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9 22:2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无创植入脑部中进行监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颅内压是脑组织、脑脊液、血液等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内壁的压力,在脑外伤和神经内科病人的临床诊断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常颅内压范围介于70至180mm h2o,临床上将颅内压持续5min以上超过180mm h2o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是神经外科医生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观察指标,更是开颅术后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实践中,进行开颅手术后,通常需要监测颅内压数值,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3.目前颅内压监测主要为有创监测,其主要分为两大类: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开颅,将压力传感器植入颅内;导管法——颅骨钻孔后将导管置入脑室、脑池或蛛网膜下腔,通过导管中脑脊液与颅外传感器相连,并将传感器将颅内压力转换为数字。这些有创监测方法中,都需要进行颅骨钻孔,在这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感染风险。而且,这种有创监测方法中,传感器不能放置过长时间,通常最长放置七天时间左右,如需继续监测,则需另外钻孔重新放置传感器进行监测。而实际中,有不少术后患者恢复周期较长,需要较长期进行颅内压监测。因此,有创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且不利于长期监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不需颅骨钻孔,且可长期在线进行监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生物相容的外壳、压力传感器、无线发射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外壳上,用于感测患者颅内压力并输出对应的压力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设于所述外壳内,用于将所述压力信号发送至外部接收设备;所述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外壳内,用于为所述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发射模块供电。
6.进一步地,在所述外壳上设有与介入输送器械相连的连接部,使用时,所述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通过介入输送器械经血管介入而输送至脑表中。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若干个预塑性的棘爪结构,其由形状记忆金属材料制成,其可抱合而容置于介入输送器械中,并可在体温作用下进行张开而与介入输送器械释放。
8.进一步地,在所述外壳上设有供颅内液体流通以将压力传递至所述压力传感器上的压力传递孔,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压力传递孔内。
9.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呈球状,所述压力传递孔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延伸而贯通所述外壳的两端。
10.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压力敏感部和第二压力敏感部、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和处理模块,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和第二压力敏感部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压
力传递孔内,其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其另一端延伸成自由端,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与第二压力敏感部的形变量可随颅内压力变化而改变;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和第二压力敏感部的两侧,其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其另一端延伸成自由端;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之间的间距可随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和第二压力敏感部的形变量改变而改变;所述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之间的间距变化转换为压力信号。
11.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分别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及电源模块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传递孔包括垂直贯通的第一压力传递孔和第二压力传递孔,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第二压力敏感部、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压力传递孔内,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压力传递孔。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和第二压力敏感部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压力传递孔的两侧。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可通过介入输送器械经血管介入而输送至脑部中进行监测,因而不需颅骨钻孔,从而可避免开颅风险,并降低感染风险。本实用新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设有无线发射模块,其可通过无线方式对外发送压力信号,因而其可方便留置于患者体内进行较长期监测。本实用新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具有功能实用、使用安全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15.图1是结构原理示意图。
16.图2是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输送导管的示意图。
18.图4是输送过程的示意图。
19.图5是输送至目的地进行释放时的示意图。
20.附图标识:外壳10、第一压力传递孔11、第二压力传递孔12、连接部13、压力传感器20、第一压力敏感部21、第二压力敏感部22、第一电极片23、第二电极片24、处理模块25、无线发射模块30、电源模块40、外部接收设备50、输送导管60、鞘管61、芯管62、卡位63。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22.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包括外壳10、压力传感器20、无线发射模块30和电源模块40。所述压力传感器20用于感测患者颅内压力并输出对应的压力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30用于将压力信号无线发送至外部接收设备50。所述电源模块40用于为所述压力传感器20及无线发射模块30供电。所述外壳10用于包裹设置所述压力传感器20、无线发射模块30和电源模块40。
23.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10呈密闭状,其可将所述无线发射模块30和电
源模块40包裹于其内。所述外壳10由生物相容材料制成,如peek材料(聚醚醚酮),从而与人体有更好的相融性,避免排斥反应。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呈球状,其可方便通过导管进行输送。
24.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外壳10上设有压力传递孔。所述压力传递孔用于供颅内液体流通以将压力传递至所述压力传感器20上。所述压力传递孔为贯通孔,其沿所述外壳10的径向延伸而贯通所述外壳10的两端。换言之,所述压力传递孔穿过所述外壳10的球心。
25.为监测更灵敏,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压力传递孔包括第一压力传递孔11和第二压力传递孔12。所述第一压力传递孔11和第二压力传递孔12垂直贯通,其分别穿过外壳10的球心。所述压力传递孔的内壁光滑并呈封闭状,从而利于液体自然流通。
26.所述压力传感器20设于所述压力传递孔内,其可以感测到颅内液体的压力。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压力传感器20包括第一压力敏感部21、第二压力敏感部22、第一电极片23、第二电极片24和处理模块25。
27.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平行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压力传递孔内,其一端与所述外壳10连接,其另一端延伸成自由端,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与第二压力敏感部22的形变量可随颅内压力变化而改变;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横向设于第一压力传递孔11内,其平行于所述第二压力传递孔12,并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压力传递孔12外。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第二压力敏感部22呈片状,其未封堵住所述第一压力传递孔11,因此,颅内液体可通过第一压力传递孔11和第二压力传递孔12而传递至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上,使得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产生形变量。
28.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极片23和第二电极片24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的两侧,从而形成电容结构,其间距随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的形变量改变而改变。所述第一电极片23和第二电极片24的一端与所述外壳10连接,其另一端延伸成自由端,所述第一电极片23、第二电极片24的形状大小优选为与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第二压力敏感部22的形状大小一致,其与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第二压力敏感部22贴合设置,从而可更为敏感的感受到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的形变量,从而提高监测灵敏度。
29.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极片23和第二电极片24与外壳10连接的一端穿过外壳10而伸入至外壳10内而与设于外壳10内的处理模块25连接。所述处理模块25可根据所述第一电极片23和第二电极片24之间的间距变化而计算出压力信号,从而可输出至无线发射模块30,通过无线发射模块30而发送至外部接收设备50,实现无线发送数据。
30.通过颅内压力的变化,挤压所述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使第一压力敏感部21和第二压力敏感部22产生形变,从而使第一电极片23和第二电极片24的间距发生变化,进而形成随颅内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电容值,通过处理模块25的进一步处理,则可将电容信号转换为颅内压力值。
31.如图1、图2所示,所述无线发射模块30由所述电源模块40供电进行工作,其与所述压力传感器20的处理模块25连接,其用于无线发送所述压力信号至外部设备,其可选用公知的低功耗蓝牙模块、红外模块等,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30密封设于所述外壳10内。
3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电源模块40密封设于所述外壳10内,其与所述压力传感器20及无线发射模块30连接,其用于为所述压力传感器20及无线发射模块30供电。所述电源模块40可选用公知的微型电池,其可持续供电达2-6个月时间足以。
33.如图2所示,为方便将装置输送至脑部内,在所述外壳10上设有与介入输送器械进行连接的连接部13。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3为若干个预塑型的棘爪结构,其由形状记忆金属材料制成,其可在体温作用下发生形变,以恢复预塑型的形状。在体外时,所述棘爪结构呈收合状态,其可与介入输送器械的卡位63卡合在一起。当输送到体内时,在体温作用下,所述棘爪结构可因体温而张开(图2中虚线所示),此时,其可与介入输送器械脱离卡合,从而进行释放。通常情况下,如图3~图5所示,介入输送器械为输送导管60,其包括同轴套设的鞘管61和芯管62,鞘管61包在芯管62外,并可相对芯管62沿轴向活动;在芯管62的近端部位置处设有卡位63,棘爪结构可卡在卡位63上;当监测装置卡在芯管62的卡位63上时,可使鞘管61前进而将监测装置包在鞘管61内(如图4所示),以避免输送过程中监测装置的棘爪结构因体温作用而打开;当输送至目的位置时,使鞘管61后退(如图5所示),此时,鞘管61与监测装置错开,已经张开的棘爪结构失去鞘管61的限制便可与芯管62上的卡位63分离,从而释放到目的位置。
34.由此,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由于脑膜上有血管,利用导管导丝技术进行介入操作,便可通过介入输送器械将该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输送至脑表部位,从而实时在线进行监测。由于该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的外壳10由生物相容材料制成,因而可降低颅内组织损伤,并可极大降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风险;由于外壳10上设有相互贯通的第一压力传递孔11和第二压力传递孔12,且压力传感器20设于第一压力传递孔11内并分布于第二压力传递孔12两侧外,因而颅内液体的压力可以很好的传递至压力传感器20上,以便于压力传感器20准确监测颅内压;此外,该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设有无线发射模块30和电源模块40,其摆脱导线的束缚,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并且可留置于体内而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实用新型的无创式颅内压监测装置使用时不需颅骨钻孔,其避免了开颅风险,只需进行介入操作即可,其可减少病人的风险和痛苦,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其可留置在病人体内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进一步的,所述无创式颅内监测装置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当完成监测功能后,其可随时间慢慢降解。
35.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