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鞍底硬膜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2-06-22 15:19: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鞍底硬膜缝合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经鼻蝶窦手术方式”不仅适用于切除蝶窦内、 鞍内的占位病变(如垂体腺瘤),而且也用于向鞍上扩展的或鞍上的占位病变。在切除这些病变后,常因为鞍底硬膜破损出现脑脊液渗漏,需要将切开的鞍底硬膜漏口进行修补,以达到生理解剖的回归,使治疗趋于完美。
3.在进行鞍底硬膜解剖复位的修补和鞍底硬膜破损出现脑脊液漏的修补时,常采用人工硬膜进行填补修复,然而人工材料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国家医保费用,并且人工材料修补的可靠性较差,存在复发的风险。
4.另一种可靠的修补方式是通过持针钳,夹持5-6个0号缝合针线,进行鞍底硬膜直接缝合修补。但由于经鼻孔入路至鞍底,路径深度大、操作空间小,现有的持针钳深入鞍底并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进行鞍底硬膜缝合时,操作不便,手术过程漫长,缝合难度较大。
5.专利文献 cn111096768a,公开了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这种缝合器进入术区,固定臂和活动臂前端空隙内夹入硬膜,捏合固定臂与活动臂,再将针栓自针栓通道尾部插入至针尖触及保l型保护板,针栓的倒钩完全通过过针槽,自硬膜钳尾部收紧缝合线,使缝合线拉出紧靠针栓,缓慢提拉针栓,缝合线滑入针栓凹槽,将缝合线自硬膜钳提出,松开活动臂及固定臂,将硬膜钳自鼻腔取出,固定缝合线一端,完全拉出另一端,重复以上做法缝合硬膜另一端,鼻腔外打结,利用推节器将结送入指定位置,缝合完成,通过硬膜钳、特制的针栓、推结器的配合使用,实现在鼻腔深处、周围结构复杂的狭小空间内操作,降低缝合技术难度,提高缝合成功率。
6.但是这种缝合器,固定缝合线一端之前,需要旋动调节螺栓实现对簧片的松紧程度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操作麻烦,并且每次规定缝合线一端时都需要调节,以实现固定住缝合线,又可以保证外力作用下缝合线可以被拉出。缝合后,缝合线打结时,需要缝合线在鼻腔外打结,再用推节器送入指定位置,缝合线在拉扯、推送过程中,容易将颅底硬膜扯裂,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出一种鞍底硬膜缝合器,实现缝合针头快速穿过鞍底硬膜,以及缝合线的快速固定和打结,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8.本发明为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鞍底硬膜缝合器,包括上钳口,下钳口,所述上钳口卡接在所述下钳口内,并且卡接处贯穿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上还套设有第一传动片,所述第一传动片上设有第一条形槽,在所述第一条形槽内、所述第一固定轴上方,设有第一衔接轴,所述第一衔接轴上连接有内拉杆,所述内拉杆向后延伸,其尾部连接缝合器手柄;
所述上钳口内设有滑道,滑道底部设有滑槽,所述滑道前端设有活动头,后端设有限位轴;在所述滑道内设有退线杆,所述退线杆包括退线杆头、退线杆尾,所述退线杆头能够沿着所述滑槽前后滑动,所述退线杆尾通过第二衔接轴连接有第二传动片;在所述上钳口内、所述滑槽右侧,设有卷针槽,在所述滑道外、所述活动头左右侧壁上,设有第一挂线口;在所述第一挂线口前方、所述活动头底部,还设有凹槽;所述下钳口内设有针盖,所述针盖前端设有针盖凸起,后端靠近所述第一传动片的下端;在所述下钳口前端设有固定头,在所述固定头上设有扣线片;在所述固定头上方、所述针盖前端面前侧,设有横槽,在所述固定头前端、垂直于横槽,设有纵向缝隙;在所述下钳口内、所述针盖右侧,设有下引导槽;在所述下钳口内、所述第一传动片右侧,设有第三传动片,在所述第三传动片下方设有勾线片;第一传动片、所述第二传动片、第三传动片的下端,贯穿有第三衔接轴,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片摆动的同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片、第三传动片摆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拉杆上的外管,所述外管内部设有过线针,所述过线针针头上设有第二挂线口,所述过线针从后向前依次贯穿外管和下钳口,并且所述过线针针头能够从所述针盖的前端伸出。优选的,所述第一挂线口开口朝前,包括上引导槽和挂钩,所述滑槽前端面位于所述挂钩前方。
9.优选的,所述第三传动片内设有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内设有第二固定轴。
10.优选的,在所述勾线头下方、所述勾线片与所述下钳口底壁之间,设有勾线片弹簧。
11.优选的,所述勾线片前端设有勾线头,后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三固定轴,所述第三固定轴连接在所述下钳口上。
12.优选的,所述退线杆的退线杆头为t形结构,并且粗段位于滑道内,细段位于滑槽内。
13.优选的,所述针盖前端下方设有圆形倒角,后端下方设有倾斜倒角,在针盖底部还设有纵向贯穿针盖的轨道。
14.优选的,所述圆形倒角、倾斜倒角以及轨道,与下钳口之间共同围成过线针通道。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钳口和下钳口,可以将需要缝合的鞍底部位夹紧;过线针在卷针槽和下引导槽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弯折,穿过鞍底硬膜并缝合后,能够有效辅助缝合线打结。实现鞍底缝合区快速缝合,提高手术效率,避免缝合后对鞍底硬膜造成二次伤害,提高手术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整体示意图;图2为上钳口与下钳口打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上钳口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钳口另一角度示意图;图5为连接片处结构示意图;图6针盖与上钳口结构示意图;
图7针盖与下钳口前端截面示意图;图8为过线针位于针盖下方时示意图;图9为过线针针头向上翘起时示意图;图10为过线针针头卷起时示意图;图11为过线针针头弯折时示意图;图12为过线针针头弯折后向下延伸时示意图;图13为图10另一角度立体图;图14为过线针针头弯折后与上钳口、下钳口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5为过线针针头将扣线片顶出装态示意图;图16为图13另一角度立体图;图17为扣线片顶出时与上钳口、下钳口位置关系示意图。
17.图18为过线针针头结构示意图;图19为打结处缝合线示意图。
18.图中标记为:1、上钳口;2、下钳口;3、第一固定轴;4、第一传动片;5、第一条形槽;6、第一衔接轴;7、内拉杆;8、缝合器手柄;9、滑道;10、滑槽;11、活动头;111、凹槽;12、限位轴;13、退线杆;131、退线杆头;132、退线杆尾;14、第二衔接轴;15、第二传动片;16、卷针槽;17、第一挂线口;171、上引导槽;172、挂钩; 18、针盖;181、针盖凸起;182、圆形倒角;183、倾斜倒角;184、轨道;19、固定头;20、扣线片;21、横槽;22、纵向缝隙;23、下引导槽;24、第三传动片;25、勾线片;251、勾线头;252、通孔;26、第三固定轴;27、勾线片弹簧;28、第二条形槽;29、第二固定轴;30、第三衔接轴; 31、外管;32、过线针;321、过线针针头;33、第二挂线口;34、弧形倒角;35、倾斜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20.实施例一如图1-17所示:鞍底硬膜缝合器,包括上钳口1,下钳口2,所述上钳口1卡接在所述下钳口2内,并且卡接处贯穿有第一固定轴3,所述第一固定轴3上还套设有第一传动片4,所述第一传动片4上设有第一条形槽5,在所述第一条形槽5内、所述第一固定轴3上方,设有第一衔接轴6,所述第一衔接轴6上连接有内拉杆7,所述内拉杆7向后延伸,其尾部连接缝合器手柄8;所述上钳口1内设有滑道9,滑道9底部设有滑槽10,所述滑道9前端设有活动头11,后端设有限位轴12;在所述滑道9内设有退线杆13,所述退线杆13包括退线杆头131、退线杆尾132,所述退线杆头131能够沿着所述滑槽10前后滑动,所述退线杆尾132通过第二衔接轴14连接有第二传动片15;所述退线杆13的退线杆头131为t形结构,并且粗段位于滑道9内,细段位于滑槽10内。
21.在所述上钳口1内、所述滑槽10右侧,设有卷针槽16,在所述滑道9外、所述活动头11左右侧壁上,设有第一挂线口17,所述第一挂线口17开口朝前,包括上引导槽171和挂钩
172,所述滑槽10前端面位于所述挂钩172前方。在所述第一挂线口17前方、所述活动头11底部,还设有凹槽111。
22.所述下钳口2内设有针盖18,所述针盖18前端设有针盖凸起181,后端靠近所述第一传动片4的下端;所述针盖18前端下方设有圆形倒角182,后端下方设有倾斜倒角183,在针盖18底部还设有纵向贯穿针盖的轨道183。所述圆形倒角182、倾斜倒角183以及轨道184,与下钳口2之间共同围成过线针通道。
23.在所述下钳口2前端设有固定头19,在所述固定头19上设有扣线片20;在所述固定头19上方、所述针盖18前端面前侧,设有横槽21,在所述固定头19前端、垂直于横槽21,设有纵向缝隙22;在所述下钳口2内、所述针盖18右侧,设有下引导槽23;在所述下钳口2内、所述第一传动片4右侧,设有第三传动片24,在所述第三传动片24下方设有勾线片25;所述勾线片25前端设有勾线头251,后端设有通孔252,所述通孔252内设有第三固定轴26,所述第三固定轴26连接在所述下钳口2上;在所述勾线头251下方、所述勾线片25与所述下钳口2底壁之间,设有勾线片弹簧27;所述第三传动片24内设有第二条形槽28,所述第二条形槽28内设有第二固定轴29;第一传动片4、第二传动片15、第三传动片24的下端,贯穿有第三衔接轴30,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片4摆动的同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片15、第三传动片24摆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拉杆7上的外管31,所述外管31内部设有过线针32,所述过线针针头321上设有第二挂线口33,所述过线针32从后向前依次贯穿外管31和下钳口2,并且所述过线针针头321能够从所述针盖18的前端伸出。所述针盖18前端下方设有圆形倒角34,并且所述针盖18与所述下钳口2之间形成过线针通道。
24.实施例例二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先选取待用缝合线,将缝合线中段搭在活动头11左右侧壁上的第一挂线口17上。
25.位于活动头11右侧的缝合线,绕过勾线片25前端的勾线头251,向固定头19前端延伸,沿着固定头19表面的横槽21放置,最后从固定头19前端的纵向缝隙22穿出,向后延伸到缝合器手柄8末端处,这样以来,缝合线的一端,由医生手持固定,或通过后附加的配件固定。
26.位于活动头11左侧的缝合线,沿着上钳口1外壁向后延伸,一直延伸到内拉杆7连接的缝合器手柄8末端,这样以来,缝合线的另一端,由医生另一只手控制,或通过后附加配件,例如线轴,进行控制,以便于缝合时将缝合线拉紧。
27.操作缝合器手柄8,通过内拉杆7,控制上钳口1和下钳口2,将需要缝合的鞍底硬膜夹紧,此时针盖凸起181与凹槽111扣合,实现上钳口1和下钳口2夹紧固定。
28.推动过线针32从后向前依次贯穿外管31和下钳口2,穿过圆形倒角182、倾斜倒角183以及轨道184与下钳口2之间共同围成过线针通道后,过线针针头321沿着针盖18前端下方的圆形倒角182与下钳口上的弧形倒角34围成的倾斜出口35,向上翘起,依靠缝合器手柄8的推力,以及过线针针头321自身材质韧性,在倾斜出口35的作用下,过线针针头321沿着卷针槽16卷折,过线针32实现卷折、偏移。翘起过程中,过线针针头321上的第二挂线口33从横槽21处挂住缝合线,带动缝合线一起向上进入卷针槽16,进入卷针槽16时,过线针针头
321带动缝合线,穿过被夹紧的鞍底硬膜。
29.过线针32向上进入卷针槽16后,过线针针头321出现卷折,此时过线针针头321带动缝合线,从第一挂线口17上搭着的缝合线上方穿过,然后向右偏移,进入勾线头251与横槽21之间的缝合线围成的环内,继续卷折后进入固定头19的下引导槽23内,过线针针头321上的缝合线,与环内的缝合线完成打结,过线针针头321将扣线片20向下顶出,待扣线片20末端与下引导槽23共同夹住缝合线后,过线针针头撤回。
30.操作缝合器手柄8,将内拉杆7撤回,内拉杆7向后移动,带动第一传动片4向前摆动,第一传动片4摆动的同时,带动第二传动片15、第三传动片24向前摆动,第二传动片15推动退线杆13向前移动,退线杆头131将第一挂线口17上搭着的缝合线向前推出,脱离第一挂线口17,第三传动片24向前摆动,第三传动片24上的第二条形槽28与第二固定轴29相对移动,使得第三传动片24倾斜向下移动,将第三传动片24下方的勾线片25下压,勾线片弹簧27压缩,待勾线头251下移到与针盖18平行时,勾线头251处的缝合线脱落,解除对环内缝合线的约束,便于将打结后的缝合线拉紧。
31.扣线片20末端与下引导槽23共同夹住缝合线后,位于活动头11左侧的缝合线,沿着上钳口1外壁向后延伸,一直延伸到内拉杆7连接的缝合器手柄8末端,此端的缝合线,由医生另一只手控制拉紧,进而将缝合线打结处拉紧。扣线片20末端与下引导槽23共同夹住的缝合线,呈对折后被扎紧的状态,对折后的这一段缝合线,选取合适位置剪断,即可完成鞍底硬膜需要修复部位的一次缝合。
32.以此方式选取多处缝合位置缝合后,完成鞍底硬膜修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