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及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26 01:43: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泥水分离沉淀池的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过程中,在沉淀池进行沉淀是重要的工艺过程,为了保证稳定运行,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池体底部设置有刮吸泥机和污泥回流泵,在池体内工作,使池体底部的污泥及气体等提升。
3.而上述方式会使建造成本增高,同时运行时两个设备的工作造成能耗增加,且工作效率被大大降低。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降低成本和能耗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通过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实现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池体底部的生物代谢区,并通过曝气装置以空气为动力源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提升,达到零耗能污泥无机械动力设备全回流,节省投资成本,减少能耗,且提升生化池去除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包括池体、设置于所述池体底部的曝气装置、设置于所述池体上部的泥槽及出水槽,所述池体内部设置有泥水分离循环结构,所述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设置有用于污泥落入所述池体底部的第一缝隙,所述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二缝隙以及连通所述第一缝隙和所述第二缝隙的循环通道,所述曝气装置向上推动所述池体底部的污泥,以使污泥依次经过所述第二缝隙、所述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一缝隙落回所述池体底部。
7.优选地,所述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包括第一斜板、第二斜板、第三斜板、第四斜板、第五斜板和第六斜板,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外侧高于内侧,所述第三斜板和所述第四斜板的外侧低于内侧,所述第五斜板和所述第六斜板位于所述第三斜板和所述第四斜板下方且外侧低于内侧,所述第一斜板位于所述第三斜板和第五斜板外侧形成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二斜板位于所述第四斜板和所述第六斜板外侧形成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三斜板的内侧和所述第四斜板的内侧密封连接。
8.优选地,所述第五斜板的内侧和所述第六斜板的内侧分开形成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三斜板和所述第五斜板之间形成所述循环通道,所述第四斜板和所述第六斜板之间形成所述循环通道,两个所述循环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缝隙两侧。
9.优选地,所述第三斜板和所述第四斜板连接处顶部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气提管,所述气提管的下端开口对准所述第二缝隙并连通所述循环通道,所述气提管的上端开
口与所述泥槽连通。
10.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的内侧低于所述第五斜板的外侧,所述第二斜板的内侧低于所述第六斜板的外侧;或所述第一斜板的内侧高于所述第三斜板的外侧,所述第二斜板的内侧高于所述第四斜板的外侧。
11.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外侧均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竖板,所述竖板与所述池体两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所述第二斜板、所述第三斜板、所述第四斜板、所述第五斜板和所述第六斜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池体的两个端壁。
13.优选地,所述泥槽和所述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之间设置有用于减缓污泥冲击的缓冲结构。
14.优选地,所述缓冲结构包括支撑架以及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的缓冲斜板和/或缓冲斜管。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动态泥水分离沉淀装置。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包括池体、设置于池体底部的曝气装置、设置于池体上部的泥槽及出水槽,池体内部设置有泥水分离循环结构,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设置有用于污泥落入池体底部的第一缝隙,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二缝隙以及连通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的循环通道,曝气装置向上推动池体底部的污泥,以使污泥依次经过第二缝隙、循环通道和第一缝隙落回池体底部。
17.工作过程中,泥水混合液进入泥槽,分离出来的清水通过出水槽收集外排,分离出来的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落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污泥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缝隙落入池体底部,此过程实现了泥水分离,污泥全部滑落到池体底部。同时曝气装置作用,将池体底部的污泥悬浮起来,达到良好的泥水混合与传质效果,实现生物代谢功能,继续降解后的泥水混合液在曝气装置的释放气泡作用下,一起向上运动,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的作用下,污泥由第二缝隙向上运动至循环通道内,一部分泥水混合液沿气提管向上运动进入泥槽,另一部分污泥沿循环通道向下移动,此过程中气泡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实现分离,为气提管提升空气动力源,循环通道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与直接进入的污泥一起由第一缝隙滑落回池体底部,参与周而复始的循环持续提升。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提升,节省了投资成本,降低了运行能耗,提升了生化池的去除效率。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由于上述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污水处理设备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再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
构示意图。
22.其中,1、池体;2、曝气装置;3、泥槽;4、出水槽;5、第一斜板;6、第二斜板;7、第三斜板;8、第四斜板;9、第五斜板;10、第六斜板;11、气提管;12、支撑架;13、缓冲斜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通过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实现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池体底部的生物代谢区,并通过曝气装置以空气为动力源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提升,达到零耗能污泥无机械动力设备全回流,节省投资成本,减少能耗,且提升生化池去除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5.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6.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包括池体1、曝气装置2、泥槽3、出水槽4、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其中曝气装置2设置于池体1底部,泥槽3及出水槽4设置于池体1上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设置于池体1内部,并用于隔离池体1的上部和底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设置有第一缝隙,第一缝隙用于污泥落入池体1底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二缝隙和循环通道。循环通道连通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曝气装置2向上推动池体1底部的污泥,以使污泥依次经过第二缝隙、循环通道和第一缝隙,最终落回池体1底部。
27.工作过程中,泥水混合液进入泥槽3,分离出来的清水通过出水槽4收集外排,分离出来的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落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上,污泥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缝隙落入池体1底部,此过程实现了泥水分离,污泥全部滑落到池体1底部。同时曝气装置2作用,将池体1底部的污泥悬浮起来,达到良好的泥水混合与传质效果,实现生物代谢功能,继续降解后的泥水混合液在曝气装置2的释放气泡作用下,一起向上运动,在泥水分离循环结构的作用下,污泥由第二缝隙向上运动至循环通道内,一部分泥水混合液沿气提管11向上运动进入泥槽3,另一部分污泥沿循环通道向下移动,此过程中气泡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实现分离,为气提管11提升空气动力源,循环通道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与直接进入的污泥一起由第一缝隙滑落回池体1底部,参与周而复始的循环持续提升。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提升,节省了投资成本,降低了运行能耗,提升了生化池的去除效率。
28.各部件靠近池体侧壁的一侧为外侧,靠近池体中心的一侧为内侧,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包括第一斜板5、第二斜板6、第三斜板7、第四斜板8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第一斜板5和第二斜板6对称设置,且两者均为外侧高于内侧,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均为外侧低于内侧,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位于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下方,同时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两者均为外侧低于内侧。第一斜板5位于第三斜板7和第五斜板9外侧形成第一缝隙,第二斜板6位于第四斜板8和第六斜板10外侧形成第一缝隙,第三斜板7的内侧和第四斜板8的内侧密封连接。即形成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缝隙,同时第一缝隙两侧的斜板均向上倾斜,形
成两个v型结构,第一缝隙位于v型结构底部,便于污泥顺利流动至第一缝隙处,进而顺利掉入池体1底部,同时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的内侧贴紧同时向下倾斜展开,便于将落下的污泥分开两侧。具体地,第一斜板5、第四斜板8和第六斜板10与水平面呈锐角布置,第二斜板6、第三斜板7和第五斜板9与水平面呈钝角布置。
29.进一步地,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对称设置,且两者均为外侧低于内侧,第五斜板9的内侧和第六斜板10的内侧分开形成第二缝隙,第三斜板7和第五斜板9之间形成循环通道,第四斜板8和第六斜板10之间形成循环通道,两个循环通道位于第二缝隙两侧,各循环通道位于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之间。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内侧靠近并向下倾斜展开,便于第二缝隙冒出的污泥被分开两侧并顺利流下,导向流动至第一缝隙处落下。
30.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连接处顶部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气提管11,气提管11的下端开口对准第二缝隙并连通循环通道,气提管11的上端开口与泥槽3连通。
31.具体工作过程为:泥水混合液进入泥槽3,分离出来的清水通过出水槽4收集外排,分离出来的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落入第一斜板5、第二斜板6、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上方,并通过第一缝隙落入池体1底部,此过程实现了泥水分离,污泥全部滑落池体1底部。在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的正下方的曝气装置2可将底部的污泥悬浮起来,一起向上运动,然后透过第二缝隙后进入循环通道,一部分泥水气的混合液进入气提管11,在气泡向上运动的带动下提升至顶部的泥槽3中,实现污泥回流到指定功能区。另一部分来不及提升的泥水气混合液沿循环通道流动,由第一缝隙再次进入池体1底部,参与周而复始的循环持续提升。
32.具体地,第一斜板5的内侧低于第五斜板9的外侧,第二斜板6的内侧低于第六斜板10的外侧,使循环通道的外侧出口对准第一斜板5和第二斜板6的上板面,使由循环通道内流出的泥水冲击在第一斜板5和第二斜板6的上板面,沿着第一斜板5和第二斜板6的上板面留下至第一缝隙处,而不会直接掉落。第三斜板7平行于第五斜板9,第三斜板7外侧对齐第五斜板9外侧,第四斜板8平行于第六斜板10,第四斜板8外侧对齐第六斜板10外侧。还可在第一斜板5和第二斜板6外侧均设置向上延伸的竖板,竖板与池体1两侧壁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位于池体1内部的内箱体结构。也可根据情况调整各斜板的布置方式及相对位置,或调整各缝隙及气提管11的数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增加更多数量的斜板,呈波浪形布置即可。
33.其中,池体1可以为长方体箱体结构,上方为开口,下方为底板,两侧为侧壁,两端为端壁,第一斜板5、第二斜板6、第三斜板7、第四斜板8、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沿侧壁延伸方向延伸,使各斜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池体1的两个端壁,形成完整结构。
34.在上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基础上,泥槽3和泥水分离循环结构之间设置有用于减缓污泥冲击的缓冲结构,提升沉淀池可承受的载荷。具体地,缓冲结构包括支撑架12以及安装于支撑架12的缓冲斜板和/或缓冲斜管13,污泥落入缓冲斜板或缓冲斜管13,倾斜流动,实现导向和缓冲作用。
35.请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再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6.各部件靠近池体侧壁的一侧为外侧,靠近池体中心的一侧为内侧,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包括第一斜板5、第二斜板6、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第一斜板5和第二斜板6对称设
置,且两者均为外侧高于内侧,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均为外侧低于内侧,第一斜板5的外侧和第二斜板6的外侧分别贴紧池体1的两侧壁,第三斜板7的内侧和第四斜板8的内侧贴紧,第一斜板5的内侧与第三斜板7的外侧分开形成第一缝隙,以及第二斜板6的内侧与第四斜板8的外侧分开形成第一缝隙。即形成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缝隙,同时第一缝隙两侧的斜板均向上倾斜,形成两个v型结构,第一缝隙位于v型结构底部,便于污泥顺利流动至第一缝隙处,进而顺利掉入池体1底部,同时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的内侧贴紧同时向下倾斜展开,便于将落下的污泥分开两侧。
37.进一步地,泥水分离循环结构包括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对称设置,且两者均为外侧低于内侧,第五斜板9的内侧和第六斜板10的内侧分开形成第二缝隙,第五斜坡的外侧和第六斜板10的外侧均与池体1侧壁分开形成第一缝隙,第三斜板7和第五斜板9之间以及第四斜板8和第六斜板10之间均设置有用于污泥流动的循环通道。第五斜板9和第六斜板10内侧靠近并向下倾斜展开,便于第二缝隙冒出的污泥被分开两侧并顺利流下,导向流动至第一缝隙处落下。
38.具体地,第三斜板7的内侧高于第一斜板5的内侧,第一斜板5的内侧高于第三斜板7的外侧,第二斜板6的内侧高于第四斜板8的外侧,使第一斜板5、第二斜板6、第三斜板7和第四斜板8呈w型。第三斜板7平行于第五斜板9,第三斜板7外侧对齐第五斜板9外侧,第四斜板8平行于第六斜板10,第四斜板8外侧对齐第六斜板10外侧。也可根据情况调整各斜板的布置方式及相对位置,或调整各缝隙及气提管11的数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增加更多数量的斜板,呈波浪形布置即可。
39.除了上述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该污水处理设备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4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态泥水分离速沉装置及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