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织带内翻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6:2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加工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织带内翻机构。


背景技术:

2.在空心织带的加工中,裁剪出固定长度的空心织带后,为提高空心织带的美观性和质量,通常需要对空心织带的端部进行毛边处理,一般为工人手工将扁平状的空心织带的端部搓开,再将空心织带的端部塞入空心织带内,加工效率低。
3.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腰绳套结机的腰绳端面内折机构,包括两套分别位于腰绳段两端的张口夹料组件、设于张口夹料组件一侧用于将腰绳端部推入腰绳中空内部的折料杆;每套张口夹料组件包括一个用于抓取腰绳端部上层的夹爪组件和一个用于抓取腰绳端部下层的夹爪组件;所述的夹爪组件包括第一夹爪驱动气缸、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夹爪驱动气缸上下运动的第一提料气缸;所述的第一夹爪驱动气缸设有两个能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一夹爪。该方案中,利用折料杆夹持空心织带的端部,再利用两组夹爪组件将空心织带的上下侧面拉扯开,然后利用折料杆带动空心织带的端部内折,但实际上,利用两组夹爪组件无法稳定地抓取空心织带的上层和下层,不能保证将腰绳端部内折,良品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织带内翻机构,可对空心织带压夹固定后进行内翻,改善翻折效果。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提供一种织带内翻机构,包括夹棒组件和压料组件,所述压料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可分别接触空心织带的顶面、底面的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所述第一压块组件和/或第二压块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使所述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压块组件与所述第二压块组件之间形成有冲料口,所述夹棒组件设有与所述冲料口配合的冲头,所述冲头可伸入空心织带内;所述夹棒组件连接有直线运动驱动组件,所述直线运动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夹棒组件至少部分在空心织带内直线运动。其中,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其中一组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或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均连接于具有两输出端的第一驱动组件,或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分别连接于各自的第一驱动组件,不管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之间的相互靠近或远离即可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7.本实用新型的织带内翻机构,包括夹棒组件和压料组件,使用时,利用夹棒组件夹持于空心织带的端部,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驱动夹棒组件移动,将空心织带从第一压块组件与第二压块组件之间的空间穿过;利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相互靠近以压住空心织带,同时使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之间形成有冲料口;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驱动夹棒组件移动,夹棒组件上的冲头与冲料口配合,能很好地使冲头伸入第一压块组件与第二压块组件之间,然后将空心织带端面翻折进空心织带内侧,夹
棒组件松开对空心织带端面的夹持,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驱动夹棒组件退出空心织带,完成空心织带内翻。本实用新型,可对空心织带压夹固定后进行内翻,改善空心织带端面翻折效果。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电机、螺杆、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杆连接,所述螺杆的两端分别设有螺旋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第二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压块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二压块组件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块组件包括第三安装板、第三气缸和第一压块,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三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的缸体装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压块与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压块组件包括第四安装板、第四气缸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四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气缸的缸体装设于所述第四安装板,所述第二压块与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压块与第二压块之间形成有所述冲料口。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块组件和第二压块组件均包括有用于可拆卸安装第一压块或第二压块的壳体,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第四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壳体装设有对第一压块或第二压块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压块的一侧和第二压块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的滑块,且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的壁面抵接,所述第一压块的另一侧和第二压块的另一侧分别设有斜面,所述冲料口位于两个所述斜面之间,所述冲头呈与所述冲料口配合的锥状。
12.进一步地,所述夹棒组件包括内折杆、套筒和用于夹持空心织带端面的卡夹,所述冲头设于所述内折杆端部,所述套筒连接有第二驱动组件且所述套筒滑动套设于所述内折杆外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于固定板,所述卡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折杆,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套筒移动时能使所述卡夹的另一端绕其与内折杆的连接点摆动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套筒内并夹持空心织带端面,所述直线运动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内折杆开设有可与外接气源连接的通气道,所述内折杆端部开设有用于向空心织带内部吹气的吹气孔,所述通气道与所述吹气孔连通。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气缸的缸体固定装设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所述套筒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15.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导轨和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固定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导轨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套筒的中心线平行。
16.进一步地,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固定板的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内折杆连接以驱动所述内折杆沿套筒的内侧移动。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气缸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气缸的缸体固定装设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所述内折杆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
18.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导向组件,所述第二导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二导轨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轨固定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内折杆的中心线平行,
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
19.进一步地,还包括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直线运动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旋转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以驱动所述夹棒组件至少部分在空心织带内旋转。
20.进一步地,所述直线运动驱动组件为滚珠丝杆直线模组,所述滚珠丝杆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有固定座,所述旋转组件装设于所述固定座。
21.进一步地,还包括可同时夹持于空心织带的至少两个不同侧面的夹料组件,所述张口夹料组件与空心织带的夹持点对称于夹棒组件的中轴线两侧。
22.进一步地,所述夹料组件包括第四驱动组件、分别用于抓夹空心织带两侧的第一夹爪组件和第二夹爪组件,所述第一夹爪组件和第二夹爪组件分别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连接,在第四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夹爪组件和第二夹爪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23.本实用新型的织带内翻机构与背景技术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24.可对空心织带压夹固定后进行内翻,改善空心织带端部内翻效果,提高合格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内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压块与第二压块的配合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棒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折杆的局部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与套筒的连接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组件与内折杆的连接示意图;
34.附图中:1-夹棒组件;11-内折杆;111-通气道;112-吹气孔;113-冲头;12
‑ꢀ
套筒;13-卡夹;2-固定板;3-直线运动驱动组件;4-旋转组件;5-第二驱动组件; 51-第一气缸;52-第一连接板;53-第一导轨;54-第一导向块;6-第三驱动组件; 61-第二气缸;62-第二连接板;63-第二导轨;64-第二导向块;7-夹料组件;71
‑ꢀ
第四驱动组件;72-第一夹爪组件;73-第二夹爪组件;8-压料组件;81-第一驱动组件;811-电机;812-螺杆;8121-第一螺纹;8122-第二螺纹;813-第二固定台; 814-第三导轨;815-第三导向块;816-第四导向块;817-第一螺母;818-第二螺母;82-第一压块组件;821-第三安装板;822-第三气缸;823-第一压块;83-第二压块组件;831-第四安装板;832-第四气缸;833-第二压块;84-冲料口;85
‑ꢀ
滑块;9-壳体;91-通孔;92-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7.实施例一
38.如图1、图2所示,一种织带内翻机构,包括夹棒组件1和压料组件8,压料组件8包括第一驱动组件81、可分别接触空心织带的顶面、底面的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第一压块组件82和/或第二压块组件83与第一驱动组件81连接,使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压块组件82与第二压块组件83之间形成有冲料口84,夹棒组件1设有与冲料口配合的冲头113,冲头113可伸入空心织带内;夹棒组件1连接有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可驱动夹棒组件1至少部分在空心织带内直线运动。其中,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其中一组与第一驱动组件81连接,或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均连接于具有两输出端的第一驱动组件 81,或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分别连接于各自的第一驱动组件81,不管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之间的相互靠近或远离即可适用于本实施例。
39.上述的织带内翻机构,包括夹棒组件1和压料组件8,使用时,利用夹棒组件1夹持于空心织带的端部,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移动,将空心织带从第一压块组件82与第二压块组件83之间的空间穿过;利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相互靠近以压住空心织带,同时使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之间形成冲料口84;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移动,夹棒组件1上的冲头113与冲料口84配合,能很好地使冲头113伸入第一压块组件82与第二压块组件83之间,然后将空心织带端面翻折进空心织带内侧,夹棒组件1松开对空心织带端面的夹持,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退出空心织带,完成空心织带内翻。本实施例,可对空心织带压夹固定后进行内翻,改善空心织带端面翻折效果。
40.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组件81包括电机811、螺杆812、第二固定台813、第三导轨814、第一螺母817、第二螺母818、第三导向块815和第四导向块816,电机811的输出端与螺杆812连接,螺杆812的两端分别设有螺旋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8121、第二螺纹8122,第一螺母817、第二螺母818分别与第一螺纹8121、第二螺纹8122螺纹连接,第三导轨814固定于第二固定台813,第三导向块815、第四导向块816分别与第三导轨814滑动连接,第一螺母817、第三导向块815 分别与第一压块组件82连接,第二螺母818、第四导向块816分别与第二压块组件83连接。实施时,运转电机811,由于第一螺纹8121和第二螺纹8122的螺旋方向相反,第一螺母817和第二螺母818相互靠近或远离,其中第三导轨 814和第三导向块815共同对第一螺母817进行限位和导向,第三导轨814和第四导向块816共同对第二螺母818进行限位和导向,当第一螺母817带动第一压块组件82下移时,第二螺母818带动第二压块组件83上移,第一压块组件82 和第二压块组件83共同压住空心织带,便于夹棒组件1将空心织带的端部内翻。
41.如图2所示,第一压块组件82包括第三安装板821、第三气缸822和第一压块823,第
一螺母81、第三导向块815分别与第三安装板821固定连接,第三气缸822的缸体装设于第三安装板821,第一压块823与第三气缸822的活塞杆可拆卸连接;第二压块组件83包括第四安装板831、第四气缸832和第二压块 833,第二螺母818、第四导向块816分别与第四安装板831固定连接,第四气缸832的缸体装设于第四安装板831,第二压块833与第四气缸832的活塞杆可拆卸连接,第一压块823与第二压块833之间形成有冲料口84。实施时,利用第一驱动组件81驱动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相互靠近以压住空心织带后,利用夹棒组件1上的冲头113与冲料口84配合,然后将空心织带的端部内翻,可利用第三气缸822和第四气缸832分别驱动第一压块823、第二压块 833向空心织带内翻的方向移动,再次通过夹棒组件1将空心织带的端部内翻,确保空心织带内翻效果并实现内翻长度的加深。
42.如图3所示,第一压块组件82和第二压块组件83均包括有用于可拆卸安装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的壳体9,壳体9的一侧与第三气缸822的活塞杆或第四气缸832的活塞杆连接。具体地,如图4所示,壳体9开设有滑槽92,第一压块823的一侧和第二压块833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与滑槽92滑动连接的滑块85,且滑块85与滑槽92的壁面抵接,防止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 从壳体9中掉出,第一压块823的另一侧和第二压块833的另一侧分别设有斜面,冲料口84位于两个斜面之间,如图3所示,冲头113呈与冲料口84配合的锥状,便于内折杆11的移动,且壳体9的一端可与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抵接,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从壳体9的另一端放入壳体9内,直至第一压块 823或第二压块833安装到位后,装设于壳体9的一侧且靠近壳体9的另一端的定位机构对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进行定位,防止在对空心织带进行端部内翻时,由于第一压块823和第二压块833的滑动对空心织带的内翻造成的不良影响。
43.定位机构包括弹簧和滚珠,如图4所示,壳体9的一侧开设有通孔91,通孔内装设有弹簧和滚珠,弹簧的一端与壳体9接触,弹簧的另一端与滚珠接触,且通孔91的内径小于滚珠的直径。当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从壳体9的另一端推入壳体9内时,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挤压滚珠,使滚珠挤压弹簧,当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安装到位后,滚珠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滚珠的一部分露出通孔91,对第一压块823或第二压块833进行定位。
44.实施例二
4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图7所示,夹棒组件 1包括内折杆11、套筒12和用于夹持空心织带端面的卡夹13,冲头113设于内折杆11的端部,套筒12连接有第二驱动组件5且套筒12滑动套设于内折杆11 外周,第二驱动组件5安装于固定板2,卡夹13的一端连接于内折杆11,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时能使卡夹13的另一端绕其与内折杆11的连接点摆动至少部分伸入套筒12内并夹持空心织带端面,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的输出端与固定板2连接。
46.如图8所示,第二驱动组件5包括第一气缸51和第一连接板52,第一气缸 51的缸体固定装设于固定板2,第一气缸51的活塞杆、套筒12分别与第一连接板52固定连接。具体地,还包括第一导向组件,第一导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导轨53和第一导向块54,第一导向块54固定于固定板2,第一导轨53固定于第一连接板52,且第一导轨53与套筒12的中心线平行。实施时,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第一连接板52,第一连接板52在第一导向块54和第一导轨53的导向作用下移动,带动套筒12沿内折杆11的外侧移动。
47.具体地,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前进,使内折杆11端部的冲头伸入空心织带内,且空心织带的端部位于内折杆11与卡夹13之间;然后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沿内折杆11轴向移动,套筒12挤压卡夹13,使卡夹13的另一端靠近内折杆11直至卡夹13的另一端与内折杆11配合夹持空心织带;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前进,冲头113与冲料口84 配合,便于夹棒组件1的移动,夹棒组件1牵引空心织带的端部进入空心织带内,对空心织带端面进行内翻;由于卡夹13与内折杆11之间的空心织带与内翻的空心织带部分折叠,需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向外移动,松开对空心织带的夹持,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回退,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 驱动套筒12挤压卡夹13,使卡夹13的张开角度最小,再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前进,将折叠的空心织带翻开;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向外移动,使卡夹13的张开角度最大,再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退出空心织带,完成空心织带的内翻。
48.实施例三
4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图7所示,内折杆11 开设有可与外接气源连接的通气道111,内折杆11端部开设有用于向空心织带内部吹气的吹气孔112,通气道111与吹气孔112连通。具体地,吹气孔112可设于冲头113的中心线上或设于冲头113的旁侧,实施时,当冲头113伸入空心织带内后,利用外接气源向通气道111内通入气体,通入的气体从冲头113上的吹气孔112吹出,将空心织带吹成管状,便于空心织带端部的内翻。
50.实施例四
51.如图1、图5和图9所示,还包括装设于固定板2的第三驱动组件6,第三驱动组件6的输出端与内折杆11连接以驱动内折杆11沿套筒12的内侧移动。实施时,利用第三驱动组件6推动夹棒组件1,使夹棒组件1带动空心织带内部移动时,此时,空心织带的端部部分折叠于,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 向外移动,使卡夹13张开,再利用第三驱动组件6驱动内折杆11进一步向空心织带内移动,进一步增大卡夹13张开角度,且带动卡夹13向空心织带内移动,将空心织带端部内折部分向空心织带内更深处翻折出,提高空心织带端面内翻效果。
52.如图9所示,第三驱动组件6包括第二气缸61和第二连接板62,第二气缸61的缸体固定装设于固定板2,第二气缸61的活塞杆、内折杆11分别与第二连接板62固定。具体地,还包括第二导向组件,第二导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二导轨63和第二导向块64,第二导轨63固定于固定板2,第二导轨63与内折杆11的中心线平行,第二导向块64与第二连接板62固定连接。实施时,第三驱动组件6驱动第二连接板62,第二连接板62在第二导轨63和第二导向块64 的导向作用下移动,带动内折杆11沿套筒12的内侧移动。
53.如图1、图5所示,还包括旋转组件4,旋转组件4与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 的输出端连接,旋转组件4可驱动夹棒组件1至少部分在空心织带内旋转。实施时,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前进对空心织带端面进行内翻时,内翻的空心织带部分折叠,需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向外移动,松开对空心织带的夹持,利用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回退,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挤压卡夹13,使卡夹13的张开角度最小,再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前进,将折叠的空心织带翻开,再通过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驱动夹棒组件1回退至折叠处,然后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驱动套筒12 向外移动,使
卡夹13的张开角度最大,并利用第三驱动组件6驱动内折杆11进一步向空心织带内移动,再利用旋转组件4驱动夹棒组件1转动,进一步将内翻的空心织带捋平顺,改善内翻效果。
54.直线运动驱动组件3为滚珠丝杆直线模组,滚珠丝杆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有固定座,旋转组件4装设于固定座。当滚珠丝杆直线模组工作时,可驱动固定座及其上的部分作直线运动,实现夹棒组件1的前进和后退,使夹棒组件1伸入空心织带内或退出空心织带。
55.实施例五
5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还包括可同时夹持于空心织带的至少两个不同侧面的夹料组件7,夹料组件7与空心织带的夹持点对称于夹棒组件1的中轴线两侧。
57.夹料组件7包括第四驱动组件71、分别用于抓夹空心织带两侧的第一夹爪组件72和第二夹爪组件73,第一夹爪组件72和第二夹爪组件73分别与第四驱动组件71连接,使第一夹爪组件72和第二夹爪组件73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第一夹爪组件72和第二夹爪组件73可夹持固定住空心织带。
58.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