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7-13 18: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系统、一种电子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处于连接态的用户终端(ue)需要对服务小区和邻区进行测量,进而根据测量结果评估服务小区和邻区是否满足上报条件。对于ue的异频测量,假如ue只有一个收发信机,同一时间ue只能在一个载频上工作,在测量gap期间ue是无法收发数据的,因此频繁的异频测量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终端耗电增加。因此,提供何种异频测量方案以保障终端通信需求同时节约终端耗电成为技术人员关注的问题。
3.相关技术中,异频测量方案通常由小区统一配置并下发给ue,或者根据终端当前所在小区的小区半径和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来确定异频测量周期,然而无线信号环境通常较为复杂,尤其是在建筑密集或水域附近区域,即使用户并未快速移动,无线信号也可能快速变化,单纯依据小区半径和移动速度来确定异频测量周期的方案可能会导致ue无法及时调整异频测量方案而致异频测量精度不足等问题,进而难以达到良好的异频测量效果,同时也没有考虑终端的耗电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ue无法及时调整异频测量方案而致异频测量精度不足以及终端耗电等问题。
5.一方面,提供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6.获取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
7.基于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
8.基于所述数据传输状态调整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以及,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包括上传速率或下载速率。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包括:
11.判断所述资源分配时延是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
12.若所述资源分配时延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判断所述数据传输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13.若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评估为第一状态。
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5.若所述资源分配时延不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所述数据传输速率不大于第二预
设阈值,则将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评估为第二状态。
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数据传输状态调整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包括:
17.若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第一状态,则降低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18.若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第二状态,则提高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1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之前,还包括:
20.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所述异频测量配置信息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21.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包括:
22.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中携带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2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之前,还包括:
24.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状态;以及,基于所述移动速度状态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25.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包括:
26.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基于所述移动速度状态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2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系统,包括:
28.获取模块,其设置为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
29.评估模块,其设置为基于所述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终端设备当前的数据传输状态;
30.频次调整模块,其设置为基于所述数据传输状态调整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以及,
31.周期调整模块,其设置为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32.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33.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34.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所述的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
35.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所述的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
36.本技术提供的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获取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然后基于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并基于所述数据传输状态调整
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最后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本技术根据终端设备自身数传状态自适应调整异频测量周期,可以达到良好的异频测量效果的同时,有效解决异频测量所产生的终端耗电高等问题。
附图说明
3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可能适用的一种网络架构;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4.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5.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6.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连接态时需要进行同频测量或异频测量以在信号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切换,在同频测量时,测量与业务数据的收发是没有冲突的;而相对于同频测量,在异频或异系统测量时,ue需要周期性离开服务频点到其他频点做测量。
47.相关技术中,异频测量方案通常由小区统一配置并下发给ue,或者根据终端当前所在小区的小区半径和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来确定异频测量周期,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48.1、根据终端当前所在小区的小区半径和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确定异频测量周期,包括:根据小区的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类型估计小区半径;根据估计出的小区半径和/或移动速度确定周期。
49.2、根据小区的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前导类型估计小区半径包括:获取为小区配置的prach_configindex的值;根据prach_configindex的值确定小区的prach的前导类型;根据前导类型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小区半径的范围。
50.3、根据终端当前所在小区的小区半径和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确定周期包括:当小区半径大于预定的距离阈值,和/或移动速度小于预定的速度阈值时,降低终端进行异频测量和/或异系统测量的频率。
51.4、当小区半径大于预定的距离阈值,和/或移动速度小于预定的速度阈值时,降低终端进行异频测量和/或异系统测量的频率。
52.但是,无线信号环境通常较为复杂,尤其是在建筑密集或水域附近区域,即使用户并未快速移动,无线信号也可能快速变化,单纯依据小区半径和移动速度来确定异频测量周期的方案可能会导致ue无法及时调整异频测量方案而致异频测量精度不足等问题,进而难以达到良好的异频测量效果,同时也没有考虑终端的耗电问题。
5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异频测量自适应控制方案,ue根据资源分配时延和速率综合评估自身的数据传输(以下简称数传)状态,当数传状态良好时减少异频测量频次以降低资源损耗和终端耗电,当数传状态较差时提高异频测量频次以提高异频测量精度,根据自身需求自适应控制异频测量频次,达到良好的异频测量效果的同时,有效解决异频测量所产生的终端耗电高等问题。
54.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ime 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并且也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
55.结合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可能适用的一种网络架构。该网络架构包括网络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2。
56.其中,网络设备101是一种将终端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中的基站(nodeb,简称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 b,简称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例如基站)或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在此并不限定。图1示意性的绘出了一种可能的示意,以该网络设备101为基站为例进行了绘示。
57.该终端设备102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其他业务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简称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在此不作限定。图1示意性的绘出了一种可能的示意,以该终端设备102为用户终端ue为例进行了绘示。
58.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ue进行下行数据传输时的异频测量。在一些实施例中,ue可以首先判断自身主要的数据传输需求方向是上行还是下行,再根据其数据传输需求方向进行异频测量频次的调整。
59.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60.请参照图2,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201-s203。
61.步骤s201、获取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
62.其中,所述资源分配时延,即,从ue发起调度请求到小区分配时频资源给ue开始传输数据的时间差;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包括上传速率或下载速率。
6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传速率或者下载速率为ue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上传速率或者下载速率,例如,在当前时间段内的平均上传速率或者下载速率;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际应用对当前时间段的具体时间间隔进行适应性设定。
64.步骤s202、基于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
65.本实施例中,以ue资源分配时延和下载速率两个关键数传指标综合评估ue的数据传输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考虑终端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之外,还可以增加其它因素评估终端的数据传输状态,例如数据包大小等,以提高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的精确性。
6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预设数传状态评估周期,分别在评估周期内的用户等待资源分配时延和下载速率,以判断ue当前时段的数传状态。
6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设定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来判定终端设备的数传状态是否良好,步骤s202包括以下步骤:
68.判断所述资源分配时延是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
69.若所述资源分配时延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判断所述数据传输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70.若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评估为第一状态。
71.本实施例中,当用户等待资源分配时延低于第一预设阈值
‑‑‑
预设等待资源分配时延阀值,且用户的下载速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
预设下载速率阀值时,则将ue评估为第一状态,即,认为ue当前自身处于良好数传状态,对于异频或异系统切换需求并不急切,ue不需要对异频频点或异系统频点进行高频率检测,可降低ue进行异频测量或异系统测量的频次,以降低终端不必要的耗能。
72.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际应用对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进行适应性设定。
73.进一步地,根据ue当前时间段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与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的比较,来判定ue的数传状态是否较差,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74.若所述资源分配时延不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所述数据传输速率不大于第二预
设阈值,则将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评估为第二状态。
75.具体的,当用户等待资源分配时延大于预设等待资源分配时延阀值,或用户的下载速率低于预设下载速率阀值时,将ue评估为第二状态,即,认为ue自身处于较差数传状态,对于异频或异系统切换需求较急切,ue需要对异频频点或异系统频点进行高频检测,可提高ue进行异频测量或异系统测量的频次。
76.步骤s203、基于所述数据传输状态调整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77.对应于上述实施方式,步骤s203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78.若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第一状态,则降低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79.若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第二状态,则提高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80.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以用户a和用户b的异频测量为例:
81.用户a的主要数传方向是下行,用户a根据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中的测量模式进行异频测量,异频测量周期是40毫秒。用户a评估自身的数传状态,在评估周期内用户a的等待资源分配时延为20毫秒,小于预设等待资源分配时延阀值(200毫秒);用户a的平均下载速率为40mbps,高于预设下载速率阀值(30mbps),用户a处于良好数传状态,对于异频切换的需求不迫切,需降低用户a的异频测量频次,则可以将异频测量周期从40毫秒调整为80毫秒,以减少资源损耗和耗电。
82.用户b的主要数传方向是下行,用户b根据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中的测量模式进行异频测量,异频测量周期是40毫秒。用户b评估自身的数传状态,在评估周期内用户b的等待资源分配时延为500毫秒,大于预设等待资源分配时延阀值(200毫秒);用户b的平均下载速率为5mbps,低于预设下载速率阀值(30mbps),用户a处于较差数传状态,对于异频切换的需求较迫切,需增大用户b的异频测量频次,则可以将异频测量周期从40毫秒调整为20毫秒,以提高异频测量精准度。
83.步骤s204、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84.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根据小区统一配置并下发给ue,或者根据终端当前所在小区的小区半径和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来确定的特定的异频测量频次和周期进行测量,本实施例通过评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传状态,进而根据该数传状态对异频测量频次进行调整,进而对异频测量周期进行调整,结合终端设备自身的数传状态对异频测量频次和周期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异频测量的精度,并减少不必要的终端耗能。
85.请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然后根据当前终端的数传状态调整异频测量频次,进而调整该异频测量周期,以进一步保障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需求和耗能需求,具体地,在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步骤s204)之前,还包括步骤s301,并进一步将步骤s204划分为步骤s204a。
86.步骤s301、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所述异频测量配置信息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8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小区根据小区的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前导类型估计小区半径包括:获取为小区配置的prach_configindex的值;根据prach_configindex的值确定小区的prach的前导类型;根据前导类型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小区半径的范围,进而根据估计出的小区半径确定异频测量周期。
88.步骤s204a、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中携带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89.与相关技术中直接根据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中的异频测量周期完成终端的异频测量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接收到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周期后,启动异频测量,并同步启动ue自身数传状态的评估,进而根据ue的数传状态调整异频测量的频次,然后根据该异频测量频次对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周期进行调整,可以进一步在保障终端的异频测量需求同时,保障终端的耗能需求。
90.请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首先根据终端的移动速度状态获取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然后根据当前终端的数传状态调整异频测量频次来调整该异频测量周期,以进一步保障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需求和耗能需求,具体的,在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步骤s204)之前,还包括步骤s401和步骤s402,并将步骤s204进一步划分为步骤s204b。
91.步骤s401、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状态;以及,步骤s402、基于所述移动速度状态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92.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移动速度越快,跨小区的概率越高,相应的,异频测量的频率相应要提高。
93.步骤s204b、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基于所述移动速度状态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94.与相关技术中直接根据终端设备移动速度状态所确定的异频测量周期完成终端的异频测量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根据终端设备移动速度获取到异频测量周期后,启动异频测量,并同步启动ue自身数传状态的评估,进而根据ue的数传状态调整异频测量的频次,然后根据该异频测量频次对根据移动速度获取的异频测量周期进行调整,可以进一步在保障终端的异频测量需求同时,保障终端的耗能需求。
95.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相应还提供一种异频测量周期调整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系统包括获取模块51、评估模块52、频次调整模块53以及周期调整模块54,其中,
96.获取模块51,其设置为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
97.评估模块52,其设置为基于所述资源分配时延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终端设备当前的数据传输状态;
98.频次调整模块53,其设置为基于所述数据传输状态调整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以及,
99.周期调整模块54,其设置为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10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包括上传速率或下载速率。
10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评估模块52包括:
102.判断单元,其设置为判断所述资源分配时延是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
103.所述判断单元,还设置为当所述资源分配时延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判断所述数据传输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104.评估单元,其设置为当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将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评估为第一状态。
10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评估单元,还设置为在所述资源分配时延不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所述数据传输速率不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将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数据传输状态评估为第二状态。
10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频次调整模块53包括:
107.降低单元,其设置为当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第一状态时,降低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108.提高单元,其设置为当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第二状态时,提高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时间段的异频测量频次。
10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51,还设置为在周期调整模块54调整异频测量周期之前,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所述异频测量配置信息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110.所述周期调整模块54,具体设置为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获取小区下发的异频测量配置信息中携带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1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51,还设置为在周期调整模块54调整异频测量周期之前,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状态;以及,基于所述移动速度状态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112.所述周期调整模块54,具体设置为基于所述异频测量频次调整基于所述移动速度状态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异频测量周期。
113.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相应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61和存储器62;
114.所述存储器62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115.所述处理器61执行所述存储器6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所述的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
116.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相应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所述的异频测量周期调整方法。
117.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
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118.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119.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