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用管线槽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20:38: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排线设备技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用管线槽。


背景技术:

2.建筑墙体形成后,需要根据房屋结构的设计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排线,通常是在墙体上预埋暗线或暗管,因此需要设置管线槽。
3.但目前,现有的管线槽一般是固定式的,难以对拐弯处进行位置调节,从而不能适用各种线路,导致了使用效果不佳,另外,管线槽的拐弯处进行调节时,需要手动固定定位,操作较为麻烦。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用管线槽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管线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管线槽的拐弯位置无法调节以及内部没有隔离结构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管线槽,包括:
6.第一管线槽板,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内腔设置有橡胶压板和隔离组件,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面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线性分布的第一导线孔,所述第一导线孔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开设于第一管线槽板侧面的定位插孔,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一限位滑槽;
7.第二管线槽板,所述第二管线槽板的开口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限位滑槽相适配的限位滑块,所述第二管线槽板与第一管线槽板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滑槽和限位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面开设有第二导线孔,且所述第二导线孔与一个第一导线孔正对应;及
8.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位于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内腔,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拉力弹簧,且所述拉力弹簧的一端与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板边缘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插杆,所述定位插杆活动贯穿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内壁并与定位插孔活动插接。
9.优选的,所述橡胶压板和隔离组件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橡胶压板分别位于第一管线槽板的两端内腔并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隔离组件分别位于第一管线槽板的两端内腔。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滑槽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滑槽分别位于第一管线槽板一侧面的上下两侧,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滑槽相互平行。
11.优选的,所述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内壁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与第二导线孔同心,所述拉力弹簧的一端位于弹簧槽的内腔并与之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二管线槽板的一端内壁开设有两个导向孔,且两个所述导向孔分别与两个定位插杆正对应,所述定位插杆与导向孔活动贯穿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二管线槽板一端的上下两侧面均贯穿开设有导向滑槽,两个所述连接凸块分别活动贯穿两个导向滑槽的内腔并与之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且两个限位板分别贴合第二管线槽板的内外两侧壁,位于所述第二管线槽板外侧的限位板的表面粘接有海绵垫。
14.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两端面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内壁贴合连接有多个呈等间距线性分布的挡灰板,多个所述挡灰板分别覆盖在多个第一导线孔的外侧。
15.优选的,所述挡灰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凸板,所述挡灰板的背面粘接有橡胶垫,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内壁竖直开设有多组第二限位滑槽,所述挡灰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限位滑槽相适配的连接滑块,所述连接滑块位于第二限位滑槽的内腔并与之滑动连接。
16.优选的,所述隔离组件包括压紧板,所述压紧板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下表面开设有弧形卡槽,所述压紧板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头,所述隔离板下端的两侧面均开设有齿槽。
17.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线槽板的槽底开设有两个第一插槽和两个第二插槽,所述橡胶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楔形块,所述橡胶压板的另一端与第一管线槽板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楔形块与第一插槽扣接,所述隔离板的下端活动贯穿第二插槽的内腔并通过齿槽与第二插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本发明通过在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一限位滑槽,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面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线性分布的第一导线孔,第一导线孔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开设于第一管线槽板侧面的定位插孔,第二管线槽板通过第一限位滑槽滑动安装在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因此第二管线槽板能够在第一管线槽板的一侧沿第一管线槽板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能够调节线缆拐弯处的位置,另外,第二管线槽板在滑动过程中,拉力弹簧提供拉力使得定位插杆的端部与第一管线槽板的表面贴合,当定位插杆与定位插孔对应时,定位插杆能够自动插入定位插孔的内腔并对第二管线槽板进行定位,无需手动固定定位,操作时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第一管线槽板结构半剖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第一管线槽板和挡灰板结构分离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第二管线槽板结构立体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定位组件结构立体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隔离组件结构立体示意图。
26.图中:1、第一管线槽板;101、第一插槽;102、第二插槽;2、橡胶压板;201、楔形块;3、隔离组件;4、第一导线孔;5、第一限位滑槽;6、定位插孔;7、第二管线槽板;8、定位组件;9、环形板;10、拉力弹簧;11、连接凸块;12、定位插杆;13、第二导线孔;14、弹簧槽;15、导向孔;16、导向滑槽;17、限位板;18、海绵垫;19、通孔;20、挡灰板;21、凸板;22、第二限位滑槽;
23、压紧板;24、隔离板;241、锥形头;242、齿槽;25、橡胶块;26、弧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31.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管线槽,包括:第一管线槽板1、第二管线槽板7和定位组件8。
32.具体的,在第一管线槽板1的内腔设置有橡胶压板2和隔离组件3,橡胶压板2和隔离组件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橡胶压板2分别位于第一管线槽板1的两端内腔并呈对称分布,橡胶压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楔形块201,橡胶压板2的另一端与第一管线槽板1的槽底固定连接,楔形块201与第一插槽101扣接,橡胶压板2自身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能够对第一管线槽板1内腔的线缆进行绑紧,从而防止线缆发生松散,并且楔形块201扣入第一插槽101的内腔后不会轻易分离,两个隔离组件3分别位于第一管线槽板1的两端内腔,第一管线槽板1的两端面均开设有通孔19,通孔19的设置用于线缆穿线。
33.其次,隔离组件3包括压紧板23,压紧板23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25,橡胶块25的下表面开设有弧形卡槽26,压紧板23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隔离板24,隔离板24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头241,隔离板24下端的两侧面均开设有齿槽242,第一管线槽板1的槽底开设有两个第一插槽101和两个第二插槽102,所述隔离板24的下端活动贯穿第二插槽102的内腔并通过齿槽242与第二插槽10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因此隔离组件3能够由上而下将隔离板24的下端插入第二插槽102的内腔,确保压紧板23能够压在线缆的上表面,此时隔
离板24能够将两根线缆分离,从而防止两根线缆之间相互缠绕在一起,而齿槽242的设置能够避免隔离组件3与第一管线槽板1的槽底分离,橡胶块25和弧形卡槽26的设置用于对线缆进行防护。
34.进一步的,在第一管线槽板1的一侧面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线性分布的第一导线孔4,第一导线孔4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开设于第一管线槽板1侧面的定位插孔6,第一管线槽板1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一限位滑槽5,第一限位滑槽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滑槽5分别位于第一管线槽板1一侧面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一限位滑槽5相互平行;
35.另外,第二管线槽板7的开口沿水平方向,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限位滑槽5相适配的限位滑块,第二管线槽板7与第一管线槽板1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滑槽5和限位滑块滑动连接,因此第二管线槽板7只能够在第一管线槽板1的一侧沿第一管线槽板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而不会与第一管线槽板1发生分离,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面开设有第二导线孔13,且第二导线孔13与一个第一导线孔4正对应,通过滑动第二管线槽板7能够调节第二管线槽板7自身的位置,从而改变线缆拐弯处的位置;
36.并且,定位组件8位于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内腔,定位组件8包括环形板9,环形板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拉力弹簧10,且拉力弹簧10的一端与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内壁开设有弹簧槽14,弹簧槽14与第二导线孔13同心,拉力弹簧10的一端位于弹簧槽14的内腔并与之固定连接,拉力弹簧10提供拉力能够带动环形板9靠近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内壁。
37.在环形板9边缘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凸块11,连接凸块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插杆12,定位插杆12的端部设置有圆角,定位插杆12活动贯穿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内壁并与定位插孔6活动插接,第二管线槽板7的一端内壁开设有两个导向孔15,且两个导向孔15分别与两个定位插杆12正对应,定位插杆12与导向孔15活动贯穿连接,拉力弹簧10提供的拉力使得定位插杆12能够沿导向孔15的内腔进行滑动,并插进定位插孔6的内腔,从而使得第二管线槽板7的滑动能够得到定位,并且环形板9的内径大于第二导线孔13的内径,因此环形板9不会对线缆的穿线造成阻碍,另外,第二管线槽板7滑动的过程中,松开定位组件8,此时拉力弹簧10提供拉力能够使得定位插杆12的端部与第一管线槽板1的表面贴合,当定位插杆12与定位插孔6对应时,定位插杆12能够在拉力弹簧10的拉力作用下自动插入定位插孔6的内腔,从而能够对第二管线槽板7进行自动定位和固定,无需手动定位,使用时更加方便。
38.而且,在第二管线槽板7一端的上下两侧面均贯穿开设有导向滑槽16,两个连接凸块11分别活动贯穿两个导向滑槽16的内腔并与之滑动连接,导向滑槽16的设置能够对环形板9的滑动进行导向,限位板1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17,且两个限位板17分别贴合第二管线槽板7的内外两侧壁,位于第二管线槽板7外侧的限位板17的表面粘接有海绵垫18,限位板17的设置用于防止环形板9在第二管线槽板7的内腔发生侧移,海绵垫18的设置便于使用者推动限位板17来带动环形板9滑动,从而使得拉力弹簧10被拉伸,进而使得定位插杆12与定位插孔6分离,以便于在第一管线槽板1的侧面滑动第二管线槽板7。
39.其次,在第一管线槽板1的一侧内壁贴合连接有多个呈等间距线性分布的挡灰板20,多个挡灰板20分别覆盖在多个第一导线孔4的外侧,挡灰板2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凸板21,挡灰板20的背面粘接有橡胶垫,第一管线槽板1的一侧内壁竖直开设有多组第二限位滑
槽22,挡灰板20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限位滑槽22相适配的连接滑块,连接滑块位于第二限位滑槽22的内腔并与之滑动连接,因此挡灰板2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下滑动,挡灰板20背面设置的橡胶垫能够增大挡灰板20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从而防止挡灰板20与第一管线槽板1之间轻易发生分离,挡灰板20覆盖在第一导线孔4外侧用于防止外界灰尘经第一导线孔4进入第一管线槽板1的内腔,而通过滑动挡灰板20将挡灰板20与第一管线槽板1分离,即可确保第二管线槽板7内腔的线缆能够穿过第一导线孔4进入第一管线槽板1的内腔。
40.本装置使用时,首先根据现场需求来调节第二管线槽板7的位置:使用者通过推动限位板17来带动环形板9在第二管线槽板7的内腔滑动,此时拉力弹簧10被拉伸,定位插杆12与定位插孔6分离,然后沿第一管线槽板1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管线槽板7,并且滑动第二管线槽板7时,定位组件8可松开,定位组件8上的定位插杆12在拉力弹簧10的拉力作用下,且端部贴合第一管线槽板1的表面,直至第二管线槽板7滑动至合适位置,并且第二管线槽板7一端面的第二导线孔13与一个第一导线孔4对应,此时拉力弹簧10带动环形板9移动,并使得定位插杆12能够自动插入定位插孔6的内腔,从而确保第二管线槽板7位置固定;
41.然后将第二管线槽板7内腔的线缆依次穿过第二导线孔13的内腔和第一导线孔4的内腔并伸入第一管线槽板1的内腔,再将线缆穿过通孔19伸出至第一管线槽板1的外侧,然后将橡胶压板2一端的楔形块201插入第一插槽101的内腔,以确保橡胶压板2对线缆进行绑紧,再将隔离组件3由上而下使得隔离板24的下端插入第二插槽102的内腔,此时隔离板24能够对两根线缆进行分离,以避免线缆发生缠绕,同时橡胶块25和弧形卡槽26能够对隔离板24两侧的线缆进行压紧和防护,以避免线缆受损。
4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