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07: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骨科助行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做完下肢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临床上下肢骨折病人在康复锻炼时大多使用骨科助行器用于术后锻炼与恢复行走。骨科助行器多用于需要进行功能锻炼的患者,例如:骨科术后的老年人,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另外对于其他残疾人对步行时保持平衡没有信心的人群,也可使用助行器协助其行走。
3.目前市面上关于已知的骨科助行器存在以下问题:a:现有技术的骨科助行器结构简单,使用功能单一,患者在使用骨科助行器进行术后锻炼或恢复行走时,行走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摔倒造成二次伤害,需要医疗人员搀扶患者或进行指导,造成使用不便。
4.b:传统的助行器普遍为钢管结构,强度不高,支撑稳定性差,易发生侧翻、前倾和后仰,从而导致骨科患者的二次伤害,因此,急需一种具有稳定底盘的助行器,以加快患者康复。
5.c:传统的助行器无法在楼梯的路况下进行辅助前进工作,由于现在的居民小区并没有完全实现电梯的完全覆盖率,因此传统的平地助行器适用范围小的缺点愈加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基于非对称和动态化的发明原理,对行进的滑轮状态进行调整,克服了传统助行器只能在平地使用的技术偏见,通过传动结构实现了既可以在平地上平稳前进又可以在楼梯上辅助使用者下楼的技术效果;在平地助行时,四组平行的前轮保证了前进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置的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在防止前倾的功能上还实现了清除地面异物与检测路面水平程度的效果,并且与语音播报相连,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在转换为楼梯助行时,前轮与后轮方向的不一致性,前杆与后杆长度的不一致性,有效地防止下楼时侧倒、前倾与后仰的意外发生。
7.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包括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和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所述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一端设于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上,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用于调节本装置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对使用者有保护作用,防止其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后仰,所述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一端设于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另一端上,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由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所控制,针对平面以及楼梯不同的使用场地进行状态的改变,所述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一端设于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另一端上,所述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另一端设于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上,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能够探测使
用者行进路段的道路情况,并及时地向使用者语音提示,同时可以防止行进过程中发生前倾的意外。
8.进一步地,所述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包括左前杆、右前杆、左升降槽、右升降槽、变换调节装置和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所述左前杆一端设于左升降槽一端上,所述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滑动设于左升降槽另一端上,所述右前杆一端设于右升降槽一端上,所述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滑动设于右升降槽另一端上,所述变换调节装置设于左前杆和右前杆一端上,所述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与变换调节装置相连,所述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转动设于变换调节装置上,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来改变其位于左升降槽和右升降槽的高度位置,以适应使用者的身高,同时通过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来控制变换调节装置,使得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的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所述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包括调节式变换槽、转轴一、转轴二、外前轮、套杆、内前轮和侧轮,所述调节式变换槽设于左前杆和右前杆上,所述转轴一的一端设于左前杆和右前杆外,所述转轴二的两端设于调节式变换槽内侧壁上,所述外前轮转动设于转轴一的另一端上,所述套杆的一端转动设于转轴二上,所述内前轮转动设于套杆上,所述侧轮转动设于套杆的另一端上。
9.进一步地,所述变换调节装置包括弹性粗糙板、内螺纹杆和螺纹杆支撑弹簧,所述弹性粗糙板设于调节式变换槽侧壁上,所述内螺纹杆的一端转动设于左前杆和右前杆侧壁上,所述内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左前杆和右前杆侧壁设于转轴一内,所述内螺纹杆的一端上设有螺纹杆锥状齿,所述螺纹杆锥状齿与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相啮合,所述螺纹杆支撑弹簧的一端设于内螺纹杆内底壁上,所述螺纹杆支撑弹簧另一端设于弹性粗糙板上;启动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通过螺纹杆锥状齿带动内螺纹杆在左前杆或右前杆内转动,在内螺纹杆转动时会沿着水平方向滑动,进而使得内螺纹杆对螺纹杆支撑弹簧的一端施力,所以螺纹杆支撑弹簧的弹力大小会改变,当其长度被压缩时,弹力逐渐变大,当其长度恢复时,弹力逐渐变小,以此来控制弹性粗糙板对套杆的影响。
10.优选地,所述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包括左后杆、右后杆、弹簧合页装置和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所述弹簧合页装置设于左后杆和右后杆上,所述左后杆的长度等于左前杆的长度,所述右后杆的长度等于右前杆的长度,所述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的一端设于左后杆上,所述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的另一端穿插左后杆侧壁设于右后杆内;所述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带平衡匣一、安全带平衡匣二、传动带一、传动带二、弹性平衡带一、弹性平衡带二、防护带和后底轮驻车器,所述安全带平衡匣一设于左后杆上,所述安全带平衡匣一内转动设有传动齿轮一,所述传动齿轮一与左后杆螺纹转动连接,所述安全带平衡匣二设于右后杆上,所述安全带平衡匣二内转动设有传动齿轮二,所述传动齿轮二与右后杆螺纹转动连接,所述传动带一上设有传动带齿槽一,所述传动带二上设有传动带齿槽二,所述传动带一通过传动带齿槽一与传动齿轮一相啮合,所述传动带二通过传动带齿槽二与传动齿轮二相啮合,所述弹性平衡带一的一端设于传动带一的一端上,所述弹性平衡带一的另一端设于传动带二的一端上,所述弹性平衡带二的一端设于传动带一的另一端上,所述弹性平衡带二的另一端设于传动带二的另一端上,所述弹性平衡带一的一端与传动带一的一端之间设有安全带限位扣一,所述弹性平衡带一的另一端与传动带二的一端之间设有安全带限位扣二,所述防护带的一端设于弹性平衡带二的一端上,所述防护带
的另一端设于弹性平衡带二的另一端上,所述防护带上设有防护卡扣,所述后底轮驻车器的一端设于传动齿轮一与传动齿轮二上,所述后底轮驻车器的另一端设于左后杆和右后杆上;在使用时,使用者身处于防护带与弹性平衡带二之间,并且通过防护卡扣固定,在正常行进时,弹性平衡带一、弹性平衡带二、传动带一与传动带二处于平衡状态,当使用者向后仰时,身体带动防护带向后运动,从而分别带动传动带一与传动带二向后运动,此时传动带齿槽一与传动带齿槽二分别带动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转动,进而带动与其相连的后底轮驻车器运转。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后底轮驻车器包括后轮、驻车连接杆、驻车推板、驻车弹簧和驻车板,所述后轮转动设于左后杆和右后杆上,所述驻车连接杆的一端设于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上,所述驻车推板的一端设于驻车连接杆的另一端上,所述驻车弹簧的一端设于左后杆和右后杆内底壁上,所述驻车板的一端设于驻车弹簧的另一端上,所述驻车板的另一端滑动卡接设于左后杆和右后杆外底壁上;使用者发生意外后仰时,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转动,由于其分别与左后杆和右后杆螺纹转动连接,因此在其转动时会向下滑动,进而通过驻车连接杆和驻车推板推动驻车板向下滑动,使得后轮与地面相互远离,后轮停止转动,对后仰有保护作用。
12.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合页装置包括合页顶座、合页底座、固定卡板、复位弹簧和控制卡板,所述合页顶座转动设于合页底座上,所述合页顶座与合页底座之间设有合页扭簧,所述合页顶座上设有顶座通孔,所述合页底座上设有底座通孔,所述固定卡板的一端设于顶座通孔侧壁内,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设于固定卡板的另一端上,所述控制卡板的一端设于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上,所述控制卡板的另一端贯穿合页顶座滑动设于合页顶座外侧壁上;初始状态时,合页弹簧控制合页顶座和合页底座相分离,左后杆、右后杆分别与左前杆、右前杆非平行设置,使用时,通过外力控制固定卡板与控制卡板与底座通孔相互卡接固定,由于左前杆、右前杆上的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的存在,此时本装置适用于下楼梯助行,当通过变换调节装置控制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收缩,此时本装置适用于平底助行,使用完成后,控制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归位,双手按住控制卡板,合页扭簧带动合页顶座与合页底座分离,本装置回归原位。
13.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包括左辅助槽、右辅助槽、摩擦传动杆、中心套环、上套环、下套环、左上平衡杆、左下平衡杆、右上平衡杆、右下平衡杆和连接板,所述左升降槽和右升降槽内上壁上设有轴套,所述左升降槽内底壁上设有左液压杆,所述右升降槽内底壁上设有右液压杆,所述摩擦传动杆一端转动设于轴套上,所述摩擦传动杆另一端上设有摩擦传动齿,所述中心套环设于摩擦传动齿上,所述上套环转动设于中心套环的上端上,所述下套环转动设于中心套环的下端上,所述中心套环上设有套环锥状齿,所述套环锥状齿与螺纹杆锥状齿相啮合,所述左辅助槽设于弹簧合页装置上,所述左辅助槽和右辅助槽侧壁上转动设有螺纹扣,所述右辅助槽设于弹簧合页装置上,所述左上平衡杆的一端滑动卡接设于中心套环上,所述左上平衡杆的另一端滑动卡接设于中心套环上,所述左下平衡杆的一端滑动设于左液压杆上,所述左下平衡杆的另一端设于右液压杆上,所述右上平衡杆与左上平衡杆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右下平衡杆与左下平衡杆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左上平衡杆上设有左上连接杆,所述左下平衡杆上设有左下连接杆,所述右上平衡杆上设有右上连接杆,所述右下平衡杆上设有右下连接杆,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于左上连接杆
和左下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设于右上连接杆和右下连接杆上。
14.进一步地,所述左上连接杆、右上连接杆与连接板之间转动设有握把,所述连接板侧壁上设有限制卡槽,所述握把内设有半圆柱控制杆,所述左上连接杆、右上连接杆内转动设有半圆柱转杆,所述半圆柱转杆上设有半圆柱锥状齿,所述左上平衡杆、右上平衡杆内转动设有平衡转轴,所述平衡转轴的一端上设有平衡杆锥状齿一,所述平衡转轴的另一端上设有平衡杆锥状齿二,所述平衡杆锥状齿二与半圆柱锥状齿相啮合,所述平衡杆锥状齿一与套环锥状齿相啮合,所述握把上滑动设有卡件;使用时,使用者双手手动转动握把,握把转动带动半圆柱控制杆转动,半圆柱控制杆推动半圆柱转杆转动,半圆柱转杆带动半圆柱锥状齿转动,半圆柱锥状齿通过平衡杆锥状齿二带动平衡转轴转动,平衡转轴带动平衡杆锥状齿一转动,进而带动套环锥状齿转动,因此在不影响本装置高度的前提下带动摩擦传动杆转动,摩擦传动杆带动摩擦传动齿转动进而控制弹性粗糙板与套杆之间的接触,进而实现对套杆转动的控制作用,滑动卡件,将卡件推进限制卡槽内,进行固定。
15.进一步地,所述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包括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滚筒和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所述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一端滑动设于左下平衡杆上,所述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另一端设于左前杆上,所述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与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结构相同且呈轴对称设置,所述滚筒的一端转动设于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上,所述滚筒的另一端转动设于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上;所述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包括滑件、伸缩杆、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中心轴、反馈式传动杠杆和反馈式移动杆,所述滑件滑动设于左下平衡杆上,所述伸缩杆的一端设于滑件上,所述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的一端设于伸缩杆的另一端上,所述中心轴转动设于左前杆外侧壁上,所述反馈式传动杠杆设于中心轴上,所述反馈式传动杠杆的一端上设有反馈式连接杆,所述反馈式移动杆的一端设于反馈式传动杠杆的另一端上,所述反馈式移动杆的另一端滑动卡接设于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的另一端上,所述滚筒设于反馈式连接杆上;当在平地使用时,外前轮和内前轮起到左右防倾倒的作用,防护带可以防止使用者后仰,滚筒会随着使用者前进的同时转动,且具有放置前倾的作用,同时当平地上出现石头等杂物时,滚筒会将其推开,当由于路面本身的凸起或者凹陷对使用者行进有影响时,滚筒会由于其重力作用向右下或右上移动,由于杠杆作用,反馈式移动杆在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内上下滑动时,还会通过伸缩杆带动滑件向一方滑动。
16.进一步地,所述左下平衡杆和右下平衡杆还设有语音播报装置,所述语音播报装置包括固定环、滑动环、滑动弹簧和语音播放器,所述固定环设于左下平衡杆和右下平衡杆上,所述滑动环的一端滑动设于左下平衡杆和右下平衡杆上,所述滑动环的另一端设于左下平衡杆和右下平衡杆内,所述滑动弹簧的一端设于固定环上,所述滑动弹簧的另一端通过左下平衡杆和右下平衡杆设于滑动环上,所述语音播放器设于连接板上,所述滑动环与语音播放器电性相连;伸缩杆带动滑件向一方滑动时,会与滑动环相接触,带动语音播放器对使用者进行提醒。
17.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以一个整体不同状态的转变实现了对不同道路情况下帮助使用者行进的技术效果,并且基于动态化原理实现两种不同使用阶段状态的变换,克服了传统助行器只能在平地行进助行的技术偏见。
18.(2)通过弹簧合页装置控制左后杆与右后杆的角度,然后使用者自身通过手动旋转握把实现对弹性粗糙板的位置改变,以此来改变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的状态,从而适用于平地前行与下楼梯两种不同的使用状态。
19.(3)在楼梯使用时,基于非对称原理,前轮与后轮方向的不一致性,前杆与后杆长度的不一致性,达到放止侧倒、前倾与后仰的技术效果以及支撑作用,从而达到对使用者进行保护,帮助使用者克服下楼时的恐惧心理;在平地使用时,前轮转化为由四组滑轮构成的滑轮组,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使用者在使用时发生左倾与右倾的意外更加平稳地前进。
20.(4)为了增加本装置的适用范围,同时给予使用者使用时的安全感,本发明设置了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固定,发生后仰会及时地带动驻车板进行驻车,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21.(5)同样地,在本发明上增加了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保证在行进时,前倾不会发生,同时还实现了清除地面异物与检测路面水平程度的效果,并且与语音播报相连,实现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22.(6)针对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本发明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可以随意地对高低进行调节,适应范围广。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一;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二;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右视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后视图;图6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后底轮驻车器的剖视图;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半圆柱转杆和平衡转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b处的放大图;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左前杆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弹簧合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的握把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000、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2000、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3000、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4000、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1001、左辅助槽,1002、右辅助槽,1003、摩擦传动杆,1004、中心套环,1005、上套环,1006、下套环,1007、左上平衡杆,1008、左下平衡杆,1009、右上平衡杆,1010、右下平衡杆,1011、连接板,1012、轴套,1013、左液压杆,1014、右液压杆,1015、摩擦传动齿,1016、套环锥状齿,1017、螺纹扣,1018、左上连接杆,1019、左下连接杆,1020、右上连接杆,1021、右下连接杆,1022、握把,1023、限制卡槽,1024、半圆柱控制杆,1025、半圆柱转杆,1026、半圆柱锥状齿,1027、平衡转轴,1028、平衡杆锥状齿一,1029、平衡杆锥状齿二,1030、卡件,2100、左后杆,2200、右后杆,2300、弹簧合页装置,2400、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2301、合页顶座,2302、合页底座,2303、固定卡板,2304、复位弹簧,2305、控制卡板,2306、合页扭簧,2307、顶座通孔,2308、底座通孔,2401、安全带平衡匣一,2402、安全带平衡匣二,2403、传动带一,2404、传动带二,2405、弹性平衡带一,2406、弹性平衡带二,2407、防护带,2408、后底轮驻车器,2409、传动齿轮一,2410、传动齿轮二,2411、传动带齿槽一,2412、传动带齿槽二,2413、安全带限位扣一,2414、安全带限位扣二,2415、防护卡扣,2408a、后轮,2408b、驻车连接杆,2408c、驻车推板,2408d、驻车弹簧,2408e、驻车板,3100、左前杆,3200、右前杆,3300、左升降槽,3400、右升降槽,3500、变换调节装置,3600、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501、弹性粗糙板,3502、内螺纹杆,3503、螺纹杆支撑弹簧,3504、螺纹杆锥状齿,3601、调节式变换槽,3602、转轴一,3603、转轴二,3604、外前轮,3605、套杆,3606、内前轮,3607、侧轮,4100、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200、滚筒,4300、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4400、语音播报装置,4101、滑件,4102、伸缩杆,4103、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4104、中心轴,4105、反馈式传动杠杆,4106、反馈式移动杆,4107、反馈式连接杆,4401、固定环,4402、滑动环,4403、滑动弹簧,4404、语音播放器。
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8.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转换防倾倒骨科助行装置,包括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2000、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3000和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4000,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一端设于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2000上,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用于调节本装置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2000对使用者有保护作用,防止其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后仰,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3000一端设于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另一端上,双模式变
换防倾倒前轮机构3000由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所控制,针对平面以及楼梯不同的使用场地进行状态的改变,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4000一端设于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3000另一端上,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4000另一端设于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上,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4000能够探测使用者行进路段的道路情况,并及时地向使用者语音提示,同时可以防止行进过程中发生前倾的意外。
29.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双模式变换防倾倒前轮机构3000包括左前杆3100、右前杆3200、左升降槽3300、右升降槽3400、变换调节装置3500和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左前杆3100一端设于左升降槽3300一端上,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滑动设于左升降槽3300另一端上,右前杆3200一端设于右升降槽3400一端上,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滑动设于右升降槽3400另一端上,变换调节装置3500设于左前杆3100和右前杆3200一端上,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与变换调节装置3500相连,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转动设于变换调节装置3500上,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来改变其位于左升降槽3300和右升降槽3400的高度位置,以适应使用者的身高,同时通过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来控制变换调节装置3500,使得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的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包括调节式变换槽3601、转轴一3602、转轴二3603、外前轮3604、套杆3605、内前轮3606和侧轮3607,调节式变换槽3601设于左前杆3100和右前杆3200上,转轴一3602的一端设于左前杆3100和右前杆3200外,转轴二3603的两端设于调节式变换槽3601内侧壁上,外前轮3604转动设于转轴一3602的另一端上,套杆3605的一端转动设于转轴二3603上,内前轮3606转动设于套杆3605上,侧轮3607转动设于套杆3605的另一端上。
30.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变换调节装置3500包括弹性粗糙板3501、内螺纹杆3502和螺纹杆支撑弹簧3503,弹性粗糙板3501设于调节式变换槽3601侧壁上,内螺纹杆3502的一端转动设于左前杆3100和右前杆3200侧壁上,内螺纹杆3502的另一端贯穿左前杆3100和右前杆3200侧壁设于转轴一3602内,内螺纹杆3502的一端上设有螺纹杆锥状齿3504,螺纹杆锥状齿3504与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相啮合,螺纹杆支撑弹簧3503的一端设于内螺纹杆3502内底壁上,螺纹杆支撑弹簧3503另一端设于弹性粗糙板3501上;启动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通过螺纹杆锥状齿3504带动内螺纹杆3502在左前杆3100或右前杆3200内转动,在内螺纹杆3502转动时会沿着水平方向滑动,进而使得内螺纹杆3502对螺纹杆支撑弹簧3503的一端施力,所以螺纹杆支撑弹簧3503的弹力大小会改变,当其长度被压缩时,弹力逐渐变大,当其长度恢复时,弹力逐渐变小,以此来控制弹性粗糙板3501对套杆3605的影响。
31.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固定式自刹车防倾倒机构2000包括左后杆2100、右后杆2200、弹簧合页装置2300和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2400,弹簧合页装置2300设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上,左后杆2100的长度等于左前杆3100的长度,右后杆2200的长度等于右前杆3200的长度,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2400的一端设于左后杆2100上,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2400的另一端穿插左后杆2100侧壁设于右后杆2200内;防倾倒固定安全带装置2400包括安全带平衡匣一2401、安全带平衡匣二2402、传动带一2403、传动带二2404、弹性平衡带一2405、弹性平衡带二2406、防护带2407和后底轮驻车器2408,安全带平衡匣一2401设于左后杆2100上,安全带平衡匣一2401内转动设有传动齿轮一2409,传动齿轮一2409与
左后杆2100螺纹转动连接,安全带平衡匣二2402设于右后杆2200上,安全带平衡匣二2402内转动设有传动齿轮二2410,传动齿轮二2410与右后杆2200螺纹转动连接,传动带一2403上设有传动带齿槽一2411,传动带二2404上设有传动带齿槽二2412,传动带一2403通过传动带齿槽一2411与传动齿轮一2409相啮合,传动带二2404通过传动带齿槽二2412与传动齿轮二2410相啮合,弹性平衡带一2405的一端设于传动带一2403的一端上,弹性平衡带一2405的另一端设于传动带二2404的一端上,弹性平衡带二2406的一端设于传动带一2403的另一端上,弹性平衡带二2406的另一端设于传动带二2404的另一端上,弹性平衡带一2405的一端与传动带一2403的一端之间设有安全带限位扣一2413,弹性平衡带一2405的另一端与传动带二2404的一端之间设有安全带限位扣二2414,防护带2407的一端设于弹性平衡带二2406的一端上,防护带2407的另一端设于弹性平衡带二2406的另一端上,防护带2407上设有防护卡扣2415,后底轮驻车器2408的一端设于传动齿轮一2409与传动齿轮二2410上,后底轮驻车器2408的另一端设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上,后底轮驻车器2408包括后轮2408a、驻车连接杆2408b、驻车推板2408c、驻车弹簧2408d和驻车板2408e,后轮2408a转动设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上,驻车连接杆2408b的一端设于传动齿轮一2409和传动齿轮二2410上,驻车推板2408c的一端设于驻车连接杆2408b的另一端上,驻车弹簧2408d的一端设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内底壁上,驻车板2408e的一端设于驻车弹簧2408d的另一端上,驻车板2408e的另一端滑动卡接设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外底壁上;在使用时,使用者身处于防护带2407与弹性平衡带二2406之间,并且通过防护卡扣2415固定,在正常行进时,弹性平衡带一2405、弹性平衡带二2406、传动带一2403与传动带二处于平衡状态,当使用者向后仰时,身体带动防护带2407向后运动,从而分别带动传动带一2403与传动带二向后运动,此时传动带齿槽一2411与传动带齿槽二2412分别带动传动齿轮一2409和传动齿轮二2410转动,进而带动与其相连的后底轮驻车器2408运转;当使用者发生意外后仰时,传动齿轮一2409和传动齿轮二2410转动,由于其分别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螺纹转动连接,因此在其转动时会向下滑动,进而通过驻车连接杆2408b和驻车推板2408c推动驻车板2408e向下滑动,使得后轮2408a与地面相互远离,后轮2408a停止转动,对后仰有保护作用。
32.如图15所示,弹簧合页装置2300包括合页顶座2301、合页底座2302、固定卡板2303、复位弹簧2304和控制卡板2305,合页顶座2301转动设于合页底座2302上,合页顶座2301与合页底座2302之间设有合页扭簧2306,合页顶座2301上设有顶座通孔2307,合页底座2302上设有底座通孔2308,固定卡板2303的一端设于顶座通孔2307侧壁内,复位弹簧2304的一端设于固定卡板2303的另一端上,控制卡板2305的一端设于复位弹簧2304的另一端上,控制卡板2305的另一端贯穿合页顶座2301滑动设于合页顶座2301外侧壁上;初始状态时,合页弹簧控制合页顶座2301和合页底座2302相分离,左后杆2100、右后杆2200分别与左前杆3100、右前杆3200非平行设置,使用时,通过外力控制固定卡板2303与控制卡板2305与底座通孔2308相互卡接固定,由于左前杆3100、右前杆3200上的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的存在,此时本装置适用于下楼梯助行,当通过变换调节装置3500控制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收缩,此时本装置适用于平底助行,使用完成后,控制可变换式前轮行进装置3600归位,双手按住控制卡板2305,合页扭簧2306带动合页顶座2301与合页底座2302分离,本装置回归原位。
33.如图4和图5所示,路障检测语音提示机构4000包括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100、滚筒4200和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4300,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100一端滑动设于左下平衡杆1008上,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100另一端设于左前杆3100上,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4300与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100结构相同且呈轴对称设置,滚筒4200的一端转动设于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100的另一端上,滚筒4200的另一端转动设于反馈式杠杆右传动机构4300的另一端上;反馈式杠杆左传动机构4100包括滑件4101、伸缩杆4102、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4103、中心轴4104、反馈式传动杠杆4105和反馈式移动杆4106,滑件4101滑动设于左下平衡杆1008上,伸缩杆4102的一端设于滑件4101上,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4103的一端设于伸缩杆4102的另一端上,中心轴4104转动设于左前杆3100外侧壁上,反馈式传动杠杆4105设于中心轴4104上,反馈式传动杠杆4105的一端上设有反馈式连接杆4107,反馈式移动杆4106的一端设于反馈式传动杠杆4105的另一端上,反馈式移动杆4106的另一端滑动卡接设于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4103的另一端上,滚筒4200设于反馈式连接杆4107上;当在平地使用时,外前轮3604和内前轮3606起到左右防倾倒的作用,防护带2407可以防止使用者后仰,滚筒4200会随着使用者前进的同时转动,且具有放置前倾的作用,同时当平地上出现石头等杂物时,滚筒4200会将其推开,当由于路面本身的凸起或者凹陷对使用者行进有影响时,滚筒4200会由于其重力作用向右下或右上移动,由于杠杆作用,反馈式移动杆4106在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4103内上下滑动时,还会通过伸缩杆4102带动滑件4101向一方滑动。
34.如图2、图3、图4、图5、图11、图13、图14和图16所示,高度调节式助行抓握机构1000包括左辅助槽1001、右辅助槽1002、摩擦传动杆1003、中心套环1004、上套环1005、下套环1006、左上平衡杆1007、左下平衡杆1008、右上平衡杆1009、右下平衡杆1010和连接板1011,左升降槽3300和右升降槽3400内上壁上设有轴套1012,左升降槽3300内底壁上设有左液压杆1013,右升降槽3400内底壁上设有右液压杆1014,摩擦传动杆1003一端转动设于轴套1012上,摩擦传动杆1003另一端上设有摩擦传动齿1015,中心套环1004设于摩擦传动齿1015上,上套环1005转动设于中心套环1004的上端上,下套环1006转动设于中心套环1004的下端上,中心套环1004上设有套环锥状齿1016,套环锥状齿1016与螺纹杆锥状齿3504相啮合,左辅助槽1001设于弹簧合页装置2300上,左辅助槽1001和右辅助槽1002侧壁上转动设有螺纹扣1017,右辅助槽1002设于弹簧合页装置2300上,左上平衡杆1007的一端滑动卡接设于中心套环1004上,左上平衡杆1007的另一端滑动卡接设于中心套环1004上,左下平衡杆1008的一端滑动设于左液压杆1013上,左下平衡杆1008的另一端设于右液压杆1014上,右上平衡杆1009与左上平衡杆1007呈轴对称设置,右下平衡杆1010与左下平衡杆1008呈轴对称设置,左上平衡杆1007上设有左上连接杆1018,左下平衡杆1008上设有左下连接杆1019,右上平衡杆1009上设有右上连接杆1020,右下平衡杆1010上设有右下连接杆1021,连接板1011的一端设于左上连接杆1018和左下连接杆1019上,连接板1011的另一端设于右上连接杆1020和右下连接杆1021上,左上连接杆1018、右上连接杆1020与连接板1011之间转动设有握把1022,连接板1011侧壁上设有限制卡槽1023,握把1022内设有半圆柱控制杆1024,左上连接杆1018、右上连接杆1020内转动设有半圆柱转杆1025,半圆柱转杆1025上设有半圆柱锥状齿1026,左上平衡杆1007、右上平衡杆1009内转动设有平衡转轴1027,平衡转轴1027的一端上设有平衡杆锥状齿一1028,平衡转轴1027的另一端上设有平衡杆锥状齿二1029,平衡杆锥状齿二1029与半圆柱锥状齿1026相啮合,平衡杆锥状齿一1028与套环锥状
齿1016相啮合,握把1022上滑动设有卡件1030;使用时,使用者双手手动转动握把1022,握把1022转动带动半圆柱控制杆1024转动,半圆柱控制杆1024推动半圆柱转杆1025转动,半圆柱转杆1025带动半圆柱锥状齿1026转动,半圆柱锥状齿1026通过平衡杆锥状齿二1029带动平衡转轴1027转动,平衡转轴1027带动平衡杆锥状齿一1028转动,进而带动套环锥状齿1016转动,因此在不影响本装置高度的前提下带动摩擦传动杆1003转动,摩擦传动杆1003带动摩擦传动齿1015转动进而控制弹性粗糙板3501与套杆3605之间的接触,进而实现对套杆3605转动的控制作用,滑动卡件1030,将卡件1030推进限制卡槽1023内,进行固定。
35.如图14和图16所示,左下平衡杆1008和右下平衡杆1010还设有语音播报装置4400,语音播报装置4400包括固定环4401、滑动环4402、滑动弹簧4403和语音播放器4404,固定环4401设于左下平衡杆1008和右下平衡杆1010上,滑动环4402的一端滑动设于左下平衡杆1008和右下平衡杆1010上,滑动环4402的另一端设于左下平衡杆1008和右下平衡杆1010内,滑动弹簧4403的一端设于固定环4401上,滑动弹簧4403的另一端通过左下平衡杆1008和右下平衡杆1010设于滑动环4402上,语音播放器4404设于连接板1011上,滑动环4402与语音播放器4404电性相连;伸缩杆4102带动滑件4101向一方滑动时,会与滑动环4402相接触,带动语音播放器4404对使用者进行提醒。
36.具体使用时,首先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来调整左液压杆1013和右液压杆1014的长度,以及螺纹扣1017的位置,并且将伸缩杆4102调整至合适的长度,使用者身处于防护带2407与弹性平衡带二2406之间,并且通过防护卡扣2415固定,在正常行进时,弹性平衡带一2405、弹性平衡带二2406、传动带一2403与传动带二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外力控制固定卡板2303与控制卡板2305与底座通孔2308相互卡接固定,弹簧合页装置2300闭合。
37.双手手动转动握把1022,握把1022转动带动半圆柱控制杆1024转动,半圆柱控制杆1024推动半圆柱转杆1025转动,半圆柱转杆1025带动半圆柱锥状齿1026转动,半圆柱锥状齿1026通过平衡杆锥状齿二1029带动平衡转轴1027转动,平衡转轴1027带动平衡杆锥状齿一1028转动,进而带动套环锥状齿1016转动,因此在不影响本装置高度的前提下带动摩擦传动杆1003转动,摩擦传动杆1003带动摩擦传动齿1015转动进而控制弹性粗糙板3501与套杆3605之间的接触,进而实现对套杆3605转动的控制作用,滑动卡件1030,将卡件1030推进限制卡槽1023内,进行固定,使用者不需要时时刻刻抓住握把1022上的卡件1030。
38.在平地行进时,通过握把1022控制套杆3605与地面相平行,此时本装置由两组外前轮3604和内前轮3606组成的四个轮子的前轮,有效地防止平地前进时左右侧翻的情况发生;同时滚筒4200会随着使用者前进的同时转动,且具有放置前倾的作用,同时当平地上出现石头等杂物时,滚筒4200会将其推开,当由于路面本身的凸起或者凹陷对使用者行进有影响时,滚筒4200会由于其重力作用向右下或右上移动,由于杠杆作用,反馈式移动杆4106在杠杆平衡限位卡槽板4103内上下滑动时,还会通过伸缩杆4102带动滑件4101向一方滑动。
39.伸缩杆4102带动滑件4101向一方滑动时,会与滑动环4402相接触,带动语音播放器4404对使用者进行提醒,凸起越高,凹陷越深,声音会越大,提醒效果就越好;当使用者向后仰时,身体带动防护带2407向后运动,从而分别带动传动带一2403与传动带二向后运动,此时传动带齿槽一2411与传动带齿槽二2412分别带动传动齿轮一2409和传动齿轮二2410转动,由于其分别与左后杆2100和右后杆2200螺纹转动连接,因此在其转动时会向下滑动,
进而通过驻车连接杆2408b和驻车推板2408c推动驻车板2408e向下滑动,使得后轮2408a与地面相互远离,后轮2408a停止转动,对后仰有保护作用。
40.当使用者需要下楼梯时,通过握把1022控制套杆3605与地面相垂直,此时本装置由两只侧轮3607组成的前轮,其方向与两只后轮2408a的方向垂直,会彻底防止使用者在使用时发生左右倾倒以及前倾后仰,使用结束后,双手按住控制卡板2305,合页扭簧2306带动合页顶座2301与合页底座2302分离,弹簧合页装置2300回归原位。
41.以上便是本发明整体的工作流程,下次使用时重复此步骤即可。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44.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