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把持用具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22:36: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带把持用具。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带把持用具。根据该带把持用具,能够把持强化纤维带,所述强化纤维带是由柔软的树脂包覆载荷支承部件的表面而成的。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1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把持用具在强化纤维带的厚度方向上施加压缩力时,在各向异性较大的强化纤维带中,包覆材料在宽度方向上大幅度地发生变形。因此,作用于载荷支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力增大,载荷支承部件可能会在强化纤维带的长度方向上破裂。
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带把持用具,其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在带的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并且能够牢固地把持带。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的带把持用具具备:第1按压部件,其具有凹状的槽,该凹状的槽由第1压缩面、第1侧壁面和第2侧壁面形成,相对于带,所述第1压缩面位于所述带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1侧壁面位于所述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2侧壁面位于所述带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带由载荷支承部件和包覆材料构成,且具有扁平形状的截面,所述载荷支承部件负担长度方向上的载荷且含有强化纤维,所述包覆材料覆盖所述载荷支承部件的表面;以及第2按压部件,其具有第2压缩面,该第2压缩面位于所述带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与所述第1压缩面夹着所述带而对所述带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所述第1压缩面和所述第2压缩面具有比位于所述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所述载荷支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间距离大的宽度,当所述带在被所述第1压缩面与所述第2压缩面夹着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上受到压缩力时,所述第1侧壁面和所述第2侧壁面在所述带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包覆材料接触,从所述带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的力作用于所述带。
11.本发明的带把持用具具备:第1按压部件,其具有第1压缩面,该第1压缩面相对于带位于所述带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带由载荷支承部件和包覆材料构成,且具有扁平形状的截面,所述载荷支承部件负担长度方向上的载荷且含有强化纤维,所述包覆材料覆盖所述载荷支承部件的表面;以及第2按压部件,其具有第2压缩面,该第2压缩面位于所述带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与所述第1压缩面夹着所述带而对所述带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所述第1压缩面和所述第2压缩面中的至少一方使朝向所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
分力作用于所述带。
12.发明效果
13.根据这些发明,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在带的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并且能够牢固地把持带。
附图说明
14.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电梯的结构图。
15.图2是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带的端部的立体图。
16.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
17.图4是图2的a-a线处的截面中的载荷支承部件的放大图。
18.图5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主视图。
19.图6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右侧视图。
20.图7是图6的b-b线处的剖视图。
21.图8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
22.图9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23.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24.图1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带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25.图1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带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26.图13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27.图14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28.图15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5变形例的剖视图。
29.图16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6变形例的主视图。
30.图17是图16的d-d线处的剖视图。
31.图18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剖视图。
32.图19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33.图20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34.图21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35.图22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36.图23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37.图24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38.图25是实施方式3的带把持用具的剖视图。
39.图26是实施方式3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40.图27是实施方式4的带把持用具的剖视图。
41.图28是实施方式4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简化或省略该部分的重复说明。
43.实施方式1
44.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电梯的结构图。
45.在图1的电梯中,井道1贯穿建筑物的各楼层。机房2设置于井道1的正上方。曳引机3设置于机房2。偏导轮4设置于机房2。
46.未图示的一对轿厢导轨设置于井道1的内部。未图示的一对对重导轨设置于井道1的内部。
47.曳引机3设置于机房2的内部。曳引机3具备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绳轮6以及未图示的制动器。
48.电机被设置成旋转自如。驱动绳轮6安装于电机的旋转轴。制动器被设置成能够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
49.偏导轮4设置于机房2的内部。偏导轮4被设置成旋转自如。
50.多根带7绕挂于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另外,在图1中,仅示出一根带7。
51.轿厢8和对重9设置于井道1的内部。轿厢8和对重9通过1:1绕绳方式由带7吊挂。
52.轿厢8在井道1的内部由一对轿厢导轨沿铅直方向进行引导。轿厢8具备轿厢架10和轿厢室11。轿厢架10使用在图1中未图示的连结部件13、带把持用具12、以及在图1中未图示的销14而与带7的一侧连接。轿厢室11被支承于轿厢架10。
53.对重9在井道1的内部由一对对重导轨沿铅直方向进行引导。对重9使用在图1中未图示的连结部件13、带把持用具12、以及在图1中未图示的销14而与带7的另一侧连接。
54.控制装置5设置于机房2的内部。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来控制轿厢8的运行。例如,控制装置5通过使驱动绳轮6旋转而使轿厢8和对重9进行升降。
55.图2是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带的端部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
56.图2的x轴方向是带7的宽度方向。图2的y轴方向是带7的厚度方向。图2的z轴方向是带7的长度方向。以后也使用相同的标号。
57.如图2所示,带7是矩形的扁平带。在带7中,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在图2中未图示的轿厢8和对重9的重量产生的载荷沿z轴方向作用于带7。带7在通过在图2中未示出的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时,向绕x轴的方向弯曲。
58.如图3所示,带7由载荷支承部件71和包覆材料72构成。
59.载荷支承部件71负担带7的长度方向上的载荷。对于载荷支承部件71的形状和数量没有限定。包覆材料72覆盖载荷支承部件71的整周。包覆材料72保护载荷支承部件71不会受到热、湿度等来自外部的环境负荷、以及由于与驱动绳轮6、偏导轮4等的接触而产生的物理负荷。包覆材料72也起到稳定地提供带7所需的牵引力的作用。
60.带7具有带下表面7a、带上表面7d、带侧面7b以及带侧面7c。在图3的截面中,带下表面7a和带上表面7d是具有矩形的长边的一侧的面。在图3中的截面,带侧面7b和带侧面7c是具有矩形的短边的一侧的面。
61.带7为上下对称的形状。因此,在带7中没有上下之别。为了便于说明,带下表面7a被设为-y轴侧的面。带上表面7d被设为 y侧的面。带侧面7b被设为-x轴侧的面。带侧面7c被设为 x轴侧的面。
62.图4是图2的a-a线处的截面中的载荷支承部件的放大图。
63.如图4所示,载荷支承部件71由许多高强度纤维73和浸渍树脂74构成。
64.许多高强度纤维73沿着带7的长度方向而配置。许多高强度纤维73是轻量且高强度的连续的强化纤维。浸渍树脂74将高强度纤维73彼此结合起来。
65.图5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主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右侧视图。图7是图6的b-b线处的剖视图。图8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
66.如图5所示,带把持用具12通过销14与连结部件13结合。如图5至图8所示,带把持用具12由壳体20、第1楔25和第2楔26构成。
67.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20由第1承受部件21、第2承受部件22、第1横部件23和第2横部件24构成。
68.第1承受部件21与第2承受部件22彼此相对。第1横部件23与第2横部件24彼此相对。第1承受部件21、第2承受部件22、第1横部件23和第2横部件24形成在带7的长度方向上贯通的孔。
69.第1横部件23具有销孔23a。销孔23a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贯通。第2横部件24具有销孔24a。销孔24a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贯通。连结部件13具有销孔13a。销孔13a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贯通。
70.销14贯通第1横部件23的销孔23a、连结部件13的销孔13a、第2横部件24的销孔24a。其结果是,将带把持用具12与连结部件13结合。另外,图6中,销14的两端为螺栓形状。例如,销14是铰配螺栓(reamer bolt)。例如,销14是肩部螺栓。
71.如图7所示,第1楔25和第2楔26在带7插入于壳体20的贯通孔的状态下被插入于壳体20的贯通孔。第1楔25作为第1按压部件被支承于第1承受部件21。第2楔26作为第2按压部件被支承于第2承受部件22。第1楔25和第2楔26与带7接触。第1楔25和第2楔26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施加压缩力。
72.如图8所示,第1楔25具有第1压缩面25a、第1侧面25b、第2侧面25c以及第1承受面25d。第1楔25由第1压缩面25a、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形成凹状的槽。第1楔25的槽的宽度与带7的宽度为相同程度。第1楔25的槽的深度为带7的厚度以上。
73.第1压缩面25a是与带下表面7a接触的面。第1侧面25b是面向带侧面7b的面。第2侧面25c是面向带侧面7c的面。至少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下,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与带7的包覆材料72相接,从而对包覆材料72施加带7的宽度中央方向的压缩力。第1承受面25d是第1压缩面25a的相对面。
74.如图7所示,第1承受面25d向与第1压缩面25a之间的距离朝向带7的张力方向( z轴方向)而变小的方向倾斜。第1楔25通过以第1承受面25d与壳体20的第1承受部件21相接而被支承。在第1承受部件21中,与第1承受面25d相接的面与第1承受面25d平行。
75.如图8所示,第2楔26为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具备凸状的突起的形状。第2楔26的突起能够插入第1楔25的槽中。第2楔26的突起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比载荷支承部件71大的宽度。
76.第2楔26具有第2压缩面26a和第2承受面26d。第2压缩面26a是与带上表面7d接触的面。第2压缩面26a位于突起的末端。第2承受面26d是第2压缩面26a的相对面。
77.如图7所示,第2承受面26d向与第2压缩面26a之间的距离朝向带7的张力方向( z轴方向)而变小的方向倾斜。第2楔26通过以第2承受面26d与壳体20的第2承受部件22相接而被支承。在第2承受部件22中,与第2承受面26d相接的面与第2承受面26d平行。
78.在带7的长度方向上,带7与第1压缩面25a的摩擦系数、带7与第2压缩面26a的摩擦系数比第1承受面25d与第1承受部件21的摩擦系数、第2承受面26d与第2承受部件22的摩擦系数大。
79.根据在以上内容中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1,带7通过在插入于第1楔25的槽中的状态下被第1楔25的第1压缩面25a与第2楔26的第2压缩面26a夹着而受到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带7在长度方向上利用与第1楔25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与第2楔26之间的摩擦力而被把持。
80.带7由于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而在泊松比的影响下欲在宽度方向上扩展。这时,带7与第1楔25的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接触。通过该接触,带7从第1楔25的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受到宽度方向上的反力。即,通过该接触,使得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的力作用于带7。其结果是,包覆材料72的扩展被第1楔25的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抑制。因此,能够减少作用于载荷支承部件71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并且能够牢固地把持带7。在此,载荷支承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破裂是指在载荷支承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产生龟裂而局部地在宽度方向上分开。
81.此外,在带7的长度方向上,带7与第1压缩面25a的摩擦系数、带7与第2压缩面26a的摩擦系数比第1楔25与第1承受面25d的摩擦系数、第2楔26与第2承受面26d的摩擦系数大。因此,在带7受到张力时,带7、第1楔25和第2楔26在第1楔25和第2楔26楔入的方向上成为一体地在壳体20的内部移动。这时,在带7与第1楔25之间、带7与第2楔26之间不产生滑动。其结果是,能够不损伤带7的表面的包覆材料72地把持带7。此外,通过楔机构使得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增大。因此,即使较大的张力作用于带7,也能够抑制带7脱落的情况。
82.另外,只要是在带7受到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时,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与带7接触即可,在带7受到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之前,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也可以不与带7接触。与此相对,如果在受到压缩力之前的带7被插入第1楔25的槽中的阶段,带7与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接触,则与带7不与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接触的情况相比,会更大地作用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的力,从而能够抑制带7受到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时的包覆材料72在带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83.此外,如果在将带7插入第1楔25的槽中的阶段实施热处理,将带7冷却到比第1楔25更冷、或者将第1楔25加热到比带7更热,则即使第1楔25的槽的宽度比带7的宽度小,也能够容易将带7插入第1楔25的槽中。如果实施这样的热处理,则能够在将带7插入第1楔25的槽中的阶段消除带7与第1侧面25b的间隙、以及带7与第2侧面25c的间隙。此外,在将带7插入第1楔25的槽中的阶段,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作用有压缩力,从而抑制包覆材料72的扩展,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另外,带把持用具12也可以具有冷却功能或加热功能。例如,也可以在第1楔25安装冷却管或加热器。
84.此外,第2楔26的突起的高度只要被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即可,在该范围内,能够利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夹着带7,施加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从而把持带7。只要将第2楔26的突起的高度设定成,即使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带7,第1楔25和第2楔26在带7
的厚度方向上也不接触,则来自第1楔25和第2楔26的压缩力就会全部作用于带7。具体而言,只要将第2楔26的高度设定为从第1楔25的槽的深度减去带7的厚度后再加上带7的压缩时的变形量而得到的值以上的高度,则来自第1楔25和第2楔26的压缩力就会全部作用于带7。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带7从带把持用具12脱落的情况。
85.另外,关于第1压缩面25a、第1侧面25b、第2侧面25c及第2压缩面26a的表面形状和表面性状没有限定。
86.此外,在图8中,第1楔25的槽的宽度为带7的宽度以下,第2楔26的突起的宽度等于第1楔25的槽的宽度,如果利用第1楔25的槽和第2楔26的突起无间隙地覆盖带7的全部4个面7a~7d,则在带7产生的应力成为接近静水压状态的状态。于是,在带7,通过该接触,包括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的方向在内的全部方向上的压力接近均等。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此外,即使厚度方向上的过度的压缩力作用于带7,也能够不使带7在厚度方向上大幅度变形地把持带7。
87.为了抑制带7在长度方向上的破裂,优选第1楔25的槽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隙δ为零以下。在难以使间隙δ为零以下的情况下,优选至少式(1)成立,如果可能的话,式(2)成立。
88.[式1]
[0089][0090]
[式2]
[0091][0092]
在此,t1、ν1、e1分别为载荷支承部件71的厚度、泊松比、x方向以及y方向的弹性模量。t2、ν2分别为包覆材料72的总厚度、泊松比。w是载荷支承部件7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σc是在载荷支承部件71开始产生长度方向上的破裂的x方向应力。
[0093]
例如,通过实验确认到:如果针对载荷支承部件71的厚度t1与周围的包覆材料72的厚度t2/2为相同程度、σc/e1约为1/100、载荷支承部件71与包覆材料72的泊松比ν约为0.3的带7应用图8的带把持用具12,该图8的带把持用具12的第1楔25的槽的宽度为带7的宽度尺寸的中央值、尺寸公差为载荷支承部件71的宽度尺寸的约
±
0.5%以下,则载荷支承部件71不会在长度方向上破裂,能够把持带7直到带7由于张力而断裂为止。
[0094]
此外,对于壳体20与第1楔25的接触面、壳体20与第2楔26的接触面的形状和表面性状没有限定。例如,为了降低壳体20与第1楔25之间的摩擦系数、壳体20与第2楔26之间的摩擦系数,也可以在它们的接触面涂敷润滑剂、或者粘贴低摩擦材料。特别是,如果在从第1楔25和第2楔26受到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的反力的第1承受部件21和第2承受部件22的面上涂敷润滑剂,则能够抑制第1楔25、第2楔26、壳体20的咬粘。
[0095]
此外,对于壳体20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尺寸,只要能够在壳体20内插入以及支承第1楔25和第2楔26,则没有限定。如果壳体20的内尺寸是与第1楔25和第2楔26的宽度尺寸相同或者稍大的尺寸,则能够在壳体20内降低第1楔25和第2楔26的位置偏移、倾斜。在该情况下,通过降低作用于带7的偏载荷和扭转负荷,能够在长度方向上作用均等的载荷的状态下把持带7。
[0096]
此外,壳体20也可以是1个部件。在壳体20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分解壳体20,能够容易地装卸带7、第1楔25和第2楔26。
[0097]
此外,壳体20与连结部件13的结合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如果利用销将壳体20与连结部件13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结合,则绕x轴的旋转变得自由。因此,能够降低在将带7安装于带把持用具12时等可能产生的、作用于带7的绕x轴的负荷。
[0098]
此外,对于第1楔25、第2楔26和壳体20的材质,只要能够抑制带7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并能够把持带7,就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碳钢、高张力钢、轧制钢、不锈钢、结构用合金钢等铁系材料、以及以它们作为母材的镀覆钢、或者铝、镁、钛、黄铜、铜等材料及合金材料来形成第1楔25、第2楔26和壳体20。
[0099]
此外,向带7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的方法没有限定。在使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作用于带7时,由于蠕变、应力松弛等,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可能随时间而降低。在此,蠕变是带7的厚度由于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而随时间减少的现象。应力松弛是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随时间降低的现象。作为向带7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的方法,如果使用楔机构,则与带7的厚度、弹性模量的变化对应地,第1楔25和第2楔26在壳体20内移动。因此,能够针对带7维持恒定的把持力。
[0100]
接下来,使用图9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0101]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0102]
图9是图6的c-c剖视图。在图9中,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具有与带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凹凸。
[0103]
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受到压缩力之前的状态下,带上表面7d和带下表面7a是平坦的。带7具有矩形的截面。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受到压缩力后的状态下,包覆材料72沿着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发生变形。
[0104]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中,不仅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第1压缩面25a以及第2压缩面26a也抑制包覆材料72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因此,与第1压缩面25a以及第2压缩面26a平坦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05]
接下来,使用图10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0106]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0107]
图10是图6的c-c剖视图。在图10中,第1压缩面25a与第2压缩面26a之间的距离从带7的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带7的宽度方向端而变小。
[0108]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2变形例中,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的法线方向不与带7的厚度方向平行,而是具有朝向带7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分量。因此,在将带7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时,不仅从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而且从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也对包覆材料72作用有朝向带7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力。其结果是,与第1压缩面25a以及第2压缩面26a平坦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09]
另外,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或第2变形例中,也可以使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中的任意一方的面平坦。
[0110]
此外,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或第2变形例中,也可以在第1楔25以及第2楔26的与带7接触的表面设置与带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凹凸。在该情况下,在带7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带7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由此能够使带7不易从带把持用具12脱落。此外,在第1楔25
和第2楔26中,也可以通过利用与母材不同的高摩擦材质构成与带7相对的表面,来增大与带7之间的摩擦系数。例如,第1楔25和第2楔26的表面也可以是比带7硬质的橡胶等树脂。
[0111]
此外,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或第2变形例中,对于带7的包覆材料72的形状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使包覆材料72平坦。例如,在图9、图10中,也可以使包覆材料72成为沿第1楔25和第2楔26的形状。例如,如果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设置较大的凹凸,并使包覆材料72的形状形成为与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的凹凸啮合,则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包覆材料72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12]
接下来,使用图11对带7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0113]
图1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带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0114]
图11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图11中,多个载荷支承部件71形成为矩形。距离w是位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载荷支承部件7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间距离。
[0115]
接下来,使用图12对带7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0116]
图1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带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0117]
图12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图12中,多个载荷支承部件71形成为圆形。距离w是位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载荷支承部件7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间距离。
[0118]
另外,虽然在图11和图12中未图示,优选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比载荷支承部件71大的宽度。例如,优选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具有距离w以上的宽度。特别是,如果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内包全部的载荷支承部件71,则作用于载荷支承部件71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的边界处不会变得不连续。因此,能够使作用于载荷支承部件71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均等。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19]
接下来,使用图13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0120]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0121]
在图13中,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比载荷支承部件71大的宽度。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并未内包全部的载荷支承部件71。具体而言,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具有较小的槽。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22]
接下来,使用图14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
[0123]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0124]
在图14中,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比载荷支承部件71大的宽度。虽然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具有较小的槽,但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内包全部的载荷支承部件71。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图8所示的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不具有较小的槽的压缩面相同的效果。
[0125]
接下来,使用图15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5变形例进行说明。
[0126]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5变形例的剖视图。
[0127]
图15是图6中的b-b线处的剖视图。图15的带把持用具12具备凹板30来代替第1楔25。凹板30不为楔形。
[0128]
凹板30具有第1压缩面30a、第1侧面、第2侧面和第1承受面30d。第1压缩面30a、第1
侧面、第2侧面、第1承受面30d分别相当于图7中的第1楔25的第1压缩面25a、第1侧面25b、第2侧面25c、第1承受面25d。
[0129]
在图15中,凹板30的第1承受面30d与第1压缩面30a平行。在第1承受部件21中,与第1承受面30d相接的面与第1承受面30d平行。
[0130]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5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包覆材料72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因此,即使带7受到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也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31]
此外,带7、凹板30、第2楔26成为一体地在壳体20内移动。因此,在带7与第1楔25之间、带7与凹板30之间不产生滑动。其结果是,能够不损伤带7的表面的包覆材料72地把持带7。
[0132]
此外,凹板30不具有倾斜。因此,与图7的第1楔25相比,能够降低凹板30的加工成本。
[0133]
另外,也可以将楔形的第1楔25与代替第2楔26的第2压缩面26a和第2承受面26d平行的部件进行组合。
[0134]
此外,在图8至图10、图13至图15中,在载荷支承部件71的位置处,如果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投影于zx平面的投影图相等,则带7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的剪切不作用于载荷支承部件71。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由于剪切力而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35]
接下来,使用图16和图17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6变形例进行说明。
[0136]
图16是实施方式1的带把持用具的第6变形例的主视图。图17是图16的d-d线处的剖视图。
[0137]
带把持用具12由凹板30、凸板31和紧固螺栓32构成。带把持用具12不具备壳体。
[0138]
凹板30具有第1压缩面30a、第1侧面、第2侧面、螺栓孔、第1承受面30d和销孔30f。
[0139]
第1压缩面30a、第1侧面、第2侧面分别相当于图7中的第1楔25的第1压缩面25a、第1侧面25b、第2侧面25c。第1承受面30d是第1压缩面30a的相对面。第1承受面30d与第1压缩面30a平行。螺栓孔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凹板30。销孔30f供销14穿过,该销14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凹板30在凹板30的第1承受面30d与第1压缩面30a平行这一点、以及具有螺栓孔和销孔30f这一点上与图6的第1楔25不同。
[0140]
凸板31具有第2压缩面31a、第2承受面31b、内螺纹孔和销孔。
[0141]
第2压缩面31a相当于图7中的第2楔26的第2压缩面26a。第2承受面31b是第2压缩面31a的相对面。第2承受面31b与第2压缩面31a平行。内螺纹孔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贯通。销孔在带厚度方向上贯通。凸板31在第2承受面31b与第2压缩面31a平行这一点、以及具有内螺纹孔及销孔这一点上与图6的第2楔26不同。
[0142]
连结部件13具有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销孔13a。
[0143]
通过将销14插入销孔13a、凹板30的销孔和凸板31的销孔,凹板30和凸板31与连结部件13结合。在带7插入于凹板30的槽中时,将紧固螺栓在穿过凹板30的螺栓孔和凸板31的内螺纹孔的状态下紧固,由此凹板30和凸板31对带7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
[0144]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6变形例中,带把持用具12不需要壳体20。因此,不仅能够减轻带把持用具12,而且能够降低带把持用具12的加工成本。
[0145]
实施方式2
[0146]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剖视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0147]
图18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在图18中,未图示壳体20。
[0148]
在实施方式2的第1楔25中,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0149]
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12由壳体20、第1楔25、第2楔26、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构成。
[0150]
第1侧壁27具有第1侧壁面27a和螺栓孔27b。
[0151]
第1侧壁面27a面向带7的带侧面7b(在图18中未图示)。螺栓孔27b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第1侧壁27。
[0152]
第2侧壁28具有第2侧壁面28a和螺栓孔28b。
[0153]
第2侧壁面28a面向带7的带侧面7c。螺栓孔28b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第2侧壁28。
[0154]
第1侧壁面27a和第2侧壁面28a分别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第1侧面25b和第2侧面25c。凹状的槽由第1压缩面25a、第1侧壁面27a和第2侧壁面28a形成。第1侧壁面27a和第2侧壁面28a至少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受到压缩力的状态下与带7的包覆材料72相接。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使用螺栓孔27b和螺栓孔28b而分别通过固定螺栓15固定于第1楔25。固定螺栓15不与第2楔26接触。
[0155]
根据在以上内容中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2,在将带7在厚度方向上进行了压缩时,作用有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力,作为抑制带7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的面,第1侧壁面27a及第2侧壁面28a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因此,能够利用固定螺栓15与螺栓孔27b的间隙、固定螺栓15与螺栓孔28b的间隙,对作为凹状的槽的宽度的第1侧壁面27a与第2侧壁面28a之间的距离进行微调。在该情况下,即使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有偏差,也能够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之前的状态下,通过调整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固定位置,使带7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接触。通过第1侧壁面27a及第2侧壁面28a与包覆材料的接触而使得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力作用于带7,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56]
此外,通过调整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固定位置,能够在将带7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之前的状态下对带7施加带宽度方向(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向)上的压缩力。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包覆材料72的扩展。
[0157]
另外,也可以将螺栓孔27b和螺栓孔28b设为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孔。在该情况下,即使大幅度地变更带7的宽度尺寸,也能够利用相同的带把持用具12来应对。
[0158]
此外,通过将形成凹状的槽的部件设为不同的部件,每1个部件的形状变得简单。因此,能够降低各部件的加工成本。
[0159]
另外,对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材质没有限定。
[0160]
此外,也可以是,形成槽的第1侧壁面27a和第2侧壁面28a中的仅任意一方的侧壁面为不同的部件。
[0161]
此外,只要在对带7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来把持带7时,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在带7的宽度的扩展方向上不移动,则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固定方法没有限定。例
如,也可以使用销来代替固定螺栓15。
[0162]
接下来,使用图19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0163]
图19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0164]
图19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在图19中,未图示壳体20。如图19所示,第1楔25具有第1侧壁支承部25e和第2侧壁支承部25f。
[0165]
第1侧壁支承部25e与作为第1侧壁面27a的相对面的第1侧壁承受面27c接触,从而抑制第1侧壁27向-x方向移动的情况。第2侧壁支承部25f与作为第2侧壁面28a的相对面的第2侧壁承受面28c接触,从而抑制第2侧壁28向 x方向移动的情况。
[0166]
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利用摩擦力来进行保持,该摩擦力是由于来自带7的x轴方向上的载荷而产生的。
[0167]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中,通过变更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能够调整供带7插入的槽的宽度。此外,能够省去利用螺栓等固定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作业。
[0168]
接下来,使用图20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0169]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0170]
图20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在图20中,未图示壳体20。如图20所示,第1楔25具有第1侧壁支承部25e和第2侧壁支承部25f。第1侧壁支承部25e不与第1侧壁27接触。第2侧壁支承部25f不与第2侧壁28接触。
[0171]
第1侧壁支承部25e具有内螺纹孔25g。内螺纹孔25g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固定螺栓16穿过内螺纹孔25g。固定螺栓16的末端与第1侧壁承受面27c接触。
[0172]
第2侧壁支承部25f具有内螺纹孔25g。内螺纹孔25g在带7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固定螺栓16穿过内螺纹孔25g。固定螺栓16的末端与第2侧壁承受面28c接触。
[0173]
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未固定于第1楔25,而是利用摩擦力进行保持,该摩擦力是由于来自带7的x轴方向上的载荷而产生的。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进行了压缩时,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所作用的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力经由固定螺栓15而由第1侧壁支承部25e和第2侧壁支承部25f承受。
[0174]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2变形例中,能够利用固定螺栓16容易地调整供带7插入的槽的宽度。此外,在将带7插入槽中之后,通过转动固定螺栓16,能够对包覆材料72施加带宽度方向(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向)上的压缩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75]
接下来,使用图21和图22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0176]
图21和图22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0177]
图21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图22是图21的e-e线处的剖视图。在图21和图22中,未图示壳体20。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第1楔25中,第1侧壁承受面27c向与第1侧壁面27a之间的距离朝向带7的张力方向( z轴方向)而变小的方向倾斜。在第1侧壁支承部25e中,面向第1侧壁27的第1侧壁承受面27c的面与第1侧壁承受面27c平行。在第2楔26中,第2侧壁承受面28c向与第2侧壁面28a之间的距离朝向带7的张力方向( z轴方向)而变小的方向倾斜。在第2侧壁支承部25f中,面向第2侧壁28的第2侧壁承受面28c的面与第2侧壁承受面28c平行。
[0178]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3变形例中,通过使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位置在z轴方向上移动,能够调整第1侧壁面27a与第2侧壁面28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应对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偏差、带7的尺寸变更等。
[0179]
接下来,使用图23和图24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
[0180]
图23和图24是实施方式2的带把持用具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0181]
图23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图24是图23的f-f线处的剖视图。
[0182]
在图23和图24中,第1侧壁承受面27c和第2侧壁承受面28c不是与第1楔25相接,而是与壳体20的第1横部件23和第2横部件24相接。在第1横部件23中,与第1侧壁承受面27c接触的部位与第1侧壁承受面27c平行。第1侧壁面27a与带7的摩擦系数比第1侧壁承受面27c与壳体20的摩擦系数大。在第2横部件24中,与第2侧壁承受面28c接触的部位与第2侧壁承受面28c平行。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未从第1楔25和第2楔26受到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力。
[0183]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4变形例中,在带7受到长度方向上的载荷时,带7、第1侧壁27、第2侧壁28成为一体地在壳体20内移动。作用于带7的张力越增大,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作用于带7的带7的宽度中央方向的力越增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84]
另外,对于第1侧壁承受面27c的斜率没有限定。在此,只要使第1侧壁承受面27c的斜率成为第1楔25的第1承受面25d的斜率以上的斜率,就能够抑制第1侧壁27在宽度方向上过度地压缩带7的情况。
[0185]
此外,对于第2侧壁承受面28c的斜率没有限定。在此,只要使第2侧壁承受面28c的斜率成为第2楔26的第2承受面26d的斜率以上的斜率,就能够抑制第2侧壁28在宽度方向上过度地压缩带7的情况。
[0186]
实施方式3
[0187]
图25是实施方式3的带把持用具的剖视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0188]
图25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在图25中,未图示壳体20。
[0189]
如图25所示,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具有矩形截面。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厚度与带7为相同程度。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与带7一并从第1楔25和第2楔26受到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通过被夹在第1楔25与第2楔26之间而被固定。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在带7的y轴方向上的弹性模量为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以下。
[0190]
根据在以上内容中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3,带7当在厚度方向上被进行了压缩时,从第1侧壁面27a和第2侧壁面28a受到宽度中央方向(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向)的反力。因此,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91]
此外,在将带7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之前的状态下,即使在带7与第1侧壁27之间、带7与第2侧壁28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通过带7的厚度的压缩力,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也在泊松比的影响下使带7在宽度方向上扩展。因此,带7在被压缩的过程中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很早地接触。其结果是,在包覆材料72中作用有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力,能够抑制带7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
[0192]
此外,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在对带7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之前未由第1楔25
和第2楔26固定。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第1侧壁面27a与第2侧壁面28a之间的距离。
[0193]
此外,第1楔25和第2楔26为不具有槽及突起的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降低第1楔25和第2楔26的加工成本。
[0194]
另外,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从带7受到宽度方向上的力。因此,优选在第1侧壁27与第1楔25的接触面、第2侧壁28与第2楔26的接触面,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摩擦系数较大。例如,如图9所示,可以在该接触面设置凹凸,以增大摩擦系数。例如,也可以在第1侧壁27与第1楔25的接触面涂敷粘接剂,将第1侧壁27与第1楔25结合。例如,也可以在第2侧壁28与第2楔26的接触面涂敷粘接剂,将第2侧壁28与第2楔26结合。
[0195]
此外,只要能够把持带7,且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能够通过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固定于第1楔25和第2楔26,则对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厚度没有限定。通过变更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厚度,能够调整作用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压缩力。例如,如果使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厚度比带7的厚度大,则能够使作用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增大。
[0196]
此外,在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中,对于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没有限定。通过变更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弹性模量,能够调整作用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压缩力的大小。例如,如果增大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弹性模量,则能够使作用于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增大。
[0197]
在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中,在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为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以上的情况下,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成为对于厚度方向上的载荷的止动件,由此,难以牢固地把持带7。因此,在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中,优选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比带7的y轴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小。
[0198]
在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中,在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远远小于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的情况下,在包覆材料72中,也有时无法抑制带宽度方向上的扩展,无法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199]
关于具有与带7相同尺寸的厚度的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只要将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弹性模量设定在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的0.1倍至1倍的范围内即可。在该情况下,通过实验确认了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这一点。
[0200]
对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材质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碳钢、高张力钢、轧制钢、不锈钢、结构用合金钢等铁系材料、以及以它们作为母材的镀覆钢、或者铝、镁、钛、黄铜、铜等材料及合金材料来形成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例如,也可以由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苯乙烯系、氨基甲酸乙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热塑性弹性体、氯丁二烯橡胶、丙烯酸橡胶等热固性弹性体(橡胶)等树脂材料形成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例如,也可以由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
[0201]
接下来,使用图26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0202]
图26是实施方式3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0203]
图26是图6的c-c剖视图。在图26中,未图示壳体20。
[0204]
第1侧壁27具有第1侧壁面27a、第1侧壁下表面27d和第1侧壁上表面27e。
[0205]
第1侧壁面27a是与带7的带侧面7b相接的面。第1侧壁下表面27d是与第1楔25相接的面。第1侧壁上表面27e是与第2楔26相接的面。第1侧壁下表面27d与第1侧壁上表面27e以
第1侧壁下表面27d与第1侧壁上表面27e之间的距离从带7的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宽度端变小的方式彼此倾斜。在第1侧壁面27a,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带7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0206]
第2侧壁28具有第2侧壁面28a、第2侧壁下表面28d和第2侧壁上表面28e。
[0207]
第2侧壁面28a是与带7的带侧面7c相接的面。第2侧壁下表面28d是与第1楔25相接的面。第2侧壁上表面28e是与第2楔26相接的面。第2侧壁下表面28d与第2侧壁上表面28e以第2侧壁下表面28d与第2侧壁上表面28e之间的距离从带7的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宽度端变小的方式彼此倾斜。在第2侧壁面28a,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带7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0208]
第1楔25的上部在第1压缩面25a的一侧具有与第1侧壁下表面27d平行的面。第1楔25的上部在第1压缩面25a的另一侧具有与第2侧壁下表面28d平行的面。
[0209]
第2楔26的下部在第2压缩面26a的一侧具有与第1侧壁上表面27e平行的面。第2楔26的下部在第2压缩面26a的另一侧具有与第2侧壁上表面28e平行的面。
[0210]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中,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时,利用第1楔25和第2楔26,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对带7作用朝向宽度方向中央的力(从带7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力)。因此,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211]
此外,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之前的状态下,即使在带7与第1侧壁27之间、带7与第2侧壁28之间具有间隙,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也利用带7的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而向与带7接触的方向移动。因此,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早期阶段与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接触。其结果是,能够使宽度方向上的压缩力很早地作用于带7。
[0212]
实施方式4
[0213]
图27是实施方式4的带把持用具的剖视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0214]
图27是图6中的c-c剖视图。在图27中,未图示壳体20。
[0215]
实施方式4的带把持用具12相当于在实施方式1的图9中的带把持用具12中没有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情况。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具有与带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凹凸。
[0216]
根据在以上内容中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4,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的凹凸抑制带7的包覆材料72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因此,能够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217]
例如,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可以通过滚花加工形成与带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凹凸,利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夹着矩形截面的带7。在该情况下,通过实验确认到:与在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没有凹凸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抑制在约1/3倍的程度。
[0218]
此外,带把持用具12不具有侧壁。因此,即使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发生变化,也能够容易地把持带7。
[0219]
接下来,使用图28对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0220]
图28是实施方式4的带把持用具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0221]
图28是图6中的c-c线处的剖视图。在图28中,未图示壳体20。
[0222]
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相当于在实施方式1的图10中的带把持用具12中没有第1侧壁27和第2侧壁28的情况。
[0223]
在带把持用具12的第1变形例中,在带7在厚度方向上被进行了压缩时,从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也对包覆材料72作用有朝向带7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力。因此,与第1压缩面25a和第2压缩面26a平坦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荷支承部件71在长度方向上破裂的情况。
[0224]
另外,对于电梯的绕绳方式没有限定。此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结构适当组合。进而,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带把持用具12或适当组合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结构而得到的带把持用具12应用于无机房的电梯。
[0225]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26]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带把持用具能够利用于电梯。
[0227]
标号说明
[0228]
1:井道;2:机房;3:曳引机;4:偏导轮;5:控制装置;6:驱动绳轮;7:带;7a:带下表面;7c:带侧面;7d:带上表面;8:轿厢;9:对重;10:轿厢架;11:轿厢室;12:带把持用具;13:连结部件;13a:销孔;14:销;15:固定螺栓;16:固定螺栓;20:壳体;21:第1承受部件;22:第2承受部件;23:第1横部件;23a:销孔;24:第2横部件;24a:销孔;25:第1楔;25a:第1压缩面;25b:第1侧面;25c:第2侧面;25d:第1承受面;25e:第1侧壁支承部;25f:第2侧壁支承部;25g:内螺纹孔;26:第2楔;26a:第2压缩面;26b:第2承受面;27:第1侧壁;27a:第1侧壁面;27b:螺栓孔;27c:第1侧壁承受面;27d:第1侧壁下表面;27e:第1侧壁上表面;28:第2侧壁;28a:第2侧壁面;28b:螺栓孔;28c:第2侧壁承受面;28d:第2侧壁下表面;28e:第2侧壁上表面;30:凹板;30a:第1压缩面;30d:第1承受面;31:凸板;31a:第2压缩面;31b:第2承受面;71:载荷支承部件;72:包覆材料;73:高强度纤维;74:浸渍树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