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9:34: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硬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对机车车辆制动体系的整体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风缸组成了机车车辆的制动体系,在风缸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端壁硬度进行检测。
3.但是现有的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在使用时,无法根据动车风缸的尺寸调节其与硬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也无法自动将测量完成后的动车风缸移动至下料的位置,导致出现调节不便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旨在解决当使用现有的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存在调节不便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包括承载机构和硬度检测组件,所述硬度检测组件安装在承载机构的一端,所述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安装在承载机构上靠近硬度检测组件的一侧;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安装在承载机构上方,且驱动组件与传动部啮合连接;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固定套设在承载机构右侧壁,调节部与传动部吸附连接,且调节部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以及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一侧活动套设在传动部上,所述夹持机构另一侧安装在承载机构的下侧壁。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机架侧壁开设有圆形导轨和直线导轨,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连接在圆形导轨内,所述夹持机构滑动连接在直线导轨内。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硬度检测组件包括:硬度传感器,所述硬度传感器与硬度检测仪电性连接;第一伸缩件,所述硬度传感器安装在第一伸缩件的一端,第一伸缩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架连接机架。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安装在右侧的机架上;第一传动齿轮,所述驱动部和传动部均与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第一传动齿轮转动连接在圆形导轨内。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动部包括传动杆、限位块、第二限位筋、第二传动齿轮和磁铁块,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上方的机架侧壁,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活动套设在传动杆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传动杆上靠近第一传动齿轮的一侧安装有限位块,且传动杆上连接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传
动齿轮上开设有与第二限位筋滑动连接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上还连接有与调节部吸附连接的磁铁块。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限位块与第二传动齿轮之间还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活动套设在传动杆上。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部包括:导电架,所述导电架固定套设在圆形导轨的一侧;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安装在机架上,且电磁铁与磁铁块吸附连接,所述传动杆还活动套设在导电架内,传动杆贯穿电磁铁和导电架。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套筒、第三传动齿轮、第二支架、螺纹管、第四传动齿轮、螺纹杆和夹持块,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在直线导轨内,所述套筒和螺纹管均安装在第二支架上,且套筒活动套设在传动杆上,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分别固定套设在套筒和螺纹管上,且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夹持块安装在螺纹杆的一端,螺纹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管内。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二伸缩件安装在第二支架和机架之间,所述传动杆上还连接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筋,所述套筒内壁开设有与第一限位筋滑动连接的第一限位槽。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动部和夹持机构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传动部和夹持机构关于第一传动齿轮中心对称。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调节部通过驱使传动部与驱动组件啮合连接的方式达到带动夹持机构夹持动车风缸进行测试的目的,不仅可以自动固定动车风缸,还可根据动车风缸的尺寸调节其与硬度检测组件之间的距离,借助机械固定方式测定动车风缸端壁材料硬度的物理性质,通过夹持固定后便于测定动车风缸端壁材料的硬度特性,还便于将测量完成后的动车风缸移动至下料的位置,具备便于调节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16.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传动部和夹持机构的侧视图。
23.图7为本发明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4.附图标记:1-承载机构、11-机架、12-圆形导轨、13-直线导轨、2-硬度检测组件、
21-硬度传感器、22-第一伸缩件、23-第一支架、3-驱动组件、31-驱动部、32-第一传动齿轮、4-传动部、41-传动杆、42-第一限位筋、43-限位块、44-第二限位筋、45-第二传动齿轮、46-磁铁块、47-复位弹簧、5-调节部、51-导电架、52-电磁铁、6-夹持机构、61-套筒、62-第三传动齿轮、63-第二支架、64-螺纹管、65-第四传动齿轮、66-螺纹杆、661-滑杆、662-套管、67-夹持块、68-第二伸缩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7.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8.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包括承载机构1和硬度检测组件2,所述硬度检测组件2安装在承载机构1的一端,所述动车风缸端壁硬度检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3,所述驱动组件3安装在承载机构1上靠近硬度检测组件的一侧;传动部4,所述传动部4安装在承载机构1上方,且驱动组件3与传动部4啮合连接;调节部5,所述调节部5固定套设在承载机构1右侧壁,调节部5与传动部4吸附连接,且调节部5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夹持机构6,所述夹持机构6一侧活动套设在传动部4上,所述夹持机构6另一侧安装在承载机构1的下侧壁。
2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部5通过驱使传动部4与驱动组件3啮合连接的方式达到带动夹持机构6夹持动车风缸的目的,不仅可以自动固定动车风缸,还可根据动车风缸的尺寸调节其与硬度检测组件2之间的距离,借助机械固定方式测定动车风缸端壁材料硬度的物理性质,通过夹持固定后便于测定动车风缸端壁材料的硬度特性,还便于将测量完成后的动车风缸移动至下料的位置,具备便于调节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30.请参阅图1至图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1侧壁开设有圆形导轨12和直线导轨13,所述驱动组件3转动连接在圆形导轨12内,所述夹持机构6滑动连接在直线导轨13内。
31.请参阅图1至图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硬度检测组件2包括:硬度传感器21,所述硬度传感器21与硬度检测仪电性连接;第一伸缩件22,所述硬度传感器21安装在第一伸缩件22的一端,第一伸缩件2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架23连接机架11。
3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伸缩件22设计为第一液压伸缩杆,硬度传感器21能够将压力信号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硬度检测。
33.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
驱动部31,所述驱动部31安装在右侧的机架11上;第一传动齿轮32,所述驱动部31和传动部4均与第一传动齿轮32啮合连接,第一传动齿轮32转动连接在圆形导轨12内。
34.进一步的,所述传动部4和夹持机构6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传动部4和夹持机构6关于第一传动齿轮32中心对称。
3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部31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32啮合连接。
36.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4包括传动杆41、限位块43、第二限位筋44、第二传动齿轮45和磁铁块46,所述传动杆41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机架11侧壁,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活动套设在传动杆41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2与第二传动齿轮45啮合连接,所述传动杆41上靠近第一传动齿轮32的一侧安装有限位块43,且传动杆41上连接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筋44,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上开设有与第二限位筋44滑动连接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上还连接有与调节部5吸附连接的磁铁块46。
37.请参阅图4至图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43与第二传动齿轮45之间还连接有复位弹簧47,所述复位弹簧47活动套设在传动杆41上,复位弹簧47用于带动第二传动齿轮45移动至远离第一传动齿轮32的位置,通电后的电磁铁52利用磁力吸附原理与磁铁块46贴合时,该吸附力会克服复位弹簧47的弹力带动第二传动齿轮45移动至与第一传动齿轮32啮合的位置,此处将该过程称为第二传动齿轮45朝着靠近第一传动齿轮32的方向运动的过程,然而当电磁铁52断电时,第二传动齿轮45便不会再受到电磁铁52的吸附力,此时复位弹簧47便会带动第二传动齿轮45反向移动,从而使第二传动齿轮45脱离第一传动齿轮32,此处便可将该过程称为第二传动齿轮45朝着远离第一传动齿轮32的方向运动的过程。
38.请参阅图4至图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5包括:导电架51,所述导电架51固定套设在圆形导轨12的一侧;电磁铁52,所述电磁铁52安装在机架11上,且电磁铁52与磁铁块46吸附连接,所述传动杆41还活动套设在导电架51内,传动杆41贯穿电磁铁52和导电架51。
3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外接电源使电磁铁52通电,通电后的电磁铁52通过吸附磁铁块46的方式达到移动第二传动齿轮45的目的,电磁铁52与磁铁块46贴合时,第二传动齿轮45与第一传动齿轮32啮合连接,启动驱动部31,驱动部31通过第一传动齿轮32和第二传动齿轮45带动传动杆41旋转,旋转的传动杆41通过第一限位筋42和第三传动齿轮62上的第二限位槽带动套筒61和第三传动齿轮62旋转。
40.请参阅图5至图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6包括套筒61、第三传动齿轮62、第二支架63、螺纹管64、第四传动齿轮65、螺纹杆66和夹持块67,所述第二支架63滑动连接在直线导轨13内,所述套筒61和螺纹管64均安装在第二支架63上,且套筒61活动套设在传动杆41上,所述第三传动齿轮62和第四传动齿轮65分别固定套设在套筒61和螺纹管64上,且第三传动齿轮62和第四传动齿轮65啮合连接,所述夹持块67安装在螺纹杆66的一端,螺纹杆66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管64内。
4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的第三传动齿轮62通过第四传动齿轮65带动螺纹管64旋转,旋转的螺纹管64通过螺纹杆66带动夹持块67朝着靠近动车风缸的方向移动,直至将动车风缸夹紧,最后通过第一伸缩件22带动硬度传感器21朝着动车风缸的端面移动进行硬度
检测,具备自动化程度高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所述夹持块67还通过滑杆661连接套管662,所述滑杆661的一端安装在夹持块67或螺纹杆66一侧,滑杆661的另一端连接在套管662内,所述套管662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63上,滑杆661和套管662起到对夹持块67限位的作用,用于防止螺纹杆66和夹持块67跟随螺纹管64一同转动,此处为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规的技术手段,而且已经应用的非常成熟,因此便不再进行赘述。
42.请参阅图5至图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6还包括第二伸缩件68,所述第二伸缩件68安装在第二支架63和机架11之间,所述传动杆41上还连接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筋42,所述套筒61内壁开设有与第一限位筋42滑动连接的第一限位槽。
4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伸缩件68设计为第二液压伸缩杆,当需要调节动车风缸的位置时,启动第二伸缩件68,可带动第二支架63、套筒61和夹持块67沿着传动杆41做直线移动,一方面便于根据动车风缸的尺寸调节其与硬度传感器21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还便于将测量完成后的动车风缸移动至下料的位置,具备便于调节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44.工作原理:首先将动车风缸放在机架11内,然后通过外接电源使电磁铁52通电,通电后的电磁铁52通过吸附磁铁块46的方式达到移动第二传动齿轮45的目的,电磁铁52与磁铁块46贴合时,第二传动齿轮45与第一传动齿轮32啮合连接,启动驱动部31,驱动部31通过第一传动齿轮32和第二传动齿轮45带动传动杆41旋转,旋转的传动杆41通过第一限位筋42带动套筒61和第三传动齿轮62旋转,旋转的第三传动齿轮62通过第四传动齿轮65带动螺纹管64旋转,旋转的螺纹管64通过螺纹杆66带动夹持块67朝着靠近动车风缸的方向移动,直至将动车风缸夹紧,最后通过第一伸缩件22带动硬度传感器21朝着动车风缸的端面移动进行硬度检测,具备自动化程度高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当需要调节动车风缸的位置时,启动第二伸缩件68,可带动第二支架63、套筒61和夹持块67沿着传动杆41做直线移动,一方面便于根据动车风缸的尺寸调节其与硬度传感器21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还便于将测量完成后的动车风缸移动至下料的位置,具备便于调节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4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