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和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7:35: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气连接结构,具体而言涉及连接器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2.连接器、特别是插拔式快换连接器因其操作简单、迅速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气部件的电连接结构。例如在车辆等中,电池与电气部件、电气部件彼此通常通过连接器而电连接。提高连接器的使用便利性、可靠性、耐久性一直是业界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反复插拔动作对连接器造成的磨损从而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连接器、以及使用了该连接器的用电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器包括连接端子、围绕着所述连接端子而形成的连接器接口壁、和至少一个护套,各所述护套以夹持着连接器接口壁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接口壁,且跨着所述连接器接口壁的接口壁边缘从所述连接器接口壁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
5.由此,由于在最容易发生磨损的连接器接口壁设置护套,因此能够防止或减缓反复插拔动作对连接器造成的磨损,避免了连接器因磨损而出现连接不良、损坏等情况,因此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和使用耐久性。
6.另外,由于护套是以夹持着连接器接口壁的方式安装于连接器接口壁的,因此在进行插拔动作时,无需额外的操作,因此确保了连接器的使用便利性。
7.再者,由于护套跨着连接器接口壁的接口壁边缘从连接器接口壁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因此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从边缘到壁面都提供保护,确实地避免了连接器接口壁的磨损。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护套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接口壁上不同的位置。
9.由此,能够对整个连接器接口壁进行保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特别是连接器接口壁的磨损。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套具有第一片部、第二片部、将所述第一片部和所述第二片部连接起来的相连部,所述护套构成为具有u形横截面。
11.由此,护套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在将护套安装于连接器接口壁时,只需将护套插在连接器接口壁上就能够实现安装,安装便利。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套还具有施力部,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护套在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连接器接口壁相接触侧且一体地设于所述第一片部和第二片部。
13.由于设有施力部,且施力部位于护套在安装状态下与连接器接口壁相接触侧,因此护套能够牢固地夹持在连接器接口壁上,使得护套不会因插拔动作而从连接器接口壁上脱落;而且,不会阻碍对手件相对于连接器的插拔动作,也不会对插拔中的对手件造成损
伤。另外,在第一片部和第二片部上都设置施力部,能够增强夹持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护套位置稳定。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施力部由钩状件构成,设于所述第一片部的所述钩状件通过将所述第一片部的末端弯折而构成;设于所述第二片部的所述钩状件通过将所述第二片部的末端弯折而构成。
15.由此,能够确保护套为一体结构,简化护套的结构,进而简化连接器的结构。而且,护套的制作工艺也简单。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护套包括两个第一护套,两个所述第一护套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接口壁上的隔着所述连接端子相对的位置。
17.由此,通过将护套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上的隔着所述连接端子相对的位置,能够使得连接器及其所连接的对手件受力均衡,减少因受力不均引起的安装不良、电连接不良甚至损坏等情况。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护套还包括两个第二护套,两个所述第二护套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接口壁上的隔着所述连接端子相对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护套和所述第一护套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接口壁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19.由此,通过四个彼此相对的护套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提供整周的防磨损保护;而且能够确保连接器及其所连接的对手件受力均衡,不会因受力不均引起安装不良、电连接不良甚至损坏等。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接口壁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长圆形;所述第一护套构成为长度方向上整体呈直线形;所述第二护套构成为长度方向上整体呈弧形。
21.由此,能够将第一护套安装于长圆形连接器接口壁的直壁部分,将第二护套安装于长圆形连接器接口壁的弧形壁部分,由此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的整周提供防磨损保护。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连部呈圆滑的弧面形状。
23.由此,当相对于连接器插入连接对手件时,能够将连接对手件顺畅地引导至连接器接口壁所围成的空间中,能够避免连接对手件因插入时的磕碰等情况而受损。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连接器接口壁设有在安装状态下与所述护套嵌合的凹陷部。
25.由此,通过在连接器接口壁上设置供护套嵌合的凹陷部,能够有效地避免护套沿着连接器接口壁滑动等不良情况。而且,还可以通过设置凹陷部使得安装状态下的护套表面与周围的连接器接口壁的壁面位于同一面上,由此能够避免护套对连接器接口处的尺寸影响。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连接器接口壁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加强肋板。
27.由此,通过设置加强肋板能够提高连接器接口壁的强度,进而提高连接器接口壁在插拔动作时的稳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因连接器接口壁易于变形而在插拔动作时受到损伤或磨损的情况。
2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电池,所述电池通过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而与电气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电气部件中的任意一者。
29.由此,能够将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应用于电气部件与电池的电连接场
景,有助于实现电池的快速安装、快速更换等。而且,由于耐磨损,具有可反复多次插拔、经久耐用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反复更换电池的情况。当然,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也适用于其他电气部件连接的场景。
附图说明
30.图1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33.图4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护套的示意图。
34.图5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二护套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00-车辆;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
37.201-箱体;201a-第一部分;201b-第二部分;202-电池单体
38.203-连接器;231-连接端子;232-连接器接口壁;233-接口壁边缘;234-第一凸缘;235-架体;236-第二凸缘;237-第一加强肋;238-第二加强肋;239-连接器底座部;240-第一凹陷部;241-第二凹陷部;250-护套;251-第一护套;252-第二护套;253-第一片部;254-第二片部;255-相连部;256-施力部;256a-第一夹片;256b-第二夹片;257-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不应被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或要素。
40.通过阅读下文关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是示例性的,并不对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构成限定。
41.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3.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6.在车辆等中,电池与电气部件、电气部件彼此通常通过连接器而电连接。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发展,产生了希望能够快速安装或更换车辆上的电池的迫切需求。这也对实现电池与车辆侧的电气部件(包括电气连接线)的电连接的连接器提出了耐反复插拔的要求。
47.本技术的发明人经研究后发现,影响连接器的耐反复插拔性的因素之一是连接器的接口壁因反复插拔等快速磨损,从而导致连接器的连接松脱、电连接不良、连接器损坏等不良情况,还存在安全隐患。
48.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若能够对连接器的接口壁精准地实施防磨损措施,则能够有效避免连接器的磨损,提高连接器的耐反复插拔性,进而大幅提高连接器的使用耐久性。
49.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和在电池与电气部件的连接中使用了该连接器的用电设备。
50.本技术涉及的电池可以是任何电池,例如电池模组和电池包,或者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例如,二次电池包括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酸(或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等。这种电池适用于各种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例如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电池用于为上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51.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不仅仅局限适用于上述所描述的电池和用电设备,还可以适用于所有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例均以电动车辆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很显然,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电池的适用场景以及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用电设备均不限于电动汽车。
5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搭载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供电,例如可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等。
5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54.图2为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电池100包括箱体201和电池单体202,电池单体202容纳于箱体201内。其中,箱体201用于为电池单体202提供容纳空间,箱体201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0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第一部分201a与第二部分201b相互盖合,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202的容纳空间。第二部分201b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
一部分201a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部分201a盖合于第二部分201b的开口侧,以使第一部分201a与第二部分201b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分201a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部分201b的开口侧。当然,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形成的箱体201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55.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电力需求,电池100可以包括多个电池单体202,电池单体202是指组成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的最小单元。多个电池单体202可经由电极端子而被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以应用于各种应用场合。本技术中所涉及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组或电池包。其中,多个电池单体202之间可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串联和并联的混合。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电池可以由多个电池单体202直接组成,也可以先组成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再组成电池。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2可以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202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202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柱形电池单体按照柱面的截面形状,又可以分为圆柱形电池单体、多边棱柱形电池单体等。
57.另外,电池单体202通常包括端盖、壳体和电芯组件。端盖是指盖合于壳体的开口处以将电池单体202的内部环境隔绝于外部环境的部件。不限地,端盖的形状可以与壳体的形状相适应以配合壳体。可选地,端盖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质(如铝合金)制成,这样,端盖在受挤压碰撞时就不易发生形变,使电池单体202能够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也可以有所提高。端盖上可以设置有如电极端子等功能性部件。电极端子可以用于与电芯组件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或输入电池单体202的电能。端盖的材质也可以是多种的,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端盖的内侧还可以设置有绝缘件,绝缘件可以用于隔离壳体内的电连接部件与端盖,以降低短路的风险。示例性的,绝缘件可以是塑料、橡胶等。
58.壳体是用于配合端盖以形成电池单体202的内部环境的组件,其中,形成的内部环境可以用于容纳电芯组件、电解液(在图中未示出)以及其他部件。壳体和端盖可以是独立的部件,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开口,通过在开口处使端盖盖合开口以形成电池单体的内部环境。不限地,也可以使端盖和壳体一体化,具体地,端盖和壳体可以在其他部件入壳前先形成一个共同的连接面,当需要封装壳体的内部时,再使端盖盖合壳体。壳体可以是多种形状和多种尺寸的,例如长方体形、圆柱体形、六棱柱形等。具体地,壳体的形状可以根据电芯组件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大小来确定。壳体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59.电芯组件是电池单体202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壳体内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电芯组件。电芯组件主要由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芯组件的主体部,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在图中未示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连接电极端子而形成电流回路。
60.从上述那样的电池引出电力并输出给电气部件(包括电气连接线)可以通过连接
器连接。当然,连接器也适用于其他使用场景,例如任意两电气部件之间的连接(此处的电气部件包括电气连接线或线束)。非电气部件之间的连接、电气部件与非电气部件之间的连接等。另外,作为使用连接器的设备,本技术以车辆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显然,本技术对使用连接器的设备没有限制。
61.图3示意性地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器203的示意图。连接器203包括连接端子231、围绕着连接端子232而形成的连接器接口壁232、和至少一个护套250,各护套250以夹持着连接器接口壁的方式安装于连接器接口壁232,且跨着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接口壁边缘233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
62.如图3所示,连接器接口壁232围绕着连接端子231。连接端子231用于实现电连接,例如包括金属端子或触点。作为一例,连接端子231可以将电池的电能输送至箱体201外部,其可以一部分(例如图中架体235下方的连接器底座部239)位于箱体201内,一部分(例如至少图中架体235上方的部分)露出于箱体201的外部。
63.在将连接器203安装于目标位置时,例如可以将图3所示的第一凸缘234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安装于目标位置。还可以使第二凸缘236与安装目标位置周围接触,实现对连接器203的支撑。
64.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连接器接口壁232围绕着连接端子231形成闭合形状,相对于架体235直立地设置。此处,即使连接器接口壁232并未形成完全闭合的环形,本技术实施例同样可以适用。
65.关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材质,例如可以是树脂制的。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连接器203主要通过树脂成型体形成。
6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护套,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多个分开设置。在图3中,作为示例示出了4个彼此分开设置的护套250。但是,也可以围绕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整周设置一个环形的护套。
67.关于护套的材质,只要能够实现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对其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选用耐磨损性好的金属或树脂,作为金属例如可举出不锈钢、合金等例子。
68.由此,由于在最容易发生磨损的连接器接口壁232设置护套250,因此能够防止或减缓反复插拔动作对连接器203造成的磨损,避免了连接器203因磨损而出现连接不良、损坏等情况,因此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和使用耐久性。
69.另外,由于护套250是以夹持着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方式安装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因此在进行插拔动作时,无需额外的操作,因此确保了连接器203的使用便利性。
70.再者,由于护套250跨着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接口壁边缘233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因此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232从边缘到壁面都提供保护,确实地避免了连接器接口壁232的磨损。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护套250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232上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护套250可以分布地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232上。
72.由此,能够对整个连接器接口壁232进行保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203、特别是连接器接口壁232的磨损。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护套250具有第一片部253、第二片部254、将第一片部253和第二片部254连接起来的相连部255,护套250构成为具有u形横截面。
74.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通过对片状部件的弯曲加工形成护套250,第一片部253和第二片部254通过作为弯曲部的相连部255而相连,并且形成了以相连部255为底而第一片部253和第二片部254为两竖边的大致u形截面,且具有一开口部257。在将护套250向连接器接口壁232安装时,使该开口部257对准连接器接口壁232插入到相连部255抵接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接口壁边缘233即可。
75.由此,护套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在将护套安装于连接器接口壁时,只需将护套插在连接器接口壁上就能够实现安装,安装便利。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护套250还具有施力部256,施力部256位于护套250在安装状态下与连接器接口壁232相接触侧且一体地设于第一片部253和第二片部254。
77.具体而言,为了能够使安装于连接器接口壁232上的护套250不易脱落或移位,在护套250的夹持面侧,也就是与连接器接口壁232相接触的面的那一侧设置对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夹持部(即施力部)。作为夹持部,只要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232施加夹紧力,对其具体形态没有限制。
78.由于设有施力部256,且施力部256位于护套250在安装状态下与连接器接口壁相接触侧,因此护套250能够牢固地夹持在连接器接口壁232上,使得护套250不会因插拔动作而从连接器接口壁232上脱落;而且,不会阻碍对手件(未图示)相对于连接器203的插拔动作,也不会对插拔中的对手件造成损伤。另外,在第一片部253和第二片部254上都设置施力部256,能够增强夹持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护套250位置稳定。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施力部256由钩状件构成,设于第一片部253的钩状件(即:施力部256)通过将第一片部253的末端弯折而构成;设于第二片部254的钩状件通过将第二片部254的末端弯折而构成。
80.参见图3、图4、图5所示,施力部256是通过将第一片部253、第二片部254的末端折返弯折而形成。当弯折回的片部被压紧在与其一体的第一片部253、第二片部254时,会产生使弯折回的片部离开与其一体的第一片部253、第二片部254的复原力,由此形成对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夹持作用。可以将弯折回的片部称为第一夹片,图5中示出了第一夹片256a。另外,也可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夹持力而使第一夹片256a的一部分向离开与其一体的第一片部253、第二片部254的方向弯折少许而形成第二夹片256b,由此能够通过变形复原力进一步提高夹持部。
81.由此,能够确保护套250为一体结构,简化护套250的结构,进而简化连接器的结构。而且,护套250的制作工艺也简单,且具有足够的夹持力。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护套250包括两个第一护套251,两个第一护套251分别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上的隔着连接端子231相对的位置。
83.由此,通过将护套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232上的隔着连接端子231相对的位置,能够使得连接器203及其所连接的对手件受力均衡,减少因受力不均引起的安装不良、电连接不良甚至损坏等情况。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护套250还包括两个第二护套252,两个第二护套251分别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232上的隔着连接端子203相对的位置,且第二护套252和第一护套251安装在连接器接口壁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85.由此,通过四个彼此相对的护套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232提供整周的防磨损保护;而且能够确保连接器及其所连接的对手件受力均衡,不会因受力不均引起安装不良、电连接不良甚至损坏等。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连接器接口壁232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长圆形;第一护套251构成为长度方向上整体呈直线形;第二护套252构成为长度方向上整体呈弧形。
87.由此,能够将第一护套251安装于长圆形连接器接口壁232的直壁部分,将第二护套252安装于长圆形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弧形壁部分,由此能够对连接器接口壁232的整周提供防磨损保护。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相连部255呈圆滑的弧面形状。
89.由此,当相对于连接器203插入连接对手件时,能够将连接对手件顺畅地引导至连接器接口壁232所围成的空间中,能够避免连接对手件因插入时的磕碰等情况而受损。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接口壁232设有在安装状态下与护套250嵌合的凹陷部。当护套250包括第一护套251和第二护套252时,凹陷部具有与第一护套251嵌合的第一凹陷部240和与第二护套252嵌合的第二凹陷部241。另外,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可以使安装后的第一护套251、第二护套252各自的表面(连接端子侧的表面)与连接器接口壁的表面(连接端子侧的表面)位于同一面内,没有台阶部。
91.由此,通过在连接器接口壁232上设置供护套嵌合的凹陷部240、241,能够有效地避免护套沿着连接器接口壁滑动等不良情况。而且,还可以通过设置凹陷部使得安装状态下的护套表面与周围的连接器接口壁的壁面位于同一面上,由此能够避免护套对连接器接口处的尺寸影响。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加强肋板。
93.具体而言,在图3中示出了设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周围的4个加强肋237(图中只示出了2个)。这些加强肋237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外周侧固定于连接器接口壁232并与之成为一体。
94.当然,对于连接器底座部239,也设置在第二加强肋238。
95.由此,通过设置加强肋板能够提高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强度,进而提高连接器接口壁在插拔动作时的稳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因连接器接口壁易于变形而在插拔动作时受到损伤或磨损的情况。
9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电池,电池通过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203而与电气部件电连接,连接器安装于电池和电气部件中的任意一者。
97.由此,能够将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应用于电气部件与电池的电连接场景,有助于实现电池的快速安装、快速更换等。而且,由于耐磨损,具有可反复多次插拔、经久耐用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反复更换电池的情况。当然,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也适用于其他电气部件连接的场景。
98.下面,作为示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99.如图3至图5所示,在快换连接器的连接器接口壁232(也称为“框口”)上安装有金属护套,包括2个第一护套251和2个第二护套252。第一护套251彼此相对地设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直壁部分,第二护套252彼此相对地设于连接器接口壁232的弧形壁部分。
100.另外,树脂制成的连接器接口壁232上,在第一护套251和第二护套252的安装位置处,分别预留一定厚度的空间(即,形成凹陷部),以保证安装的第一护套251和第二护套252不影响原连接器的框口尺寸。由此,在公母连接器互配时由金属护套保证了连接器接口壁的强度,能够防止连接器磨损。
101.另外,各金属护套开口并设有两个钩状件,以保证金属护套在插拔时不易脱落,保证了护套结构的稳定。在金属护套中两侧均设置钩状件,由此能够提升金属护套与连接器嵌套的保持力。
102.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技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技术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技术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技术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