摆臂,下支撑板包括在中部铰接的一对下摆臂;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距离并且使上支撑板的一对上摆臂和下支撑板的一对下摆臂旋转撑开的中间撑开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旋转撑开融合器在使用时,上下支撑板之间的高度可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椎间高度,且上下支撑板可在周向方向上旋转撑开,以增加支撑范围,从而有效防止融合器下沉,能够避免沉陷,同时,因为由原来一个点的支撑变成分散的四点支撑,支撑更稳固,使用效果大大提高。
53.本发明中,中间撑开结构3实现两大功能,一是使上支撑板1的一对上摆臂11、12和下支撑板2的一对下摆臂21、22旋转撑开(即周向旋转撑开),二是调节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距离(即竖向撑开),对于该两者,均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对于前者,可以在融合器后部支撑板的一对摆臂后部之间设有横向撑开结构,如螺杆,螺杆的两端设有反向螺纹,螺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一对摆臂的后部,此时转动螺杆即可使一对摆臂旋转撑开;对于后者,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常见的斜面顶推方式(如cn113440314a),并且,可以理解的是,该两者的调节可以分别进行(即通过两套机构分别调节),然而为方便操作,本发明优选采用一套机构同时进行调节;对于前者(周向旋转撑开),为方便实施,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54.如图1-6所示,中间撑开结构3包括支座30,支座30的中部上方可以设置有上导向柱33,上支撑板1的一对上摆臂11、12围绕上导向柱33铰接设置;
55.上导向柱33上套设有用于驱动一对上摆臂11、12中一个摆臂11转动的第一驱动环35和用于驱动一对上摆臂11、12中另一个摆臂12转动的第二驱动环36,两者可以沿上导向柱33上下依次放置,两者不互相干扰即可;
56.支座30上还设有用于推动第一驱动环35和第二驱动环36绕上导向柱33反向转动的推杆组件。此时,驱动推杆组件,推杆组件推动第一驱动环35和第二驱动环36绕上导向柱33反向转动,第一驱动环35驱动一对上摆臂11、12中一个摆臂11正向转动,同时,第二驱动环36驱动一对上摆臂11、12中另一个摆臂12反向转动,进而使上支撑板1的一对上摆臂11、12在周向方向上旋转撑开(如图3所示)。图中所示实施例,仅是针对一对上摆臂11、12设置有第一驱动环35和第二驱动环36以实现一对上摆臂11、12周向旋转撑开,可以想到的是,对于一对下摆臂21、22,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周向旋转撑开。
57.为方便通过第一驱动环35和第二驱动环36分别驱动一对上摆臂11、12转动,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58.如图4-12所示,第一驱动环35的外表面可以设有与一对上摆臂11、12中一个摆臂11周向止转配合的第一卡耳351(具体的,此处止转配合指一个摆臂11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卡耳351的第一凹槽111,第一驱动环35转动后能带动该摆臂11转动),第一驱动环35的下方
设有与推杆组件相配合的第一顶推臂352;
59.第二驱动环36的外表面可以设有与一对上摆臂11、12中另一个摆臂12周向止转配合的第二卡耳361(具体的,此处止转配合指另一个摆臂12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二卡耳361的第二凹槽121,第二驱动环36转动后能带动该摆臂12转动),第二驱动环36的下方设有与推杆组件相配合的第二顶推臂362。
60.此时,利用推杆组件驱动(横向直线推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即可使第一驱动环35和第二驱动环36绕上导向柱33反向转动,进而使上支撑板1的一对上摆臂11、12在周向方向上旋转撑开。
61.可以想到的是,驱动环对一对上摆臂的驱动,除了采用上述周向止转配合的卡耳的方式以外,还可以是驱动环与对应的摆臂直接焊接、粘接、螺纹固定连接等。
62.如图4-8所示,为使驱动环35、36安装更牢固,更节省空间,驱动更便利,本发明优选采用内外环套装的方式,具体的,第一驱动环35可以为内环,内环(即第一驱动环35)为一侧带有开口的c形环(也即半环形),开口的目的在于让出空间供外环36的第二顶推臂362上下插转和在周向方向旋转,内环35包括上筒段353和下筒段354,第一卡耳351位于下筒段354的外表面;
63.第二驱动环36为外环,外环(即第二驱动环36)套设在内环35的上筒段353上,第二顶推臂362延伸穿过内环35开口与推杆组件相配合。
64.为同时实现中间撑开结构3的两大功能(周向旋转撑开和竖向撑开),节省空间,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65.如图5-8所示,上导向柱33的两侧设有一对斜槽331(具体的,一对斜槽331对称设置在上导向柱33的外周面并旋转上升),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分别位于上导向柱33的两侧,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的内表面分别设有与一对斜槽331相配合的滑块3521、3621,从而当内环35和外环36转动使一对上摆臂11、12旋转撑开时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66.此时,当内环35和外环36转动使一对上摆臂11、12旋转撑开时,第一顶推臂352内表面的滑块3521和第二顶推臂362内表面的滑块3621分别沿一对斜槽331滑动,从而使内环35和外环36以上导向柱33为旋转轴旋转上升,进而使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即竖向方向上撑开)。
67.如图4、图7和图9所示,为方便内环35和外环36转动时,借助于内环35和外环36同时竖向撑开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第一卡耳351的上端面优选与该第一卡耳351周向止转配合的摆臂11竖向挡止配合,以在内环35向上移动过程中推动该摆臂11向上移动,即第一卡耳351的高度小于下筒段354的高度,第一卡耳351对应的摆臂11内用于容纳第一卡耳351的第一凹槽111并非是上下延伸的通槽而是半通槽(上半截封堵),从而使第一卡耳351的上端面与第一凹槽111的封堵端竖向挡止配合;并且,该摆臂11优选为一对上摆臂11、12中在上导向柱33处位置靠下的摆臂11,这样在内环35向上移动过程中推动该摆臂11向上移动,该摆臂11在上移的过程中会同时推动位于该摆臂11上方的摆臂12向上移动,无需针对摆臂12再单独设置向上撑开结构。
68.如图6所示,为方便安装内环35和外环36,上导向柱33的两侧可以设有与一对斜槽331的下端相连通的一对竖向安装槽332。安装时,先将内环35和外环36均套在上导向柱33
上,使内环35的第一顶推臂352内表面的滑块3521和外环36的第二顶推臂362内表面的滑块3621分别沿一对竖向安装槽332滑入,之后,再安装推杆组件,推杆组件安装的初始位置会顶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使滑块3521、3621移动一定距离进入一对斜槽331,从而错开竖向安装槽332,完成内环35和外环36的安装,这样在使用时,不用担心滑块3521、3621移动错误路径。
69.如图7所示,下筒段354的外径优选大于上筒段353的外径(变径结构),外环36套设在上筒段353上,便于承托外环36。
70.如图8和图16所示,为防止外环36脱落,外环36的上端面中部可以设有第一台阶孔363,第一台阶孔363内设有第一固定环364,内环35的上端(即上筒段353)螺纹连接第一固定环364的内侧。
71.为方便驱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推杆组件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72.如图13所示,推杆组件包括推杆4和顶推头41,顶推头41为包含两个顶推臂的u形顶推头,该两个顶推臂分别顶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顶推头41的顶推面优选为斜面,以方便同时向上顶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可以想到的是,推杆组件也可以不设置顶推头41,仅采用两根推杆4由推杆4的末端直接顶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
73.根据推杆4与支座30的连接方式不同,本发明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74.结构形式一:如图4-6和图13所示,推杆4可以螺旋装配在支座30上,推杆4的端部与顶推头41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具体的,支座30上可以设有沿支座30长度方向延伸(水平延伸)的螺纹孔321,推杆4螺纹连接在螺纹孔321内;此时,驱动推杆4在支座30上的螺纹孔321内转动即可带动顶推头41沿支座30长度方向移动,进而顶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支座30可以包括基板31和位于基板31尾端的导向座32,推杆4设置在导向座32上,上导向柱33设置在基板31中部,螺纹孔321位于导向座32上。
75.其中,推杆4的端部与顶推头41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76.如图4和图13-14所示,推杆4的前端可以设有插接段42,顶推头41上设有插孔(未示出),两者插装配合,推杆4的插接段42上设有环槽421,该环槽421内设有卡销422,通过卡销422限位,使得推杆4和顶推头41之间可以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推杆4的后端可以设有六方孔43,以便于操作。
77.结构形式二(未示出):推杆可以轴向固定、周向转动装配在支座上并与顶推头螺纹连接;此时,驱动推杆转动即可带动顶推头沿支座长度方向移动,进而顶推第一顶推臂352和第二顶推臂362。
78.为方便使一对上摆臂11、12和一对下摆臂21、22同步旋转撑开,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本发明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79.结构形式三:如图3-5、图9-12和图15所示,一对上摆臂11、12的两端和一对下摆臂21、22的两端均可以设有安装孔13、23,安装孔13、23内插设有导向杆10以使一对下摆臂21、22和一对上摆臂11、12随动。导向杆10可以为筒状,以方便在导向杆10的内部植骨。安装孔13、23的外侧开口优选为收口状,以避免导向杆10脱出。通过采用导向杆10,能够实现一对
上摆臂11、12和一对下摆臂21、22同步旋转撑开,且对于一对下摆臂21、22,无需再额外设置驱动环以进行周向旋转撑开。
80.结构形式四(未示出):中间撑开结构3与一对下摆臂21、22之间的配合结构和中间撑开结构3与一对上摆臂11、12之间的配合结构镜像对称。此时驱动中间撑开结构3,即可同时旋转撑开一对上摆臂11、12和一对下摆臂21、22。
81.如图4和图6所示,为使下支撑板2的一对下摆臂21、22平稳的旋转撑开,支座30的中部下方可以设置有下导向柱34(上导向柱33和下导向柱34两者可以为同轴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同轴分体结构),下支撑板2的一对下摆臂21、22围绕下导向柱34铰接设置;进一步的,为防止一对下摆臂21、22脱落,一对下摆臂21、22中在下导向柱34处位置靠下的摆臂21的下端面中部可以设有第二台阶孔211,第二台阶孔211内设有第二固定环212,下导向柱34的下端螺纹连接第二固定环212的内侧。
82.为提高融合器植入后的稳定性,上支撑板1的上表面和下支撑板2的下表面均可以设有凸齿14、24。
83.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