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2022-06-25 04: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缆电线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电缆电线,一般指的是一种用于传输电力、通讯信息等介质的传输材料,其主要用于电力输送工程、信息通讯工程、电气设备以及机械设备等等各种领域,而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电缆电线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在利用电缆电线的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将不同位置的两端电缆电线进行相互连接,由于其具有经济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市面上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种类众多,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根据专利号:cn201922112045.9一种带有密封结构的柔性电缆连接装置,本发明通过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连接处套接有外螺纹管,外螺纹管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橡胶环,外螺纹管上设有由内螺纹环控制的顶环,通过转动内螺纹环便可使顶环朝向橡胶环的斜面运动,接触斜面进而使橡胶环的内侧壁压紧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完成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固定和密封操作,此种固定方式不仅不需要再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做较多的改造,且密封效果较好,实用性较强;但现有的技术方案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1、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容易出现因电缆折弯而导致损坏的情况;2、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不便于对电缆进行限位安装;3、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容易因电缆衔接处松散而导致两端电缆出现分离的情况;因此要对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容易出现因电缆折弯而导致损坏的情况,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不便于对电缆进行限位安装,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容易因电缆衔接处松散而导致两端电缆出现分离的情况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包括两侧开口的壳体和挤压块,所述壳体的两侧开口处均设置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远离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和挤压块,挤压块设置在所述套管远离第一弹簧的一侧,且挤压块的内侧连接有缓冲圈,并且套管的外侧连接有螺母,所述套管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螺母与套管之间进行螺纹连接。
5.优选的,所述挤压块为多个,多个挤压块沿套管的轴心线呈等夹角分布,且挤压块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通过第一弹簧与套管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在使用时,能够防止电缆因弯折而出现电缆损坏的现象。
6.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沿其中心线呈对称分布的多个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含转轴、对接条和限位块,转轴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转轴与对接条一端连接,对接条的
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块,且对接条与壳体的内壁表面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限位块上设有弧形槽,推动壳体两端的电缆,从而使得电缆在壳体的内部进行连接,通过限位块与第二弹簧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便于对电缆进行限位安装。
7.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为四个,两个为一组,一组上下对称设置在壳体内部前侧,另一组上下对称设置在壳体内部后侧。
8.优选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两个沿壳体轴线对称设置的螺纹孔,螺纹孔的内部连接有螺纹杆,且螺纹杆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块,通过转动槽的作用,从而使得螺纹杆与固定块进行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靠近螺纹杆的一侧开设有转动槽,且螺纹杆通过转动槽与固定块进行活动连接,利用对称设置的固定块对电缆进行挤压,使得电缆连接装置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两端电缆的衔接处因松散而导致电缆接头分离的情况出现。
10.优选的,所述挤压块为扇段形。
11.一种电缆电线连接方法,采用上述电缆电线连接装置,步骤如下:操作人员推动位于壳体两端的电缆,电缆依次经过缓冲圈、套管、第一弹簧和壳体开口进入壳体内进行连接,转动螺母,螺母从套管向挤压块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挤压块对电缆进行挤压,电缆在伸入过程中对限位块进行挤压,通过第二弹簧的弹力从而使得限位块与电缆进行紧密对接进行限位;转动螺纹杆,带动固定块对两端电缆的衔接处进行挤压,利用对称设置的固定块,从而能够防止电缆连接装置出现两端电缆的衔接处因松散而导致电缆衔接处分离的情况出现。
12.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1、该防止接头折弯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推动电缆,将壳体两端的电缆穿过缓冲圈,从而使得电缆在壳体的内部进行对接,转动螺母从而使得挤压块对电缆进行挤压,将第一弹簧连接在套管与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弹簧与套管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在使用时,能够防止电缆因弯折而出现电缆损坏的现象。
13.2、该防止接头折弯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推动壳体两端的电缆,从而使得电缆在壳体的内部进行连接,利用电缆对限位块进行挤压,通过第二弹簧的弹力从而使得限位块与电缆进行紧密对接,从而便于将电缆电线进行限位,再转动螺母,从而使得挤压块与电缆进行对接,利用缓冲圈从而能够防止挤压块对电缆外表造成损坏,通过限位块与第二弹簧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便于对电缆进行限位安装。
14.3、该防止接头折弯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通过转动槽的作用,从而使得螺纹杆与固定块进行活动连接,转动螺纹杆,从而带动固定块对两端电缆的衔接处进行挤压,利用对称设置的固定块,从而能够防止电缆连接装置出现两端电缆的衔接处因松散而导致电缆衔接处分离的情况出现。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防止接头折弯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通过第一弹簧与套管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能够防止电缆因弯折而出现电缆损坏的现象,通过限位块与第二弹簧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便于对电缆进行限位安装,利用对称设置的固定块,电缆连接装置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两端电缆的衔接处因松散而导致电缆接头分离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主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左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挤压块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限位块右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第一弹簧;3、套管;4、挤压块;5、缓冲圈;6、螺母;7、螺纹孔;8、转轴;9、对接条;10、限位块;11、第二弹簧;12、螺纹杆;13、固定块;14、转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包括:两侧开口的壳体1,壳体1的两侧开口处均设置有第一弹簧2,且第一弹簧2远离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套管3和挤压块4,挤压块4设置在套管3远离第一弹簧2的一侧,且挤压块4的内侧连接有缓冲圈5,并且套管3的外侧连接有螺母6,套管3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且螺母6与套管3之间进行螺纹连接,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7。
19.挤压块4为多个,多个挤压块4沿套管3的轴心线呈等夹角分布,且挤压块4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20.挤压块4为扇段形,挤压块4的内弧面与缓冲圈5外圈连接。
21.推动电缆,将壳体1两端的电缆穿过缓冲圈5,从而使得电缆在壳体1的内部进行对接,转动螺母6,螺母6从套管3向挤压块4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挤压块4对电缆进行挤压,第一弹簧2连接在套管3与壳体1之间,通过第一弹簧2与套管3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在使用时,能够防止电缆因弯折而出现电缆损坏的现象。
22.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沿其中心线呈对称分布的四个限位装置,两个为一组,一组上下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部前侧,另一组上下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部后侧;限位装置包含转轴8、对接条9和限位块10,转轴8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转轴8与对接条9一端连接,对接条9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块10,且对接条9与壳体1的内壁表面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11,限位块10上设有弧形槽。
23.推动壳体1两端的电缆,从而使得电缆在壳体1的内部进行连接,利用电缆对限位块10进行挤压,通过第二弹簧11的弹力从而使得限位块10与电缆进行紧密对接,从而便于将电缆电线进行限位,再转动螺母6,从而使得挤压块4与电缆进行对接,利用缓冲圈5从而能够防止挤压块4对电缆外表造成损坏,通过限位块10与第二弹簧11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电缆电线连接装置便于对电缆进行限位安装。
24.壳体1为两侧开口的筒状结构,壳体1上开设有两个沿壳体轴线对称设置的螺纹孔7,螺纹孔7的内部连接有螺纹杆12,且螺纹杆1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的靠近螺纹杆12的一侧开设有转动槽14,且螺纹杆12通过转动槽14与固定块13进行活动连接。
25.通过转动槽14的作用,从而使得螺纹杆12与固定块13进行活动连接,转动螺纹杆
12,从而带动固定块13对两端电缆的衔接处进行挤压,利用对称设置的固定块13,从而能够防止电缆连接装置出现两端电缆的衔接处因松散而导致电缆衔接处分离的情况出现。
26.一种电缆电线连接方法,采用上述电缆电线连接装置,步骤如下:在使用该防止接头折弯的电缆电线连接装置时,推动壳体1两端的电缆,使得电缆穿过缓冲圈5对限位块10进行挤压,同时通过第二弹簧11的弹力,从而便于将电缆进行限位,再转动螺母6,通过螺母6对挤压块4进行挤压,从而使得挤压块4与电缆进行对接,利用缓冲圈5从而能够防止挤压块4对电缆外表造成损坏,然后转动螺纹杆12,由于螺纹杆12与固定块13进行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对称设置的固定块13对电缆进行挤压,从而能够防止两端电缆的衔接处因松散而导致电缆接头分离的情况出现,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