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0:00: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储能电池系统,特指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液压装置通常与高压电池系统安装在一起,油田用液压装置主要分为非工作状态和工作状态,在液压装置处于非工作时,液压装置处于水平的状态,当液压装置在工作时,会翻转至垂直状态,此时,对电池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液压装置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且在工作时,有频繁振动,使得高压电池系统需要在不同的状态下保证不松动,其次,液压装置的开启或关停等操作限制,通常与操作人员相隔较远,对于高压电池系统的控制和通信也提出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压储能电池系统,特指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与液压装置相连接的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包括外框架、高压控制模组及储能模组,所述外框架设置有呈直线分布的控制腔和若干个电池腔,所述高压控制模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控制腔内,所述高压控制模组与储能模组电性连接,所述高压控制模组包括高压控制盒和控制电脑,所述高压控制盒通过bms主控模块控制储能模组的充放电功能,所述控制电脑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储能模组的软件模块,并通过can通信对所述储能模组进行远程的开关控制和信息管理,所述储能模组由若干个相互串联的电池所组成,所述电池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电池腔中。
5.优选的,所述电池腔包括与所述控制腔距离最近的第一腔体和与所述控制腔距离最远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电池正极通过高压线束与所述高压控制盒上的正极电性连接形成储能模组的总正极,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电池负极通过高压线束与所述高压控制盒上的负极电性连接形成储能模组的总负极。
6.优选的,所述外框架的内部设置有横向设置的定位杆和若干个纵向设置的安装杆,若干个所述安装杆依次分布于所述高压控制模组与所述储能模组之间、以及所述储能模组内的若干个所述电池之间,所述定位杆和所述安装杆上均设置有若干个螺孔。
7.优选的,所述电池包括箱体和设置于所述箱体中的电控模块,所述箱体两侧均安装有挂耳,所述挂耳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块,若干个所述安装块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螺孔相配合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中设置有与所述螺孔相互螺纹连接的螺丝,以使所述挂耳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杆上,从而将所述电池固定于所述电池腔中,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箱盖,所述箱盖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杆上,所述箱体设置有用于将其从所述电池腔中拉出的提手。
8.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绝缘的环氧板,所述箱体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电控模块电性连接的正极接口、负极接口及com接口。
9.优选的,所述高压控制盒包括盒体和设置于所述盒体内的控制模块,所述盒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正极相连接的正极插口、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负极相连接的负极插口、用于充电用的充电正极插口、用于充电用的充电负极插口、用于放电用的放电正极插口、用于放电用的放电负极插口、用于连接外置通讯设备的通讯接口以及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通讯连接的通讯端口。
10.优选的,所述高压控制盒的顶部设置有盒盖,所述盒盖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杆上。
11.优选的,所述盒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有与所述螺孔相配合的锁固孔,所述锁固孔中设置有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的螺丝,以使所述盒体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杆上。
12.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充电继电器、放电继电器、主负继电器、dc转换器及用于控制充放电功能的bms主控模块,所述充电继电器连接于所述充电正极插口,所述放电继电器连接于所述放电正极插口,所述充电继电器和所述放电继电器串联设置,并在串联后的链路通过主熔断器与所述正极接口相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的其中一端分别与所述充电负极插口和所述放电负极插口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分流器与所述负极接口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预充回路,所述预充回路包括预充继电器和预充电阻,所述预充继电器和所述预充电阻串联设置。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为: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通过在外框架内设置定位杆和多个安装杆,并由安装杆将外框架的内部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腔体,高压控制模组和储能模组分别对应地安装在外框架的腔体中,并锁固在定位杆和安装杆上,保证各部件在外框架中保持固定,有效抵抗工作中所产生的振动,且各部件能够独立拆卸维护,使用can通信对储能模组进行远程操控,有效解决了远距离操作问题,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压控制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高压控制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注说明:
22.1-外框架;2-高压控制模组;3-储能模组;4-控制腔;5-电池腔;6-高压控制盒;7-控制电脑;8-bms主控模块;9-电池;10-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定位杆;13-安装杆;14-螺孔;15-箱体;16-电控模块;17-挂耳;18-安装块;19-安装孔;20-箱盖;21-固定板;22-提手;23-环氧板;24-正极接口;25-负极接口;26-com接口;27-盒体;28-控制模块;29-正极插口;30-负极插口;31-充电正极插口;32-充电负极插口;33-放电正极插口;34-放电负极插
口;35-通讯接口;36-通讯端口;37-盒盖;38-安装板;39-固定块;40-锁固孔;41-充电继电器;42-放电继电器;43-主负继电器;44-dc转换器;45-预充继电器;46-预充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23.在以下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附图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6所示,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与液压装置相连接的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包括外框架1、高压控制模组2及储能模组3,所述外框架1设置有呈直线分布的控制腔4和若干个电池腔5,所述高压控制模组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控制腔4内,所述高压控制模组2与储能模组3电性连接,所述高压控制模组2包括高压控制盒6和控制电脑7,所述高压控制盒6通过bms主控模块8控制储能模组3的充放电功能,所述控制电脑7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储能模组3的软件模块,并通过can通信对所述储能模组3进行远程的开关控制和信息管理,所述储能模组3由若干个相互串联的电池9所组成,所述电池9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电池腔5中。
26.优选的,所述电池腔5包括与所述控制腔4距离最近的第一腔体10和与所述控制腔4距离最远的第二腔体11,所述第一腔体10内的电池9正极通过高压线束与所述高压控制盒6上的正极电性连接形成储能模组3的总正极,所述第二腔体11内的电池9负极通过高压线束与所述高压控制盒6上的负极电性连接形成储能模组3的总负极。
27.优选的,所述外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横向设置的定位杆12和若干个纵向设置的安装杆13,若干个所述安装杆13依次分布于所述高压控制模组2与所述储能模组3之间、以及所述储能模组3内的若干个所述电池9之间,所述定位杆12和所述安装杆13上均设置有若干个螺孔14。
28.优选的,所述电池9包括箱体15和设置于所述箱体15中的电控模块16,所述箱体15两侧均安装有挂耳17,所述挂耳17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块18,若干个所述安装块18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螺孔14相配合的安装孔19,所述安装孔19中设置有与所述螺孔14相互螺纹连接的螺丝,以使所述挂耳17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杆13上,从而将所述电池9固定于所述电池腔5中,所述箱体15的顶部设置有箱盖20,所述箱盖20设置有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杆12上,所述箱体15设置有用于将其从所述电池腔5中拉出的提手22。
29.优选的,所述箱体15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绝缘的环氧板23,所述箱体15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电控模块16电性连接的正极接口24、负极接口25及com接口26。
30.优选的,所述高压控制盒6包括盒体27和设置于所述盒体27内的控制模块28,所述盒体27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3正极相连接的正极插口29、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3负极相连接的负极插口30、用于充电用的充电正极插口31、用于充电用的充电负极插口32、用于放电用的放电正极插口33、用于放电用的放电负极插口34、用于连接外置通讯设备的通讯接口35以及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3通讯连接的通讯端口36。
31.优选的,所述高压控制盒6的顶部设置有盒盖37,所述盒盖37设置有安装板38,所述安装板38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杆12上。
32.优选的,所述盒体2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块39,所述固定块39设置有与所述螺孔14相配合的锁固孔40,所述锁固孔40中设置有与所述螺孔14螺纹连接的螺丝,以使所述盒体27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杆13上。
33.优选的,所述高压控制盒6内设置有控制模块28,所述控制模块28包括充电继电器41、放电继电器42、主负继电器43、dc转换器44及用于控制充放电功能的bms主控模块8,所述充电继电器41连接于所述充电正极插口31,所述放电继电器42连接于所述放电正极插口33,所述充电继电器41和所述放电继电器42串联设置,并在串联后的链路通过主熔断器与所述正极插口29相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43的其中一端分别与所述充电负极插口32和所述放电负极插口34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分流器与所述负极插口30相连接。
34.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28设置有预充回路,所述预充回路包括预充继电器45和预充电阻46,所述预充继电器45和所述预充电阻46串联设置。
35.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装置用的高压储能电池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液压装置和电池系统,其中,电池系统包括外框架1、以及相互电性连接的高压控制模组2和储能模组3,外框架1为多个板体相互拼接形成的中空架体,该架体的其中一侧具有用于安装高压控制模组2和储能模组3的开口,在外框架1的后面板内侧设置有横向的定位杆12,且在其内部腔体中设置有若干个呈一定间距纵向分布的安装杆13,若干个安装杆13将外框架1的内部腔体分隔为呈直线分布的控制腔4和多个位于控制腔4一侧的电池腔5,定位杆12和安装杆13上均设置有螺孔14,高压控制模组2包括安装在该控制腔4内部的控制电脑7和高压控制盒6,储能模组3由若干个串联的电池9所组成,若干个电池9一一对应地分别安装在若干个电池腔5内。
36.进一步地,控制电脑7与储能模组3电性连接,在控制电脑7上安装有用于控制电池系统的软件模块,通过控制电脑7可实时查看储能模组3的各项信息之外,操作人员能够在远程下发指令给控制电脑7,使控制电脑7通过can通信对储能模组3远程进行开启或断开的控制和信息管理。
37.进一步地,高压控制盒6包括盒体27和设置在盒体27内部的控制模块28,盒体27设置有前面板,前面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块39,两侧的固定块39与位于盒体27两侧的安装杆13相互卡接,盒体27的顶部设置有盒盖37,盒盖37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杆12相互卡接的安装板38,固定块39设置有与安装杆13上的螺孔14相配合的锁固孔40,安装板38设置有与定位杆12上的螺孔14相配合的固定孔,在锁固孔40和固定孔中均设置有与螺孔14螺纹连接的螺丝,以使盒体27两侧通过固定块39锁固于安装杆13上,并将盒体27顶部通过安装板38锁固在定位杆12上。
38.进一步地,盒体27的前面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储能模组3正极相连接的正极插口29、用于与储能模组3负极相连接的负极插口30、用于充电用的充电正极插口31、用于充电用的充电负极插口32、用于放电用的放电正极插口33、用于放电用的放电负极插口34、用于连接外置通讯设备的通讯接口35以及用于与所述储能模组3通讯连接的通讯端口36。
39.进一步地,电池腔5最优但不限定地设置为六个,该六个电池腔5中包括与控制腔4距离最近的第一腔体10和排列在最后一个与控制腔4距离最远的第二腔体11,第一腔体10内的电池9正极通过高压线束与高压控制盒6上的正极接口24电性连接形成储能模组3的总正极,第二腔体11内的电池9负极通过高压线束与所述高压控制盒6上的负极接口25电性连
接形成储能模组3的总负极,相邻的两个电池9之间通过高压线束正负极相连接实现串联。
40.进一步地,电池9包括箱体15和设置于箱体15中的电控模块16,箱体15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与安装杆13相互卡接的挂耳17,挂耳17上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块18,若干个安装块18上均设置有与安装杆13上的螺孔14相配合的安装孔19,安装孔19中设置有螺纹连接于螺孔14的螺丝,以将箱体15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杆13上,同时,箱体15的顶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箱盖20,箱盖20设置有与定位杆12相互卡接的固定板21,固定板21通过螺丝锁固在定位杆12上,从而将电池9固定安装在外框架1内的定位杆12和安装杆13上。
41.进一步地,所述箱体15的前面板上设置有正极接口24、负极接头及com接口26,各电池9上的正极接口24和负极接口25通过高压线束实现串联,并采用通讯线将com接口26与高压控制盒6上的通讯端口36相连接以实现通讯,箱体15还设置有用于将其从所述电池腔5中拉出的提手22。
42.进一步地,在电池系统中还设置有用于提供操作人员操作的控制板、用于显示系统各项参数的显示屏及充电装置,控制板与高压控制盒6通信连接,以通过按压控制板上的功能按键发送指令,控制板与显示屏通信连接,能够实时查看电池系统状态,如电量、电压、电流、温度、报警信息等,提高远距离查看实用性,控制板还与液压装置、充电装置等进行通信和控制,有开关按键,通信等端口,可以手动实现电池系统的开启,停止,紧急停止及状态指示灯。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方案的启迪下,可以做出一些变形与修改,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