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种植系统的育苗盘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13:16: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种植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种植系统的育苗盘。


背景技术:

2.育苗方法是在专门设置的苗床中培育秧苗以供生产田移植的栽培方法,是一种能够大规模培育幼苗的方法,水稻、地瓜以及蔬菜、果树和花卉等作物均可以采用育苗法进行培育。该法与直播法相比,其优点在于它能够根据作物苗期生长发育的特性创造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进行集中管理,以培育质量好、数量充足的秧苗。育苗的作用可以在不适宜生长的季节中提前播种,延长作物生长期,使作物提早成熟。且该法便于精细管理,能够促使幼苗生长健壮、生活力强,为丰产优质打下良好基础。
3.育苗盘是规模化种苗生产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器具,为快捷和大批量生产提供了保证。现有的育苗盘一般具有多个用于放置幼苗或种子的穴孔,穴孔中填充有土壤等培育基质,幼苗或种子栽种在基质中,然后将育苗盘送入培育设备进行培育,这种培育方式属于有土栽培。
4.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1352697.0,公开日为:2021年3月16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桑树穴盘育苗方法,采用的就是基质栽培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桑树种子的大小选择育苗盘,然后对土壤等育苗基质进行处理后,与种子一起放入育苗盘的穴孔中进行培育。
5.然而,基质栽培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转移幼苗时育苗基质因为移动而发生松散,土壤等基质中存在一定的有害重金属物质,育苗盘的清理较为麻烦等。因此,国内很多企业开始使用无土栽培即水培的育苗方式。相比较基质栽培,无土栽培由于脱离了原生土壤等基质,直接采用营养液为幼苗或种子提供生长或发芽的营养,营养更加充足,具备产量大、品质高和易于管理的特点。
6.现有的无土栽培设备通常具有运输、添加营养液、光照以及通风等功能,育苗盘在单个或若干个运输周期内完成一次培育过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0480042.9,公开日为:2017年12月19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移动式旋转栽培设施,该方案至少包括两由动力装置驱动的链轮组及套设在各链轮组上的循环移动链条,两条链条间挂有一组栽培槽即育苗盘,该组栽培槽随着链条在栽培架上进行循环往复移动。同时,栽培架上还分别设有通风装置、照明装置和营养液攻击装置等,栽培槽移动过程中该设施能够向栽培槽中添加营养液、进行光照以及保证栽培槽内的通风环境。
7.但是,现有的育苗盘很难适用于对种子进行规模化无土栽培。采用具备穴孔的育苗盘时,种子会落入穴孔底部,甚至出现多个种子堆积在一个穴孔中,而营养液则会囤积在穴孔中,使种子长期浸泡在营养液中,导致种子出现烂芽的现象。而营养液供给较少的话,又很难保证种子的营养供给充足。同时,穴孔中的种子的通风环境也较差,风只能从上方吹入,难以根据种子的需求控制风向和风量。
8.而如果去除穴孔,直接将多个种子放在育苗盘中的话,一样会存在营养液囤积的
现象,设置排水孔又会导致营养液流失,种子无法得到充足营养,且种子在运输过程中会滚动堆积在一起,通风效果也较差。
9.而如果通过复杂的机械结构以及各种装置的配合来使得种子充分吸收营养、通风环境佳且不会烂芽,又会存在成本过高,使用较为复杂且维护极为麻烦的问题,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10.1、要解决的问题
1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种植系统的育苗盘,能够适用于对种子进行规模化无土栽培,保证种子营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具备良好的通风环境,种子很难出现烂芽现象。
12.2、技术方案
1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4.一种用于种植系统的育苗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的边缘处具有侧壁,所述托盘的底部内侧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卡住种子的凹槽且种子下端与凹槽的底部具有间隙;所述托盘的底部具有排水孔。
15.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孔。
16.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的上端具有翻边结构。
17.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的外侧面上具有加强筋。
18.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开口从上至下逐渐减小。
19.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孔具有多个,分别分布在托盘底部的中部和边部。
20.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堵孔装置;所述堵孔装置用于对排水孔和通风孔进行封堵。
21.于本发明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堵孔装置为硅胶塞或橡胶塞,所述堵孔装置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扇形。
22.3、有益效果
2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4.(1)本发明的育苗盘通过在托盘的底部内侧设置卡住种子的凹槽,并使种子的下端与凹槽的底部具有间隙,使得培育设备向托盘内倾倒营养液时,由于种子卡在凹槽上侧且种子的外形并不会与凹槽保持完全一致,因此种子与凹槽之间会存在缝隙,此时,营养液能够通过种子与凹槽之间的缝隙渗透进凹槽内并储存在凹槽下侧;此外,通过设置排水孔并对排水孔的大小以及营养液的单次倾倒量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单次倾倒的营养液在托盘底部停留的时间以及凹槽内储存的营养液的量,使得种子不会浸泡在营养液中,不会出现烂芽现象的同时,通过凹槽内储存的营养液使种子吸收到足够的营养,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育;
25.(2)本发明的育苗盘结合培育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对种子进行营养液供给的方法,对育苗盘的结构进行了巧妙的改进,育苗盘的结构并不复杂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制备成本低,使用方便,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26.(3)本发明的育苗盘通过在侧壁上开设通风孔,使得培育设备上的通风系统在向育苗盘内吹风时,气流能够从育苗盘的侧边排出,提高育苗盘的通风效果;
27.(4)本发明的育苗盘通过设置翻边结构和加强筋,有效地增加了育苗盘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育苗盘的使用寿命,避免育苗盘在移动过程中因为磨损而导致需要频繁更换;
28.(5)本发明的育苗盘通过设置封堵装置,能够将排水孔和通风孔封堵住,其中,能够根据种子的培育需求封堵部分排水孔来降低排水速度,提高营养液在托盘内停留的时间,提高渗透进凹槽内的营养液的量,保证种子吸收足够的营养,而封堵部分通风孔则能够调整气流方向以及气流流通速度进行控制;更进一步地,通过将堵孔装置设置成扇形的硅胶塞或橡胶塞,能够对各个位置的每个排水孔进行部分封堵,在降低排水速度的同时使得营养液在托盘内各个位置的流速均匀,从而尽量保持每个凹槽内渗透的营养液的量一致,提高对种子的培育效果,同理,对每个通风孔进行部分封堵也能够在降低气流流通速度的同时保证托盘内各个方向气流流速均匀,提高对种子的培育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为育苗盘正面视角的立体图;
30.图2为育苗盘背面视角的立体图;
31.图3为育苗盘的俯视图;
32.图4为育苗盘的剖视图;
33.图中:1、托盘;2、侧壁;3、凹槽;4、排水孔;5、通风孔;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文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尽管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被充分详细地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但应当理解可实现其他实施例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变。下文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更详细的描述并不用于限制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而仅仅为了进行举例说明且不限制对本发明的特点和特征的描述,以提出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并足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35.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用于种植系统的育苗盘,尤其是适用于具备运输育苗盘并在育苗盘的单个或若干个运输周期内对育苗盘内的种子进行光照、添加营养液、通风等工序的无土栽培培育设备。
36.如图1至图4所示,该育苗盘的主体为托盘1,托盘1的边缘处具有沿托盘1的周向延伸并围成一圈的侧壁2。育苗盘的形状根据实际的培育设备的需求来制备选择,例如,托盘1的底部形状尺寸需与运输育苗盘的装置相匹配,以及根据添加营养液和水的方式的不同,对托盘1底部的形状尺寸和侧壁2的高度厚度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为如图1至图4所示的方形托盘1,托盘1的边缘处具有四个侧壁2。
37.托盘1的底部内侧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卡住种子的凹槽3,凹槽3一般为方形孔或圆形孔,半径或边长一般为0.5-1mm,其开口从上至下逐渐减小且凹槽内侧面为圆弧结构。凹槽3的最上端的直径或宽度小于种子正常放置在凹槽3中时种子在高度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从而使种子能够顺利地卡在凹槽3内。同时,凹槽3的深度需要满足当种子卡在凹槽3中时,
种子下端与凹槽3的底部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保证种子下方的通风效果,且凹槽3中可以存储一部分营养液,使种子下部部分浸泡在营养液中,或不浸泡在营养液中但是使种子处于凹槽3内的潮湿且营养充足的环境中,保证种子的营养供给充足的同时不会出现烂芽现象。
38.本实施例中,为了规模化培育种子,在托盘1的底部内侧面上均匀排列有多个凹槽3。因此,如果采用单独向每个凹槽3内添加合适分量的营养液的方式,则会使得操作变得极为繁琐,费时费力。如果采用一些高技术性的设备来实现这种营养液的自动化添加,一方面仍然避免不了在这一工序耽搁较多时间,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成本大大增加。
39.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育苗盘本身的结构上,打破常规思维,在托盘1底部开设排水孔4,并将排水孔4与凹槽3的结构起来,通过对排水孔4的位置、数量、开口大小以及营养液的单次添加量进行控制,实现对整体凹槽3内的营养液的储存量的控制。
40.具体的,本实施例在托盘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排水孔4,分别分布在托盘1的中部以及四个边角部,四个边角部的排水孔4的位置、数量和大小基本保持一致,使得向托盘1内倾倒营养液时,营养液在托盘各个位置的流速均匀。
41.当培育设备向托盘内倾倒营养液时,刚开始营养液会漫过种子上端并停留在托盘1内,并通过排水孔4缓慢排水。同时,由于种子卡在凹槽3上侧且种子的外形并不会与凹槽3保持完全一致,因此种子与凹槽3之间会存在缝隙,此时,营养液能够通过种子与凹槽3之间的缝隙缓慢渗透进凹槽3内并储存在凹槽3下侧。而通过对排水孔4的大小以及营养液的单次倾倒量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单次倾倒的营养液在托盘1底部停留的时间,从而控制凹槽3内储存的营养液的量,达到种子下部部分浸泡在营养液中,或不浸泡在营养液中但是使种子处于凹槽3内的潮湿且营养充足的环境中,保证种子的营养供给充足的同时不会出现烂芽现象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营养液对各个凹槽3的渗透速度一致,营养液需要均匀地浇灌在托盘1内,同时,需要对培育的种子的直径尺寸进行初步筛选,尽可能使同一批种子的大小尺寸保持一致,卡在凹槽3中时与凹槽3的缝隙较小。
42.另外,通过在托盘1内等间隔设置多个凹槽3,当凹槽3内的种子发芽生长后,其根系会围绕凹槽3的周向生长,而由于相邻凹槽3之间的间距较小,一般为0.5-1.5mm,使得大部分的根系会缠绕在一起,在收获时利于整盘取出,避免了部分成品散落等情况的发生,解决了育苗盘内根系因缺水造成卷取上翘,不利于团聚的问题。针对于此,本实施例在侧壁2的上端面开设有多个缺口,当需要取出培育好的成品时,只需从缺口伸入杆状或钳状的部件来将缠绕在一起的根系托起或夹起,即可方便快捷地实现对培育成品的整盘取出。需要说明的是,对育苗盘进行灌溉时,托盘1内存留的营养液的高度应尽量低于缺口的高度。
43.而为了更好地控制排水速度,本实施例的育苗盘还配备有堵孔装置,堵孔装置能够将单个排水孔4全部或部分封堵起来。具体的,堵孔装置可以采用硅胶塞或橡胶塞,根据横截面为圆形或扇形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的堵孔装置,其中,圆形堵孔装置用于将排水孔4全部封堵住,扇形堵孔装置则将排水孔4部分封堵住,通过调节排水孔4的开口对排水速度进行调节。
44.通过设置堵孔装置,能够根据种子的培育需求封堵部分排水孔4来降低排水速度,提高营养液在托盘1内停留的时间,提高渗透进凹槽3内的营养液的量,保证种子吸收足够的营养。而设置扇形堵孔装置则能够对各个位置的每个排水孔4进行部分封堵,在降低排水速度的同时使得营养液在托盘1内各个位置的流速均匀,从而尽量保持每个凹槽3内渗透的
营养液的量一致,提高对种子的培育效果。
45.此外,托盘1的侧壁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孔5,使得培育设备上的通风系统在向育苗盘内吹风时,气流能够从育苗盘的侧边排出,而不会直上直下形成一种气流反弹的现象,提高育苗盘的通风效果。本实施例中,四个侧壁2均开设有通风孔5,单个侧壁2上的通风孔5具有多个且等间隔排布,保证育苗盘内的通风环境良好。需要说明的是,封堵装置也可以用于对通风孔5进行全部封堵或部分封堵,根据种子的培育需求调整气流方向以及气流的流通速度,对每个通风孔5进行部分封堵则达到在降低气流流通速度的同时保证托盘1内各个方向气流流速均匀的目的,提高对种子的培育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通风孔5对育苗盘内的气流方向进行调节,也有利于调节种子根系的生长方向,使种子根系更好地缠绕在一起,方便后续培育成品的整盘取出。
46.本实施例的侧壁2的上端具有翻边结构,同时在托盘1和侧壁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6,能够增加育苗盘的结构强度,提高育苗盘的使用寿命,避免育苗盘在移动过程中因为磨损而导致需要频繁更换。且在育苗盘磨损较为严重的部位,即托盘1的底部外侧的中部区域,加强筋6的数量多于其余部位的数量。加强筋6在托盘1与运输装置接触的位置即托盘1的底部外侧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在运输装置上对应设置与网状结构相匹配的结构,使育苗盘能够更加稳定地固定放置在运输装置上。此外,本实施例还可在育苗盘中内置磁铁,与培育设备的运输部件相配合,充分利用磁铁与运输部件之间的吸引力,增大育苗盘与运输部件的接触面积,使育苗盘的运动轨迹更加平稳。尤其是针对于一些现有的呈螺旋塔状结构的运输部件,这些运输部件会有一个倾斜的角度,通过内置磁铁和设置加强筋6,避免了育苗盘螺旋上升过程中的倾斜滑动。值得一提的是,磁铁的设置可以产生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的磁场,进一步地提高了培育效果以及根系的缠绕程度,有利于种子的培育和对后续培育成品的收取。
47.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种植系统的育苗盘,结合培育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对种子进行营养液供给的方法,对育苗盘的结构进行了巧妙的改进,育苗盘的结构并不复杂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制备成本低,使用方便,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48.本发明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