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梯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4:53: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梯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对重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导靴沿着导轨运动,用于平衡轿厢的重量。电梯补偿系统是另一个重要部件,其用于平衡电梯运动时曳引钢丝绳的重量差,电梯补偿系统的两端分别悬挂在轿厢侧和对重侧,补偿系统会随着电梯的上下运行而运动。
3.由于系统配置需要或土建限制等因素,电梯经常配置单根补偿或两根单位重量不同的补偿,造成补偿的重心不在对重装置的吊心上,此时对重装置在上下运行时会受到补偿系统不平衡力矩的作用,这将导致对重导靴受力变大,一方面导靴靴衬磨损加剧,寿命减短,对重靴衬维保更换周期也将趋于频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于导轨的受力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对重装置,能实现对重整体重心位置的调节,消除补偿系统左右方向偏心,使补偿系统的重心处于对重装置的吊心上,避免对重装置在上下运行时受到补偿系统不平衡力矩的作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电梯对重装置,其包括对重框架1、对重块4、动滑轮6、补偿系统11、力矩补偿驱动轮7、左右丝杆9、左右质量块10及左右质量块导轨101;
6.所述对重块4配置在重框架1的下部内;
7.所述动滑轮6绕前后向轴枢转固定到对重框架1上部中间;
8.所述补偿系统11一端固定到对重框架1底端;
9.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前后向轴枢转固定到对重框架1;
10.所述动滑轮6的中央同轴形成有一带轮;带轮的直径小于动滑轮6的直径;
11.所述带轮同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同步带61连接传动;
12.所述左右丝杆9沿左右向枢转固定在对重框架1;
13.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沿左右向固定在对重框架1;
14.所述左右质量块10,螺纹配合装配到所述左右丝杆9,并且装配到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能沿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左右移动;
15.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第一减速结构驱动所述左右丝杆9转动。
16.较佳的,第一减速结构包括主补偿锥齿轮71及从补偿锥齿轮91;
17.所述主补偿锥齿轮71同轴固定在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中央;
18.所述主补偿锥齿轮71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
19.所述从补偿锥齿轮91同轴固定在所述左右丝杆9;
20.所述从补偿锥齿轮91同所述主补偿锥齿轮71相啮合。
21.较佳的,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小于动滑轮6的直径;
22.所述第一减速结构的减速比大于1。
23.较佳的,所述带轮的直径等于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
24.较佳的,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前后向轴枢转固定到重框架1的左框或左框。
25.较佳的,所述左右丝杆9沿左右向枢转固定在对重框架1的左框及左框。
26.较佳的,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沿左右向固定在对重框架1的左框及左框。
27.较佳的,电梯对重装置还包括对重导靴5;
28.所述对重框架1的左框及左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对重导靴5;
29.左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的对重导靴5同左对重导轨配合,右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的对重导靴5同右对重导轨配合,使对重框架1沿对重导轨上下移动。
30.较佳的,所述电梯对重装置还包括前后质量块导轨、前后质量块、前后丝杆;
31.所述前后丝杆沿前后向枢转固定到对重框架1;
32.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第二减速结构驱动所述前后丝杆转动;
33.所述前后质量块导轨沿前后向固定在对重框架1;
34.所述前后质量块螺纹配合装配到所述前后丝杆,并且装配到所述前后质量块导轨,能沿所述前后质量块导轨前后移动;
35.所述第二减速结构的减速比大于或等于1。
36.较佳的,所述第二减速结构的减速比为1;
37.所述前后丝杆固定同轴到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中央。
38.本发明的对重装置,当电梯曳引机驱动曳引钢丝运动时,动滑轮6随钢丝绳运动从而带动对重框架1沿对重导轨上下移动,当动滑轮6转动时通过同步带61驱动力矩补偿驱动轮7转动,进而通过第一减速结构驱动左右丝杆9转动,从而带动左右质量块10沿左右质量块导轨101左右移动,通过带动左右质量块10向补偿系统11偏心的相反方向移动,实现对重整体重心位置的调节,消除补偿系统左右方向偏心,使补偿系统的重心处于对重装置的吊心上,避免对重装置在上下运行时受到补偿系统不平衡力矩的作用。。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是本发明的电梯对重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41.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42.1对重框架;4对重块;5对重导靴;6动滑轮;11补偿系统;7力矩补偿驱动轮;9左右丝杆;10左右质量块;101左右质量块导轨;61同步带;71主补偿锥齿轮;91从补偿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4.实施例一
45.如图1所示,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1、对重块4、动滑轮6、补偿系统11、力矩补偿驱动轮7、左右丝杆9、左右质量块10及左右质量块导轨101;
46.所述对重块4配置在重框架1的下部内;
47.所述动滑轮6绕前后向轴枢转固定到对重框架1上部中间;
48.所述补偿系统11一端固定到对重框架1底端;
49.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前后向轴枢转固定到对重框架1;
50.所述动滑轮6的中央同轴形成有一带轮;带轮的直径小于动滑轮6的直径;
51.所述带轮同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同步带61连接传动;
52.所述左右丝杆9沿左右向枢转固定在对重框架1;
53.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沿左右向固定在对重框架1;
54.所述左右质量块10,螺纹配合装配到所述左右丝杆9,并且装配到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能沿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左右移动;
55.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第一减速结构驱动所述左右丝杆9转动。
56.实施例一的电梯对重装置,当电梯曳引机驱动曳引钢丝运动时,动滑轮6随钢丝绳运动从而带动对重框架1沿对重导轨上下移动,当动滑轮6转动时通过同步带61驱动力矩补偿驱动轮7转动,进而通过第一减速结构驱动左右丝杆9转动,从而带动左右质量块10沿左右质量块导轨101左右移动,通过带动左右质量块10向补偿系统11偏心的相反方向移动,实现对重整体重心位置的调节,消除补偿系统左右方向偏心,使补偿系统的重心处于对重装置的吊心上,避免对重装置在上下运行时受到补偿系统不平衡力矩的作用。
57.实施例二
58.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对重装置,所述第一减速结构包括主补偿锥齿轮71及从补偿锥齿轮91;
59.所述主补偿锥齿轮71同轴固定在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中央;
60.所述主补偿锥齿轮71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
61.所述从补偿锥齿轮91同轴固定在所述左右丝杆9;
62.所述从补偿锥齿轮91同所述主补偿锥齿轮71相啮合。
63.实施例二的电梯对重装置,当动滑轮6转动时通过同步带61驱动力矩补偿驱动轮7转动,进而主补偿锥齿轮71驱动从补偿锥齿轮91使左右丝杆9转动。
64.实施例三
65.基于实施例二的电梯对重装置,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小于动滑轮6的直径;
66.所述第一减速结构的减速比大于1。
67.较佳的,所述带轮的直径等于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
68.较佳的,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前后向轴枢转固定到重框架1的左框或左框。
69.较佳的,所述左右丝杆9沿左右向枢转固定在对重框架1的左框及左框。
70.较佳的,所述左右质量块导轨101沿左右向固定在对重框架1的左框及左框。
71.实施例四
72.基于实施例一,电梯对重装置还包括对重导靴5;
73.所述对重框架1的左框及左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对重导靴5;
74.左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的对重导靴5同左对重导轨配合,右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的对重导靴5同右对重导轨配合,使对重框架1沿对重导轨上下移动。
75.下面通过理论推导来确定实现力矩实时平衡的方法。
76.假设:补偿系统11相对对重的偏心距离为x;动滑轮6的直径为d0;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为d1;补偿系统11单位长度质量为m3;质量块10的质量为m0;
77.主补偿锥齿轮71同从补偿锥齿轮91构成的减速机构的减速比(齿数比)为i;
78.则当对重组件向上运动了距离h时,动滑轮6转动距离为h,从而驱动力矩补偿驱动轮7转动的距离为h*d1/d0,通过减速机构带动的质量块10的移动距离为h*d1/(d
0*
i)。
79.为了实现力矩平衡,需要质量块10引起的偏心力矩与补偿系统11引起的偏心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m3*h*x=m0*h*d1/(d
0*
i)

m3*x=m0*d1/(d
0*
i)。
80.设计时选取合适的减速比(齿数比)i以及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d1,可以确保上述等式成立,从而确保对重向上运动任何距离,均可以实现对重上附加力矩为零,理论情况下可以确保对重导靴5反力等于零,实现了消除对重导靴5反力的目的。
81.实施例四的电梯对重装置,通过对重框架1设计及对重块4位置设计,可以保证对重在最低位置时,对重重心与吊心重合,此时力矩平衡,对重导靴5反力为0,此时质量块10的位置记为原位。可实时自动调节对重重心位置,从而保持对重中心与吊心一直重合,从而使得对重导轨的反力理论上趋近于零,实现减小乃至消除对重导靴5反力的目的,一方面减缓对重导靴5磨损可以降低维护频次,另一方面对于对重导轨的反力降低可以增加乘坐的舒适性。
82.实施例五
83.基于实施例一,所述对重装置还包括前后质量块导轨、前后质量块、前后丝杆;
84.所述前后丝杆沿前后向枢转固定到对重框架1;
85.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第二减速结构驱动所述前后丝杆转动;
86.所述前后质量块导轨沿前后向固定在对重框架1;
87.所述前后质量块螺纹配合装配到所述前后丝杆,并且装配到所述前后质量块导轨,能沿所述前后质量块导轨前后移动;
88.所述第二减速结构的减速比大于或等于1。
89.较佳的所述第二减速结构的减速比为1;
90.所述前后丝杆固定同轴到所述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中央。
91.实施例五的电梯对重装置,力矩补偿驱动轮7通过第二减速结构驱动前后丝杆转动,通过选取第二减速结构合适的减速比i以及力矩补偿驱动轮7的直径d1,可以实现对重上的前后附加力矩为零,理论情况下可以确保导靴反力等于零,实现了消除导靴反力的目的。如果补偿系统11由左右方向偏心变成前后方向偏心,只需取消第一减速结构。如果补偿系统11既有左右方向偏心,又有前后方向偏心,第一减速结构及第二减速结构同时工作,就能实现对重上附加力矩为零,理论情况下可以确保对重导靴5反力等于零,实现了消除对重导靴5反力的目的。
9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
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