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物料净化单元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23:16: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氮气技术领域,具体为物料净化单元。


背景技术:

2.氮气,化学式为n2,为无色无味气体,氮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条件下才能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在放电的情况下才能和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即使ca、mg、sr和ba等活泼金属也只有在加热的情形下才能与其反应,氮气的这种高度化学稳定性与其分子结构有关,2个n原子以叁键结合成为氮气分子,包含1个σ键和2个π键,因为在化学反应中首先受到攻击的是π键,而在n2分子中π键的能级比σ键低,打开π键困难,因而使n2难以参与化学反应。
3.现有的一些物料需要通过液氮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物料中含有挥发性的气体,需要额外通入氮气进行净化,而冷却装置内部汽化的氮气无法及时进行收集利用,造成能源的浪费,增加了投入成本,大大降低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物料净化单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一些物料需要通过液氮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物料中含有挥发性的气体,需要额外通入氮气进行净化,而冷却装置内部汽化的氮气无法及时进行收集利用,造成能源的浪费,增加了投入成本,大大降低了实用性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物料净化单元,包括物料箱,所述物料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料板,所述导料板的内部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物料箱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组件,所述物料箱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
8.优选的,所述物料箱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所述物料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物料箱外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外侧设置有出料控制阀,所述物料箱的前端设置有门板,所述门板的内部设置有玻璃观察窗,方便物料与氮气进行接触。
9.优选的,所述进气组件包括分布板、气体喷嘴、气泵、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分布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气体喷嘴,所述分布板的外侧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气泵外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方便将氮气通入分布板内部,再通过气体喷嘴排出。
10.优选的,所述气体喷嘴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所述气体喷嘴和分布板相互接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外侧的一端与分布板的内部相互接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外侧的另一端与气泵相互接通,所述第二连接管外侧的一端与气泵相互接通,提高氮气净化的效率。
11.优选的,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箱、支撑腿、液氮进料管和检修门,所述冷却箱的
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冷却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液氮进料管,所述冷却箱的前端设置有检修门,将汽化的氮气收集在冷却箱内部。
12.优选的,所述冷却箱与第二连接管外侧的另一端相互接通,所述检修门和冷却箱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方便将氮气进行输送。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物料净化单元,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物料净化单元,将物料通过冷却箱内部的液氮进行冷却,汽化后的氮气通过气泵吸收输送到分布板内部,再通过分布板上端的气体喷嘴喷出,氮气由下往上穿过透气孔,同时物料从进料管进入物料箱内部,物料由上往下落下,与氮气进行接触,相互交叉,形成对流,将物料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氮气通过出气管排出,实现氮气的再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生产投入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物料箱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气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物料箱;2、导料板;3、透气孔;4、出气管;5、进料管;6、出料管;7、出料控制阀;8、进气组件;9、冷却组件;10、门板;11、玻璃观察窗;81、分布板;82、气体喷嘴;83、气泵;84、第一连接管;85、第二连接管;91、冷却箱;92、支撑腿;93、液氮进料管;94、检修门。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物料净化单元,包括物料箱1,物料箱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料板2,导料板2的内部开设有透气孔3,物料箱1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组件8,进气组件8包括分布板81、气体喷嘴82、气泵83、第一连接管84和第二连接管85,分布板8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气体喷嘴82,分布板81的外侧设置有气泵83,气泵83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84,气泵83外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85,方便将氮气通入分布板81内部,再通过气体喷嘴82排出;
21.气体喷嘴82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气体喷嘴82和分布板81相互接通,第一连接管84外侧的一端与分布板81的内部相互接通,第一连接管84外侧的另一端与气泵83相互接通,第二连接管85外侧的一端与气泵83相互接通,提高氮气净化的效率,物料箱1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9;
22.冷却组件9包括冷却箱91、支撑腿92、液氮进料管93和检修门94,冷却箱9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92,冷却箱9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液氮进料管93,冷却箱91的前端设置有检修门94,将汽化的氮气收集在冷却箱91内部,冷却箱91与第二连接管85外侧的另一端相互接通,检修门94和冷却箱91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方便将氮气进行输送,物料箱1外侧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4,物料箱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5,物料箱1外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6,出料管6的外侧设置有出料控制阀7,物料箱1的前端设置有门板10,门板10的内部设置有玻璃观察窗11,方便物料与氮气进行接触。
23.工作原理:先将物料放入冷却箱91的内部,再将液氮注入冷却箱91内部对物料进行冷却,冷却时汽化的氮气通过气泵83吸收输送到分布板81的内部,再通过分布板81上端的气体喷嘴82喷出,氮气由下往上穿过导料板2内部的透气孔3,同时物料从进料管5进入物料箱1的内部,物料由上往下落下,与氮气进行接触,相互交叉,形成对流,将物料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氮气通过出气管4排出,实现氮气的再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生产投入的成本。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物料净化单元,包括物料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箱(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料板(2),所述导料板(2)的内部开设有透气孔(3),所述物料箱(1)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组件(8),所述物料箱(1)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箱(1)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4),所述物料箱(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5),所述物料箱(1)外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6),所述出料管(6)的外侧设置有出料控制阀(7),所述物料箱(1)的前端设置有门板(10),所述门板(10)的内部设置有玻璃观察窗(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组件(8)包括分布板(81)、气体喷嘴(82)、气泵(83)、第一连接管(84)和第二连接管(85),所述分布板(8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气体喷嘴(82),所述分布板(81)的外侧设置有气泵(83),所述气泵(83)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84),所述气泵(83)外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8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喷嘴(82)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所述气体喷嘴(82)和分布板(81)相互接通,所述第一连接管(84)外侧的一端与分布板(81)的内部相互接通,所述第一连接管(84)外侧的另一端与气泵(83)相互接通,所述第二连接管(85)外侧的一端与气泵(83)相互接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9)包括冷却箱(91)、支撑腿(92)、液氮进料管(93)和检修门(94),所述冷却箱(9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92),所述冷却箱(9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液氮进料管(93),所述冷却箱(91)的前端设置有检修门(9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91)与第二连接管(85)外侧的另一端相互接通,所述检修门(94)和冷却箱(91)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氮气技术领域,且公开了物料净化单元,包括物料箱,所述物料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料板,所述导料板的内部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物料箱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组件,所述物料箱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该物料净化单元,将物料通过冷却箱内部的液氮进行冷却,汽化后的氮气通过气泵吸收输送到分布板内部,再通过分布板上端的气体喷嘴喷出,氮气由下往上穿过透气孔,同时物料从进料管进入物料箱内部,物料由上往下落下,与氮气进行接触,相互交叉,形成对流,将物料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氮气通过出气管排出,实现氮气的再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生产投入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实用性。高了实用性。高了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金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7
技术公布日:2022/6/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