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及拼装方法与流程

2022-06-25 04:40: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及拼装方法。


背景技术:

2.水上平台能够在水面上提供存放物资、游客上下船等作用,作为处理中心和船舶游客中转站的角色。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可移动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并且不易影响当地生态。
3.目前,市面上的水上平台大多使用整板结构,或板块拼接结构,这种简易的平板结构在风浪较大的海洋风流环境中,难以抵抗恶劣气候,稳定性差,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及拼装方法,采用流线型结构,当遭遇恶劣天气时,能够通过增加吃水来减小受风面积,从而提高整体平台的稳定性。
5.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包括浮体主体,所述浮体主体为驳船式拼接结构,
7.所述浮体主体包括位于两端的半潜式浮体、连接于两端半潜式浮体之间的驳船式浮体。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9.所述驳船式浮体自两端的半潜式浮体处,向中心位置逐渐扩大外围轮廓;所述驳船式浮体、半潜式浮体之间一体连接,过渡位置形状采用单条直线或曲线。
10.所述驳船式浮体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通道,其中一条连接两端的半潜式浮体,另一条的两端分别搭接在半潜式浮体的两对边上。
11.每个半潜式浮体均对应有位于浮体主体所圈范围内的停泊水域。
12.所述半潜式浮体的拼装成品顶面呈多处立方空间凹陷;底面呈平面设置。
13.投入使用时,所述半潜式浮体上的凹陷位置低于水平面、没入水中;驳船式浮体的顶面为高出水平面的平面。
14.所述半潜式浮体的拼装成品中间位置预留有贯通空间。
15.所述驳船式浮体截面为“t”型。
16.驳船式浮体的顶面上对应两半潜式浮体的位置、对应两条通道的交点位置均设有平台。
1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型水域的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结构的拼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8.安装阶段:准备预制的多个拼接板块,以两端的半潜式浮体为基准,通过连接器进
行搭接相连;搭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工作地点在岸边或水域中;搭接完成浮体主体后,在浮体主体上覆盖甲板;此时驳船式浮体的顶面高于水面,半潜式浮体的凹陷位置低于水面,容纳船只从凹陷位置进出浮体结构内部水域;
19.拆装阶段:先拆下连接器,再依次拆下驳船式浮体、半潜式浮体。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21.本发明采用混合式的结构,驳船式浮体和半潜式浮体组合运用,其中驳船式浮体的边缘位置不透水。而且驳船式浮体的承载能力强,靠泊方便,具备亲水娱乐功能,在泻湖环境中,其运动性能和结构载荷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22.变浮体主体中的驳船式浮体“t”型结构的界面能够加强抗弯矩能力,同时减少钢材用量。
23.首尾的半潜式构型在结构强度及力学性能方面,水面线小,吃水深度大,水动力性能好。与驳船式浮体结合使用,在水中能够保持重心稳定、浮力较大。
24.整体结构的垂直载荷及水平扭矩载荷显著减小,进一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利于各模块之间的连接器设计。
25.在保证平台整体外观不变,使用空间上的功能区划分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相比较于上下同型的构型设计,此混合型构型的自存工况排水量至少能降低了十分之一,实现轻量化设计,降低成本,经济性更高。且整体靠泊方便、亲水娱乐功能好,常规浪流海况下整体的运动性能和结构载荷较好。
26.海上风浪流环境复杂,为承受复杂的风浪流载荷,一般海上浮式平台都尽量设计为连续性结构。本发明的大型旅游浮式综合体,具备供大型豪华游轮、中型观光短海上旅游途游船及小型游艇停靠的港口功能。在设计过程中,保证上层浮体的结构连续性,在下层的半潜式模块之间的非连续处,提供通道,供船只进出。旅游平台内部的多连通域形成有利港口,供船舶停靠。
27.本发明可以满足在岸边、或者直接在海中进行多个网箱模块之间的快速对接与拆卸,且连接装置可重复使用,稳定性好,能承受较大的剪切、弯曲和扭转引起的应力和变形。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的浮体主体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的浮体主体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发明的浮体构型拆分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的浮体构型拼接成品结构示意图。
34.其中:2、半潜式浮体;3、驳船式浮体;
35.101、平台;
36.201、凹陷;202、贯通空间;
37.301、通道;302、停泊水域。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包括浮体主体,浮体主体为驳船式拼接结构
40.浮体主体包括位于两端的半潜式浮体2、连接于两端半潜式浮体2之间的驳船式浮体3。
41.驳船式浮体3自两端的半潜式浮体2处,向中心位置逐渐扩大外围轮廓;驳船式浮体3、半潜式浮体2之间一体连接,过渡位置形状采用单条直线或曲线。
42.驳船式浮体3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通道301,其中一条连接两端的半潜式浮体2,另一条的两端分别搭接在半潜式浮体2的两对边上。
43.每个半潜式浮体2均对应有位于浮体主体所圈范围内的停泊水域302。
44.半潜式浮体2的拼装成品顶面呈多处立方空间凹陷201;底面呈平面设置。
45.投入使用时,半潜式浮体2上的凹陷201位置低于水平面、没入水中;驳船式浮体3的顶面为高出水平面的平面。
46.半潜式浮体2的拼装成品中间位置预留有贯通空间202。
47.驳船式浮体3截面为“t”型。
48.驳船式浮体3的顶面上对应两半潜式浮体2的位置、对应两条通道301的交点位置均设有平台101。
49.本实施例的权利要求1的适用于大型水域的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结构的拼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0.安装阶段:准备预制的多个拼接板块,以两端的半潜式浮体2为基准,通过连接器进行搭接相连;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采用市售件,在此不做赘述;搭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工作地点在岸边或水域中;搭接完成浮体主体后,此时驳船式浮体3的顶面高于水面,半潜式浮体2的凹陷201位置低于水面,容纳船只从凹陷201位置进出浮体结构内部水域;
51.拆装阶段:先拆下连接器,再依次拆下驳船式浮体3、半潜式浮体2。
52.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下:
53.如图1和图2所示,浮体主体的设计均为流线型,便于在水中使用;遭遇台风时,能够通过增加重量从而增加吃水,减小受风面积,提高稳定性。
54.如图3和图4所示,为浮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整体结构为心形,在心形的一个内凹尖端、一个外凸尖端各设有一处半潜式浮体2。半潜式浮体2在水中时,其底部没在水中,其顶部露在水面之上,如图3中所示的凹陷201通道301用于容纳船只通过,从外界水域进入内部的水域,以便停泊。游客或船员从通道301或驳船式浮体3和通道301上登陆。
55.如图4所示,驳船式浮体3和通道301的横截面为“t”型,其顶部的尺寸大于底部尺寸,在保证平稳浮力的同时,能够减少耗材。
56.如图5所示,浮体主体可以设置成拆分结构,以便安装运输。
57.本发明尤其适用于海域中的旅游休闲领域,大型多连通域式浮体结构能够实现停泊、观光等功能,应用前景广。
58.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