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01:45: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开设有地铁的城市,一些建筑物下方布置有地铁线路,地铁运行时,会向位于其上方的建筑物传递震动波,这样会造成该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以及使用寿命降低。
3.现有的减震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地铁与建筑物之间铺设柔性材料层,另一种是将墩柱分割成上墩柱和下墩柱,上墩柱与下墩柱之间设置隔振器。第一种减震措施隔振效果差,并且寿命低,第二种虽然具备良好的隔振效果,但是,其只能对竖直方向上的震动波进行缓冲,由于地铁运行时向外传输的震动波方向不定,因此,第二种方法无法充分地对震动波进行缓冲吸能。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使其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安装在上墩柱和下墩柱之间的隔振空间内,包括:
8.隔振组件,隔振组件包括上承板、下承板、限位管一、限位管二、限位杆一、限位杆二、挡环一、挡环二、压缩弹簧一以及压缩弹簧二,上承板和下承板均水平布置且二者各自与上墩柱的底端和下墩柱的顶端抵接,上承板的下板面固定有多个限位管一,下承板的上板面固定有多个限位管二,限位杆一一端为铰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限位杆一设置有多个且其铰接端均与上承板的下板面铰接,多个限位杆一的自由端各自滑动插设至多个限位管二内,多个限位杆一倾斜向下呈放射状布置,多个限位杆一的铰接端限位在其自由端围成的区域内,每相邻的两个限位杆一之间的夹角相同,限位杆二一端为铰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限位杆二设置有多个且其铰接端均与下承板的上板面铰接,多个限位杆二的自由端各自滑动插设至多个限位管一内,多个限位杆二倾斜向上呈放射状布置,多个限位杆二的铰接端限位在其自由端围成的区域内,多个限位杆一和多个限位杆二交错布置,每相邻的两个限位杆二之间的夹角相同,在限位杆一和限位杆二上各自同轴固定有挡环一和挡环二,在限位杆一和限位杆二上各自套设有压缩弹簧一和压缩弹簧二,压缩弹簧一的两端各自与挡环一和限位管二的一端抵接,压缩弹簧二的两端各自与挡环二和限位管一的一端抵接;
9.限位柱,限位柱竖直固定在下墩柱的上端且其与下承板相邻布置,限位柱的上端固定有垫块,垫块的顶端与上墩柱的下端具有间隙。
10.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对地铁
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墩柱和下墩柱之间设置隔振组件,该设置确保下墩柱传递的震动波能够被隔振组件缓冲并吸收;并且隔振组件能够对非竖直方向的震动波进行缓冲。
11.优选的,还包括防滑垫,上墩柱与上承板之间和下墩柱与下承板之间均铺设有防滑垫。该设置确保上承板与下承板不会发生侧向位移。
12.优选的,限位杆一和限位杆二各自设置有三个,限位杆一和限位杆二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相同。该设置确保隔振组件具备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13.优选的,垫块整体呈圆柱形且其设置有多个。该设置确保垫块具备充足的弹性形变量,避免上墩柱与限位柱直接抵接。
14.优选的,还包括垫圈,在每个限位杆一上和每个限位杆二上均套设有一个垫圈,套设在限位杆一上的垫圈限位在压缩弹簧一和限位管二之间,套设在限位杆二上的垫圈限位在压缩弹簧二和限位管一之间。该设置确保限位管一和限位管二的端部不会发生磨损。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6.图1是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17.图2是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的局部轴测图;
18.图3是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的局部主视图。
19.在图中:
20.1为上墩柱、2为下墩柱、3为上承板、4为下承板、5为限位管一、6为限位管二、7为限位杆一、8为限位杆二、9为挡环一、10为挡环二、11为压缩弹簧一、12为压缩弹簧二、13为限位柱、14为垫块、15为防滑垫、16为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墩柱1和下墩柱2之间设置隔振组件,该设置确保下墩柱2传递的震动波能够被隔振组件缓冲并吸收;隔振组件包括上承板3、下承板4、限位杆一7、限位杆二8、压缩弹簧一11以及压缩弹簧二12,并且多个限位杆一7倾斜向下呈放射状布置,多个限位杆二8倾斜向上呈放射状布置,多个限位杆一7和多个限位杆二8交错布置,每相邻的两个限位杆二8之间的夹角相同,上述设置在确保该隔振组件能够对竖直方向传递的震动波进行缓冲吸能外,还能够对其它方向的震动波进行缓冲,确保隔振效果;限位柱13能够限制隔振组件的上下运动幅度,当上墩柱1与下墩柱2发生较大的震动位移时,限位柱13上固定的垫块14能够实现缓冲的作用,防止上墩柱1与限位柱13发生碰撞损坏,限位柱13还能够对防滑垫15、上承板3以及下承板4进行限位,防止其发生侧向位移。
23.实施例
24.参见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和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
型具体公开了一种对地铁上盖上方的建筑物进行隔振的装置,安装在上墩柱1和下墩柱2之间的隔振空间内,至于上墩柱1和下墩柱2的结构以及施工方法,现有技术中已有明确说明,故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其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包括:
25.隔振组件,隔振组件根据上墩柱1和下墩柱2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安装数量,隔振组件包括上承板3、下承板4、限位管一5、限位管二6、限位杆一7、限位杆二8、挡环一9、挡环二10、压缩弹簧一11以及压缩弹簧二12;
26.上承板3和下承板4的外轮廓均为圆形且二者的半径相同,上承板3和下承板4均水平布置且二者各自与上墩柱1的底端和下墩柱2的顶端抵接,上承板3的下板面固定有三个截面为圆形的限位管一5,限位管一5相对于上承板3倾斜布置,并且上承板3上开孔与限位管一5贯通,下承板4的上板面固定有三个截面为圆形的限位管二6,限位管二6相对于下承板4倾斜布置,并且下承板4上开孔与限位管二6贯通,限位管一5与限位管二6的内径和外径均相同;
27.限位杆一7的截面为圆形且其一端为铰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限位杆一7设置有三个且其铰接端均与上承板3的下板面铰接,三个限位杆一7的自由端各自滑动插设至三个限位管二6内,并且限位杆一7插入限位管二6内部的长度小于限位管的管长,三个限位杆一7倾斜向下呈放射状布置,三个限位杆一7的铰接端限位在其自由端围成的区域内,每相邻的两个限位杆一7之间的夹角相同;
28.限位杆二8的截面为圆形且其一端为铰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限位杆一7与限位杆二8的外径和长度均相同,限位杆二8设置有三个且其铰接端均与下承板4的上板面铰接,三个限位杆二8的自由端各自滑动插设至三个限位管一5内,三个限位杆二8倾斜向上呈放射状布置,三个限位杆二8的铰接端限位在其自由端围成的区域内,三个限位杆一7和三个限位杆二8交错布置,每相邻的两个限位杆二8之间的夹角相同;
29.在限位杆一7和限位杆二8上各自同轴固定有一个环形的挡环一9和一个环形的挡环二10,在限位杆一7和限位杆二8上各自套设有压缩弹簧一11和压缩弹簧二12,压缩弹簧一11的两端各自与挡环一9和限位管二6的一端抵接,压缩弹簧二12的两端各自与挡环二10和限位管一5的一端抵接;
30.限位柱13,限位柱13的材质与下墩柱2的材质相同,限位柱13与下墩柱2利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形,限位柱13竖直布置在下墩柱2的上端且其与下承板4相邻布置,限位柱13布置有两个,下承板4限位在两个限位柱13之间,限位柱13的上端均布固定有多个橡胶材质的垫块14,垫块14的顶端与上墩柱1的下端具有间隙。
31.进一步具体的,还包括圆形的防滑垫15,上墩柱1与上承板3之间和下墩柱2与下承板4之间均铺设有防滑垫15。
32.进一步具体的,限位杆一7和限位杆二8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
33.进一步具体的,垫块14整体呈圆柱形。
34.进一步具体的,还包括垫圈16,在每个限位杆一7上和每个限位杆二8上均套设有一个垫圈16,套设在限位杆一7上的垫圈16限位在压缩弹簧一11和限位管二6之间,套设在限位杆二8上的垫圈16限位在压缩弹簧二12和限位管一5之间。
35.上墩柱1上方为建筑物,下墩柱2下方设置有地铁展厅,并有地铁通过,上墩柱1和
下墩柱2的截面形状相同,并且确保上墩柱1的下端面和下墩柱2的上端面水平,上墩柱1与下墩柱2之间通过隔振组件实现柔性连接,隔振组件能够对从下墩柱2传递至上墩柱1的震动实现缓冲吸能,由于限位杆一7和限位杆二8均倾斜布置,并且,限位杆一7和限位杆二8的倾斜方向相反,所以,隔振组件除了能够稳定地对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进行缓冲以外,还能够实现对非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进行缓冲吸能。
36.两个限位柱13的顶部均固定有垫块14,并且,垫块14不与上墩柱1的下端抵接,其目的是:首先是限制隔振组件的上下运动幅度,其次是当上墩柱1与下墩柱2发生较大的震动位移时,垫块14能够实现缓冲,防止上墩柱1与限位柱13发生碰撞损坏,最后是对防滑垫15、上承板3以及下承板4进行限位,防止其发生侧向位移。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