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鼓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06:57: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为送风设备,尤指一种具减噪效果的鼓风机。


背景技术:

2.鼓风机是利用所产生的压差使得流体流动的送风设备,如图6所示,现有技术使用的鼓风机,其构造概略具有一壳体50,壳体由上盖51及下盖52组成,在壳体50内部形成有一内部空间53,壳体50呈圆柱状,上盖51的中央形成有一与内部空间53相通入风口54,壳体50的环周侧延伸形成有一出风管55,出风管 55一端与壳体50内部空间53相通,壳体50的下盖52处安装有马达56,该马达56 的驱动轴561可输出动力并突伸至壳体的内部空间53,壳体50内部安装有风扇 57,风扇57的转动中心与驱动轴561连接固定且相对于上盖51的入风口54位置,风扇57转动时,外部流体通过入风口54,经风扇57上方中央进入内部,经风扇57加压推挤后由环周面流出,再由出风管55输出。
3.由于鼓风机壳体的上盖51由厚度概略相同的板材形成,或以其它现有技术的金工加工技术予以制成,因此上盖51在相邻于入风口54的板材上下板面为平整状,入风口54贯穿形成在上盖51,当外部流体快速通过入风口54进入后,大部份流体经风扇57上方中央进入内部在加压推挤后流出,另部份流体通过壳体的上盖51与风扇57顶面之间的间隙,当流体快速通过入风口54时,将产生有恼人噪音的问题及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鼓风机,其予以重新设计改良,在上壳体的入风口周缘及内侧底面分别突出形成有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使得流体流动通过入风口时可较为流畅以减少噪音产生并具有较佳的静音效果为其目的。
5.为了可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鼓风机,其包括有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一风扇及一马达;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连接组成一机壳,该机壳为一中空圆柱体,其内部形成有一气流空间及形成有与该气流空间相通的一出风通道,该上壳体中央贯穿形成有一入风口,该上壳体在该入风口的周缘形成有一第一肋圈;该风扇位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之间,该风扇上方形成有一进风孔及内部形成有多个流道,该进风孔对应于该上壳体的入风口位置,各该流道的一端与该进风孔连接,另一端与该机壳的该气流空间连接;该马达设置在该下壳体外部并具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一端贯穿该下壳体并突伸至该气流空间内与该风扇结合固定。
6.所述的鼓风机,其中进一步在该上壳体内侧底面且相邻于该入风口突出形成有一第二肋圈,该第二肋圈具有一外环面及一内环面,该内环面相邻于该第一肋圈,该第一肋圈的直径小于该第二肋圈的直径,该第一肋圈与该第二肋圈为同心圆配置,该第一肋圈与该第二肋圈之间的该上壳体内侧底面内凹形成有一环凹部,该进风孔的孔缘为对应于该环凹部。
7.所述的鼓风机,其中该第一肋圈与该第二肋圈的断面形状为弧状。
8.所述的鼓风机,其中该上壳体的内侧底面与该第二肋圈的外环面之间具有一夹角a,该夹角较佳实施的角度为70度至90度。
9.所述的鼓风机,其中该风扇具有一上片体及一下片体,该上片体与该下片体之间形成有多个叶片,该流道形成其中二该叶片之间,该上片体上方并在该进风孔的周缘形成有一内肋圈,在外环周缘形成有一外肋圈,在该内肋圈与该外肋圈之间形成有一中肋圈,该内肋圈、该中肋圈及该外肋圈为同心圆排列。
10.本实用新型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结合为一机壳并在内部设有风扇,风扇的转动中心与下壳体底部所设马达的驱动轴连接,其中上壳体的入风口周缘及内侧底面分别突出形成有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且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的断面形状为弧状,借由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的外表面呈弧状造型,外部流体受到风扇驱动经入风口进入上、下壳体内部时,可流畅的通过并经风扇的进风孔进入内部,以降低风切声音产生,且大部份气流可经挤压后由出风管道输出,少部份逸散气流在进入风扇上方与上壳体内侧面之间时,将受到第二肋圈阻挡后会改变流动方向转为一垂直于逸散气流,由上而下持续垂直向下流动并进一步形成一空气帘,借此空气帘具有可防止逸散气流持续逸出至入风口或进风孔处,因而产生逸散气流风切噪音,故可具有较佳的静音效果。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16.图6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参看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鼓风机,其包括有一上壳体10、一下壳体20、一风扇30及一马达40;
18.该上壳体10与该下壳体20相互贴靠组成为一机壳,该机壳为一中空圆柱体,其内部形成有一气流空间100,该风扇30为设置在该上壳体10与该下壳体 20之间,该马达40设置在下壳体20外部,该马达40具有一驱动轴41,该驱动轴 41一端贯穿该下壳体20并突伸至该气流空间100,与该风扇30的转动中心相互结合固定。
19.参看图2至图5所示,该上壳体10的中央贯穿形成有一入风口11,该上壳体 10在该入风口11的周缘形成有一第一肋圈111,第一肋圈111外型为弧状造型,在该上壳体10的内侧底面且相邻于该入风口11突出形成有一第二肋圈112,第二肋圈112突出端外型为弧状造型,第二肋圈112具有一外环面1121及一内环面,该内环面相邻于第一肋圈111,上壳体10的内侧底面与第二肋圈112外环面 1121之间具有一夹角a,夹角a较佳实施的角度为70度至90度,如图3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该第一肋圈111与该第二肋圈112的断面形状为弧状;该第一肋圈 111的位置较该第二肋圈112的位置为高,以形成为渐进式高度配置;又该第一肋圈111的直径小于该第二肋圈112的直径,该第一肋圈111与该第二肋圈112为同心圆配置。在
该第一肋圈111与该第二肋圈112之间的该上壳体10内侧底面内凹形成有一环凹部113。又该上壳体10内部形成有一上环形通道12及在周缘突伸形成有一上出风通道13,该上环形通道12与该上出风通道13为相互连通。
20.如图中所示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该上壳体10相邻于该入风口11的厚度为朝向入风口11逐渐减小再形成该第一肋圈111。
21.该下壳体20的中央由底部内凹以向上突出有一机座21,该机座21中央贯穿具有一穿孔,该下壳体20内部形成有一下环通道22及在周缘突伸形成有一下出风通道23,该下环形通道22与该下出风通道23为相互连通,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20相互迭置组合后,该下出风通道23与该上出风通道13组成一出风通道并与该机壳的内部的气流空间100相通。
22.该马达40设置组装在该下机壳20的机座21内,该马达40的驱动轴41为贯穿机座21的穿孔,该风扇30为现有技术的元件,其具有一上片体32及一下片体 34,该上片体32与该下片体34之间形成有多个叶片31,各该叶片31相互间隔并呈辐射状排列,各该叶片31之间形成有可供流体(例如:空气)通过的流道,该风扇30位于下方的下片体34中央形成有一轴孔33,该轴孔33与驱动轴41相互套设并结合固定,该风扇30位于上方的上片体32中央形成有一进风孔320,该进风孔320与该风扇30内部连通并对应于该上壳体10的入风口11位置,该风扇 20的上片体32上方并在该进风孔320的周缘形成有一内肋圈321,在上片体32上方外环周缘形成有一外肋圈323,在内肋圈321与外肋圈323之间形成有中肋圈 322,该内肋圈321、该中肋圈322及该外肋圈323为同心圆排列。
23.风扇30转动时,流体l(如图3及图4所示,流体l以虚线箭头表示)由入风口11及进风孔320进入风扇30内部,通过各叶片31之间的流道,进入该上壳体 10与该下壳体20之间的该气流空间100,并可由出风通道输出。
24.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该进风孔32的孔缘位置为对应于该第一肋圈111与该第二肋圈112之间的该环凹部113位置。
25.本实用新型的鼓风机在实施使用时,转动中的风扇30将外部流体l经壳体的该入风口11流入,再经风扇30的进风孔320进入内部,由于第一肋圈111外型为弧状造型且入风口11的孔径尺寸较进风孔320的孔径尺寸小,运用此孔径尺寸的差异,流体l可流畅的沿该入风口11表面通过再进入进风孔320,流体l延着多个叶片31之间的空间进而延着上环形通道12与下环形通道13之间的空间以及上出风通道13与下出风通道23之间的空间排出,由于上壳体10内侧面与风扇 30的上片体32之间具有间隙,位于内部气流空间100流动的流体l有部分流体将会向上逸散出一分流体l1(如图3及图4所示,分流体l1以实线箭头表示),分流体l1的气流会经由上片体32外周缘处向上流入风扇30上方与上壳体10之间时,分流体l1的气流将受到第二肋圈112的外环面1121的阻挡后会改变流动方向转为一垂直于分流体l1逸散方向的气流流体l1由上而下持续垂直向下流动并进步形成一空气帘,借此空气帘具有可防止逸散气流持续逸出至入风口11及进风孔320处,而产生逸散气流风切噪音,借此可提升静音效果。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