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01:26: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在满足人民群众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渐成网络化运营,线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问题显得愈发重要。
3.一般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各条线路之间可以通过设置联络线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可以减少工程投资,使线网内厂架修等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4.参考图1,图1是现有的在临近车辆基地的换乘线路车站设置有联络线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第一线路,与所述第一线路相交的第二线路,与第二线路的一端连接的且与第二线路具有一夹角的第三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相交处的换乘车站,设置在第一线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线路设置有第三线路的一侧的第一车站,设置在所述第三线路上的第二车站,以及设置在第一线路和第三线路之间的靠近第一车站和第二车站且与所述第一车站连接的车辆基地,其中,所述第二车站包括第一站台,所述第一车站包括第二站台,所述换乘车站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上的第三站台和第四站台,连接第二线路的两条正线的单渡线,以及连接第三站台和第四站台的联络线,所述第三站台和所述第四站台之间可换乘。
5.通过设置联络线将第三站台和第四站台连接起来,通过设置单渡线将第二线路的两条正线连接起来,从而使得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上的列车可通过所述单渡线和所述联络线出入所述车辆基地,进而使两条线路共用一个车辆基地,即实现第一线路与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6.然而,现有的在临近车辆基地的换乘线路车站设置有联络线的轨道交通系统的联络线和单渡线设置的位置不合理,导致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时需要通过第一站台,单渡线和联络线进入第一线线路,从第一线路上绕行通过第二站台,才能进入基地,导致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行程较长,列车周转里程长,轨道交通运营成本较高。
7.因此,有必要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改进,以优化临近车辆基地的换乘线路车站设置的联络线。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以解决临近车辆基地的换乘线路车站设置的联络线和单渡线的位置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行程较长,列车周转里程长,轨道交通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第一线路,与所述第一线路相交的第二线路,与所述第二线路的一端连接的且与所述第二线路具有一夹角的第
三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相交处的换乘车站,设置在第一线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线路设置有第三线路的一侧的第一车站,设置在所述第三线路上的第二车站,以及设置在第一线路和第三线路之间的靠近第一车站和第二车站且与所述第一车站连接的车辆基地,其中,所述第二车站包括第一站台以及连接所述第三线路的两条正线的单渡线,以及连接所述车辆基地和所述第一站台的联络线。
10.可选的,所述第一线路垂直于所述第二线路设置。
11.可选的,所述第一车站包括设置在第一线路上的第二站台。
12.可选的,所述换乘车站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上的第三站台和第四站台,所述第三站台和所述第四站台之间可换乘。
13.可选的,所述第三线路包括第一正线和第二正线,所述单渡线连接所述第一正线和所述第二正线;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车辆基地和所述第一车站的第一出入线和第二出入线,所述第一出入线和所述第二出入线较所述车辆基地靠近所述第一站台设置;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入线和所述第二出入线中靠近所述第一站台的第一出入线连接,所述联络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和所述第二正线中靠近所述第一车站的第一正线连接。
14.可选的,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开道岔和第二单开道岔,所述单渡线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单开道岔与所述第一正线连接,所述单渡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单开道岔与所述第二正线连接。
15.可选的,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三单开道岔和第四单开道岔,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与第一出入线通过第三单开道岔连接,所述联络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通过所述第四单开道岔连接。
16.可选的,所述第三线路包括第一正线和第二正线,所述单渡线连接所述第一正线和所述第二正线;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车辆基地和所述第一车站的第一出入线和第二出入线,以及牵出线,所述车辆基地较所述第一出入线和第二出入线靠近所述第三线路,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与所述车辆基地通过所述牵出线连接,所述联络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和所述第二正线中靠近所述第一车站的第一正线连接。
17.可选的,所述第三线路包括第一正线和第二正线,所述单渡线连接所述第一正线和所述第二正线;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车辆基地和所述第一车站的第一出入线和第二出入线,所述车辆基地较所述第一出入线和第二出入线靠近所述第三线路;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车辆基地相连且较所述车辆基地靠近所述第一站台设置的试车线,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与所述试车线连接,所述联络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和所述第二正线中靠近所述第一车站的第一正线连接。
1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通过设置联络线将车辆基地和第一站台连接起来,通过设置单渡线将第三线路的两条正线连接起来,从而使得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上的列车可通过所述单渡线和所述联络线出入所述车辆基地,进而使两条线路共用一个车辆基地,即实现第一线路与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由于所述单渡线连接第三线路的两条正线,所述联络线连接车辆基地和第一站台,且车辆基地设置在第一线路和第三线路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车站连接,因此,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上的列车可通过第一站台,单渡线和联络线进入车辆
基地,无需在第一线路上绕行,并通过第一车站进入车辆基地,因此,可缩短第二线路和第三线路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行程,减小列车周转里程,降低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此外,本实施例将单渡线设置在第三线路上,以及将联络线设置在车辆基地与第一站台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单渡线和联络线设置在换乘车站的方式而言,可缩短所述联络线的距离,可有效降低工程规模及费用,减小联络线设置对地块的切割,提高整体开发效益。
附图说明
20.图1是现有的在临近车辆基地的换乘线路车站设置有联络线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中的第一正线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流线示意图;
2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中的第二正线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流线示意图;
24.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中的第二正线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流线示意图;
25.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中的第二正线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的流线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10-第一线路;
28.120-第二线路;
29.130-第三线路;131-第一正线;132-第二正线;
30.211-第三站台;212-第四站台;
31.220-第一车站;221-第二站台;
32.230-第二车站;231-第一站台;232-单渡线;233-联络线;
33.240-车辆基地;
34.251-第一出入线;252-第二出入线;
35.261-第一单开道岔;262-第二单开道岔;263-第三单开道岔;264-第四单开道岔;
36.270-试车线;
37.280-牵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轨道交通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39.实施例一、
40.参考图2、图3和图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130中的第一正线131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流线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130中的第二正线132
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流线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第一线路110,与所述第一线路110相交的第二线路120,与所述第二线路120的一端连接的且与所述第二线路120具有一夹角的第三线路130,设置在所述第一线路110和所述第二线路120相交处的换乘车站,设置在第一线路110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线路120设置有第三线路130的一侧的第一车站220,设置在所述第三线路130上的第二车站230,以及设置在第一线路110和第三线路130之间的靠近第一车站220和第二车站230且与所述第一车站220连接的车辆基地240,其中,所述第二车站230包括第一站台231,连接所述第三线路130的两条正线的单渡线232,以及连接所述车辆基地240和所述第一站台231的联络线233。
41.通过设置联络线233将车辆基地240和第一站台231连接起来,通过设置单渡线232将第三线路130的两条正线连接起来,从而使得第二线路120和第三线路130上的列车可通过所述单渡线232和所述联络线233出入所述车辆基地240,进而使两条线路共用一个车辆基地240,即实现第一线路110与第二线路120和第三线路130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由于所述单渡线232连接第三线路130的两条正线,所述联络线233连接车辆基地240和第一站台231,且车辆基地240设置在第一线路110和第三线路13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车站220连接,因此,第二线路120和第三线路130上的列车可通过第一站台231,单渡线232和联络线233进入车辆基地240,无需在第一线路110上绕行,并通过第一车站220进入车辆基地240,因此,可缩短第二线路120和第三线路130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行程,减小列车周转里程,降低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此外,本实施例将单渡线232设置在第三线路130上,以及将联络线233设置在车辆基地240与第一站台231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单渡线232和联络线233设置在换乘车站的方式而言,可缩短所述联络线233的距离,可有效降低工程规模及费用,减小联络线233设置对地块的切割,提高整体开发效益。
42.参考图2、图3和图4,所述第一线路110垂直于所述第二线路120设置。
43.所述第一车站220包括设置在第一线路110上的第二站台221。
44.所述换乘车站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线路110和第二线路120上的第三站台211和第四站台212,所述第三站台211和所述第四站台212之间可换乘。
45.所述第三线路130包括第一正线131和第二正线132,所述单渡线232连接所述第一正线131和所述第二正线132;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车辆基地240和所述第一车站220的第一出入线251和第二出入线252,所述第一出入线251和所述第二出入线252较所述车辆基地240靠近所述第一站台231设置;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入线251和所述第二出入线252中靠近所述第一站台231的第一出入线251连接,所述联络线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131和所述第二正线132中靠近所述第一车站220的第一正线131连接。也就是说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出入线251与所述车辆基地240间接连接。
46.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开道岔261和第二单开道岔262,所述单渡线23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单开道岔261与所述第一正线131连接,所述单渡线23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单开道岔262与所述第二正线132连接。
47.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三单开道岔263和第四单开道岔264,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与第一出入线251通过第三单开道岔263连接,所述联络线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131通过所述第四单开道岔264连接。
48.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第三线路130的第一正线131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
运行径路为:从第一正线131上进入第一站台231,然后停靠在第一站台231,然后经过第四单开道岔264进入联络线233,再从第三单开道岔263进入第一出入正线,然后进入车辆基地240。
49.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第三线路130的第二正线132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运行径路为:从第二正线132经过第二单开道岔262进入单渡线232,然后经第一单开道岔261进入第一正线131,然后进入第一站台231,之后停靠在第一站台231,然后,经过第四单开道岔264进入联络线233,再从第三单开道岔263进入第一出入正线,然后进入车辆基地240。
50.由于第二线路120与第三线路130连通,因此,第二线路120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路径可参考第三线路130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路径,在此不再赘述。
51.实施例二、
5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与实施例一中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牵出线280,所述车辆基地240较所述第一出入线251和第二出入线252靠近所述第三线路130,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与所述车辆基地240通过所述牵出线280连接,所述联络线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131和所述第二正线132中靠近所述第一车站220的第一正线131连接。也就是说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与所述车辆基地240通过所述牵出线280间接连接。
53.其中,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开道岔261和第二单开道岔262,所述单渡线23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单开道岔261与所述第一正线131连接,所述单渡线23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单开道岔262与所述第二正线132连接。
54.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四单开道岔264,所述联络线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131通过所述第四单开道岔264连接。
55.第三线路130的第一正线131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运行径路为:从第一正线131上进入第一站台231,然后停靠在第一站台231,然后经过第四单开道岔264进入联络线233,再从牵出线280进入车辆基地240。
56.参考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130中的第二正线132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流线示意图,第三线路130的第二正线132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运行径路为:从第二正线132经过第二单开道岔262进入单渡线232,然后经第一单开道岔261进入第一正线131,然后进入第一站台231,之后停靠在第一站台231,然后,经过第四单开道岔264进入联络线233,再从牵出线280进入车辆基地240。
57.由于第二线路120与第三线路130连通,因此,第二线路120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路径可参考第三线路130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路径,在此不再赘述。
58.实施例三、
5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与实施例一中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基地240较所述第一出入线251和第二出入线252靠近所述第三线路130,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车辆基地240相连且较所述车辆基地240靠近所述第一站台231设置的试车线270,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与所述试车线270连接,所述联络线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131和所述第二正线132中靠近所述第一车站220的第一正线131连接,也就是说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通过所述试车线270与所述车辆基地
240间接连接。
60.其中,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开道岔261和第二单开道岔262,所述单渡线23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单开道岔261与所述第一正线131连接,所述单渡线23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单开道岔262与所述第二正线132连接。
61.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第三单开道岔263和第四单开道岔264,所述联络线233的一端与试车线270通过第三单开道岔263连接,所述联络线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正线131通过所述第四单开道岔264连接。
62.第三线路130的第一正线131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运行径路为:从第一正线131上进入第一站台231,然后停靠在第一站台231,然后经过第四单开道岔264进入联络线233,再从第三单开道岔263进入试车线270,然后进入车辆基地240。
63.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线路130中的第二正线132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流线示意图,第三线路130的第二正线132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运行径路为:从第二正线132经过第二单开道岔262进入单渡线232,然后经第一单开道岔261进入第一正线131,然后进入第一站台231,之后停靠在第一站台231,然后,经过第四单开道岔264进入联络线233,再从第三单开道岔263进入试车线270,然后进入车辆基地240。
64.由于第二线路120与第三线路130连通,因此,第二线路120上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路径可参考第三线路130的列车进入车辆基地240的路径,在此不再赘述。
65.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