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下水过滤器及台盆下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2:53: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水过滤器及台盆下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台盆作为日常高频使用的盥洗器具,其在排水往往容易发生杂物或毛发进入下水道内而导致下水道受堵。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市面上出现了通过在台盆的下水孔内插设过滤网篮以对杂物和毛发进行拦截的技术手段,然而,由于台盆下水孔的尺寸有限,过滤网篮的设置空间也有限,因此,一旦过滤网篮内积累了较多的杂物和毛发,则排水的面积就会受影响、排水效率降低而影响台盆的使用;此外,该结构下的过滤网篮,由于篮内的空间较小,顶端开口也较小,因此,清洗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下水过滤器及台盆下水结构,其能够可靠地过滤和收集下水水流中的杂物和毛发,不影响正常的下水效率,且下水过滤器的清洗较为方便。
4.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下水过滤器,包括:第一下水管,其包括连为一体的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的两端开口分别朝上和朝下并分别用于接入和输出水流;所述支管连通于所述主管侧壁;过滤组件,其可拆卸地密封塞设于所述支管且设有开口朝上的过滤槽;所述过滤槽包括承接槽段和收集槽段;所述承接槽段位于所述主管内且周缘与所述主管内壁抵触,其槽底朝向所述收集槽段的槽底倾斜向下延伸且设有第一下水孔;所述收集槽段位于所述支管内。
6.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槽段的槽底设有第二下水孔。
7.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还设有导水面;所述导水面位于所述第二下水孔之下且朝向所述主管一侧向下倾斜。
8.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可拆卸地与所述支管沿所述过滤组件的塞设方向限位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件和旋钮;所述过滤件设有所述过滤槽,且所述过滤件沿与所述过滤组件的塞设方向平行的轴线相对所述主管止转;所述旋钮与所述支管密封配合,且绕第一轴以螺接或旋转卡接的形式与所述支管形成沿所述过滤组件的塞设方向的限位连接;所述第一轴与所述过滤组件的塞设方向平行;所述旋钮还与所述过滤件形成适于绕所述第一轴相对转动的轴向限位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件包括连为一体的连接部和若干过滤条;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旋钮形成适于绕所述第一轴相对转动的轴向限位连接;各所述过滤条围绕所述第一轴间隔地布设于所述连接部的下半部分并围合形成所述过滤槽。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设有沿所述第一轴贯通的插孔;所述旋钮包括连为一体的插接部和操作部;所述插接部密封插接于所述支管内;所述操作部成型于所述插接部远离
所述主管的一端且用于供外力操作;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操作部配合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主管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与所述插孔可转动地轴向限位连接的转动限位部;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呈圆锥面,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位于所述第二下水孔之下的部分构成了所述导水面。
12.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台盆下水结构,所述台盆的盆底设有竖直贯通的安装孔,台盆下水结构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下水过滤器和下水组件;所述下水组件与所述安装孔密封安装且底端伸出所述台盆底端;所述下水组件设有连通所述台盆的盆腔的下水通道;所述第一下水管的接水端与所述下水组件的底端密封固接,其输出端与下水道接通。
13.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组件包括第二下水管、第一螺母、抱紧套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下水管贯穿所述安装孔且底端匹配插接于所述主管内,其顶端外壁设有环形凸缘,其内设有连通所述台盆的盆腔的下水通道;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二下水管伸出所述台盆底端的部分螺接,螺接到位时,所述环形凸缘和所述第一螺母顶端分别与所述安装孔的顶端孔沿和底端孔沿密封抵接;所述抱紧套套设于所述第二下水管底部的外壁,其外壁呈直径朝下逐渐减小的圆锥面;所述主管的顶端内壁成型有倾斜方向与所述抱紧套的外壁的倾斜方向相同的圆锥面;所述第二螺母抵接所述抱紧套的顶端,且螺接于所述主管的顶端外壁,以使所述抱紧套抱紧所述第二下水管外壁。
14.进一步地,还包括自封件;所述自封件枢接于所述主管的输出端,其适于借助磁性作用或配重块的重力作用封堵所述主管的输出端,以及适于在所述主管下水时开启所述主管的输出端。
15.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6.1.过滤组件设有开口朝上的过滤槽,过滤槽包括承接槽段和收集槽段,其中,承接槽段位于主管内且周缘与主管内壁抵接,且承接槽段的槽底设有第一下水孔,下水时,水流由第一下水管中主管的朝上的开口进入,并在通过承接槽段时由承接槽段对其内的杂物和/或毛发进行过滤,而由于承接槽段的槽底朝向收集槽段的槽底倾斜向下,因此,收集于承接槽段内的杂物和/或毛发会受自身重力作用及水流的冲击作用滑落至收集槽段内,又由于收集槽段位于支管内,因此,位于收集槽段内的杂物和/或毛发并不会对承接槽段上的第一下水孔的下水面积进行遮挡,也不会影响下水效率,从而保证下水过滤器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以较快的速度下水,保证用户对盥洗器具的使用需求。
17.本技术方案中,由于过滤槽的开口朝上,且承接槽段的周缘与主管内壁抵触,因此,过滤槽能够有效地过滤和收集下水水流中的杂物及毛发。
18.又由于本技术方案中过滤组件是可拆卸地密封塞设于支管处的,因此,使用时,用户可下水效率变化的情况,选择将过滤组件从支管处抽出并倾倒过滤槽内的杂物及毛发以及对过滤槽进行清洗,过滤组件的拆装较为方便、可操作性较强,且清洗便利,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9.还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技术方案中,承接槽段的槽底呈朝向收集槽段的槽底倾斜向下设置的形式,因此,当过滤组件沿着支管的延伸方向退出支管的过程中,承接槽段的槽底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姿态不变并保证收集于收集槽段内的杂物和毛发不会在过滤组件退出支管的过程中倾倒于第一下水管内。
20.2.收集槽段的槽底设置有第二下水孔,因此,收集槽段内不易积水、生虫,能够确
保下水过滤器内的卫生性。
21.3.过滤组件设有导水面,导水面位于第二下水孔下方且朝向主管一侧向下倾斜,导水面能够将通过第二下水孔的水流引导至主管内并由主管排出,进一步避免下水过滤器内发生积水和生虫现象。
22.4.过滤组件可拆卸地与支管形成沿过滤组件的塞设方向限位连接,即,过滤组件在其塞设方向上无法相对支管移动,因而其稳定性较强,并能够避免在水流冲击力较大的情况下脱出支管。
23.5.旋钮以螺接或旋转卡接的形式与支管形成限位连接,结构简单、拆装便利;过滤件与主管止转且与旋钮可转动地限位连接,过滤件可随旋钮塞设或退出于支管,同时,其还可在旋钮与支管发生转动时避免相对主管发生转动,以达到避免在过滤组件退出支管时将收集于其内的杂物及毛发倾倒出的目的。
24.6.过滤件包括连为一体的连接部,各过滤条的一端与连接部固接,其另一端呈彼此间隔的自由端,因此,清洗时,将各过滤条倒置后,置于流水底下进行冲洗,即可轻易地使杂物及毛发随水流沿着各过滤条滑落,并实现快速清洗。
25.7.旋钮包括插接部和操作部,其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方便操作和安装、与支管密封配合以及导水的功能。
26.8.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台盆下水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下水过滤器,因此其具有与下水过滤器相同的优势,具有能够可靠地过滤和收集下水水流中的杂物和毛发、不影响正常的下水效率、以及方便清洗等特点。
27.9.下水组件包括第二下水管、第一螺母、抱紧套和第二螺母,安装时,第二下水管贯穿台盆上的安装孔并通过第一螺母锁固以相对台盆固定,主管则与第二下水管插接到位之后通过第二螺母和抱紧套锁紧和固定,结构较为简单且拆装便利,有利于方便后续维修。
28.10.台盆下水结构下水时,自封件受水压冲击作用克服自身所受的磁性作用或重力作用而开启主管的底端;当下水完成时,自封件失去水压冲击,在磁性作用或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下重新复位并盖封于主管的输出端,起到防止臭味逸出和虫子从下水道爬出的作用。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图2中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第一下水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过滤件的侧视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过滤件的俯视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旋钮的侧视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旋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过滤组件收集异物时的示意图;
40.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台盆下水结构实施例中过滤组件倾倒异物时的示意图。
41.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42.台盆100;安装孔1001;溢水通道1002;软管200;
43.下水过滤器1;第一下水管11;主管11;第一螺纹111a;第二螺纹111b;进水端口1111;出水端口1112;支管112;卡槽1121;交接线110;过滤组件12;过滤槽120;承接槽段1201;第一下水孔12011;收集槽段1202;第二下水孔12021;过滤件121;连接部1211;插孔12111;过滤条1212;旋钮122;插接部1221;卡凸12211;操作部1222;安装槽1223;转动限位部12231;槽壁12232;下水组件2;第二下水管21;第一管211;环形凸缘2111;过水孔2112;第二管212;第一螺母22;抱紧套23;第二落幕24;抵接凸缘241;第一密封垫25;第二密封垫26;自封件3;封板31;枢轴32;配重部33。
具体实施方式
44.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45.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46.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47.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48.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沿某个方向限位连接”意指“两个彼此连接的器件在该方向上无法形成相对位移”。
4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50.参见图1至图11,图1至图1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台盆下水结构。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台盆下水结构包括下水过滤器1、下水组件2和自封件3。其中,台盆100为现有结构,其具有盆腔、形成于盆腔盆底的竖直贯通的安装孔1001和形成于台盆100侧壁内且两端分别连通盆腔和安装孔1001的溢水通道1002。
51.本实施例中,下水组件2与安装孔1001密封安装且底端伸出台盆100底端;下水组件2设有连通台盆100的盆腔的下水通道;下水过滤器1的接水端与下水组件2的底端密封固接,其输出端与下水道接通。
52.其中,下水过滤器1用于实现对下水过程中存在于水流内的杂物和/或毛发进行过滤和收集。下水过滤器1包括第一下水管11和过滤组件12。
53.第一下水管11的接水端与下水组件2的底端密封固接,其输出端与下水道接通;第一下水管11具体包括连为一体的主管111和支管112,主管111的两端开口分别朝上和朝下并分别用于接入和输出水流。支管112则连通于主管111侧壁。
54.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给出的示例中,第一下水管11为一三通构
件,其主管111竖直延伸,主管111的顶端开口为用于在下水时接入进水的进水端口1111,其底端开口为用于在下水时输出水流的出水端口1112,主管111的顶端外壁形成有第一螺纹111a,第一螺纹111a用于与下水组件2位于台盆100之下的部分形成螺接,螺接到位时,主管111的管道连通下水通道;此外,主管111还在其底部的外壁形成有第二螺纹111b,第二螺纹111b用于与软管200的接头形成螺接,此处所指的软管200为现有技术中用于连通下水结构及下水道的管制构件。支管112成型于主管111的侧壁,其水平延伸,且与常规三通管一致,本实施例中的支管112与主管111相交呈侧面观察为v型的弧形交接线110;支管112远离主管11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过滤组件12形成旋转卡接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卡槽1121;卡槽1121呈l型,其的一个延伸槽段沿支管112的轴向延伸且开口于支管112的端面,其的另一个延伸槽段沿支管112的周向延伸。
55.过滤组件12可拆卸地密封塞设于支管112且设有开口朝上的过滤槽120;过滤槽120包括承接槽段1201和收集槽段1202;承接槽段1201位于主管111内且周缘与主管111内壁抵触,其槽底朝向收集槽段1202的槽底倾斜向下延伸且设有第一下水孔12011;收集槽段1202位于支管112内。
56.当下水时,水流由第一下水管11中主管111的朝上的开口进入,并在通过承接槽段1201时由承接槽段1201对其内的杂物和/或毛发进行过滤,而由于承接槽段1201的槽底朝向收集槽段1202的槽底倾斜向下,因此,收集于承接槽段1201内的杂物和/或毛发会受自身重力作用及水流的冲击作用滑落至收集槽段1202内,又由于收集槽段1202位于支管112内,因此,位于收集槽段1202内的杂物和/或毛发并不会对承接槽段1201上的第一下水孔12011的下水面积进行遮挡,也不会影响下水效率,从而保证下水过滤器1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以较快的速度下水,保证用户对盥洗器具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由于过滤组件12是可拆卸地密封塞设于支管112处的,因此,使用时,用户可基于下水效率变化的情况,选择将过滤组件12从支管112处抽出并倾倒过滤槽120内的杂物、毛发,以及对过滤槽120进行清洗,过滤组件12的拆装较为方便、可操作性较强,且清洗便利,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7.在本实施例给出的示例中,过滤组件12可拆卸地与支管112沿过滤组件12的塞设方向限位连接,即,过滤组件12在其塞设方向上无法相对支管112移动,因而其稳定性较强,并能够避免在水流冲击力较大的情况下脱出支管112。
58.如图1至图3及图5至图11所示,过滤组件12包括过滤件121和旋钮122。
59.其中,过滤件121设有过滤槽120且其沿与过滤组件12的塞设方向平行的轴线相对主管111止转。
60.具体地,过滤件121包括连为一体的连接部1211和若干过滤条1212。连接部1211用于与旋钮122形成适于绕第一轴转动的轴向限位连接,具体地,如图5所示,连接部1211为环形板状结构,其同轴置入于支管112内且板面与支管112的中心轴垂直,上述所指的第一轴也同轴于支管112及连接部1211的中心轴;连接部1211的中心孔构成了插孔12111,也即,连接部1211设有沿第一轴贯通的插孔12111,该插孔12111用于与旋钮122形成可转动地轴向限位连接。
61.各过滤条1212围绕第一轴间隔地布设于连接部1211的下半部分并围合形成了过滤槽120,具体地,如图5至图7所示,各过滤条1212的一端与连接部1211朝向主管111的一面固接且沿连接部1211的下半部分的周缘沿周向间隔布设,其另一端均延伸至主管111内。具
体地,各过滤条1212具有位于支管112内的第一部分和自该第一部分延伸至主管111内的第二部分,其中,各过滤条1212在第一部分均沿与第一轴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围合形成开口朝上且底面呈半圆形的半圆槽结构,该半圆槽结构构成了收集槽段1202,而由于各过滤条1212均是间隔布设的,因此,各过滤条1212在支管112内的部分所形成的各个间隙构成了第二下水孔12021,换言之,本实施例中,收集槽段1202的槽底也设有第二下水孔12021,使得收集槽段1202内不易积水、生虫,能够确保下水过滤器1内的卫生性。各过滤条1212在第二部分,除位于最外周的两个过滤条1212依旧沿与第一轴平行的方向延伸至主管111内,其他的各过滤条1212均自第一部分倾斜朝向主管111内一侧朝上延伸,在俯视图上观察,在第二部分,各过滤条1212分散成形状类似于扇贝壳的形状,各过滤条1212的自由端均呈圆弧形且各过滤条1212的自由端均位于同一圆周上,该圆周的直径匹配于主管111的内径,因此,当过滤件121于第一下水管11内装设到位时,各过滤条1212的自由端均能够与主管111内壁抵触;各过滤条1212在第二部分围合形成了槽底朝向收集槽段1202的槽底倾斜向下延伸的承接槽段1201,而由于各过滤条1212均是间隔布设的,因此,各过滤条1212在第二部分所形成的各个间隙构成了承接槽段1201的第一下水孔12011。基于上述示例,本实施例中,当过滤组件12与支管112安装到位时,承接槽段1201位于主管111内且周缘能够与主管111内壁抵触,承接槽的槽底朝向收集槽段1202的槽底倾斜向下延伸且设有第一下水,承接槽段1201既能够满足过水功能,同时还能够可靠地承接通过于主管111内的水流中的杂物和/或毛发并将收集好的杂物和/或毛发引导至收集槽内,此外,在安装到位时,本实施例中位于最外周的两个过滤条1212还抵接于主管111与支管112的交接线110的尖角处,由此使得过滤件121能够相对主管111止转。
62.本实施例中,过滤件121用于承接异物的主要由各过滤条1212实现,清洗时,将各过滤条1212倒置,并使各过滤条1212的自由端朝下,置于流水底下进行冲洗,即可轻易地使杂物及毛发随水流沿着各过滤条1212滑落,结构简单、清洗方便。
63.旋钮122与支管112密封配合,且绕第一轴以螺接或旋转卡接的形式与支管112形成沿所述过滤组件12的塞设方向的限位连接,结构简单、拆装便利;第一轴与过滤组件12的塞设方向平行,即与支管112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具体地,第一轴重合于支管112和过滤组件12的中心轴;旋钮122还与过滤件121形成适于绕第一轴相对转动的轴向限位连接。
64.本实施例中,旋钮122包括连为一体的插接部1221和操作部1222。插接部1221密封插接于支管112内;操作部1222成型于插接部1221远离主管111的一端且用于供外力操作;插接部1221和操作部1222配合形成有开口朝向主管111的安装槽1223;安装槽1223的槽底设有与插孔12111可转动地轴向限位连接的转动限位部12231;安装槽1223的槽壁12232呈圆锥面,且安装槽1223的槽壁12232位于第二下水孔12021之下的部分构成了导水面。
65.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插接部1221为圆环形薄壁状结构,其适于匹配地插接于支管112内壁且外壁通过套设密封圈与支管112内壁形成密封配合,以实现过滤组件12与支管112的密封配合并避免漏水。插接部1221的外壁设有与两个卡槽1121分别对应的两个卡凸12211,卡凸12211适于自卡槽1121的开口端置入然后通过旋转与卡槽1121实现卡接,以此实现插接部1221与支管112以旋转卡接的形式形成沿过滤组件12的塞设方向的限位连接。操作部1222为同轴且垂直地固定于插接部1221远离主管111的一端的圆形板状结构,其抵接于支管112的端面,以供用户握持并通过其将插接部1221塞入或抽出支管112。本实施
例中,插接部1221和操作部1222围合形成的空间即构成了安装槽1223,该安装槽1223的开口端朝向主管111一侧,其槽底设有沿周向布设的至少两个卡扣,各卡扣的扣头朝外设置,各卡扣配合构成了转动限位部12231,其适于在与插孔12111插接时发生变形,并在贯通插孔12111时通过其上的扣头和操作部1222分别抵接于连接部1211的两侧,实现旋钮122与过滤件121的可绕第一轴转到的轴向限位连接;安装槽1223的槽壁12232呈圆锥面且其直径较大的一端位于安装槽1223的开口端,如此,安装槽1223的槽壁12232位于收集槽段1202下方的部分则形成了自安装槽1223的槽底向安装槽1223的开口端逐渐向下倾斜的状态,该部分的安装槽1223的槽壁12232能够将由收集槽段1202流下的水流导向至主管111一侧,因此,安装槽1223的槽壁12232位于第二下水孔12021之下的部分构成了导水面,即,过滤组件12设有导水面,导水面位于所述第二下水孔12021之下且朝向主管111一侧向下倾斜,以使自第二下水孔12021流下的水流引导至主管111内并由主管111排出,并避免下水过滤器1内发生积水和生虫现象。
66.本实施例中,由于当需要取出过滤组件12时,旋钮122需要相对支管112转动,因此,为了防止过滤件121随旋钮122发生转动而将收集好的杂物和毛发倒入第一下水管11内,通过将过滤件121设置为与主管111止转,以及将旋钮122设置为可相对过滤件121转动,即可保证旋钮122在相对支管112拆卸的时候不会将杂物或毛发误倒出。
67.此外,还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承接槽段1201的槽底呈朝向收集槽段1202的槽底倾斜向下设置的形式,因此,当过滤组件12沿着支管112的延伸方向退出支管112的过程中,承接槽段1201的槽底始终保持其原有的姿态不变,即,各过滤条1212的自由端始终高度固定端一侧,从而能够保证收集于收集槽段1202内的杂物和毛发不会在过滤组件12退出支管112的过程中倾倒于第一下水管11内。
68.下水组件2包括第二下水管21、第一螺母22、抱紧套23、第二螺母24、第一密封垫25和第二密封垫26。
69.其中,第二下水管21贯穿安装孔1001且底端匹配插接于第一下水管11内,其顶端外壁设有环形凸缘2111,其内设有连通台盆100的盆腔的下水通道。
70.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下水管21包括第一管211和第二管212。
71.第一管211为竖直延伸的管体,其贯穿安装孔1001,且顶端外壁设有环形凸缘2111,该环形凸缘2111用于与安装孔1001的顶端孔沿抵接;第一管211的内管道构成了第一下水通道,此外,第一管211的侧壁还设有过水孔,过水孔用于连通溢水通道1002和第一下水通道。
72.第二管212为竖直延伸的管体,第二管212的顶端插接于第一管211的底端并与第一管211螺接固定,第二管212的底端适于匹配插接于第一下水管11的主管111内,第二管212的内管道构成了第二下水通道;第二下水通道与第一下水通道连通形成了下水通道。
73.第一螺母22与第二下水管21伸出台盆100底端的部分螺接,螺接到位时,环形凸缘2111和第一螺母22顶端分别与安装孔1001的顶端孔沿和底端孔沿密封抵接。
74.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螺母22螺接于第一管211的外壁。其中,第一密封垫25和第二密封垫26均套设于第一管211之外,其中,第一密封垫25密封抵接于环形凸缘2111和安装孔1001的顶端孔沿之间,其为开口朝向外周的c型环,变形能力较强,因而能够在安装孔1001的顶端孔沿不平整的情况下与环形凸缘2111和安装孔1001的顶端孔沿实现可靠的密
封配合;第二密封垫26密封抵接于第一螺母22顶端和安装孔1001的底端孔沿之间。
75.如图3所示。抱紧套23为弹性构件,其套设于第二下水管21底部的外壁,具体地,抱紧套23套设于第二管212的外壁。抱紧套23的外壁呈直径朝下逐渐减小的圆锥面;主管111的顶端内壁成型有倾斜方向与抱紧套23的外壁的倾斜方向相同的圆锥面,当主管111套设于第二管212的外周时,主管111内壁上的圆锥面和抱紧套23的外壁匹配贴靠。
76.第二螺母24抵接抱紧套23的顶端,且螺接于第一下水管11的顶端外壁,以使抱紧套23抱紧第二下水管21外壁。
77.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螺母24螺接于主管111的外壁,其顶端的内壁形成有环形的抵接凸缘241,抵接凸缘241抵接于抱紧套23的顶端,如此,当第二螺母24转动并带动主管111朝上移动的过程中,抱紧套23在主管111内壁的圆锥面的挤压下逐渐抱紧第二管212的外壁,从而实现主管111与第二管212的固接及密封关系。
78.自封件3枢接于主管111的输出端,其适于借助磁性作用或配重块的重力作用封堵主管111的输出端,以及适于在主管111下水时开启主管111的输出端。自封件3受水压冲击作用时克服自身所受的磁性作用或重力作用而开启主管111的底端;当下水完成时,自封件3失去水压冲击,在磁性作用或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下重新复位并盖封于主管111的输出端,起到防止臭味逸出和虫子从下水道爬出的作用。
79.以自封件3借助配重块的重力作用实现复位为例,自封件3包括位于枢轴32两侧的封板31和配重部33,封板31与主管111的出水端口1112的形状匹配,且适于盖封或打开主管111的出水端口1112(即主管111的输出端),配重部33则设置有配重块,如此,当自封件3受水压冲击作用时封板31一侧克服配重部33的重力作用而向下转动并开启主管111的底端;当下水完成时,自封件3失去水压冲击,封板31在配重部33的重力作用下朝上转动、复位,并盖封于主管111的输出端,起到防止臭味逸出和虫子从下水道爬出的作用。
80.本实施例提供的台盆下水结构在安装时,将第一密封垫25置于安装孔1001的顶端孔沿,将第一管211贯穿安装孔1001,环形凸缘2111位于台盆100的盆腔一侧;将第二密封垫26和第一螺母22依次自第一管211的底端套设于第一管211外周,转动第一螺母22,直至无法转动,第一管211与台盆100固定到位;将第二管212螺接于第一管211的下端;将第二螺母24和抱紧套23依次自第二管212的底端套设于第二管212的外壁,并确保抱紧套23外径较小的一端朝下;将主管111的顶端套设于第二管212外周直至抵接第二螺母24;转动第二螺母24直至主管111上升至无法与第二管212脱离;将自封件3枢接于主管111的底端的特定位置;将旋钮122上的卡扣贯穿过滤件121上的插孔12111,然后,将过滤件121及旋钮122的插接部1221插入至支管112内,并转动旋钮122直至卡凸12211与卡槽1121卡接到位;选取一软管200,使其上的接头与主管111的第二螺纹111b螺接,并将其底端置入至下水道内,即完成安装,安装结构较为简单且拆装便利,有利于方便后续维修。
81.本实施例提供的台盆下水结构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如出现下水效率变慢的情况,则说明过滤槽120内的异物收集地较满,此时,可通过翻转旋钮122以使卡凸12211能够脱出卡槽1121之后,抽出整个过滤组件12,即可将收集于过滤槽120内的杂物和毛发倒出并进行清洗。值得说明的是,在日常使用时,下水时存在的异物通常会集中于收集槽内,且只要收集槽内的空间未被填充满,异物均不会轻易地堆积于承载槽段内,因此,为了确保使用时的卫生性,以免异物积累过多而产生异味或生虫,日常使用时,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在下
水效率未变慢的情况下定期地抽出过滤组件12并进行清洗。
82.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