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卷绕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11:01: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卷绕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


背景技术:

2.在医疗器械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医疗器械需要进行收纳以便于进行包装和运输。当对于部分细长型的医疗器械进行收纳时,需要先对该医疗器械进行卷绕,然后再对卷绕后的医疗器械用包扎带进行包扎以固定卷绕后的医疗器械的形态。细长型的医疗器械通常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定位部、主体部和第二定位部。其中,主体部需要进行卷绕,而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并不需要进行卷绕。在现有的卷绕装置卷绕完成时,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卷绕后主体部相对的两侧。在进行包扎时,包扎带需要同时将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卷绕后的主体部进行包扎,导致所需的包扎带长度过长,成本较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卷绕装置及医疗器械生产线。在该卷绕装置卷绕完成时,在实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卷绕后的主体部同时包扎的情况下,所需的包扎带长度缩短。采用该卷绕装置的医疗器械生产线所生产的医疗器械成本较低。
4.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卷绕装置,包括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和卷绕组件,物料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定位部、主体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用于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卷绕组件用于卷绕所述主体部,在垂直于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轴心线的平面内,定位后的所述第一定位部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投影范围内。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轴心线的平面内,第一定位部定位后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主体部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因此包扎带只需要包扎第一定位部定位后的投影位于主体部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的部分,此时,第一定位部被包扎的部分并不会增加包扎带长度的消耗。因此,在该卷绕装置卷绕完成时,在实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卷绕后的主体部同时包扎的情况下,所需的包扎带长度缩短。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卷绕组件转动的卷绕驱动件,在垂直于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轴心线的平面内,定位后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投影部分位于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的投影范围外。
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定位后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最大转动半径不大于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的最大转动半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体部卷绕后的尺寸受到第一定位部的尺寸影响而无法缩小。因此,当主体部卷绕后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定位部的尺寸时,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轴心线的平面内,若第一定位部定位后的投影全部位于主体部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反而导致主体部卷绕后的尺寸较大。因此,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轴心线的平面内,第一定位部定位后的投影部分位于主体部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主体部卷绕后的尺寸避免受到第
一定位部的尺寸影响,从而使得主体部卷绕后的尺寸较小。
9.此时,若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的最大转动半径小于卷绕后的主体部的最大转动半径,那么在卷绕过程中,第二定位部就有可能会与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发生干涉,从而影响卷绕的正常进行。因此,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的最大转动半径不大于卷绕后的主体部的最大转动半径,从而在卷绕过程中,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就不会与定位后的第二定位部发生干涉,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组件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定位部周向分布的多个卷绕件,多个所述卷绕件相互散开以限制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脱离所述卷绕组件,多个所述卷绕件相互聚集以允许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脱离所述卷绕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卷绕件的配合起到控制主体部脱离卷绕组件时机的作用,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卷绕过程中,第一定位部和主体部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分离,因此第一定位件夹持第一定位部和主体部的连接处,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定位部和主体部的连接处在卷绕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件和随动驱动件,所述第二定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主体部带动下移动,所述随动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定位件靠近所述第一定位件和远离所述第一定位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动驱动件驱动第二定位件移动以控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距离与未完成卷绕的主体部的长度相适配,使得主体部处于张紧状态,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卷绕组件卷绕所述主体部时,所述第二定位件和所述卷绕组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所述主体部未完成卷绕部分的长度的差值弹性保持。
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联动件和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弹性保持所述联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的相对位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未设置缓冲件,在随动驱动件在控制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距离与未完成卷绕的主体部的长度相适配时,主体部的张紧程度处于变化状态。因此,缓冲件弹性保持联动件和第二定位件的相对位置,也就是弹性保持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相对位置,从而减少主体部的张紧程度的波动,从而避免主体部出现过紧的状态,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联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所述联动件位于第二定位件靠近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联动件位于第二定位件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上,则主体部张紧程度较高时,缓冲件处于拉伸状态。缓冲件拉伸幅度较大会导致缓冲件失去弹性形变能力。而联动件位于第二定位件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上,则主体部张紧程度较高时,缓冲件处于压缩状态。缓冲件压缩幅度较大并不会导致缓冲件失去弹性形
变能力。因此,联动件位于第二定位件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上,更有利于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定位件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和所述卷绕组件的转动中心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之间连线的延长线经过所述主体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到所述卷绕组件的转动中心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的最远点时,所述主体部处于参考位置α;所述卷绕组件驱动所述主体部从参考位置β转动180
°
到达参考位置α;在所述卷绕组件驱动所述主体部从参考位置β转动至参考位置α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在所述随动驱动件驱动下的移动速度增大。
2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所述检测件检测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随动驱动件驱动下移动后的位置。
2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件和偏移驱动件,所述第二定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主体部带动下移动,所述偏移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定位件移动至所述第二定位部的轴心线和卷绕后的所述主体部相切。
24.本技术另外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包括上述卷绕装置。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卷绕装置的医疗器械生产线所生产的医疗器械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29.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定位组件和卷绕组件部分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定位组件和卷绕组件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100、第一定位组件;110、第一支撑件;111、卡槽;120、第一定位件;121、左定位爪;122、右定位爪;130、第一定位驱动件;200、卷绕组件;210、卷绕件;220、张紧驱动件;300、卷绕驱动件;400、第二定位组件;410、随动部;411、随动传动件;412、随动滑动件;413、随动导轨;414、随动驱动件;420、偏移部;421、偏移滑动件;422、偏移导轨;423、偏移驱动件;430、缓冲部;431、缓冲滑动件;432、缓冲导轨;433、联动件;434、缓冲件;440、第二定位件;450、第二定位驱动件;460、检测件;500、物料;510、第一定位部;520、主体部;530、第二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参照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卷绕装置,包括第一定位组件100、卷绕组件200、卷绕驱动件300和第二定位组件400。
39.参照图2和图3,物料5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定位部510、主体部520和第二定位部530。其中,主体部520需要进行卷绕,而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30并不需要进行卷绕。
40.参照图3和图4,第一定位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件120和第一定位驱动件130。第一支撑件110设置有卡槽111,第一定位部510卡入卡槽111中,第一支撑件110起到支撑第一定位部510的作用。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1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支撑件110沿着第一定位部510的长度方向分布,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件120包括左定位爪121和右定位爪122,左定位爪121和右定位爪122同时和第一定位驱动件130连接。第一定位驱动件130驱动左夹持爪和右夹持爪夹持第一定位部510和主体部520的连接处,实现第一定位部510的定位。在卷绕过程中,第一定位部510和主体部520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分离,因此第一定位件120夹持第一定位部510和主体部520的连接处,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定位部510和主体部520的连接处在卷绕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41.参照图3和图4,卷绕组件200包括多个卷绕件210和张紧驱动件220,多个卷绕件210沿着第一定位部510周向分布。多个卷绕件210同时和张紧驱动件220连接。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卷绕件210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卷绕件210分成两组,两组卷绕件210位于第一定位部510相对的两侧。每组卷绕件210通过连接件连接后,连接件再与张紧驱动件220连接。在卷绕完成时,主体部520包围多个卷绕件210。因此,在卷绕前,张紧驱动件220
驱动多个卷绕件210相互散开,使得多个卷绕件210能够和主体部520发生挤压,从而限制卷绕时和卷绕后主体部520脱离卷绕组件200。在卷绕后,张紧驱动件220驱动多个卷绕件210相互聚集,使得多个卷绕件210不再和主体部520发生挤压,从而允许卷绕后的主体部520脱离卷绕组件200。多个卷绕件210的配合起到控制主体部520脱离卷绕组件200时机的作用,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轴心线的平面内,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投影范围内。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轴心线的平面内,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投影部分位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投影范围外,而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投影其余部分位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投影范围内。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轴心线的平面内,第一定位部510定位后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主体部520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因此包扎带只需要包扎第一定位部510定位后的投影位于主体部520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的部分,此时,第一定位部510被包扎的部分并不会增加包扎带长度的消耗。因此,在该卷绕装置卷绕完成时,在实现第一定位部510、第二定位部530和卷绕后的主体部520同时包扎的情况下,所需的包扎带长度缩短。主体部520卷绕后的尺寸受到第一定位部510的尺寸影响而无法缩小。因此,当主体部520卷绕后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定位部510的尺寸时,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轴心线的平面内,若第一定位部510定位后的投影全部位于主体部520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反而导致主体部520卷绕后的尺寸较大。因此,在垂直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轴心线的平面内,第一定位部510定位后的投影部分位于主体部520卷绕后的投影范围内,主体部520卷绕后的尺寸避免受到第一定位部510的尺寸影响,从而使得主体部520卷绕后的尺寸较小。
42.参照图3和图4,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驱动件130、张紧驱动件220均和卷绕驱动件300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件120和多个卷绕件210均能够在卷绕驱动件300驱动下同步转动。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驱动件130、张紧驱动件220均和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再和卷绕驱动件300连接。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最大转动半径不大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最大转动半径。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最大转动半径等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最大转动半径。卷绕后主体部520的转动中心为第一定位部510位于两个第一支撑件110之间部分的中点,第一定位部510的转动中心为第一定位部510与远离第一定位件120的第一支撑件110抵接处,卷绕驱动件300的转动中心和第一定位部510的转动中心同轴。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最大转动半径为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到卷绕驱动件300的转动中心的最大距离。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最大转动半径为卷绕后的主体部520到卷绕驱动件300的转动中心的最大距离。若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最大转动半径小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最大转动半径,那么在卷绕过程中,第二定位部530就有可能会与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发生干涉,从而影响卷绕的正常进行。因此,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的最大转动半径不大于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的最大转动半径,从而在卷绕过程中,定位后的第一定位部510就不会与定位后的第二定位部530发生干涉,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43.参照图2和图5,第二定位组件400包括随动部410、偏移部420、缓冲部430、第二定位件440、第二定位驱动件450和检测件460。第二定位件440和第二定位驱动件450连接,第二定位驱动件450驱动第二定位件440与第二定位部530抵接并允许主体部520穿过第二定位件440,从而使得第二定位件440起到定位第二定位部530,限制第二定位部530卷绕时在
主体部520带动下移动,从而张紧主体部520的作用。
44.参照图2和图5,随动部410包括随动传动件411、随动滑动件412、随动导轨413和随动驱动件414。随动传动件411和随动滑动件412连接,随动滑动件412与随动导轨413配合并可在随动导轨413引导下移动。随动驱动件414和随动传动件411连接并通过丝杠螺母的驱动方式驱动随动传动件411移动,从而使得随动滑动件412在随动传动件411带动下沿着随动导轨413移动。随动导轨413朝着第一定位组件100方向延伸,因此在随动驱动件414的驱动下,随动滑动件412沿着随动导轨413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00或者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00。随动驱动件414驱动第二定位件440移动以控制第一定位件120和第二定位件440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30之间的距离与未完成卷绕的主体部520的长度相适配,使得主体部520处于张紧状态,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具体的,当第二定位件44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和卷绕驱动件300的转动中心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之间连线的延长线经过主体部52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到卷绕驱动件300的转动中心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的最远点时,主体部520处于参考位置α。卷绕驱动件300驱动主体部520从参考位置β转动180
°
到达参考位置α。卷绕时包围多个卷绕件210的主体部520部分处于偏心转动状态,因此主体部520的卷绕速度会出现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在卷绕驱动件300驱动主体部520从参考位置β转动至参考位置α的过程中,主体部520卷绕速度加快,第二定位件440在随动驱动件414驱动下的移动速度增大。在卷绕驱动件300驱动主体部520从参考位置α转动至参考位置β的过程中,主体部520的卷绕速度减慢,第二定位件440在随动驱动件414驱动下的移动速度减小。
45.参照图2和图5,偏移部420包括偏移滑动件421、偏移导轨422和偏移驱动件423。偏移导轨422和偏移驱动件423均和随动滑动件412连接,因此偏移导轨422和偏移驱动件423均能够随着随动滑动件412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00或者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00。偏移滑动件421与偏移导轨422配合并可在偏移导轨422引导下移动。偏移驱动件423和偏移滑动件421连接并驱动偏移滑动件421沿着偏移导轨422移动。偏移导轨422的延伸方向和随动导轨413的延伸方向垂直。
46.参照图2和图5,缓冲部430包括缓冲滑动件431、缓冲导轨432、联动件433和缓冲件434。联动件433和缓冲导轨432均和偏移滑动件421连接,缓冲滑动件431与缓冲导轨432配合并可在缓冲导轨432引导下移动。缓冲件434位于联动件433和缓冲滑动件431之间。缓冲件434只需要一端与联动件433和缓冲滑动件431其中之一者连接,缓冲件434的另一端与联动件433和缓冲滑动件431其中之另一者抵接即可。因此,当缓冲滑动件431沿着缓冲导轨432移动时,缓冲件434的弹性形变程度会发生改变。缓冲滑动件431和第二定位驱动件450连接,因此当缓冲滑动件431沿着缓冲导轨432移动时,第二定位驱动件450也随着缓冲滑动件431移动。联动件433位于第二定位件440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00的移动方向上。在卷绕时,当主体部520对第二定位部530的作用增强时,第二定位部530受到主体部520的作用足以克服缓冲件434的弹性形变,则第二定位部530在主体部520的作用下移动,而联动件433并未在主体部520的作用下移动,因此缓冲件434的弹性形变程度增大。当主体部520对第二定位部530的作用减弱时,第二定位部530受到主体部520的作用不足以克服缓冲件434的弹性形变,则第二定位部530在缓冲件434的作用下移动,而联动件433并未在主体部520的作用下移动,因此缓冲件434的弹性形变程度减小。最终,缓冲件434能够弹性保持联动件433和第
二定位件440的相对位置,从而在卷绕组件200卷绕主体部520时,第二定位件440和卷绕驱动件30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与主体部520未完成卷绕部分的长度的差值能够弹性保持。随动驱动件414在控制第一定位部510和第二定位部530之间的距离与未完成卷绕的主体部520的长度相适配时,卷绕时包围多个卷绕件210的主体部520部分处于偏心转动状态。因此,若未设置缓冲件434,第一定位件120和第二定位件440之间的距离在卷绕时处于可能会出现增大也可能出现减小的变化状态,从而相应的主体部520的张紧程度在卷绕时处于可能会出现增加也可能出现减少的变化状态。当设置缓冲件434后,缓冲件434弹性保持联动件433和第二定位件440的相对位置,也就是弹性保持第一定位件120和第二定位件440的相对位置,从而减少主体部520的张紧程度的波动,从而避免主体部520出现过紧的状态,从而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若联动件433位于第二定位件440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00的移动方向上,则缓冲件434的两端需要分别与联动件433和缓冲滑动件431连接。此时,主体部520张紧程度较高时,缓冲件434处于拉伸状态。缓冲件434拉伸幅度较大会导致缓冲件434失去弹性形变能力。而联动件433位于第二定位件440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00的移动方向上,则主体部520张紧程度较高时,缓冲件434处于压缩状态。缓冲件434压缩幅度较大并不会导致缓冲件434失去弹性形变能力。因此,联动件433位于第二定位件440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00的移动方向上,更有利于保障卷绕的正常进行。
47.参照图2,检测件460检测随动滑动件412的位置,从而判断第二定位部530在随动驱动件414驱动下移动后的位置。
48.卷绕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49.步骤1:第一定位部510放置于第一支撑件110的卡槽111中,第一定位驱动件130驱动左定位爪121和右定位爪122夹持第一定位部510和主体部520的连接处;第二定位驱动件450驱动第二定位件440允许主体部520穿过而定位第二定位部530;偏移驱动件423驱动偏移滑动件421沿着偏移导轨422移动,从而通过缓冲部430、第二定位驱动件450和第二定位件440带动第二定位部530移动至第二定位部530的轴心线和卷绕后的主体部520相切;
50.步骤2:卷绕驱动件300驱动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驱动件130、张紧驱动件220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110、第一定位件120和多个卷绕件210同步转动,主体部520开始卷绕;同时,随动驱动件414驱动随动传动件411移动,随动传动件411带动随动滑动件412沿着随动导轨413移动,随动滑动件412通过偏移部420、缓冲部430、第二定位驱动件450和第二定位件440带动第二定位部530靠近第一定位件120;检测件460检测随动滑动件412的位置判断第二定位部530移动后的位置;
51.步骤3:当卷绕完成后,第一定位驱动件130驱动左定位爪121和右定位爪122不再夹持第一定位部510和主体部520的连接处,第二定位驱动件450驱动第二定位件440不再定位第二定位部530,张紧驱动件220驱动多个卷绕件210相互聚集,此时物料500脱离卷绕装置;
52.步骤4:随动驱动件414驱动随动传动件411移动,随动传动件411带动随动滑动件412沿着随动导轨413移动,随动滑动件412通过偏移部420、缓冲部430、第二定位驱动件450和第二定位件440带动第二定位部530远离第一定位件120以完成复位,张紧驱动件220驱动多个卷绕件210相互散开以完成复位,以便进行下一次卷绕。
5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定位驱动件130和第二定位驱动件450可以取消设置,只需要
第一定位件120允许主体部520穿过而限制第一定位部510穿过,第二定位件440允许主体部520穿过主体部520穿过而限制第二定位部530穿过即可。
54.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联动件433和缓冲件434替换成重物和拉绳。拉绳的一端与重物连接,另一端和缓冲滑动件431连接,而重物处于悬挂状态。
55.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联动件433设置于第二定位件440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00的移动方向上,此时的缓冲件434的两端分别与联动件433和缓冲滑动件431连接。
56.可以理解的是,随动传动件411可以取消设置,而增加随动限位件。此时,在卷绕时,随动滑动件412可以在主体部520的作用下沿着随动导轨413靠近第一定位部510。此时,随动滑动件412沿着随动导轨413滑动存在一定的摩擦阻力,因此主体部520也需要处于张紧状态才能够带动随动滑动件412移动。当卷绕完成时,随动限位件和随动滑动件412接触实现随动滑动件412的制动。当第二定位部530和第二定位件440分离之后,随动驱动件414驱动随动限位件移动,而随动限位件带动随动滑动件412沿着随动导轨413反向移动实现复位。
57.本技术的实施例另外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包括上述卷绕装置。采用该卷绕装置的医疗器械生产线所生产的医疗器械成本较低。
5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