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21:37: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家居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的机械锁相比,智能门锁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因而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但是现有的智能门锁都是电子锁,一旦断电或者是门锁的驱动结构出现故障,会导致无法开门,使得使用者被锁在门内或门外,无法开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门锁。
4.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智能门锁包括:
5.锁壳组件;
6.锁舌组件,其活动设于锁壳组件内;
7.动力组件,其设于锁壳组件内,动力组件包括驱动壳件以及设于驱动壳件的锁芯件,锁芯件的驱动端与锁舌组件连接,锁芯件驱动锁舌组件执行开关锁动作;以及
8.手动开锁组件,其包括手动摆杆件以及软体连接件,手动摆杆件的一端与锁芯件连接,另一端伸出驱动壳件,并与软体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软体连接件另一端沿着锁壳组件的外表面延伸,并可于锁壳组件的外表面活动。
9.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手动摆杆件包括联动部以及连杆部,联动部与锁芯件可拆卸连接,连杆部的一端与联动部连接,连杆部的另一端伸出驱动壳件,并与软体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联动部面向锁芯件的一端具有卡台,锁芯件对应卡台的位置设有卡槽,卡台与卡槽卡接。
11.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锁芯件包括输出齿体、锁芯以及摆杆部,输出齿体套设于锁芯,摆杆部的一端套设于锁芯,其另一端延伸至锁舌组件并与之连接。
12.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输出齿体内环开设有凸起,锁芯的端部设有弧形台,弧形台沿锁芯的周向局部设置,动力组件驱动锁芯件执行开关锁动作时,凸起与弧形台抵接,并推动弧形台转动,并带动芯件转动。
13.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智能门锁还包括感应组件,感应组件设于驱动壳件,其包括检测齿体件以及角度感应件,检测齿体件与角度感应件连接;摆杆部包括摆杆以及检测齿纹,摆杆一端套设于锁芯,另一端与锁舌组件连接,检测齿纹开设于摆杆套设于锁芯的一端,检测齿纹与检测齿体件啮合。
14.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手动开锁组件还包括旋钮件,旋钮件设于锁壳组件外,并与锁芯远离摆杆部的一端连接。
15.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锁舌组件包括锁舌连接件以及锁舌件,锁舌件与锁舌连
接件连接;锁舌连接件包括传动槽、限位口以及限位部,摆杆部与传动槽的内壁抵接,限位部位于限位口内,并与锁壳组件连接。
16.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锁舌件包括弯折锁舌部和直锁舌部,弯折锁舌部和直锁舌部分设于锁舌连接件的同一侧;弯折锁舌部包括锁杆以及弯折锁舌,弯折锁舌与锁杆连接;锁舌连接件还设有牵拉杆,锁杆的一端与锁壳组件活动连接,另一端开设有牵引槽,牵拉杆设于牵引槽内。
17.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锁芯件还包括弹性部,弹性部的一端与摆杆连接,另一端与限位部连接。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与锁芯件直接连接的手动开锁组件,并将手动开锁组件的另一端与锁眼连接,在门锁没电或者动力组件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锁匙开锁,防止使用者被锁在门外;同时,通过将软体连接件安装在锁壳组件外,锁壳组件的外表面对软体连接件的活动区域进行限位,避免了其他组件影响软体连接件活动,并且采用软体连接件与锁眼连接,能够在动力组件执行开关锁动作时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锁芯件带动手动摆杆件转动时软体连接件出现弯折等现象,保证了软体连接件的使用稳定;同时,软体连接件在活动过程中也不会与动力组件接触,避免其对动力组件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实施例中智能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中智能门锁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实施例中智能门锁的爆炸图;
23.图4为实施例中上壳件以及锁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实施例中锁舌组件、动力组件、手动开锁组件以及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实施例中动力组件、手动开锁组件以及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实施例中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实施例中动力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实施例中锁芯件的爆炸图;
29.图10为实施例中锁芯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实施例中锁芯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2.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35.参照图1-3,图1为实施例中智能门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智能门锁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智能门锁的爆炸图。本实施例中的智能门锁包括锁壳组件1以及分设于锁壳组件1的锁舌组件2、动力组件3以及手动开锁组件4。锁芯件34的驱动端伸入锁舌组件2,锁芯件34驱动锁舌组件2执行开关锁动作。手动开锁组件4包括手动摆杆件41以及软体连接件42,手动摆杆件41的一端与锁芯件34连接,另一端伸出驱动壳件31,并与软体连接件42的一端连接;软体连接件42另一端沿着锁壳组件1的外表面延伸,并可于锁壳组件1的外表面活动。
36.通过设置与锁芯件34直接连接的手动开锁组件4,并将手动开锁组件4的另一端与锁眼连接,在门锁没电或者动力组件3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锁匙开锁,防止使用者被锁在门外;同时,通过将软体连接件42安装在锁壳组件1外,锁壳组件1的外表面对软体连接件42的活动区域进行限位,避免了其他组件影响软体连接件42活动,并且采用软体连接件42与锁眼连接,能够在动力组件3执行开关锁动作时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锁芯件34带动手动摆杆件42转动时,导致软体连接件42出现弯折等现象,保证了软体连接件42的使用稳定;同时,软体连接件42在活动过程中也不会与动力组件3接触,避免其对动力组件3造成影响。
37.复参照图1-3,锁壳组件1包括上壳件11以及下壳件12,上壳件11与下壳件12合并后形成一容纳空间,锁舌组件2、动力组件3以及手动开锁组件4分设于容纳空间内。通过设置锁壳组件1,可以安装承载其他组件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因素对门锁的运行造成影响。
38.参照图1-4,图4为实施例中上壳件以及锁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锁舌组件、动力组件、手动开锁组件以及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锁舌组件2包括锁舌连接件21以及锁舌件22,锁舌件22与锁舌连接件21连接。锁舌连接件21包括传动槽211、限位口212以及限位部213,锁芯件34与传动槽211的内壁抵接,限位部213位于限位口212内,并与锁壳组件1连接。锁舌件22包括弯折锁舌部221和直锁舌部222,弯折锁舌部221和直锁舌部222分设于锁舌连接件21的同一侧。弯折锁舌部221包括锁杆2211以及弯折锁舌2212,弯折锁舌2212与锁杆2211活动连接;锁舌连接件21还设有牵拉杆214,锁杆2211的一端与锁壳组件1活动连接,另一端开设有牵引槽2211,牵拉杆214设于牵引槽22111内。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槽21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侧壁。锁舌连接件21与传动槽211相背的一侧还具有导向槽215,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槽2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槽215互相平行,且均平行于锁舌连接件21的移动方向。上壳件11与导向槽21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导轨111,导轨111
与导向槽215互相抵接,在锁舌组件2移动时,导轨111与导向槽215配合对其进行导向,同时,限位口212与限位部213配合对锁舌连接件21的移动进行限位,增加了门锁使用时的稳定性。弯折锁舌部221包括锁杆2211以及弯折锁舌2212,弯折锁舌2212与锁杆2211连接。弯折锁舌2212具有弯折部2221,弯折部2221在门锁上锁之后会勾住门框,从而让门锁上锁时更为牢固。关锁时,锁芯件34推动锁舌连接件21向靠近弯折锁舌部221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外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推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外转动;开锁时,锁芯件34反向推动锁舌连接件21移动,从而带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内移动,同时锁舌连接件21拉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内转动。通过设置弯折锁舌部221和直锁舌部222两种锁舌,在遇到盗窃事故时,小偷采用外力开锁,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开锁,开锁难度较高,增加了门锁的安全性能。
39.参照图3,动力组件3还包括分设于驱动壳件31的驱动件32以及传动件33,驱动件32的驱动端与传动件33的输入端连接,传动件33的输出端与锁芯件34连接。具体的,驱动壳体31包括驱动上壳311以及驱动下壳312,驱动上壳311以及驱动下壳312合盖形成一驱动容纳空间,驱动件32、传动件33和锁芯件34分设于驱动容纳空间内,驱动下壳312与下壳件12连接。驱动件32包括电机321以及驱动齿体322,电机321设于驱动下壳312外,其驱动端伸入驱动下壳312内,并与驱动齿体3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齿体322为齿轮。采用传动件33进行传动,增加了动力组件3的输出扭矩,改变了驱动件32的输出方向,从而便于动力组件3的设置。
40.参照图3以及图5-8,图5为实施例中动力组件、手动开锁组件以及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中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动力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传动件33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传动齿组331、第二传动齿组332、第三传动齿组333、第四传动齿组334、第五传动齿组335以及第六传动齿组336,第二传动齿组332与第四传动齿组334连接,第三传动齿组333与第五传动齿组335连接,第一传动齿组331与驱动齿体322啮合,第六传动齿组336与锁芯件34啮合。第一传动齿组331包括第一齿轴3311以及套设于第一传动齿组331的第一齿体3312和第二齿体3313,第一齿轴331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上壳311以及驱动下壳312连接,第一齿体3312与驱动齿体322啮合,第一齿体3312的外径均大于驱动齿体322和第二齿体3313的外径,以降低动力传输时的转速。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体3312和第二齿体3313均采用齿轮。
41.第二传动齿组332包括第二齿轴3321以及套设于第二齿轴3321的第三齿体3322和第四齿体3323,第二齿轴332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上壳311以及驱动下壳312连接,第三齿体3322和第四齿体3323连接,且第三齿体3322的外径大于第四齿体3323的外径,第三齿体3322与第二齿体3313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齿体3322和第四齿体3323均采用齿轮。第三传动齿组333包括第三齿轴3331以及套设于第三齿轴3331的第五齿体3332和第六齿体3333,第三齿轴3331两端分别与驱动上壳311以及驱动下壳312连接,第五齿体3332和第六齿体3333连接,且第五齿体3332的外径大于第六齿体3333的外径,第五齿体3332与第四齿体3323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齿体3332和第六齿体3333均采用齿轮。第四传动齿组334包括第七齿体3341和第八齿体3342,第七齿体3341和第八齿体3342连接,且层叠套设于第二齿轴3321,第七齿体3341的外径大于第八齿体3342的外径,第七齿体3341与第六齿体3342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齿体3332和第八齿体3333均采用齿轮。第五传动齿组335包
括第九齿体3351以及第十齿体3352,第九齿体3351和第十齿体3352连接,且层叠套设于第三齿轴3331,第九齿体3351的外径大于第十齿体3352的外径,第九齿体3351与第八齿体3333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九齿体3351和第十齿体3352均采用齿轮。第六传动齿组336包括第四齿轴3361以及传动齿体3362,第四齿轴336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上壳311以及驱动下壳312连接,传动齿体3362分别与第十齿体3352和锁芯件34连接,传动齿体3362的外径大于第十齿体3352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传动齿体3362采用齿轮。
42.电机321驱动驱动齿体322转动,驱动齿体322啮合第一齿体3312,以带动第一齿体3312转动,第一齿体3312转动时同步带动第二齿体3313转动,第二齿体3313转动时带动第三齿体3322转动,第三齿体3322转动同步带动第四齿体3323转动,第四齿体3323转动带动第五齿体3332转动,第五齿体3332转动同步带动第六齿体3333转动,第六齿体3333转动带动第七齿体3341转动,第七齿体3341转动同步带动第八齿体3333转动,第八齿体3333转动带动第九齿体3351转动,第九齿体3351转动同步带动第十齿体3352转动,第十齿体3352转动带动传动齿体3362转动,即驱动齿体322、第一齿体3312、第二齿体3313、第三齿体3322、第四齿体3323、第五齿体3332、第六齿体3333、第七齿体3341、第八齿体3333、第九齿体3351、第十齿体3352和传动齿体3362依次转动,最终传动齿体3362将动力传输给锁芯件34。通过多级的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使得动力组件3整体的转速降低,另外,在有限的空间内,同一轴杆上相对独立设置多组齿轮,并且在第二齿轴3321及第三齿轴3331之间,齿轮相对独立地进行动力传输,本实施例中的动力呈“s”型传输,动力在第二齿轴3321及第三齿轴3331之间进行交叉传输,如此,不仅可以满足到降速提高扭力的效果,还能减小整体的占用空间,使得其可以适应空间更小的产品,提高其兼容性。
43.参照图3以及图5-11,图9为实施例中锁芯件的爆炸图,图10为实施例中锁芯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中锁芯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锁芯件34包括输出齿体341、锁芯342以及摆杆部343,输出齿体341以及手动摆杆件41均套设于锁芯342,输出齿体341与第十齿体3352啮合,摆杆部343的一端套设于锁芯342,其另一端延伸至锁舌组件2并与之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输出齿体341采用齿轮。输出齿体341内环开设有凸起3411,输出齿体341为一环状齿体,其环内壁为其内环,环外壁为其外环,输出齿体341外环设有齿纹。锁芯342的端部开设有弧形台3421,弧形台3421沿锁芯342的周向局部设置,动力组件3驱动锁芯件34执行开关锁动作时,凸起3411与弧形台3421抵接,并推动弧形台3421转动,并带动芯件34转动。弧形台3421沿着锁芯342周向局部设置,即弧形台3421并非是绕着锁芯342周向完整的设置一圈,而是在锁芯342周向上设置部分,例如弧形台3421只设置了半圈,或者四分之一圈,在锁芯342端部的周向上留有凸起3411转动区域3422,以便于当输出齿体341停止转动后,可通过锁匙拉动软体连接件42移动,从而带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时同步带动锁芯342转动;若是将弧形台3421沿锁芯342端部周向开设了完整的一圈,只留下凸起3411插入的位置,则当输出齿体341停止转动后,将无法通过钥匙带动锁芯342转动,即无法通过钥匙开门,在使用时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如图10所示,动力组件3执行开锁动作时,传动齿体3362驱动输出齿体341转动,输出齿体341转动时同步带动凸起3411转动,凸起3411与弧形台3421抵接,并推动弧形台3421转动,以带动锁芯34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锁芯342正转时,带动锁舌组件2执行开锁动作,锁芯342反转时,带动锁舌组件2执行关锁动作;如图11所示,开锁动作完成后,凸起3411回复到转动区域3422的中间位置,给弧形台3421留
下了足够的转动区域,以便于手动开锁组件4执行开关锁动作;手动开锁组件4执行开关锁动作时,直接带动锁芯342转动,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弧形台3421转动,开关锁完成后,操作者使用锁匙带动锁眼转动,弧形台3421复位,转动到与凸起3411相对的位置,通过将弧形台3421和凸起3411复位到相对的位置,给弧形台3421留下了足够的转动区域,从而在手动开锁组件4带动锁芯342转动执行开关锁动作时,不会推动凸起3411转动,防止凸起3411因带动传动齿体3362转动,而对之后动力组件3执行开关锁动作时造成影响。
44.进一步的,传动槽21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槽壁2111,两个槽壁2111呈八字形设置,槽壁2111的倾斜角度与摆杆部343的结构及摆动弧度相适配,当摆杆部343推动锁舌组件2开锁到位或关锁到位后,摆杆部343的端面直接与槽壁2111抵接,增加了摆杆部343与传动槽211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摆杆部343对锁舌连接件21的作用力,有效防止了锁舌组件2往反方向运动。具体的,传动槽211上开设有两个槽壁2111,两个槽壁2111开设在同一水平线上,当摆杆部343推动锁舌组件2关锁完毕后,摆杆部343抵接在一个槽壁2111上,防止锁舌组件2往开锁方向运动,即防止锁舌件22往收缩进锁壳组件1的方向运动;当摆杆部343推动锁舌组件2开锁完毕后,摆杆部343抵接在另一个槽壁2111上,开锁到位或关锁到位时,摆杆部343抵接在另一槽壁2111上,防止锁舌组件2往关锁方向运动,即防止锁舌件22往伸出锁壳组件1的方向运动。
45.锁芯件34还包括弹性部344,弹性部344的一端与摆杆部343连接,另一端与限位部213连接。弹性部344持续给摆杆部343施加一个向着直锁舌件22的方向转动的力,以增加门锁在关锁状态的稳定性。
46.复参照图3、图5以及图6,手动摆杆件41包括联动部411以及连杆部412,联动部411与连杆部412固定连接,且联动部411套设于锁芯342,连杆部412与摆杆部343共线设置,优选的,两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连杆部412的另一端伸出锁壳组件1,并与软体连接件42连接。联动部411面向锁芯342的一端具有卡台4111,卡台4111沿联动部411的周向间隔设于联动部411的端部,锁芯342对应卡台4111的位置设有卡槽3423,卡台4111与卡槽3423卡接,从而将联动部411与锁芯342卡接,卡台4111和卡槽342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卡台4111沿联动部411的周向间隔设于联动部411的端部,通过设置多个卡台4111与多个卡槽3423卡接,保证了手动摆杆件41与锁芯件34同步转动。连杆部412上设有安装槽4121,安装槽4121环设于连杆部412的外表面,软体连接件42环设于安装槽4121内。通过设置安装槽4121,以对软体连接件42进行定位,同时,安装槽4121设于连杆部412的外表面,使得手动摆杆件41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47.上壳件11的侧壁还开设有开口112,软体连接件42伸出下壳件12,沿着下壳件12的外表面设置,然后通过开口112伸出锁壳组件1与锁眼(图中未显示)连接,锁眼可采用市面上现有的锁眼。在门锁没电或者动力组件3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锁匙开锁,锁匙转动时带动锁眼转动,锁眼转动时向靠近直锁舌件22的方向拉动软体连接件42,以带手动摆杆件41向靠近直锁舌件22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摆杆部343向远离直锁舌件22的方向转动,最终带动锁舌组件2向远离直锁舌件22的方向移动,以打开门锁。在具体应用时,软体连接件42可采用钢丝绳,采用具有一定柔软度的钢丝绳连接软体连接件42与锁眼,能够在动力组件3执行开关锁动作时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锁芯件34带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时,导致软体连接件42出现弯折等现象,保证了软体连接件42的使用稳定。
48.复参照图1以及图3,手动开锁组件4还包括旋钮件43,其设于上壳件11外,并与锁芯342远离摆杆部343的一端连接。旋钮件43面向上壳件11的一面设有旋钮限位部431,上壳件11与旋钮件43对应的位置设有挡块113,在本实施例中,旋钮限位部431的数量为两个,对应的,挡块113的数量也为两个,旋钮件43转动时,两个旋钮限位部431在两个挡块113之间转动,从而防止旋钮件43旋转角度过大而导致门锁卡死。通过设置旋钮件43,以让使用者在门内可以通过旋转旋钮件43直接打开门锁,操作简单方便。
49.复参照图3以及图5,手动开锁结构的智能门锁还包括感应组件5,其设于驱动壳件31,感应组件5包括检测齿体件51以及角度感应件52,检测齿体件51与角度感应件52连接。摆杆部343包括摆杆3431以及检测齿纹3432,摆杆3431一端套设于锁芯342,另一端与锁舌组件2连接,检测齿纹3432开设于摆杆3431套设于锁芯342的一端,检测齿纹3432与检测齿体件51啮合。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检测齿纹3432转动,检测齿纹3432转动时同步带动检测齿体件51同步转动,由于检测齿体件51与检测齿纹3432的转动角度相同,故角度感应件5只需采集检测齿纹3432的转动角度信息,即可获得摆杆部343的转动角度信息,进而获得摆杆部343推动锁舌组件2的位移量,最终实现对锁舌组件2运动的精准控制,避免发生动力组件3在锁舌组件2开关锁到位后仍继续驱动的现象,进而避免锁舌组件2发生碰撞的现象,提高门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将摆杆3431和检测齿纹3432设于同一平面上,无需额外设置检测齿纹3432,减小了锁芯件34的体积的同时,还减小了生产成本。
50.复参照图3,智能门锁还包括喇叭组件6,喇叭组件6设于上壳件11内,并与动力组件3相邻,喇叭组件6用于播放声音。
51.智能门锁的自动开关锁过程如下:
52.开锁时,锁舌组件2伸出锁壳组件1,操作者通过控制器给予开锁命令,电机321正向驱动驱动齿体322转动,然后驱动齿体322依次驱动第一齿体3312、第二齿体3313、第三齿体3322、第四齿体3323、第五齿体3332、第六齿体3333、第七齿体3341、第八齿体3333、第九齿体3351、第十齿体3352和传动齿体3362转动,动力在第二齿轴3321及第三齿轴3331之间进行交叉传输,如此,不仅可以满足到降速提高扭力的效果,还能减小整体的占用空间,使得其可以适应空间更小的产品,提高其兼容性,最终传动齿体3362驱动输出齿体341转动,输出齿体341转动时同步带动凸起3411转动,凸起3411与弧形台3421抵接,并推动弧形台3421转动,以带动锁芯342正转,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摆杆部343正向转动,摆杆3431推动槽壁2111,以带动锁舌连接件21移动,从而带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内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拉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内转动,同时,检测齿纹3432转动时同步带动检测齿体件51同步转动,角度感应件52感应到检测齿体件51达到预设的转动角度时,控制电机321停止驱动,锁舌组件2收缩到锁壳组件1内,开锁到位后,动力组件3驱动凸起3411回复到转动区域3422的中间位置;反之,关锁时,操作者通过控制器给予关锁命令,电机321反向驱动驱动齿体322转动,然后驱动齿体322依次驱动第一齿体3312、第二齿体3313、第三齿体3322、第四齿体3323、第五齿体3332、第六齿体3333、第七齿体3341、第八齿体3333、第九齿体3351、第十齿体3352和传动齿体3362反向转动,最终传动齿体3362驱动输出齿体341反向转动,输出齿体341转动时同步带动凸起3411反向转动,凸起3411与弧形台3421抵接,并推动弧形台3421转动,以带动锁芯342反转,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摆杆部343反向转动,摆杆3431推动槽壁2111,以带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外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推动弯折锁
舌部221向上壳件11外转动,同时,检测齿纹3432转动时同步带动检测齿体件51同步转动,角度感应件52感应到检测齿体件51达到预设的转动角度时,控制电机321停止驱动,锁舌组件2伸出锁壳组件1内,且弯折部2221勾住门框,关锁到位后,动力组件3驱动凸起3411回复到转动区域3422的中间位置。
53.智能门锁的手动开关锁过程如下:
54.处于门外进行手动开锁时,操作者使用锁匙带动锁眼转动,锁眼转动时拉动软体连接件42移动,从而带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时同步带动锁芯342正转,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摆杆部343正向转动,摆杆3431推动槽壁2111,以带动锁舌连接件21移动,从而带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内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拉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内转动,开锁到位后,操作者使用锁匙带动锁眼反向转动,以带动弧形台3421复位到与凸起3411相对的位置;处于门外进行手动关锁时,操作者使用锁匙带动锁眼反向转动,锁眼转动时拉动软体连接件42移动,从而带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手动摆杆件41转动时同步带动锁芯342反转,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摆杆部343反向转动,摆杆3431推动槽壁2111,以带动锁舌连接件21移动,从而带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外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拉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外转动,关锁到位后,操作者使用锁匙带动锁眼正向转动,以带动弧形台3421复位到与凸起3411相对的位置。
55.处于门内进行手动开锁时,操作者手动旋转旋钮件43,旋钮件43转动时带动锁芯342正转,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摆杆部343正向转动,摆杆3431推动槽壁2111,以带动锁舌连接件21移动,从而带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内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拉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内转动,开锁到位后,操作者反向旋转旋钮件43,以带动弧形台3421复位到与凸起3411相对的位置;反之,关锁时,操作者手动反向旋转旋钮件43,旋钮件43转动时带动锁芯342反转,锁芯342转动时同步带动摆杆部343反向转动,摆杆3431推动槽壁2111,以带动锁舌连接件21移动,从而带动直锁舌部222向上壳件11外移动,同时牵拉杆214拉动弯折锁舌部221向上壳件11外转动,关锁到位后,操作者正向旋转旋钮件43,以带动弧形台3421复位到与凸起3411相对的位置。
56.综上:本技术中的智能门锁通过设置与锁芯件直接连接的手动开锁组件,并将手动开锁组件的另一端与锁眼连接,在门锁没电或者动力组件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锁匙开锁,防止使用者被锁在门外;同时,通过将软体连接件安装在锁壳组件外,锁壳组件的外表面对软体连接件的活动区域进行限位,避免了其他组件影响软体连接件活动,并且采用软体连接件与锁眼连接,能够在动力组件执行开关锁动作时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锁芯件带动手动摆杆件转动时,导致软体连接件出现弯折等现象,保证了软体连接件的使用稳定;同时,软体连接件在活动过程中也不会与动力组件接触,避免其对动力组件造成影响。。
57.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