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支撑罐体的可调节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18:39: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模剂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撑罐体的可调节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脱模剂在反应设备内部进行反应,反应设备较高需要采用支架进行固定,反应设备上的罐体较高,在物料进入到罐体内部时,会对导致罐体的质量增加,可能会导致罐体和反应设备分离,为了保证稳定性,采用支撑装置对罐体进行支撑,传统的支撑装置采用焊接和支架,焊接会导致在维护时,支撑装置对管体起到阻碍作用,传统的支架不能很好的贴合罐体,导致支架会产生晃动,从而影响支撑效果,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支撑罐体的可调节支撑装置,解决传统的支撑装置安装后,难以对罐体进行维修,以及安装后配合度较低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用于支撑罐体的可调节支撑装置,包括罐体和对称排布在罐体两侧的支架,两个所述支架相互卡接,两个所述支架对称穿设有若干螺纹杆一,所述螺纹杆一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螺纹杆一的一端穿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和螺纹杆一滑动配合,所述驱动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支架固定连接的驱动组件,两个所述支架上对称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罐体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承接块,两个所述承接块和对应的支撑块相配合。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同时会带动相对的所有驱动杆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螺纹杆一转动,螺纹杆一转动和支架发生相对位移,螺纹杆一会带动支撑板进行移动,螺纹杆一呈放射性排布,使得各个支撑板可以同时与罐体侧面进行接触,保证罐体位于支架中心位置,保证支架的稳定性,启动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会带动支撑块进行移动,使得支撑块移动至与承接块相对应的位置,从而对承接块起到支撑作用,即对罐体起到支撑作用,当需要对罐体进行维修时,驱动组件复位,从而将两个支架进行拆分,方便对罐体进行维护。
7.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万向节、转杆、基板、主齿轮、次齿轮和手轮,所述基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转杆转动且均匀布置在基板的一侧,所述转杆和驱动杆一一对应,所述主齿轮固定且套设在转杆上,所述次齿轮位于相邻两个主齿轮之间,所述次齿轮和基板转动配合,同时所述次齿轮和对应的两个主齿轮相互啮合,所述手轮位于基板的一侧,所述主齿轮的一端穿过基板和其中一个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节固定在转杆远离基板的一端,所述万向节的另一端和对应的驱动杆固定连接。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轮,手轮带动相对应的转杆转动,转杆转动时带动转杆上固定连接的主齿轮转动,主齿轮会带动两侧的次齿轮转动,通过次齿轮会带动其余的主
齿轮转动,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主齿轮转动,主齿轮转动时带动相对应的转杆转动,转杆转动带动万向节转动,通过万向节带动驱动杆转动,由于转杆和驱动杆不是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万向节可以起到连接作用。
9.作为优选,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纹杆二、滑架、限位杆和调节轮,所述螺纹杆二转动布置在支架上端面,所述调节轮固定在螺纹杆二的一端,所述滑架螺纹套设在螺纹杆二上,所述支撑块和滑架螺栓固定,且所述限位杆对称布置在螺纹杆二的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杆穿过滑架滑动配合。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轮转动,调节轮转动带动螺纹杆二转动,由于螺纹杆二和滑架之间螺纹配合,使得螺纹杆二移动会推动滑架移动,滑架移动时限位杆会对滑架进行限位,避免滑架发生晃动,保证稳定性,滑架移动时会带动支撑块进行移动。
11.作为优选,两个所述支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块,其中一个所述支架上的卡接块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部滑动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和另一个支架上对应的卡接块转动配合。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卡块,使得卡块从卡槽内部移出,从而将两个卡接块分离,即将两个支架分离。
13.作为优选,所述螺纹杆一内对称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槽内部滑动设置有导块,所述导块和驱动杆的侧面固定连接。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转动带动导块移动,导块移动时会推动导槽进行移动,从而使得螺纹杆一进行转动,螺纹杆一转动时会发生移动,从而螺纹杆一和驱动杆之间发生移动,此时导槽和导块之间的配合起到限位作用,避免驱动杆和螺纹杆一之间发生分离。
15.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的一侧侧面胶水粘接有软性的摩擦垫。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垫可以增加支撑板和罐体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软性的摩擦垫可以对罐体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避免罐体受到支撑板的伤害。
17.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呈圆弧形。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形的支撑板可以增加与罐体的接触面积,保证稳定性。
19.有益效果:通过两个卡接配合支架,方便后期的拆除和维护,支架内部通过驱动装置调节,从而使得支撑板对罐体进行支撑,保证支架的稳定性,通过调节装置对支撑块进行调节使得支撑块和承接块位于相对应的位置。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俯视图的剖视图;
22.图3为a的放大视图;
23.图4为b的放大视图。
24.附图标记:1、罐体;2、支架;3、螺纹杆一;4、支撑板;5、驱动杆;6、驱动组件;7、调节组件;8、支撑块;9、承接块;10、万向节;11、转杆;12、基板;13、主齿轮;14、次齿轮;15、手轮;16、螺纹杆二;17、滑架;18、限位杆;19、调节轮;20、卡接块;21、卡槽;22、卡块;23、导槽;24、导块;25、摩擦垫。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见图1至4所示,一种用于支撑罐体的可调节支撑装置,包括罐体1和对称排布在罐体1两侧的支架2,两个支架2相互卡接,两个支架2对称穿设有若干螺纹杆一3,螺纹杆一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4,螺纹杆一3的一端穿设有驱动杆5,驱动杆5和螺纹杆一3滑动配合,螺纹杆一3内对称开设有导槽23,导槽23内部滑动设置有导块24,导块24和驱动杆5的侧面固定连接,驱动杆5的一端设置有与支架2固定连接的驱动组件6。
27.驱动组件6包括万向节10、转杆11、基板12、主齿轮13、次齿轮14和手轮15,基板12固定在支架2上,转杆11转动且均匀布置在基板12的一侧,转杆11和驱动杆5一一对应,主齿轮13固定且套设在转杆11上,次齿轮14位于相邻两个主齿轮13之间,次齿轮14和基板12转动配合,同时次齿轮14和对应的两个主齿轮13相互啮合,手轮15位于基板12的一侧,主齿轮13的一端穿过基板12和其中一个转杆11的一端固定连接,万向节10固定在转杆11远离基板12的一端,万向节10的另一端和对应的驱动杆5固定连接。
28.转动手轮15,手轮15带动相对应的转杆11转动,转杆11转动时带动转杆11上固定连接的主齿轮13转动,主齿轮13会带动两侧的次齿轮14转动,通过次齿轮14会带动其余的主齿轮13转动,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主齿轮13转动,主齿轮13转动时带动相对应的转杆11转动,转杆11转动带动万向节10转动,由于转杆11和驱动杆5不是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万向节10可以起到连接作用,通过万向节10带动驱动杆5转动,驱动杆5转动带动导块24移动,导块24移动时会推动导槽23进行移动,从而使得螺纹杆一3进行转动,螺纹杆一3转动时会发生移动,从而螺纹杆一3和驱动杆5之间发生移动,此时导槽23和导块24之间的配合起到限位作用,避免驱动杆5和螺纹杆一3之间发生分离。
29.螺纹杆一3转动和支架2发生相对位移,螺纹杆一3会带动支撑板4进行移动,螺纹杆一3呈放射性排布,使得各个支撑板4可以同时与罐体1侧面进行接触,保证罐体1位于支架2中心位置,保证支架2的稳定性,支撑板4呈圆弧形,圆弧形的支撑板4可以增加与罐体1的接触面积,保证稳定性,支撑板4的一侧侧面胶水粘接有软性的摩擦垫25,摩擦垫25可以增加支撑板4和罐体1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软性的摩擦垫25可以对罐体1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避免罐体1受到支撑板4的伤害。
30.两个支架2上对称设置有调节组件7,调节组件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8,罐体1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承接块9,调节组件7包括螺纹杆二16、滑架17、限位杆18和调节轮19,螺纹杆二16转动布置在支架2上端面,调节轮19固定在螺纹杆二16的一端,滑架17螺纹套设在螺纹杆二16上,支撑块8和滑架17螺栓固定,且限位杆18对称布置在螺纹杆二16的两端与支架2固定连接,两个限位杆18穿过滑架17滑动配合。
31.调节轮19转动,调节轮19转动带动螺纹杆二16转动,由于螺纹杆二16和滑架17之间螺纹配合,使得螺纹杆二16移动会推动滑架17移动,滑架17移动时限位杆18会对滑架17进行限位,避免滑架17发生晃动,保证稳定性,滑架17移动时会带动支撑块8进行移动,使得支撑块8移动至与承接块9相对应的位置,从而对承接块9起到支撑作用,即对罐体1起到支
撑作用。
32.当需要对罐体1进行维修时,由于两个支架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块20,其中一个支架2上的卡接块20开设有卡槽21,卡槽21内部滑动设置有卡块22,卡块22和另一个支架2上对应的卡接块20转动配合,转动卡块22,使得卡块22从卡槽21内部移出,从而将两个卡接块20分离,即将两个支架2分离。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