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雾化器以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4:5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超声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以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3.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不燃烧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它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作为另一示例的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含液体,该液体被雾化从而产生可吸入的气溶胶;该液体可包含尼古丁和/或芳香剂和/或气溶胶生成物质(例如,甘油)。
4.已知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有导液元件,在使用中由导液元件的其中一部分吸取液体基质后,再传递至与雾化芯结合的部分进行雾化;但是导液元件能否顺畅地将液体基质传递到与雾化芯所结合的部分,对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效果以及用户体验有着很大关系。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
6.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7.第一导液元件,被配置为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所述储液腔存储的液体基质;
8.第二导液元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至少部分保持接触,以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吸取液体基质并将吸取的液体基质传递至所述第一部分;
9.雾化芯,用于雾化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10.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三部分至少部分保持接触的第一表面;沿着所述第三部分往所述第一部分传递液体基质的方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之间的距离是逐步增大的。
11.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
12.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13.第一导液元件,被配置为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所述储液腔存储的液体基质;
14.第二导液元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至少部分保持接触,以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吸取液体基质并将吸取的液体基质传递至所述第一部分;
15.雾化芯,用于雾化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16.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三部分至少部分保持接触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三部分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17.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
18.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19.第一导液元件,被配置为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所述储液腔存储的液体基质;
20.第二导液元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至少部分保持接触,以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吸取液体基质并将吸取的液体基质传递至所述第一部分;
21.雾化芯,用于雾化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22.支架,与所述第三部分至少部分保持接触;
23.其中,所述第三部分包括靠近所述壳体内壁设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部分被构造成在吸满液体基质后,所述第一端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厚度。
24.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以及所述的超声雾化器。
25.以上雾化器,由于第三部分被夹持在第一导液元件与支架之间,沿着第二导液元件中第三部分往第一部分传递液体基质的方向,通过支架上设置的表面与第一导液元件之间的距离逐步增大,避免第三部分由于夹持过紧导致液体基质不能顺畅地传递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装置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超声雾化装置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器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器的分解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器的分解另一视角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器的剖面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器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导液元件示意图;
35.图9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导液元件示意图;
36.图10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密封件示意图;
37.图1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密封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38.图1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组件示意图;
39.图13是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
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1.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2.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超声雾化装置示意图。
43.如图1所示,超声雾化装置100包括超声雾化器10和电源组件20,超声雾化器10与电源组件20不可拆卸。
44.超声雾化器10包括超声雾化组件105,超声雾化组件105在电源组件20提供的电力作用下,产生高频振荡,使得液体基质雾化成气溶胶。电源组件20包括电芯21和电路22。
45.电芯21提供用于操作超声雾化装置100的电力。电芯21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芯或一次性电芯。
46.电路22可以控制超声雾化装置100的整体操作。电路22不仅控制电芯21和超声雾化组件105的操作,而且还控制超声雾化装置100中其它元件的操作。
47.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超声雾化装置示意图,与图1示例不同的是,超声雾化器10与电源组件20可拆卸地连接。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雾化装置并不限于超声雾化,例如,还可以为加热雾化。
49.为了便于说明,以下示例中仅以超声雾化器10与电源组件20可拆卸地连接进行说明。
50.如图3-图7所示,超声雾化器10包括:
51.主体101,大致呈扁形的筒状。主体101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和远端;近端被配置为作为用户吸食气溶胶的一端,在近端设置有用于供用户抽吸的吸嘴口;而远端被作为与电源组件20进行结合的一端,且主体101的远端为敞口,其上安装有可以拆卸的底盖106。在与底盖106结合之后,主体101与底盖106共同界定超声雾化器10的壳体,且其内部是中空并设置有用于存储和雾化液体基质的必要功能器件;通过主体101的敞口,可向超声雾化器10的壳体内部安装各必要功能部件。
52.底盖106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孔1061和第二电极孔1062。通过第一电极孔1061和第二电极孔1062,超声雾化组件105可与电源组件20形成电连接。同时,底盖106上还设置有进气口1063,用于在抽吸中供外部空气进入至超声雾化器10内。进一步地,底盖106上还设置有容纳腔室1065,第一电极孔1061和第二电极孔1062均位于容纳腔室1065内,进气口1063位于容纳腔室1065外。进一步地,底盖106上还设置有磁性连接件1064,以使得超声雾化器10与电源组件20可拆卸地连接。
53.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a、用于从储液腔a中吸取液体基质的导液元件102(第一导液元件)、吸取液体基质的导液元件103(第二导液元件)、支架104、超声雾化液体基质的超声雾化组件105。
54.主体101内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烟气传输管1011,该烟气传输管1011的外壁与主体101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a;该烟气传输管1011的一端与吸嘴口连通,从而将生成的气溶胶传输至吸嘴口处吸食。优选的实施中,烟气传输管1011与主体
101是采用可模制材质一体模制的,进而制备后形成的储液腔a朝远端呈敞口或开口。
55.请结合图12进行理解,超声雾化组件105包括超声雾化片1051、第一电连接件(1052、1053)、第二电连接件1054、绝缘密封件1055以及电阻板1056。
56.超声雾化片1051大致呈圆形,其上表面(或者雾化面)形成有第一电极、下表面形成有第二电极。第一电连接件(1052、1053)与第一电极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第二电连接件1054与第二电极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57.第一电连接件(1052、1053)包括导电套管1052和耦接件1053。超声雾化片1051、第二电连接件1054、绝缘密封件1055以及电阻板1056均设置在导电套管1052内。其中,超声雾化片1051靠近导电套管1052的上端水平设置,以使得第一电极与导电套管1052保持接触,进而形成电连接;耦接件1053以及第二电连接件1054的一端均靠近导电套管1052的下端平齐设置;电阻板1056电连接且设置在耦接件1053与第二电连接件1054之间;绝缘密封件1055套接在第二电连接件1054上、且设置在电阻板1056与超声雾化片1051之间。
58.绝缘密封件1055可采用硅胶材质制成。
59.电阻板1056可消耗超声波雾化1051片在通电又断开后自身存储的能量,保证超声雾化片1051在再次通电后能够正常工作,避免超声雾化片1051再次通电后释放瞬时高电压而烧坏其它电子元器件。
60.在装配之后,超声雾化组件105部分被收容在容纳腔室1065内,第一电极孔1061与第二电连接件1054同轴设置,第二电极孔1062与耦接件1053对应设置。
61.导液元件102是一层沿主体101的横截面方向延伸的片状或块状的有机多孔纤维。在装配后,导液元件102靠近储液腔a的上表面与储液腔a相对并用于吸取液体基质、背向储液腔a的下表面向接触的导液元件103传递液体基质,如图7中箭头r1所示。导液元件102上设置有供烟气传输管1011贯穿的插接孔。
62.优选的实施中,导液元件102是采用有具有弹性的有机多孔材料制备的,呈现适度的柔韧性和刚性。在实施中,导液元件102具有小于主体101或界定储液腔a的材料、并大于导液元件103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或刚度。具体是具有邵氏硬度20~70a的硬质人造棉。在可选的实施中,导液元件102是包括取向聚酯纤维的硬质人造棉、或者由丝状聚氨酯的硬质人造棉或人造泡棉等。以上导液元件102具有介于通常柔性植物棉/无纺布(邵氏硬度小于20a)与刚性多孔陶瓷/微孔金属(邵氏硬度大于80a)之间的硬度或柔性,因而结构稳定在吸收和浸润液体基质后具有极低的膨胀,装配后导液元件102与主体101的内壁或者烟气输出管11的管壁是介于柔性接触和刚性接触之间接触,一方面其利用自身的柔性可以独立地对储液腔a进行密封,另一方面其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容易地被固定和保持。具体根据以上图中所示,导液元件102的形状与储液腔a下端的敞口基本是适配的,进而可以用于覆盖、封堵和密封储液腔a。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导液元件102具有50~70a的邵氏硬度,大约等同于热塑性弹性体或硅胶。
63.图8示出了以上硬度的导液元件102的表面或截面的形貌示意图;导液元件102大致是呈椭圆形的形状,配合烟气传输管1011的插接孔也是椭圆形的形状。导液元件102是由基本成沿长度方向取向排列的例如聚乙烯和/或聚丙烯的取向纤维制备的,通过取向纤维在导液元件102的长度方向上排布使在导液元件102呈现较强的抗弯折力进而呈硬质的特点。并且采用以上有机纤维制备的导液元件102,在制备的过程中使纤维材料之间保留充足
的空隙,进而既能传递液体基质,还能使导液元件102具有适当的柔韧性。具有以上取向纤维的导液元件102呈各向异性的。具体一方面具有至少沿长度方向的抗折强度大于沿宽度方向的抗折强度;或者另一方面,具有沿长度方向的导液速率大于沿宽度方向的导液速率。
64.同时在图8中,导液元件102的表面或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纹路1021;具体,纹路1021是由以上取向纤维通过辊筒压制等的纺织工艺制备的,并且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辊筒压制或水刺工艺等使部分纤维之间的间距加大,从而在间距加大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凹痕,宽度小于1mm,大约介于0.1~0.5mm;进而由以上凹痕在导液元件102表面或内部形成纹路1021,对于液体基质的传递和保持、以及提升硬质性能是有利的。
65.以上实施例的图8所示的导液元件102中,导液元件102具有长度d4为16.4mm、宽度d5为7.80mm、以及厚度2.0mm。
66.如图9所示,导液元件103是柔性的条带或杆状的纤维材料制备的,例如棉纤维、无纺布纤维、海绵体等;在装配中使导液元件103被构造成异形形状(大致是左右对称结构),包括有沿主体1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1031,由该第一部分1031的两端侧沿主体101的纵向方向朝储液腔a延伸的第二部分1032,由第二部分1032的一端沿主体1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1033(延伸至第三部分1033的第二端1033b),由第三部分1033的第一端1033a沿主体101的纵向方向远离储液腔a延伸的第四部分1034;相对第二端1033b,第一端1033a是靠主体101的内壁设置。在使用中,第三部分1033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接触,以从导液元件102中吸取液体基质后通过毛细浸润传递至第二部分1032,进而传递至第一部分1031。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示例中,导液元件103可以是由多个部分分体形成的。也可以理解为,从竖向方向进行投影,导液元件102中,与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叠的部分;在一些情况下,第三部分1033可能只是局部与第一表面接触,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在导液元件102吸满了液体基质的时候,第三部分1033也可以是全部与第一表面接触。
67.以上超声雾化器,通过导液元件103从导液元件102吸取液体基质,可避免液体基质过多或过快地传递至超声雾化片1051引起炸油。
68.基于对导液元件103和导液元件102的装配固定,主体101内还设置有用于密封至少部分储液腔a的支架104。具体地,
69.如图10-图11所示,支架104具有沿主体101的纵向方向相对的第一端部1041和第二端部1042。第一端部1041靠近储液腔a、第二端部1042靠近底盖106设置。在装配之后,第一端部1041抵靠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进而至少部分对导液元件102提供保持;第二端部1042保持在超声雾化组件105和底盖106上。
70.支架104具有沿主体101的厚度方向对称地设置有一对通孔1043,通孔1043与储液腔a流体连通。在通孔1043之间还具有中空贯通形成的烟气通道1044。烟气通道1044具有靠近储液腔a的近端、以及相对的远端。
71.在装配之后,导液元件103的第一部分1031保持在超声雾化片1051的雾化面上,第二部分1032于通孔1043内延伸,第三部分1033保持在第一端部1041上,第四部分1034保持在支架104的周侧壁1045上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烟气通道1044的远端与第一部分1031保持接触、并将第一部分1031抵接在超声雾化片1051的雾化面上。
72.优选的实施中,烟气通道1044远端的端部部分或者局部凹陷形成缺口槽10441,第一部分1031和/或第二部分1032沿着缺口槽10441布置。通过缺口槽10441在保证导液元件
103与超声雾化片1051较好结合的基础上也利于液体基质传递至超声雾化片1051。
73.优选的实施中,通孔1043的内壁具有靠近第一部分1031设置、且朝向通孔1043外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043a。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043的内壁具有靠近第一部分1031设置的台阶面,或者其他具有使通孔内靠近第一部分1031的空间变大的设置。通过倾斜面1043a或者台阶面等设计,在通孔1043的末端(靠近第一部分1031)形成一让位空间,以避免支架104受挤压时向内变形而使导液元件103被夹持太紧而导致下油过慢,以使得液体基质顺畅地流向第一部分1031。
74.第三部分1033保持在部分第一端部1041上,该部分第一端部1041构成保持部。优选的实施中,保持部具有与第三部分1033形状相匹配、且面向储液腔a的表面(第一表面),以保持第三部分1033。
75.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中,保持部具有朝向远离第三部分1033的方向或者朝向通孔1043倾斜的倾斜面1041a,即朝向底盖106的方向倾斜;倾斜面1041a自通孔1043朝向主体101外的方向延伸,倾斜面1041a可避免第三部分1033被导液元件102以及支架104夹持太紧而导致下油过慢,以使得液体基质顺畅地流向第二部分1032或者通孔1043。由图中可以看出,导液元件102、第三部分1033以及倾斜面1041a沿着主体101的纵向方向(主体101的近端朝向远端的延伸方向)依次布置,这样,导液元件102在未吸取液体基质时可通过其自身的重量将第三部分1033压接在倾斜面1041a上。
76.请参考图13进行理解,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上表面、或者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第三部分1033的第一端1033a朝向第二端1033b的延伸方向(图中r11所示方向),是逐步增大的。例如:沿着r11所示方向,图中的d1为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而d2为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这样,液体基质可顺畅地沿着r11所示方向进行传递。这是我们所期望的,即期望绝大部分液体基质朝向通孔1043或者第二部分1032传递,而非常少的液体基质或者没有液体基质朝向第四部分1034传递。
77.另外,由于第三部分1033的第一端1033a夹持在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之间,即处于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最窄处,而第三部分1033的第二端1033b处于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最宽处。第三部分1033在未吸取液体基质时,第三部分1033的第一端1033a与第二端1033b均是处于初始状态,其厚度大致上是一样的。第三部分1033在吸满液体基质之后(即第三部分103在自然状态下,吸取液体基质已达到饱和;换句话说,在第三部分1033吸满液体基质之后,储液仓内的液体基质不会因被第三部分1033吸附而减少;),第三部分1033的第一端1033a处于夹紧状态,而第三部分1033的第二端1033b处于疏松状态;很显然的,此时第三部分1033的第一端1033a的厚度要小于第三部分1033的第二端1033b的厚度。
78.可以理解的,在其它示例中,第三部分1033也可能是部分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接触,或者部分被倾斜面1041a支撑;在此情形下,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同样存在夹持在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之间最窄处的一端,处于倾斜面1041a与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最宽处的另一端;在吸满液体基质之后,该一端的厚度要小于另一端的厚度。
79.支架104优选是由柔性材质例如硅胶、热塑性弹性体制备的。在实施中,支架104的
周侧壁1045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凸筋,凸筋用于对支架104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80.在一优选的实施中,可在支架104上设置液体缓存空间,用于存储液体基质以调节向超声雾化片1051传递液体基质的效率。作为示例地,可在通孔1043靠近储液腔a的部分内壁设置毛细沟槽1043b(需要说明的是,该毛细沟槽可同时向储液腔a补充空气,缓解储液腔a由液体基质的消耗引起的负压);或者,在支架104的周侧壁1045上设置围绕第二部分1032的窗口或者镂空部分,以使得第二部分1032的至少部分是裸露于支架104的,进而形成阻隔空间,阻止液体基质较快地流向或传递至第一部分1031。
81.在气溶胶的释放和输出的气路设计中,烟气通道1044的内壁与超声雾化片1051的雾化面共同界定雾化腔室;烟气通道1044的横截面小于烟气输出管1011的横截面,烟气传输管1011的另一端套接在烟气通道1044的近端上;这样,超声雾化后的气溶胶通过烟气通道1044以及烟气输出管1011输出。
82.优选的实施中,支架104上还设置有相对于雾化面倾斜设置气流引导部1046,烟气通道1044远端的端部部分或局部凹陷形成气流槽10442,以形成气流引导部1046的气流出口。抽吸时,外部空气通过底盖106上的进气口1063流入至超声雾化器10内,经过气流引导部1046的空气入口流入、并变向地从气流槽10442流出至烟气通道1044内或者朝向所述雾化面流出(图中的r2所示),然后空气与超声雾化后的气溶胶一起沿着烟气通道1044以及烟气传输管1011输出。
83.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中,气流引导部1046包括自气流槽10442倾斜地朝向主体101外方向或者远离气流槽10442方向延伸的气流引导面1046a,以使得变向后的气流可呈预设角度地从气流槽10442流出至烟气通道1044内。这样,通过具有该气流引导面1046a的气流引导部1046,空气可朝向超声雾化片1051的雾化面喷出,利于空气与雾化颗粒的混合,提升了抽吸的体验感。
84.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中,烟气通道1044远端端部的厚度(或者壁厚)介于0.5mm~1mm;优选地,介于0.5mm~0.8mm;进一步优选地,介于0.6mm~0.8mm。通过该厚度的设置,保证烟气通道1044远端端部的强度,避免超声雾化片1051高频震动时引起烟气通道1044外翻变形的问题。
85.自烟气通道1044的远端朝向近端的延伸方向,烟气通道1044的厚度(或者壁厚)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中,自烟气通道1044的远端朝向近端的延伸方向,烟气通道1044的厚度是逐步增大的,而烟气通道的内径基本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利于雾化后的气溶胶的传输,另一方面,进一步地保证烟气通道1044的强度,避免超声雾化片1051高频震动时引起烟气通道1044外翻变形的问题。可以理解的,烟气通道1044在整个延伸方向的厚度可以是逐步增大的;或者在部分延伸方向的厚度可以是逐步增大的,例如:烟气通道1044下部分的厚度是逐步增大的,而上部分的厚度可以保持一致。
86.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中,超声雾化器10还包括供空气进入至储液腔a内的空气通道,以向储液腔a内补充空气进而缓解储液腔a由液体基质的消耗引起的负压。
87.具体在实施中,支架104靠近导液元件102的下表面上的部分第一端部1041凹陷进而形成凹槽1047,支架104上还设置有与凹槽1047流体连通的气流孔1048,第一端部1041还设置有与凹槽1047流体连通的缺口槽10411。
88.导液元件102的上下表面之间延伸的周侧壁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空气通道的第一通道部分。第一通道部分基本是沿主体10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优选的实施中,主体101的内壁上设置有凸棱1012,并由该凸棱1012抵靠导液元件102,以使导液元件102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形成第一通道部分。进一步地,导液元件102的上下表面之间延伸的周侧壁具有靠近凸棱1012的平直部分1022,并由该平直部分1022与凸棱1012抵靠进而使导液元件102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保持间隙。
89.凹槽1047形成空气通道的第二通道部分,气流孔1048形成空气通道的第三通道部分。气流孔1048的上端面高于凹槽1047的底面。通过密封件上设置的凹槽1047,在缓解储液腔a内的负压的基础上,保证了导液元件102的上下表面之间的透气性,利于液体基质的传递;进一步地,该凹槽1047可缓存液体基质,利于防漏液。
90.由于支架104的周侧壁1045上设置的凸筋对支架104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这样,在使用中,随着液体基质的消耗,当储液腔aa内的负压逐渐增大时,从进气口1063流入至超声雾化器10内的空气,仅可经过气流孔1048流入至凹槽1047中,然后通过缺口槽10411以及导液元件102与主体10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向储液腔a(图中的r3所示)。从而减缓储液腔a内的负压保证液体基质的顺畅传递。
9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