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易开启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13:51: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开启包装盒。


背景技术:

2.包装盒作为一种用于容纳产品的容器,其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如:牛奶包装盒、饮料包装等)。
3.现有的大部分包装盒均采用单开口方式,即:在包装盒的包装盒主体的顶部开口,并在开口处设置盒盖,盒盖与包装盒主体之间通过插舌和插口配合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打开盒盖将产品放入或取出包装盒,使用方式传统、单一,而且存在开启不便的缺点,无法给消费者带来较好的开箱体验,而且该种结构的包装盒在打开盒盖后容易对包装盒的提手位置造成损坏,不便于包装盒的正常提拿移动以及包装盒的二次使用。
4.针对相关技术中包装盒开启不便,且无法进行二次使用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5.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易开启包装盒,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开启包装盒,在包装盒上设置有由其顶面延伸至其前面的易撕开启部位,该易撕开启部位与顶面上的提手口相接,消费者由提手口即可对易撕开启部位进行开启,不仅方便操作,而且便于开启后产品的取放,有效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开启包装盒,易撕开启部位撕开后,不会对位于包装盒顶部的提手造成损坏,拿取产品过程中以及取出产品后,依然能够通过提手对包装盒进行正常的提拿和移动,便于消费者移动位置以及对包装盒的二次使用。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易开启包装盒,所述易开启包装盒包括包装盒主体,所述包装盒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存放产品的容置腔,在所述包装盒主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启部,在所述包装盒主体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开启部,至少所述第一开启部的左边缘和其右边缘与所述包装盒主体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第一易撕线,所述第一开启部的前边缘与所述第二开启部的顶部边缘连接有第一压痕线,至少所述第二开启部的左边缘和其右边缘与所述包装盒主体的前部分别连接有第二易撕线,沿所述第一易撕线和所述第二易撕线依次撕开所述第一开启部和所述第二开启部,以在所述包装盒主体的顶部和前部形成相贯通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装盒主体的顶部开设有供提手伸出的提手口,所述第一开启部的后边缘延伸至所述提手口位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易撕线的后端与所述提手口相接于
第一切刀线处。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开启部左侧的所述第一易撕线由其后端至其前端方向逐渐向左侧倾斜;位于所述第一开启部右侧的所述第一易撕线由其后端至其前端方向逐渐向右侧倾斜。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易撕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压痕线相接于第二切刀线处。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启部的底部边缘与所述包装盒主体的前部连接有第二压痕线,两所述第二易撕线的顶端分别与对应位置上的所述第一易撕线的前端连接,两所述第二易撕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压痕线的两端连接。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压痕线沿水平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压痕线位于所述包装盒主体的前部的中间至其底部的任一位置上。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易撕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或者所述第二易撕线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小于或等于45
°
的夹角。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装盒主体的顶部与其前部翻折成型,所述第一压痕线与所述包装盒主体的顶部与其前部的翻折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装盒主体包括前面板、第一侧面板、第二侧面板、后面板、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底板,所述前面板的左边缘和其右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前边缘和所述第二侧面板的前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所述前面板的顶部边缘与所述第一顶板的前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后边缘与所述后面板的左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所述后面板的顶部边缘与所述第二顶板的后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所述后面板的右边缘与所述第二侧面板的后边缘粘接,所述前面板的底部边缘和/或所述后面板的底部边缘与所述底板能翻折地连接,以在所述前面板、所述第一侧面板、所述第二侧面板、所述后面板、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顶板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下方,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提手安装孔,所述提手连接于所述提手安装孔处,所述提手口开设于所述第一顶板上,所述提手穿过所述提手口并伸出至所述第一顶板的上方。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启部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上,所述第二开启部位于所述前面板上,且所述第一压痕线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前面板之间的翻折位置上。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顶板的前边缘开设有一缺口。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后面板的右边缘连接有粘接部,所述粘接部与所述第二侧面板的后边缘粘接。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顶部边缘和所述第二侧面板的顶部边缘分别与第三插接部和第四插接部能翻折地连接,所述第三插接部和所述第四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之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底部边缘和所述第二侧面板的底部边缘分别与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能翻折地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层叠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粘接。
25.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易开启包装盒的特点及优点是:包装盒通过折叠即可组装成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型后包装盒主体的内部形成存放产品的容置腔,在包装盒主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启部,在包装盒主体的前部设置有与第一开启部相连接的第二开启部,通过撕拉即可依次对第一开启部和第二开启部进行开启,以在包装盒主体的顶部和前部形成相贯通且与容置腔连通的开口,通过开口可将产品从容置腔内取出,不仅方便操作,而且便于开启后对产品的取放,有效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开启后不会对包装盒主体的其他位置造成损坏,包装盒依旧可以提拿移动,便于包装盒的二次使用。
附图说明
26.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易开启包装盒的立体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易开启包装盒的透视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易开启包装盒的坯料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易开启包装盒在第一开启部和第二开启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1.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为:
32.1、前面板;
ꢀꢀꢀꢀꢀꢀꢀꢀꢀꢀꢀꢀꢀꢀꢀꢀꢀꢀꢀ
101、第二开启部;
33.102、第二易撕线;
ꢀꢀꢀꢀꢀꢀꢀꢀꢀꢀꢀꢀꢀ
103、第二压痕线;
34.2、第一侧面板;
ꢀꢀꢀꢀꢀꢀꢀꢀꢀꢀꢀꢀꢀꢀꢀ
201、第一插接部;
35.202、第三插接部;
ꢀꢀꢀꢀꢀꢀꢀꢀꢀꢀꢀꢀꢀ
3、第二侧面板;
36.301、第二插接部;
ꢀꢀꢀꢀꢀꢀꢀꢀꢀꢀꢀꢀꢀ
302、第四插接部;
37.4、后面板;
ꢀꢀꢀꢀꢀꢀꢀꢀꢀꢀꢀꢀꢀꢀꢀꢀꢀꢀꢀ
401、粘接部;
38.5、第一顶板;
ꢀꢀꢀꢀꢀꢀꢀꢀꢀꢀꢀꢀꢀꢀꢀꢀꢀ
501、第一开启部;
39.502、提手口;
ꢀꢀꢀꢀꢀꢀꢀꢀꢀꢀꢀꢀꢀꢀꢀꢀꢀ
503、第一易撕线;
40.5031、第一切刀线;
ꢀꢀꢀꢀꢀꢀꢀꢀꢀꢀꢀꢀ
5032、第二切刀线;
41.6、第二顶板;
ꢀꢀꢀꢀꢀꢀꢀꢀꢀꢀꢀꢀꢀꢀꢀꢀꢀ
601、提手安装孔;
42.602、缺口;
ꢀꢀꢀꢀꢀꢀꢀꢀꢀꢀꢀꢀꢀꢀꢀꢀꢀꢀꢀ
7、底板;
43.8、提手;
ꢀꢀꢀꢀꢀꢀꢀꢀꢀꢀꢀꢀꢀꢀꢀꢀꢀꢀꢀꢀꢀ
9、第一压痕线;
44.100、包装盒主体;
ꢀꢀꢀꢀꢀꢀꢀꢀꢀꢀꢀꢀ
200、容置腔;
45.300、产品;
ꢀꢀꢀꢀꢀꢀꢀꢀꢀꢀꢀꢀꢀꢀꢀꢀꢀꢀ
1a、前面;
46.2a、第一侧面;
ꢀꢀꢀꢀꢀꢀꢀꢀꢀꢀꢀꢀꢀꢀꢀ
3a、第二侧面;
47.4a、后面;
ꢀꢀꢀꢀꢀꢀꢀꢀꢀꢀꢀꢀꢀꢀꢀꢀꢀꢀꢀ
5a、第一顶面;
48.6a、第二顶面;
ꢀꢀꢀꢀꢀꢀꢀꢀꢀꢀꢀꢀꢀꢀꢀ
7a、第一底面;
49.7b、第二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51.除非单独定义指出的方向外,本文中涉及到得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具有指示方向性的用词语,均是以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图3中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方向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52.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易开启包装盒,该易开启包装盒包括包装盒主体100,包装盒主体100为竖向设置的矩形结构,包装盒主体100的内部形成有存放产品300的容置腔200,在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启部501,在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开启部101,至少第一开启部501的左边缘和第一开启部501的右边缘与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第一易撕线503,第一开启部501的前边缘与第二开启部101的顶部边缘连接有第一压痕线9,至少第二开启部101的左边缘和第二开启部101的右边缘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分别连接有第二易撕线102,在对包装盒进行开启的过程中,可先沿第一易撕线503将第一开启部501撕开至第一压痕线9位置,接着继续沿第二易撕线102将第二开启部101撕开,从而即可在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和前部形成相贯通且与容置腔200连通的开口。
53.本实用新型可平片压扁至展开状态进行运输,节省运输空间;在使用时,通过折叠即可组装成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型后包装盒主体100的内部形成存放产品的容置腔200,通过撕拉即可依次对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进行开启,在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和前部形成相贯通的开口,通过开口可将产品300从容置腔200内取出,不仅方便操作,而且便于开启后对产品的取放,与现有的单一盒盖的开启方式完全不同,增加了消费者打开包装盒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操作体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包装盒的属性感,能够与消费者形成互动,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形象,利于促进产品的售卖;另外,开口在开启后不会对包装盒主体100的其他位置造成损坏,包装盒依旧可以提拿移动,便于包装盒的二次使用。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长条状的提手口502,包装盒主体100顶部设置的提手8可由提手口502伸出,以便对包装盒进行提拿。其中,第一开启部501的后边缘延伸至提手口502位置,消费者在开启第一开启部501时可通过提手口502位置将第一开启部501撕开,便于消费者用较小的力即可将第一开启部501撕开,具有更好的开启体验。第一开启部501撕开后,提手8和提手口502位置不便且依然能够正常使用,拿取产品300过程中以及取出产品300后,依然能够通过提手8对包装盒进行正常的提拿和移动,便于消费者对包装盒移动位置以及对包装盒的二次使用。
55.进一步的,第一易撕线503和第二易撕线102均由呈线性间隔排布的多个长条状通孔组成,各通孔均由切刀冲切形成。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位于第一开启部501左侧的第一易撕线503由其后端至其前端方向逐渐向左侧倾斜;位于第一开启部501右侧的第一易撕线503由其后端至其前端方向逐渐向右侧倾斜,位于第一开启部501左侧和右侧的两条第一易撕线503对称设置,由上向下俯视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时,两条第一易撕线503呈“八”字形,使得开启时便于撕开第一开启部501,而且便于分别与位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相对的两条第二易撕线102连接,保证对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的顺利开启。
57.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第一易撕线503的后端与提手口502相接于第一切刀线5031处。其中,第一切刀线5031为位于第一易撕线503后端的一长条状通孔的中部位于第一
易撕线503与提手口502相接的位置。通过第一切刀线5031的设置,便于消费者由提手口502处对第一开启部501进行开启。
58.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第一易撕线503的前端与第一压痕线9相接于第二切刀线5032处。其中,第二切刀线5032为位于第一易撕线503前端的一长条状通孔的中部位于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相接位置(即:第一压痕线9所在位置),通过第二切刀线5032的设置,便于消费者在开启第一开启部501后能够顺利对第二开启部101进行开启,以便达到对此处撕开的最佳体验。
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开启部101的底部边缘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连接有第二压痕线103,两条第二易撕线102的顶端分别与对应位置上的第一易撕线503的前端连接,一条第二易撕线102的底端与第二压痕线103的一端连接,另一条第二易撕线102的底端与第二压痕线103的另一端连接。通过第二压痕线103的设置,使得在对第二开启部101开启后,第二开启部101仅为向下翻折状态,第二开启部101的底部依然通过第二压痕线103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保持连接状态,在取出产品300后,可将第二开启部101向上翻折至原位并将第一开启部501插接于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恢复对开口位置的封堵,以便包装盒的二次使用。当然,第二压痕线103也可替换为第三易撕线,在对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完成开启后,可沿第三易撕线直接将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撕下,使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与包装盒主体100分离。
60.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压痕线103沿水平方向设置,且第二压痕线103位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的中间至其底部的任一位置上。第二压痕线103的设置位置决定了在包装盒主体100上开口的大小,因此,第二压痕线103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产品300进行确定,确保产品300能够顺利取出。
61.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两条第二易撕线10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另外,两条第二易撕线102也可对称设置,且两条第二易撕线102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竖直方向呈小于或等于45
°
的夹角,由前方正视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时,两条第一易撕线503呈正“八”字形或者倒“八”字形。通过上述两条第二易撕线102的设置方式,能够提高包装盒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开启后包装盒主体100的抗压损失。
62.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翻折成型后,第一压痕线9与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与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的翻折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63.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包装盒主体100包括前面板1、第一侧面板2、第二侧面板3、后面板4、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和底板7,前面板1、第一侧面板2、第二侧面板3、后面板4、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和底板7均为矩形,前面板1的左边缘与第一侧面板2的前边缘能翻折地连接,前面板1的右边缘与第二侧面板3的前边缘能翻折地连接,前面板1的顶部边缘与第一顶板5的前边缘能翻折地连接,第一侧面板2的后边缘与后面板4的左边缘能翻折地连接,后面板4的顶部边缘与第二顶板6的后边缘能翻折地连接,后面板4的右边缘与第二侧面板3的后边缘粘接,前面板1的底部边缘和/或后面板4的底部边缘与底板7能翻折地连接(即;底板7可为一块,底板7仅与前面板1的底部边缘或后面板4的底部边缘能翻折地连接;底板7也可为两块,两块底板7分别与前面板1的底部边缘和后面板4的底部边缘能翻折地连接),通过前面板1、第一侧面板2、第二侧面板3、后面板4、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和底板7配合翻折
和粘接,从而在前面板1、第一侧面板2、第二侧面板3、后面板4、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和底板7之间围合形成容置腔200,在容置腔200内可存放产品300。
64.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顶板6层叠设置于第一顶板5的下方,第二顶板6上设置有多个提手安装孔601,提手8的两端分别插接于对应的提手安装孔601内,提手口502开设于第一顶板5上,提手8穿过提手口502并伸出至第一顶板5的上方。在撕开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后,第一顶板5依然能够将第二顶板6压紧于下方,不会对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造成损坏,提手8可正常使用,消费者依然能够通过提手8对包装盒进行提拿和移动,保证包装盒能够满足二次使用的要求。取出产品300后,可将撕开的第一开启部501插入至第二顶板6的下方,实现对容置腔200的二次封闭,使得包装盒依然具有提拿移动功能,可实现包装盒开启后的二次使用。
65.其中,提手8可为但不限于塑料或者丝绸制成。当提手8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时,在提手8的两端分别设置卡接片,提手8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提手安装孔601内,并通过卡接片对提手8进行卡接固定。当提手8采用丝绸材质制成时,提手8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提手安装孔601内,并将提手8的两端相互系紧,从而对提手8进行固定。
66.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开启部501位于第一顶板5上,第二开启部101位于前面板1上,且第一压痕线9位于第一顶板5与前面板1之间的翻折位置上(即:第一压痕线9为第一顶板5与前面板1之间的翻折位置的一部分)。在组装成型过程中,仅通过对第一顶板5与前面板1之间进行翻折,即可形成第一压痕线9,实现第一开启部501与第二开启部101的连接。
67.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顶板6的前边缘开设有一缺口602,在撕开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后,通过该缺口602的设置避免了第二顶板6将产品300的顶部进行覆盖,以便消费者将产品300取出。
68.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后面板4的右边缘连接有长条状的粘接部401,粘接部401与第二侧面板3的后边缘粘接,以便包装盒能够组装成型。
6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侧面板2的顶部边缘与第三插接部202能翻折地连接,第二侧面板3的顶部边缘与第四插接部302能翻折地连接,第三插接部202和第四插接部302插接于第一顶板5与第二顶板6之间,并且可对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第三插接部202和第四插接部302之间进行粘接固定。
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侧面板2的底部边缘与第一插接部201能翻折地连接,第二侧面板3的底部边缘与第二插接部301能翻折地连接,第一插接部201和第二插接部301层叠设置于底板7的上方,并且第一插接部201、第二插接部301与底板7之间粘接固定。
71.进一步的,包装盒主体100可采用但不限于瓦楞纸制成,也可采用其它材质,如灰板、复合纸板等,成本低,适于推广使用。
72.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尤其是奶制品产品的包装,当然在其它领域也可使用,如:药品包装、化学品包装、日化类产品包装等。
73.本实用新型的易开启包装盒由坯料组装成型,下面为坯料的具体结构:
74.如图3所示,坯料包括前面1a、第一侧面2a、第二侧面3a、后面4a、第一顶面5a、第二顶面6a、第一底面7a和第二底面7b,展开状态下,前面1a、第一侧面2a、第二侧面3a、后面4a、
第一顶面5a、第二顶面6a、第一底面7a和第二底面7b位于同一平面内。前面1a的两相对侧边缘分别与第一侧面2a的一侧边缘和第二侧面3a的一侧边缘能翻折地连接且在各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即:压痕线),第一侧面2a的另一相对侧边缘与后面4a的一侧边缘能翻折地连接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后面4a的另一相对侧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有粘接部401,前面1a的上边缘与第一顶面5a的一边缘能翻折地连接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前面1a的下边缘与第二底面7b能翻折地连接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后面4a的上边缘与第二顶面6a能翻折地连接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后面4a的下边缘与第一底面7a能翻折地连接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在第一侧面2a的下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有第一插接部201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第一侧面2a的上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有第三插接部202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第二侧面3a的下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有第二插接部301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第二侧面3a的上边缘能翻折地连接有第四插接部302且在翻折位置上设置有翻折线。
75.本实用新型的易开启包装盒由展开(即:坯料)状态组装成型的过程为:
76.将第一侧面2a和第二侧面3a分别向前面1a的同一侧翻折90
°
,再将后面4a相对于第一侧面2a朝向第二侧面3a方向翻折90
°
,此时,前面1a、第一侧面2a、后面4a和第二侧面3a围合形成矩形筒状结构(未对上下进行封口),可将后面4a上的粘接部401与第二侧面3a粘接固定或者在对上下进行封口后粘接固定;之后,再将第一插接部201、第二插接部301、第一底面7a和第二底面7b分别向相靠近的方向翻折90
°
,第一插接部201、第二插接部301、第一底面7a和第二底面7b之间可通过插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从而对包装盒的底部进行封口;之后,将第三插接部202、第四插接部302、第二顶面6a和第一顶面5a分别向相靠近的方向翻折90
°
,需要保证第二顶面6a位于第一顶面5a的下方,且第二顶面6a上提手8由第一顶面5a上的提手口502伸出,将第三插接部202、第四插接部302、第二顶面6a和第一顶面5a之间粘接固定,从而对包装盒的顶部进行封口,完成对包装盒的组装。其中,产品300需要在包装盒的顶部进行封口之前放入包装盒内。
77.当需要拿取包装盒内的产品300时,消费者可通过提手口502位置将第一开启部501沿两侧的第一易撕线503撕开,由于第二开启部101与第一开启部501相连接,在第一开启部501撕开后可顺序沿第二易撕线102将第二开启部101撕开,从而使得开口位置有包装盒的顶部延伸至其前部,以方便消费者由开口处取出产品300;取出产品300后,可将第二开启部101和第一开启部501翻折至原位,再将第一开启部501插入至第二顶板6的下方,实现对开启后的包装盒的二次封闭,使得包装盒依然具有提拿移动功能,可实现包装盒开启后的二次使用。
78.本实用新型的易开启包装盒的特点及优点是:
79.一、该易开启包装盒通过折叠即可组装成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型后包装盒主体100的内部形成存放产品的容置腔200,在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启部501,在包装盒主体100的前部设置有与第一开启部501相连接的第二开启部101,通过撕拉即可依次对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进行开启,以在包装盒主体100的顶部和前部形成相贯通且与容置腔200连通的开口,通过开口可将产品300从容置腔200内取出,不仅方便操作,而且便于开启后对产品300的取放,有效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80.二、该易开启包装盒在易撕第一开启部501和第二开启部101后,不会对位于包装
盒主体100顶部的提手8造成损坏,拿取产品300过程中以及取出产品300后,依然能够通过提手8对包装盒进行正常的提拿和移动,便于消费者移动位置以及对包装盒的二次使用。
8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