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手术麻醉麻醉剂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12:12: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手术麻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手术麻醉麻醉剂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麻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现如今手术室中麻醉师通常使用麻醉雾化器来进行麻醉操作,是利用空吸作用等原理使得麻醉药水变成雾状(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并且随着载气一并输入至患者气道进而实现麻醉的效果;麻醉分为麻醉诱导(患者由苏醒到无意识知觉,发生于术前)、麻醉维持(给病人持续吸入麻醉雾化气体,使病人持续处在麻醉状态)、麻醉苏醒(手术完成时,会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病人即进入麻醉苏醒期)三个过程,患者由苏醒阶段到进入麻醉维持阶段其身体呼吸机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减弱);即,麻醉初始一段时间内患者呼吸深、快(吸气量大),当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时,患者呼吸变得浅、慢(吸气量小),现有的麻醉雾化装置无法针对患者所处阶段的不同而自动调整麻醉雾化气体的供应量,从而导致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时会有超过患者所需量的气体进入至气管(易导致气管痉挛、产生呼吸困难、憋气等症状);为了避免患者吸入的雾化气温度较低(使患者感到不适)而通常采取电加热的方式对雾化气体加热(会破坏雾化气的湿度,导致吸入至气道内的雾化气较为干燥,同样产生不适);鉴于以上,本方案提供手术麻醉麻醉剂雾化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术麻醉麻醉剂雾化装置,该装置可根据患者呼气量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送入至患者气道内麻醉雾化气体的量,从而根据患者所处麻醉阶段的不同,而调整麻醉雾化气的供应量,本方案采取对麻醉药液进行预加热,避免了直接对雾化气加热而导致变得干燥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对麻醉药液在加热时挥发的部分药液进行回收(避免了麻醉药液的浪费)。
4.手术麻醉麻醉剂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筒且雾化筒内同轴心设有锥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筒内同轴心转动安装有与锥形管配合的雾化单元且雾化单元连通有输出管,所述雾化筒内壁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气囊且气囊经导管连通有离心阀,所述离心阀连通有输入管且输入管经流控阀与雾化筒底部连通,所述流控阀内贯穿设有气孔且气孔配合有设于流控阀上的封堵机构,所述输出管上设有气体检测装置且气体检测装置控制流控阀转动,所述流控阀与离心阀连接,当流控阀转动时通过封堵机构将气孔封堵并且带动离心阀打开;所述雾化筒上端面同轴心转动安装有与雾化单元连接的扇叶,所述气囊连通有导流管且扇叶置于导流管内,所述导流管上设有电磁阀且雾化单元上设有与电磁阀电性连接
的液位检测装置。
5.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1)该装置可根据患者呼气量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送入至患者气道内麻醉雾化气体的量,从而根据患者所处麻醉阶段的不同,而调整麻醉雾化气的供应量,避免患者由麻醉诱导阶段到麻醉维持阶段时,因吸入过量的雾化气体而导致产生气管痉挛、憋气等症状;(2)在本方案中,通过采取对麻醉药液(麻药与相应比例的生理盐水配比而成)进行加热,以使得雾化产生的气体(由载气和麻醉药液分散成的微小雾滴或微粒组成)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避免了直接对雾化气体加热而导致雾化气体中的微小雾滴或微粒因受热而蒸发气化,使得被气化的雾滴或微粒随着雾化气流动过程中遇冷凝结在输送管内壁,从而导致进入至患者气道内的雾化气湿度较低的情况发生;(3)本方案中还可实现对麻药液体因加热而部分蒸发的药液进行回收处理,避免了麻醉药液的浪费。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雾化筒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导流罩、雾化 单元配合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导流管、过渡管、扇叶配合关系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弧形腔、气筒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锥形管、吸管配合关系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离心腔、圆形腔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轴杆、气孔、封堵板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离心阀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离心板、通孔、离心筒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吸管、液位检测装置配合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11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8.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术麻醉麻醉剂雾化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雾化筒1,如附图2所示,在雾化筒1内同轴心设有锥形管2(锥形管2由下而上其直径逐渐减小),本方案的改进之处在于:在雾化筒1内同轴心转动安装有与锥形管2配合的雾化单元且雾化单元连通有输出管3,输出管3与患者麻醉面罩连通(患者在佩戴麻醉面罩时应使得麻醉面罩与患者面部接触部位进行密封处理,避免麻醉气体泄露),如附图2所示,在雾化筒1内壁设有沿其周向布置的气囊4,如附图1所示,气囊4经导管37连通有离心阀且离心阀连通有输入管5,输入管5经流控阀与雾化筒1底部连通(即,与设于雾化筒1内部的锥形管2实现连通,如附图2所示),初始时气囊4处于干瘪状态,如附图8所示,流控阀内贯穿设有气孔6且流控阀上设有与气孔6配合的封堵机构,初始时气孔6处于打开状态(气孔6与输入管5的轴线同轴心)且离心阀处于关闭状态;
该装置在具体使用时,如附图2所示,首先在雾化筒1内添加一定量配比好的麻醉药液(可在雾化筒1上端面设有注液口,图中未示出),使得位于锥形管2、气囊4之间的雾化筒1内充满麻醉药液(注:麻醉药液的液面高度不得高于锥形管2的上端面),随后医生将输入管5与供气系统(主要用于提供载气,载气为含有一定量氧气的空气)连通并且通过供气系统经输入管5向锥形管2内输送具有恒定流量的载气,载气经输入管5、流控阀进入至锥形管2中(由于离心阀处于关闭状态,进而不会进入至气囊4中,气囊4处于干瘪状态),在锥形管2的作用下使得由下而上流动的气体移动至锥形管2上端开口处时,气体流速增加(气体流量恒定,则截面积越小气体流速越大),从而在锥形管2上端开口处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压,此时在雾化单元的作用下使得储存于雾化筒1内的麻醉药液因负压而被抽吸至锥形管2上端口处,并且在锥形管2上端口处在雾化单元的作用下被打散成无数细小的微粒、雾滴,此时被打散成无数细小微粒、雾滴的麻醉药液随着载气一并流动并且经输入管5输送至患者的麻醉面罩内,最终被患者吸入至气道以实现麻醉的效果;在患者开始进行麻醉时,首先经历的是麻醉诱导阶段,此阶段实现患者由清醒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患者失去部分知觉),随后患者便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此时患者需要持续不断的吸入麻醉雾化气体以确保其处于持续麻醉状态),当患者由麻醉诱导阶段转变为麻醉维持阶段时,患者因受到麻药的作用其呼吸机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下降(即 ,呼吸减弱,由初始时的吸气深、快而变得慢、浅),此时患者所需的吸气量相对于初始时减少,在输出管3上设有气体检测装置,当患者进入至麻醉维持阶段时,其吸气量相对于初始减少,即,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至输出管3中的雾化气体多余患者单位时间内所吸入的雾化气体的量,从而使得输出管3中的气压有所升高,当设于输出管3上的气体检测装置检测到输出管3内气压升高至一定程度时,气体检测装置控制流控阀以一定速度进行转动,与此同时,伴随着流控阀的转动使得封堵机构将气孔6关闭并且同步带动离心阀打开,气体检测装置控制流控阀以一定速度转动从而控制单位时间内进入至锥形管2内的载气的量,由于流控阀控制单位时间内进入至锥形管2内的气体减少,则使得多余的气体经打开的离心阀进入至气囊4中(此时供气系统提供的具有恒定流量的气体被分流,一部分进入至锥形管2、另一部分进入至气囊4);注:伴随着麻醉过程的进行,储存于雾化筒1内麻醉液体逐渐被消耗,进而使得雾化筒1内的液面高度也逐步下降,从而使得麻醉药液的液面高度与锥形管2的上端开口处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加之此时在流控阀的控制作用下单位时间内进入至锥形管2内的载气量减少(使得在锥形管2上端口位置所形成的负压也相应减少),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因负压而被抽吸至锥形管2上端口处的麻醉液体量减少(从而影响麻醉雾化气体中麻药的浓度,导致雾化气体中的麻药浓度降低),从而在麻醉维持阶段极易出现麻醉较浅的情况(使得患者恢复部分知觉,影响手术的进行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较好的,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当患者进入至麻醉维持阶段时(此时患者的呼吸机能减弱并且吸气量减少),会有部分载气经离心阀、导管37进入至气囊4中,伴随着气体的进入从而使得气囊4膨胀,伴随着气囊4的向外膨胀从而使得储存于雾化筒1内的麻醉液体朝着靠近锥形管2的方向挤压,进而提高麻醉液体液面的高度(气囊4的向外膨胀,相当于变相缩小了雾化筒1的内径),使得麻醉液体的液位高度上升,在雾化单元上设有液位检测装置(设定当气体检测装置控制流控阀转动时,同步控制液位检测装置启动
工作),当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雾化筒1内液位高度恢复至初始液位高度(或者达到所设定高度)时,液位检测装置控制电磁阀9打开(当雾化筒1内液位低于所设定高度一定范围时,电磁阀9处于关闭状态,向气囊4内充气),随后当载气经导管37进入至气囊4后时(气囊4不会继续膨胀),而是经电磁阀9(电磁阀9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用在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进入至导流管8中(设定电磁阀9打开时,使得气体只能以恒定流速通过且该流速与流经导管37的气体流速保持相同或者相差范围不大),进而实现带动扇叶7在导流管8内受到气流的冲击作用而产生转动,由于扇叶7与雾化单元连接进而同步实现带动雾化单元在雾化筒1内转动(雾化单元的转动可实现对位于雾化筒1内的麻醉药液进行搅拌的效果,避免因手术过程中麻药长时间静止而导致配比好的麻醉药液产生沉淀);注:伴随着手术的进行,雾化筒1内的液位高度会不断下降,以至设于雾化单元上的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液位低于所设定高度一定范围时,液位检测装置会控制电磁阀9关闭,气体经离心阀、导管37实现对气囊4进行充气,以使得气囊4进一步向外膨胀(直至雾化筒1内液位高度再次处于所设定参数),随后液位检测装置控制电磁阀9打开,气体继续流向导流管8并且带动扇叶7转动,综上所述,液位检测装置控制电磁阀9的开闭并且实现对气囊4充气(进而控制雾化筒1内剩余麻醉药液的液位高度)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以配合因不断消耗麻醉药液而导致液位高度降低的情况);上述过程的动态调整使得雾化筒1内的麻醉药液的液位高度始终处于设定的液位高度和要求的最低液位高度之间进行动态调整(保持和初始液位高度相差不大),在通入载气量减少的情况下(患者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时呼吸机能减弱,吸气量减少),此时流经锥形管2上端口位置的载气量减少,进而在锥形管2上端口产生的负压效应也同步减弱,从而利用负压效应将麻药抽吸至锥形管2上端口位置并且在雾化单元的作用下雾化的药液量也减少,载气量减弱的情况下,被雾化的药液量同步减少,从而实现最终的雾化混合气体中麻药的浓度和初始时相差不大(或者处于一个较小的误差范围内),若不主动提高液位高度,则在载气量减少的情况下,液位高度距离锥形管2上端口越远,则利用负压效应所抽吸的麻药会进一步减少,从而会使得最终雾化混合气体中麻药浓度减少较多(不利于患者的麻醉维持)。
9.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7所示,流控阀包括与输入管5一体设置的圆形腔10且圆形腔10内同轴心转动有轴杆11,如附图8所示,气孔6贯穿轴杆11设置,在轴杆11外壁间隔环绕设有若干隔板12且隔板12与圆形腔10内壁紧密滑动配合接触(可在隔板12与圆形腔10内壁接触部位设有密封圈以确保气密性),如附图9所示,轴杆11由设于圆形腔10外的马达43驱动,气体检测装置控制马达43的功率(从而实现控制轴杆11的转速快慢,进而实现控制载气经流控阀进入至锥形管2内的气体量的多少);初始时,如附图7所示,设于轴杆11上的气孔6与输入管5的轴线重合,并且此气孔6与输入管5处于连通状态(此时马达43处于断电自锁状态且马达43具有断电自锁功能,以确保当载气流经气孔6时不会带动轴杆11在圆形腔10内转动),当气体检测装置检测到输出管3中的气压升高到所设定数值时,气体检测装置控制马达43启动并且以一定功率进行工作,从而马达43带动轴杆11在圆形腔10内以一定速度进行转动,伴随着轴杆11的转动则使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封堵机构实现对气孔6的封堵,此时供气系统所输送的载气不再经气
孔6进入至锥形管2内,而是经设于轴杆11外壁上相邻的两隔板12与圆形腔10内壁所组成的弧形腔31室实现将载气送入至锥形管2中,此时通过控制轴杆11的转速即可实现控制单位时间内流入至锥形管2内的气体量(轴杆11转速越快,单位时间内进入至锥形管2的气体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此时经供气系统送入至输入管5内的载气首先进入至相邻两隔板12之间的腔室内并且伴随着轴杆11的转动以至该腔室转动至与输入管5另一端连通部位时,该腔室内的气体进入至锥形管2中,从而实现向锥形管2供气的效果(设定相邻两隔板12与圆形腔10内壁所构成的腔室空间较小,以便实现当马达43带动轴杆11以一定速度转动时向锥形管2内的供气量少于经气孔6进行供气时向锥形管2内的供气量)。
10.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附图8所示,封堵机构包括分别设于气孔6两端的一组封堵板13,同一组的封堵板13同轴心滑动安装于轴杆11内(轴杆11内设有用于容纳封堵板13的滑道),相配合的两封堵板13相向一侧转动安装有连杆14且两连杆14另一端共同转动安装有沿气孔6长度方向滑动安装的配重杆15(配重杆15与气孔6内壁之间连接有弹簧),初始当轴杆11未转动时,相配合的两封堵板13在配重杆15、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如附图8中所示状态(使得气孔6处于被打开状态),当马达43启动并且带动轴杆11以一定转速转动时,配重杆15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而朝着靠近气孔6一端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得连接于配重杆15和气孔6之间的弹簧被压缩),伴随着配重杆15的移动则同步通过连杆14实现带动两相配合的封堵板13朝着闭合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至实现将气孔6一端封堵,本方案中设有两组封堵板13从而实现将气孔6两端分别封堵(使得载气不再经气孔6流向至锥形管2;如附图8所示,配重杆15远离与之对应的连杆14一端设置为圆形且该圆形部位上安装有配重块,该圆形部位越过轴杆11中心并且和与之对应的封堵板13、连杆14处于轴杆11不同的半圆部位,当轴杆11以一定速度转动时,使得安装在圆形部位上的配重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着远离与之对应的封堵板13方向并且沿着轴杆11径向移动,从而实现带动封堵板13将气孔6一端封堵的效果。
11.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附图9所示,离心阀包括离心腔16且离心腔16两侧分别经l形管17与导管37、输入管5连通,即,与输入管5连通的l形管17与离心腔16一侧连通,与导管37连通的l形管17与离心腔16对侧连通,在离心腔16内同轴心转动有离心筒18,如附图10所示,离心筒18内同轴心设有通孔19且离心筒18上沿其径向滑动有若干离心板20(离心板20与离心筒18之间连接有弹簧),若干离心板20朝着远离离心筒18的方向移动可实现将通孔19打开,反之实现将通孔19关闭;如附图10所示,离心筒18一端同轴心固定有轴且轴向外伸出与之连通的l形管17,该轴向外伸出一端经带轮组由轴杆11驱动(该带轮组可设置为一大一小带轮,从而实现增速的效果),当轴杆11在马达43的作用下转动时,在带轮组的作用下可实现带动离心筒18在离心腔16内以更快的速度转动,从而使得若干离心板2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着远离离心筒18中心的方向移动,实现将通孔19打开,此时,部分载气经l形管17进入至离心腔16内并且经打开的通孔19流向另一l形管17,最终进入至导管37并且实现向气囊4内充气的效果。
12.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雾化单元包括同轴心转动安装于锥形管2上端面的圆板23且圆板23下端面间隔环绕设有若干吸管24(吸管24延伸方向沿着锥形管2外壁布置,即,吸管24随着锥形管2外壁的延伸方向,也处于倾斜状态),本方案中设有
3个吸管24(也可设置多个),如附图2所示,在雾化筒1内同轴心固定有导流罩25且导流罩25底部与圆板23转动接触配合安装,吸管24底部距离雾化筒1底壁间隔一定距离,使得雾化筒1内麻醉药液经吸管24底部进入至吸管24内,使得吸管24内液位高度与雾化筒1内液位高度等高,如附图3所示,经吸管24被抽吸至锥形管2上端的麻药直接进入至导流罩25与圆板23所构成的空间内(与雾化筒1不连通),在位于圆板23上方的间隔一定距离(即,导流罩25直径最大位置处)安装有冲击板38,冲击板38的直径大于圆板23直径且小于导流罩25直径最大部位的内径(即,冲击板38与导流罩25直径最大部位留有间隙); 当载气经输入管5进入至锥形管2并且从锥形管2上端开口处流出时(载气在锥形 管内完成增速),从而在锥形管2上端开口处形成负压区,进而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位于吸管24内的麻醉药液抽吸至锥形管2上端口位置,并且在高速流动的载气的作用下撞击到冲击板38下端面,实现将麻醉药液冲击成若干较小的液体颗粒、雾滴(为雾化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描述),并且在载气的带动下经冲击板38与导流罩25之间的缝隙,随着载气一并经导流罩25流向输出管3并且最终被患者吸入至气道(混合的雾化气体中夹杂着较多的细小液体颗粒、雾滴);当患者由麻醉诱导阶段进入至麻醉维持阶段时,其呼吸机能减弱并且吸气量减少,加之患者意识消失和肌肉松弛,导致产热减少,进而使得人体产热降低(所有的麻醉药均可明显的影响机体自主神经的体温调节,在不同程度上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使得机体体温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时若仍向患者气道内通入未进行加热的雾化混合气,则极易导致产热下降且体温降低的患者气道因吸入温度较低的雾化混合气易导致患者气道产生痉挛、不适;如附图10所示,在离心腔16与l形管17连通部位设有电加热网41,电加热网41连接有电性回路并且该电性回路经气体检测装置控制,当气体检测装置控制马达43启动时同步控制该电性回路接通并且使得电加热网41开始加热,实现针对流经离心腔16的载气进行加热的效果,该部分被加热的载气进入至气囊4中,从而实现对雾化筒1内剩余麻醉药液进行加热的效果,由于气体能够均与的分布于气囊4中,并且储存于雾化筒1内的麻醉药液也能 够与气囊4均匀的接触,故,能够较好的实现对雾化筒1内剩余麻醉药液加热的效果,与此同时,多余的载气进入至导流管8内并且通过扇叶7实现带动雾化单元转动,如附图4所示,扇叶7轴与冲击板38同轴心固定安装,扇叶7转动时即可带动圆板23同步转动,进而通过若干设于雾化筒1内的吸管24实现对麻醉药液搅拌的效果(使得热量传递更加均匀),使得气囊4中载气的热量能够较好的传递至雾化筒1筒内的麻醉药液,通过对麻醉药液进行加热可使得在雾化单元作用下形成的较多细小液体颗粒、雾滴本身的温度升高,进而在载气的带动下流向至患者气道内,不至于对患者的气道产生较大的刺激(避免患者气道因吸入温度较低的雾化气而产生痉挛、不适);而传统的采取直接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对雾化混合气进行加热,此时会导致雾化混合气体中的细小液体颗粒、雾滴在随着载气流动过程中,经过电加热时因受热而导致部分产生蒸发气化(雾化混合气中分散的较多细小液体颗粒、雾滴在经过电加热时,由于其较为分散且颗粒较小,极易被蒸发气化),并随着载气在后续流动过程中,部分被蒸发气化的麻醉气体遇冷而凝结在输气管内壁上并且随着堆积越多而形成水滴(导致雾化混合气中的液体颗粒、雾滴减少,从而降低雾化混合气的湿度,又造成雾化混合气的麻药浓度下降),而且
较多的水滴附着于输气管内壁,会随着输气管流入至患者气道,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隐患;注:当雾化混合气体遇冷凝结时,会向外释放一定量的热量(液化放热),从而会增加进入至患者气道内雾化混合气的温度(患者吸气时会因气体温度较高而感到不适);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取对麻醉药液进行加热的方式,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由于直接对麻醉药液进行加热,进而使得雾化气中的较多细小液体颗粒、雾滴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温度,进而无需再对雾化混合气进行加热。
13.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附图2所示,雾化筒1上端面设有两液化筒34且液化筒34顶壁经回收管40与雾化筒1连通(液化筒34顶壁设有可开启柱塞39),在液化筒34内竖向滑动安装有集液板33(集液板33与液化筒34内壁滑动接触部位设有密封圈以确保气密性),集液板33下端面与液化筒34之间连接有弹簧且液化筒34底部与外界大气连通,当电加热网41启动并且实现对雾化筒1内的麻醉药液进行预加热时,此时雾化筒1内的剩余麻醉药液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蒸发,由于导流罩25的设置使得位于雾化筒1内麻醉药液因受热蒸发而产生的气体只能经回收管40进入至液化筒34内(导流罩25的设置也避免了雾化筒1内蒸发产生的气体随输出管3一并输送至患者气道);伴随着加热过程的持续,进入至雾化筒1内产生的蒸气越来越多,从而进入至液化筒34内的麻醉气体量同步上升,会通过集液板33向下压缩弹簧(此时液化筒34、雾化筒1内的气压会有所上升),如附图2所示,在雾化筒1筒顶壁设有与液化筒34配合的u形喷管32(u形喷管32两悬臂面向液化筒34一侧均布设有若干喷口36),u形喷管32经过渡管44与导流管8末端连通,此时在导流管8内流动的气体最终经过渡管44、u形喷管32、喷口36吹向至液化筒34外壁(对液化筒34进行降温,进而实现快速降低进入至液化筒34内麻醉气体温度的效果),使得麻醉气体遇冷凝结并且聚集在集液板33上端面(在设置的时候使得集液板33上端面设置呈中间低四周高,从而使得凝结的麻醉药滴能够处于集液板33中间位置,待集液板33上聚集有较多麻醉药液时,医护人员可将柱塞39开启并且通过针管将麻醉药液抽取,可重复使用避免浪费),将集液板33与液化筒34之间弹性连接,是为了使得有少量麻醉气体进入至液化筒34内时,通过压缩弹簧进而使得进入至液化筒34内的麻醉气体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有助于麻醉气体进行液化);如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u形喷管32连接有齿形带轮组且经扇叶7驱动,当扇叶7在导流管8内受到载气的冲击而产生转动时,会通过齿形带轮组同步带动u形喷管32转动,从而实现对液化筒34外壁各个部位进行吹风、降温的效果;如附图1所示,为了使得本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在雾化筒1顶壁上设有压力阀42,在初始的一段时间内(即,患者处于麻醉诱导阶段且流控阀未启动工作),由于雾化筒1与外界环境未连通,伴随着雾化筒1内麻醉药液的消耗,则会使得雾化筒1内气压略低于外界大气压,为了弥补上述情况,本方案在雾化筒1顶壁安装有压力阀42(在压力阀42与雾化筒1连接部位设有空气滤芯以实现对进入至雾化筒1内的气体进行过滤),当雾化筒1内的气压有所降低时,压力阀42打开并且使得外界空气进入至雾化筒1内(以维持雾化筒1内的气压环境,使得雾化筒1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同,以免影响雾化效果),当由麻醉诱导阶段进入至麻醉维持阶段后,由于要使得液位高度和所设定高度保持相同,故,每消耗一定量的麻醉药液,就会有相应的气体进入至气囊4内(此时雾化筒1内的气压环境不会有较大浮
动),若在雾化过程在,雾化筒1内因产生的麻醉蒸气过多而导致雾化筒1内气压过高时(液化速度赶不上蒸气产生速度),压力阀42开启向外排出一定量的气体(以确保该装置的稳定、安全的工作)。
14.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导流管8外壁轴向两侧设有气筒29(设有两个气筒29),如附图5所示,气筒29底部与外界连通,在设置的时候使得弧形腔31内壁与导流管8外壁相贴合(弧形腔31与导流管8接触部位采用导热材料加工),初始时 ,在气板30(气板30与气筒29内壁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和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使得弧形腔31处于受力平衡状态且此时弧形腔31下端面和导流管8下端面保持平齐;如附图3所示,当被加热后的载气经电磁阀9进入至导流管8内时会使得位于储存于弧形腔31内的碳酸溶液受热(碳酸溶液极不稳定在摇晃或者受热时可向外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导流管8的载气中热量被碳酸溶液所吸收进而降低了载气的温度,随后载气经与导流管8连通的过渡管44进入至u形喷管32中并且经喷口36向外吹向液化筒34(较好的实现对液化筒34内麻醉蒸气进行降温的效果);如附图5所示,弧形腔31上端面经可伸缩软管35(具有一定的耐压性)和位于气板30上方的气筒29连通,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且不断的进入至位于气板30上方的气筒29内使得气板30受到向下一定的挤压力,进而会带动弧形腔31向下移动(使得弧形腔31与导流管8之间的接触部位减小),当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得弧形腔31与导流管8之间不接触(气板30在气压的作用下带动弧形腔31向下移动相应距离),此时流经导流管8的载气不会被降温(对液化筒34内麻醉蒸气的液化效果有所降低),由于弧形腔31不再与导流管8接触,进而弧形腔31内的碳酸溶液温度开始降低,在温度降低过程中,碳酸溶液的溶解度缓慢上升,进而实现将先前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气体再次溶解吸收,使得位于气板30上方的空间气压逐渐减小,使得气板30(弧形腔31)在与之连接弹簧作用下缓慢上升,弧形腔31与导流管8之间再次接触并且再次实现对流经导流管8的载气进行降温,上述过程不断重复进行,即可实现对流经导流管8的载气降温的效果,以实现载气以较低的温度吹向至液化筒34表面进而实现较好的液化效果。
15.实施例8,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气体检测装置包括设有输出管3上检测筒26且检测筒26内滑动安装有与之弹性连接的检测板27(检测板27与检测筒26内壁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检测板27上端面与检测筒26顶壁之间连接有弹簧且检测筒26上端与外界连通,在检测板27下端面安装有第一距离传感器,当流经输出管3的雾化混合气体与患者的吸入速率保持同步时,检测板27与检测筒26底壁之间的距离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由麻醉诱导阶段转到麻醉维持阶段时(患者呼吸变的浅而慢),此时单位时间内流经输出管3的雾化气体大于患者吸入的气体会导致检测筒26内气压有所上升,进而迫使检测板27上移(此时第一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检测板27与检测筒26之间的距离增加),以至当第一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检测板27与检测筒26之间的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增大的距离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不同患者其耐受程度不同),微控制器控制马达43启动并且以一定功率工作,将载气进行分流(从而减少进入至锥形管2内的载气量)。
16.实施例9,在实施例8基础上,如附图11所示,液位检测装置包括设于其中一个吸管24上的第二距离传感器21(进行防水处理)且该吸管24沿其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安装有检测杆22,检测杆22上安装有检测球28,初始当雾化筒1内添加一定量的麻醉药液后,使得检测
球28在浮力作用下漂浮于麻醉药液液面上,其与第二距离传感器21间隔一定距离;当处于麻醉诱导阶段时,微控制器控制第二距离传感器21电性回路不工作,当进入至麻醉维持阶段后,微控制器控制第二距离传感器21电性回路开始工作,当雾化筒1内的液位高度低于所设定高度一定范围时,微控制器控制电磁阀9关闭,此时向气囊4内充气(以使得气囊4继续向外膨胀,实现提高雾化筒1内液位高度),当液位高度再次处于所设定范围时,微控制器根据第二距离传感器21的检测数据而控制电磁阀9打开(停止向气囊4内充气)。
17.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