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06:54: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墨斗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的领域。


背景技术:

2.现代印刷一般由装版、输墨、压印、输纸等环节组成,输墨就是由墨辊将油墨从墨盒中转移到印版上,是印刷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油墨作为印刷过程中形成图文信息的物质,在印刷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油墨较稠容易引起印刷机堵墨、糊版,直接决定印刷品的质量。由于油墨一经搅动、摩擦后会变得稀薄,其流动性增大,而静置一段时间后,油墨又会恢复到原来较稠的状态,因此搅拌油墨保证油墨性能稳定是印刷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操作。
3.申请号为201220085123.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单张纸印刷机墨斗油墨自动搅拌装置,包括摆杆,摆杆的一端固定在机架上,另一端与连杆b铰链连接,连杆b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导槽内的滚子,连杆b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矩形板a及矩形板b,矩形板a及矩形板b设置在墨盒中,连杆b上方设置有上窜墨辊,上窜墨辊的轴端安装有凸轮,凸轮上装有曲柄,曲柄通过连杆a与摆杆连接。当印刷机通过上窜墨辊带动凸轮 转动时,凸轮带动曲柄一起转动,曲柄通过连杆 a使摆杆摆动,摆杆拉动连杆 b使滚子沿导槽在墨盒中作直线往复移动,由于矩形板 a、矩形板b和连杆b固定在一起,因此矩形板也作直线往复移动,实现油墨轴向搅拌。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矩形板在墨盒中只能直线往复运动进行搅拌,搅拌质量较低,可能会造成墨斗中油墨结块。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油墨结块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包括墨盒,还包括直线往复件、密封部件、连接杆以及推进式搅拌桨叶,所述直线往复件设置于所述墨盒外,所述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贯穿所述墨盒侧壁穿入所述墨盒内腔中,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墨盒侧壁与所述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穿入所述墨盒内腔的连接处,对所述墨盒侧壁进行密封,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穿入所述墨盒内腔一端同轴连接,所述推进式搅拌桨叶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推进式搅拌桨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连接杆轴线相同。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直线往复件活塞杆伸缩,带动连接杆在墨盒内腔中做直线往复运动,油墨对推进式搅拌桨叶产生抵推力,带动推进式搅拌桨叶转动,使得推进式搅拌桨叶在往复震荡油墨的过程中,也可对油墨进行螺旋搅拌,扩大了搅拌范围,提升搅拌质量,减少油墨结块的可能性。
9.可选的,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为滑动密封圈,所述滑动密封圈内径与所述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直径相同。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密封圈与墨盒侧壁紧密贴合,对墨盒侧壁与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的连接处进行密封,有助于减少油墨从墨盒侧壁流出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密封部件靠近所述连接杆一侧同轴设置有刮墨环,所述刮墨环内径与所述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直径相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线往复件活塞杆收缩时,刮墨环对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上沾附的油墨进行刮除,有助于减少油墨对密封部件的冲撞,延长密封部件的寿命。
13.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上设置有滑片,所述推进式搅拌桨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片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推进式搅拌桨叶在墨盒内腔中转动,提升搅拌频率。
15.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板,所述连接杆上还转动套设有至少一个卡接环,所述卡接环设置在两相邻挡板之间,所述推进式搅拌桨叶设置于所述卡接环周壁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环与挡板相互配合,卡接环转动套设在连接杆上,有助于卡接环上的推进式搅拌桨叶搅拌得更均匀,便于油墨的传递与转移。
17.可选的,所述卡接环可拆卸套接于所述连接杆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卡接环能够进行拆卸,便于卡接环安装在不同挡板之间,使得推进式搅拌桨叶片的位置,甚至推进式搅拌桨叶片之间的间距能够根据油墨量做适应性调整,从而调节墨盒中油墨搅拌区域,满足印刷要求变化的需要。
19.可选的,所述连接杆设置为加热杆,所述加热杆上连接有弹簧线,所述弹簧线远离加热杆一端用于与电源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弹簧线向加热杆供电,可克服向加热杆供电与加热杆直线往复运动之间的矛盾,实现边搅拌边对油墨进行加热,便于增加油墨的流动性,提升搅拌效果。
21.可选的,所述墨盒底部设置有加热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板对油墨进行加热,有助于减少油墨底部结块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调节直线往复件活塞杆伸缩,带动连接杆在墨盒内腔中做直线往复运动,油墨对推进式搅拌桨叶产生抵推力,带动推进式搅拌桨叶转动,使得推进式搅拌桨叶在往复震荡油墨的过程中,也可对油墨进行螺旋搅拌,扩大了搅拌范围,提升搅拌质量,减少油墨结块的可能性;
25.2.密封部件设置为滑动密封圈,滑动密封圈与墨盒侧壁紧密贴合,对墨盒侧壁与直线往复件的活塞杆的连接处进行密封,有助于减少油墨从墨盒侧壁流出的可能性;
26.3.加热板对油墨进行加热,增加油墨的流动性,有助于减少油墨底部结块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3中卡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墨盒;2、直线往复件;3、密封部件;4、连接杆;41、弹簧线;42、环形槽;43、滑片;44、挡板;5、推进式搅拌桨叶;6、刮墨环;7、卡接环;71、第一环体;711、凸起;72、第二环体;721、凹槽;73、螺栓;74、铰链;8、加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实施例一
34.本技术实施例一公开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参照图1,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包括墨盒1、搅拌机构以及加热机构。
35.参照图1,搅拌机构包括直线往复件2、密封部件3、连接杆4以及推进式搅拌桨叶5。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往复件2采用气缸,直线往复件2的缸体焊接在墨盒1外壁上,墨盒1侧壁上设有通孔,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端部穿过通孔穿入墨盒1内腔中;密封部件3安装在通孔中,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3设置为滑动密封圈,滑动密封圈外周壁与通孔内壁粘接,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自滑动密封圈中穿过,且滑动密封圈内径与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直径相同,滑动密封圈用于密封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与通孔之间的间隙,减少油墨从墨盒1侧壁流出的可能性。密封部件3靠近连接杆4一侧同轴粘接有刮墨环6,刮墨环6内径与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直径相同,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自刮墨环6中穿过,刮墨环6对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收缩时沾附的油墨进行刮除。
36.参照图1和图2,连接杆4与直线往复件2的活塞杆穿入墨盒1内腔一端同轴焊接,连接杆4上沿连接杆4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三个环形槽42,每一环形槽42中均滑动嵌设有多个滑片43,滑片43共同围设成环,推进式搅拌桨叶5也设置有多个,且等距间隔焊接在各个滑片43上,使得推进式搅拌桨叶5能够随滑片43一同绕连接杆4轴线转动。
37.参照图1,加热机构包括加热杆与弹簧线4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4设置为加热杆,弹簧线41一端与加热杆连接,弹簧线41远离加热杆一端用于与电源连接,以通过弹簧线41向加热杆供电,克服向加热杆供电与加热杆直线往复运动之间的矛盾,便于加热杆运动,实现边搅拌边对油墨进行加热,便于增加油墨的流动性,提升搅拌效果。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的实施原理为:电热杆上的弹簧线41通电,电热杆对墨盒1中油墨进行加热,调节直线往复件2活塞杆伸缩,带动连接杆4在墨盒1内腔中做直线往复运动,直线往复运动过程中油墨对推进式搅拌桨叶5产生抵推力,抵推力带动推进式搅拌桨叶5在环形槽42上转动,转动过程中推进式搅拌桨叶5对油墨进行搅拌。
39.实施例二
40.本实施例也公开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杆4沿连接杆4长度方向间隔焊接有三组挡44,每组挡板44间隔设置两个,每组的两挡板44之间可拆卸设置有卡接环7,卡接环7转动套设在连接杆4上,推进式搅拌桨叶5焊接于卡接环7周壁上。另外,本实施例中加热机构包括加热板8,加热板8粘设在墨盒1底壁上,以对油墨进行加热,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油墨底部结块的可能性。
41.参照图4,卡接环7分为第一环体71、第二环体72和螺栓73,第一环体71和第二环体72均呈半圆状设置,第一环体71一端与第二环体72一端通过铰链74连接,第一环体71自由端焊接有凸起711,第二环体72自由端上开设有可供凸起711卡接的凹槽721,凸起711和凹槽721上均开设有螺孔,凸起711和凹槽721处于卡接状态时,位于凸起711和凹槽721上的两螺孔对正连通,螺栓73同时穿入两个螺孔,并与两螺孔螺纹连接,以对第一环体71和第二环体72进行固定,使得卡接环7保持环状。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带有油墨自动搅拌装置的印刷机墨斗的实施原理为:启动加热板8,对墨盒1中油墨进行加热,调节直线往复件2活塞杆伸缩,带动连接杆4在墨盒1内腔中做直线往复运动,油墨对推进式搅拌桨叶5产生抵推力,抵推力带动卡接环7在连接杆4上转动,转动过程中推进式搅拌桨叶5对油墨进行搅拌。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