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装置和装拆方法与流程

2022-06-25 14:18: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大功率柴油机装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装置和装拆方法。


背景技术:

2.扭震减震器是多缸柴油机的核心零部件,需牢固地安装到曲轴上。中小功率柴油机的减震器质量较小(20kg左右),一般用紧固螺栓连接与曲轴皮带盘安装成一体,皮带盘再通过压紧螺栓与锥度配合与曲轴组成一体。此安装方式采用普通的气动、手动拧紧工具即可完成。中大功率柴油机的减震扭震器质量较大(100kg左右),并且在柴油机运转过程中减震的要求加大,为保证其安装连接强度,扭震减震器与曲轴的连接面采用了1:50小锥度配合,并要求其过盈配合。原有螺栓压紧安装方式已不适用,需考虑液压涨紧的方式安装才能满足设计的装配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扭震减震器与曲轴零部件安装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装置,其能够方便完成扭震减震器与曲轴零部件的安装。
4.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装置,其包括轴向压紧机构和径向压紧机构,所述轴向压紧机构包括轴向压紧液压泵组、压紧螺母、过度环和螺纹轴座,所述螺纹轴座与曲轴的端部连接,所述压紧螺母包括滑动配合的内螺纹芯轴、密封外套,所述内螺纹芯轴与所述密封外套之间设置有第一油腔,所述内螺纹芯轴上设置有第一油道且所述第一油道通过第一油管接头、第一油管连接所述轴向压紧液压泵组,所述过度环设置于所述密封外套和扭震减震器的端面之间;所述径向压紧机构包括径向涨开液压泵组,所述径向涨开液压泵组通过第二油管连接第二油管接头,所述过度环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油管接头配合的避让槽,所述第二油管接头由第二油管向所述扭震减震器输送液压油。
5.其进一步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深度尺和百分表。
6.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安装方法和拆卸方法,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扭震减震器吊装到曲轴上,将扭震减震器推装到曲轴的锥轴上;(2)将螺纹轴座安装到曲轴上,过度环套在螺纹轴座外部,压紧螺母的内螺纹芯轴旋在螺纹轴座上,让过度环压紧在压紧螺母的密封外套与扭震减震器的端面之间;(3)第一油管接头、第二油管接头分别装到内螺纹芯轴和扭震减震器上,第一油管接头通过第一油管连接轴向压紧液压泵组,第二油管接头通过第二油管连接径向压紧液压泵组;(4)轴向压紧液压泵组工作,让液压油经过第一油管、第一油管接头、内螺纹芯轴上的第一油道进入内螺纹芯轴与密封外套之间的第一油腔内,密封外套受到液压油作用顶
升过度环,过度环顶升扭震减震器套入曲轴的锥轴;(5)轴向压紧液压泵组停止供油,径向压紧液压泵组工作,让液压油经过第二油管、第二油管接头、扭震减震器上的第二油道进入第二油腔,在液压油作用下扭震减震器的锥孔扩展;(6)重复步骤(4)和(5),扭震减震器在轴向推力和径向张力作用下不断往锥轴套紧,直到扭震减震器安装到位;(7)先停止径向涨开液压泵组的操作,并逐步卸去该泵组压力,接着停止轴向压紧液压泵组的操作,但保持该泵组压力,确保扭震减震器的锥孔逐步与曲轴的锥轴贴合,使之形成固体摩擦,拆下第一油管接头、第二油管接头、压紧螺母、过度环和螺纹轴座;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螺纹轴座安装到曲轴上,压紧螺母的内螺纹芯轴旋在螺纹轴座上;(2)第二油管接头安装到扭震减震器上,第二油管接头通过第二油管连接径向压紧液压泵组;(3)径向压紧液压泵组工作,让液压油经过第二油管、第二油管接头、扭震减震器上的第二油道进入第二油腔,在液压油作用下扭震减震器的锥孔扩展,由于扭震减震器与曲轴通过锥面连接,在没有轴向推力的作用下扭震减震器会自动从曲轴上脱落;(4)停止对径向涨开液压泵组操作,并释放掉径向涨开液压泵组内油压的压力即可,拆卸第二油管接头、压紧螺母后,即可拆下扭震减震器。
7.采用本发明后,利用专用的液压涨开与轴向推动的装置,一套是对扭震减震器内部油腔打入液压油使扭震减震器的安装面锥孔受到膨胀压力后孔面涨大,一套是对扭震减震器施加轴向推力,在内涨力和一个轴向推力交替作用下,逐步将扭震减震器与曲轴安装到位,拆卸时,对扭震减震器安装内孔面打入液压油涨开即可,此时安装面释放的轴向推力会使其与曲轴自行松脱,本装置易于操作安装效率与质量稳定,满足中大功率柴油机的弹性阻尼簧片式扭震减震器安装要求,同时可用于拆卸扭震扭震器。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压紧螺母、过度环、螺纹轴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9.见图1,图2所示,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装置,其包括轴向压紧机构和径向压紧机构,轴向压紧机构包括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压紧螺母2、过度环3和螺纹轴座4,螺纹轴座4与曲轴5的端部连接,采用六个高强度内六角螺钉牢固固定,压紧螺母2包括滑动配合的内螺纹芯轴2-1、密封外套2-2,内螺纹芯轴2-1与密封外套2-2之间设置有第一油腔6,当液压油不断进入第一油腔6后,压紧螺母2的内螺纹芯轴2-1和密封外套2-2因内部油压的作用下逐步会做相对轴向移动,保证压紧螺母2有足够的升程,一般是选取扭震减震器10升程值的1.5倍,内螺纹芯轴2-1上设置有第一油道7且第一油道7通过第一油管接头8、第一油管9连接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过度环3设置于密封外套2-2和扭震减震器10的端面之间,内螺纹芯轴2-1内孔设计了螺纹与螺纹轴座4通过螺纹副连接,内螺纹芯轴21前端面设计了液压
油的进油接口用于与第一油管接头8连接,同时设计了油腔放油口,用于压紧螺母2使用结束复位时放出油腔内液压油;径向压紧机构包括径向涨开液压泵组11,径向涨开液压泵组11通过第二油管12连接第二油管接头13,过度环3上开设有与第二油管接头13配合的u形避让槽,第二油管接头13由第二油管14向扭震减震器10的第二油腔15输送液压油。过度环3用于传递压紧螺母2内部轴向移动时产生的轴向压紧力作用到扭震减震器10上。
10.一种柴油机扭震减震器的装拆方法,其包括安装方法和拆卸方法,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扭震减震器10吊装到曲轴5上,将扭震减震器10推装到曲轴5的锥轴上,用深度尺测量曲轴5端面与扭震减震器10端面的初始高度差l0,已知设计规定的扭震减震器10安装要求到位时终止高度值为l,可计算公式l0-l=δl,δl即为扭震减震器10需要轴向推移尺寸;(2)将螺纹轴座4安装到曲轴5上,过度环3套在螺纹轴座外部4,压紧螺母2的内螺纹芯轴2-1旋在螺纹轴座4上,让过度环3压紧在压紧螺母2的密封外套2-2与扭震减震器10的端面之间;(3)第一油管接头8、第二油管接头13分别装到内螺纹芯轴2-1和扭震减震器10上,第一油管接头8通过第一油管9连接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第二油管接头13通过第二油管14连接径向压紧液压泵组11,安装百分表16,表尖接触扭震减震器1的端面,调整百分表尺寸数值为轴向推移尺寸δl;(4)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工作,让液压油经过第一油管9、第一油管接头8、内螺纹芯轴2-1上的第一油道7进入内螺纹芯轴2-1与密封外套2-2之间的第一油腔6内,随着液压油不断泵入,由于内螺纹芯轴2-1与螺纹轴座4螺纹连接,螺纹轴座4一端又与曲轴5用内六角螺钉固定,此时内螺纹芯轴2-1相对曲轴5是固定不动,而密封外套2-2与过度环3接触,过度环3另一端与扭震减震器10接触,压紧螺母2在第一油腔6内液压油的作用下,密封外套2-2逐步顶升过度环3,过度环3再顶升扭震减震器10,让套入曲轴5的锥轴;(5)观察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的压力表和测量百分表16,发现百分表16数字在逐步减小后,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停止供油,径向压紧液压泵组11工作,让液压油经过第二油管12、第二油管接头13、扭震减震器10上的第二油道14进入第二油腔15,在液压油作用下扭震减震器10的锥孔扩展开来,此时扭震减震器10同时在受到轴向推力下会进一步被压紧入曲轴5的锥轴上,观察此时的百分表数字会进一步变小;(6)重复步骤(4)和(5),扭震减震器10在轴向推力和径向张力作用下不断往锥轴套紧,同时观察百分表16数字变化直至归零扭震减震器10安装到位;(7)先停止径向涨开液压泵组11的操作,并逐步卸去该泵组压力,观察泵组上压力表数字,接着停止轴向压紧液压泵组1的操作,但保持该泵组压力,确保扭震减震器10的锥孔逐步与曲轴5的锥轴贴合,使之形成固体摩擦,拆下百分表16、第一油管接头8、第二油管接头13、压紧螺母2、过度环3和螺纹轴座4,最后用深度尺复检扭震减震器10与曲轴5安装终止高度值为l。
11.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螺纹轴座4安装到曲轴5上,压紧螺母2的内螺纹芯轴2-1旋在螺纹轴座4上;(2)第二油管接头13安装到扭震减震器10上,第二油管接头13通过第二油管12连
接径向压紧液压泵组11;(3)径向压紧液压泵组11工作,让液压油经过第二油管12、第二油管接头13、扭震减震器10上的第二油道14进入第二油腔15,在液压油作用下扭震减震器10的锥孔扩展,由于扭震减震器10与曲轴5通过锥面连接,在没有轴向推力的作用下,随着压力提高后,扭震减震器10会自动从曲轴5上脱落;压紧螺母2的存在可以防止扭震减震器10一下子从曲轴5上弹出造成风险,起到限位作用;(4)停止对径向涨开液压泵组11操作,并释放掉径向涨开液压泵组11内油压的压力即可,拆卸第二油管接头13、压紧螺母2后,即可拆下扭震减震器。
12.本发明能完全满足公司新品系列柴油机在曲轴扭震减震器的小批安装要求,且操作方式简单、方便,不限于固定地点。且不仅仅适用装配需要,还可用于柴油机在返修过程中需拆卸扭震减震器的需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