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主楼与裙房防震缝结构及抗震建筑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06:4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建筑领域,尤其是主楼与裙房防震缝结构及抗震建筑。


背景技术:

2.在建筑领域中,常存在主楼与裙楼的设计。其中,主楼是与周围建筑群比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主楼作为规定区域内的主要建筑物,起到了主要的使用价值。裙楼一般指在一个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主体底部的附属建筑体,其占地面积大于建筑主体标准层面积。
3.在一种主楼与裙房设计中,如附图1所示,主楼1具有伸入到裙房顶部的悬挑部分11,所述悬挑部分11与裙房2的靠近主楼的支柱会具有延伸到裙房顶部上方的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20连接并支撑所述悬挑部分11从而形成单悬臂悬挑结构。这种结构使得裙房结构与主楼刚性连接,从而使得裙楼与主楼的无法有效切割,不利于防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主楼与裙房防震缝结构及抗震建筑。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主楼与裙房防震缝结构,包括主楼及裙房,所述主楼具有延伸到所述裙房顶部的悬挑部分,所述主楼与裙房对应高度之间的墙体和/或支柱间的间隙构成第一防震缝,所述悬挑部分的底悬梁及其他悬梁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主楼位于所述裙房外侧的主体部分的梁和/或柱连接,且所述底悬梁与所述裙房的顶部无连接。
7.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裙房顶部设置有一组位于所述悬挑部分的前墙体下方的立柱,所述立柱与所述悬挑部分底部的悬梁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防震缝。
8.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悬挑部分底部的悬梁处具有伸出到悬挑部分的前墙体外侧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底部设置有位于其前端且向所述裙房方向延伸的前档部。
9.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立柱具有向所述前档部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的底部与所述前档部的底部平齐。
10.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第一防震缝及第二防震缝的宽度在120mm-150mm之间。
11.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第一防震缝和/或第二防震缝处设置有防撞器。
12.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防撞器包括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插接在第二套管中且两者可相对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的中心孔处螺纹连接调整块,两个所述调整块位于所述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相对的两端且它们之间
设置有至少一弹簧。
13.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调整块的外端面设置有硅胶垫或橡胶垫。
14.优选的,所述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中,所述第二防震缝处的防撞器设置在所述立柱的顶部。
15.抗震建筑,包括上述任一的主楼与裙楼防震结构。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7.本方案通过使主楼中悬挑结构的悬梁与主楼位于裙楼外侧的主体部分的梁、柱连接,从而裙房部分的柱不需要升至上一层连接并支撑悬挑结构,即避免了形成单悬臂悬挑,有效地实现裙房结构与主楼的分隔,改善了抗震性能,且处理方式简单,也节省了材料,有利于增加了裙房屋面的使用空间。
18.本方案通过在悬挑部分的最底部的梁设置第一凸部与裙房顶部的柱形成第二防震缝能够改善结构的美观性,同时能够为防撞器的安装提供空间。
19.本方案通过设置防撞器能够有在不进行裙房与主楼刚性连接的基础上,增加了主楼与裙房的防撞性能,从而改善抗震性。
20.本方案的防撞器能够有效地通过调节调整块可以方便的进行弹簧松紧度的调节,并且通过增加硅胶垫或橡胶垫能够有效地保证防撞器安装的稳定性。
21.使防撞器设置在立柱的顶部可以有效地对所述裙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提高了抗震性。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中描述的现有实际的局部示意图(图中虚线左侧的部分为主楼的主体部分的局部结构,虚线右侧的为主楼的悬挑部分的局部结构);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楼与裙房防震缝的局部结构的主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楼与裙房之间的第一防震缝对应区域的局部横剖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楼的主体部分横剖后的俯视图;
26.图5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撞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29.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30.实施例1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主楼与裙房防震缝结构进行阐述,如附图2所示,包括主楼1及裙房2,所述主楼1具有延伸到所述裙房2顶部21的悬挑部分11,如附图3所示,所述主楼1与裙房2对应高度之间的墙体和/或支柱3间的间隙构成第一防震缝4。例如,所述裙房2为三层,则所述主楼1与所述裙房的对应高度即为下三层,从而所述主楼的下三层与裙房2之间的墙体和/或支柱3形成所述第一防震缝4。
32.如附图2所示,所述悬挑部分11的底悬梁12(最底部的悬梁)及其他悬梁18(悬挑部分中位于底悬梁上方的悬梁)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主楼1位于所述裙房2外侧的主体部分13的梁14和/或柱连接,且所述底悬梁12与所述裙房2的顶部21无连接。
33.本方案处理方式简单,裙房2中构成第一防震缝4的柱不需要升至裙房2的顶部21在连接并支撑悬挑结构,即避免了形成单悬臂悬挑对抗震不利的形式,改善了抗震性能,也节省了材料,增加了建筑使用空间。
34.如附图2所示,所述裙房2的顶部21设置有一组位于所述悬挑部分11的前墙体15(悬挑部分朝向所述裙房的墙体,包括墙及支持墙的梁、柱)下方的立柱22,所述立柱22与所述悬挑部分11底部的梁14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防震缝6。所述第一防震缝4及第二防震缝6的宽度在120mm-150mm之间,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降低相邻建筑结构发生碰撞的风险。
35.如附图2、附图4所示,所述悬挑部分11底部的梁14处具有伸出到悬挑部分11的前墙体15外侧的第一凸部16,所述第一凸部16的底部设置有位于其前端且向所述裙房2方向延伸的前档部17。同时,所述立柱22具有向所述前档部17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23,所述第二凸部23的底部与所述前档部17的底部平齐。这样的设计更美观,同时能够起到一定的挡雨作用,从而避免雨水侵入到所述第一防震缝4位置。
36.如附图2、附图5所示,所述第一防震缝4的顶部及两侧的开口处设置有弹性封口板5,从而可以起到对防震缝的防护作用,避免异物进入到防震缝处。
37.实施例2
38.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5所示,所述第一防震缝4和/或第二防震缝6处设置有防撞器7。所述第一防震缝4处的防撞器7可以设置在柱和/或墙之间,所述第二防震缝6处的防撞器7设置在所述立柱22的顶部21。所述防撞器7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可行的结构,其用于防止第一防震缝4和第二防震缝6两侧的墙体和/或立柱22在发生地震时出现碰撞。
39.如附图6所示,所述防撞器7包括第一套管71及第二套管72,所述第一套管71插接在第二套管72中且两者可相对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套管71及第二套管72的中心孔处螺纹连接调整块73,两个所述调整块73位于所述第一套管71及第二套管72相对的两端且它们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弹簧74。通过调整所述调整块73的位置可以有效地调节弹簧74的松紧度以及便于进行防撞器7的。所述调整块73的外端面设置有硅胶垫或橡胶垫75,从而可以提高所述防撞器7在防震缝处的安装稳定性。当所述第一防震缝4和第二防震缝6的墙体和/或柱体向所述防撞器7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套管71和第二套管72相对移动,同时,所述弹簧74被压缩并对两个所述调整块73施加压力,从而对第一防震缝4和第二防震缝6的墙体和/或柱体施加推力,减小它们碰撞的风险。
40.实施例3
41.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抗震建筑,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主楼与裙楼防震缝结构。
42.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