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制冰盒、制冰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10 20:51: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冰盒、制冰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采用蓄冷剂制冰的制冰盒中,冰槽底部的蓄冷剂通道均为矩形结构,这就导致蓄冷剂流经蓄冷剂通道时,与冰槽接触面积不充分,使得冰槽降温速度慢,导致制冰时间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冰盒,能够增大蓄冷剂与冰槽的换热面积,提升制冰效率。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冰组件。
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盒,包括:
7.冰槽,形成于所述制冰盒;
8.流通槽,适于流通冷媒且相邻所述冰槽设置;
9.第一换热结构,形成于所述流通槽中,由所述流通槽的流体入口向流体出口的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结构倾斜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盒,通过在流通槽中倾斜设置第一换热结构,增大了冷媒与冰槽的换热面积,使得冷媒流经流通槽时在冷媒中能够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冷媒能够与第一换热结构进行充分的换热,保证了冷媒中的冷量能够传递给冰槽,同时还保证了冷媒的流通能力,进而缩短了冰槽冷却的时间,提高了制冰效率。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结构包括多个翅片,由所述流体入口向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结构包括多个翅片,沿所述流通槽的宽度方向,多个所述翅片相互交错设置。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盒包括:
14.盒体,所述冰槽形成于所述盒体;
15.底座,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底部,且所述流通槽形成于所述底座与所述盒体之间。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结构与所述盒体一体成型,或者,
17.所述第一换热结构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盒体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流通槽对应所述冰槽的换热壁面为非平面。
2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组件,包括制冰室,所述制冰室内设置有储冰盒以及上述的制冰盒。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换热器和制冰管路,所述制冰管路适于流
经所述换热器并连通于所述流通槽。
22.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制冰盒或者上述的制冰组件。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盒,通过在流通槽中设置第一换热结构,增大了冷媒与冰槽的换热面积,使得冷媒流经流通槽时在冷媒中能够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冷媒能够与第一换热结构进行充分的换热,保证了冷媒中的冷量能够传递给冰槽,缩短了冰槽冷却的时间,提高了制冰效率。
25.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的制冰盒,能够缩短冰槽的冷却时间,提高制冰组件的制冰效率。
26.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制冰盒或者上述的制冰组件,能够提升该制冷设备的制冰效率。
2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组件安装于冰箱的示意性主视剖视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组件安装于冰箱的示意性侧视剖视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冰组件安装于冰箱的示意性侧视剖视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剖视图;
3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3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盒的示意性侧视图;
3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冰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3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冰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38.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盒的示意性侧视图;
39.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冰槽的示意性俯视图;
40.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盒体与底座的示意性结构图;
41.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盒体与底座的示意性立体图;
42.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盒体与底座的示意性结构图。
43.附图标记:
44.100、制冷设备;102、制冰室;104、制冰盒;106、储冰盒;108、制冰管路;110、换热管段;112、储冰风路;114、制冷回路;116、驱动件;118、换热器;120、制冷蒸发器;122、制冰蒸发器;124、蓄冷剂管;126、盒体;128、底座;130、冰槽;132、流通槽;134、换热壁面;136、第一换热结构;138、流体出口;140、流体入口;142、制冷间室;144、第一安装腔;146、第一进风
管;148、第一回风管;150、第二风机;152、第一风门;154、第二风门;156、控制器;158、第二进风管;160、第二回风管;162、第三风门;164、第四风门;166、密封件;168、第三风机;170、第二换热结构;172、制冰组件;174、第一风机;176、蓄冷罐。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0.如图1至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100,该制冷设备100包括制冰室102以及设置在制冰室102内部的制冰盒104和储冰盒106,在竖直方向上,制冰盒104位于储冰盒106的上方。通过这样设置,当制冰盒104制冰完成后,可以向下翻转以实现脱冰,由制冰盒104脱出的冰块可以掉入到储冰盒106中。在脱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在制冰盒104底部的加热丝对制冰盒104进行加热完成脱冰。
51.制冰盒104包括盒体126,盒体126中设置有多个冰槽130,在实际制冰时,可以向冰槽130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并通过对制冰盒104的降温实现制冰。
52.在冰槽130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28,在制冰盒104中形成有流通槽132,该流通槽132
中用于通入制冷剂、蓄冷剂等冷媒以实现对冰槽130的降温、制冷。以蓄冷剂为例,为了实现将蓄冷剂通入流通槽132的目的,在流通槽132上设置有流体入口140和流体出口138,流体入口140用于将蓄冷剂通入流通槽132,流体出口138用于将流通槽132中的蓄冷剂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冰槽130的降温、制冷可以通过向冰槽130的底部通入蓄冷剂的方式实现。为了防止蓄冷剂的泄漏,在冰槽130和底座128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166。例如,密封件166可以是密封圈、密封垫等。
53.同时,为了保证进入流通槽132的蓄冷剂能够与冰槽130的底部发生充分的热交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流通槽132的流体出口138位于流通槽132的最高点,流通槽132的流体入口140位于流通槽132的最低点,流通槽132的顶壁由流体入口140向流体出口138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
54.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流通槽132中的蓄冷剂需要完全充满流通槽132后,才能够从位于流通槽132最高点位置处的流体出口138流出流通槽132。进而保证了流通槽132中的蓄冷剂能够与冰槽130发生充分的热交换。通过将流通槽132的顶壁设置成由流体入口140向流体出口138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的方式,保证了如果流通槽132中有气体,则随着蓄冷剂的逐渐充满,能够将气体由位于流通最高点位置处的流体出口138挤出流通槽132,进而避免了蓄冷剂与冰槽130的接触不充分,保证了蓄冷剂与冰槽130的换热效果。
55.可以理解的是,形成在制冰盒104中的流通槽132即为制冰管路108中的换热管段110,换热管道用于实现与制冰盒104的热交换。
56.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将制冰管路108贴合于制冰盒104的形式来形成制冰制冰管路108中的换热管段110。在这种实施例中,制冰管路108可以贴合于制冰盒104的底部或者侧部,只要能够将制冰管路108中的冷量传递给制冰盒104中的冰槽130即可。
57.如前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使用通入蓄冷剂的方式实现对冰槽130的降温、制冷,因此,为了保证蓄冷剂能够与冰槽130充分接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冰槽130以及流通槽132至少可以设置成如下几种方式。
58.设置方式一:
59.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冰槽130的底部可以设置成弧面,相应的,流通槽132对应冰槽130的换热壁面134为朝向流通槽132的底部弯曲的弧面。如图12和图14所示,流通槽132的截面形状可以大致呈凹字形。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流通槽132对应冰槽130的换热壁面134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可以将流通槽132对应冰槽130的换热壁面134设置成波浪形、锯齿形等形状,只要能够增大冰槽130底部与流通槽132的接触面积即可。
60.设置方式二:
61.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如图12所示,可以在流通槽132中设置若干第一换热结构136,这里提及的第一换热结构136可以是翅片、换热片等。以第一换热结构136是翅片为例,翅片可以设置在冰槽130的底部并伸入到流通槽132中,当流通槽132中流过蓄冷剂的时候,蓄冷剂能够与翅片发生充分的热交换,同时,翅片也能够在蓄冷剂中形成紊流,当翅片与蓄冷剂换热完成后,翅片再将冷量传递到冰槽130中。当然,也可以将翅片设置在底座128上,通过这样设置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目的。或者同时将翅片设置在冰槽130的底部以及底座128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翅片与冰槽130、流通槽13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可拆卸的连接方
式。
62.下面就翅片的设置方式进行简单说明,可以将翅片设置成沿着流通槽13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着流通槽13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小,这样能够防止翅片对蓄冷剂的流动产生阻力。还可以将翅片设置成沿着流通槽132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的形式,翅片的倾斜方向可以沿着蓄冷剂的流动方向设置。也即,由蓄冷剂的流入方向向蓄冷剂的流出方向,翅片逐渐倾斜。
63.设置方式三:
64.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可以将设置方式一与设置方式二进行组合,也即,将流通槽132对应冰槽130的换热壁面134设置成朝向流通槽132的底部弯曲的形式,同时在冰槽130的底部和底座128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翅片以提高蓄冷剂与冰槽130的换热效率。
65.设置方式四:
66.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可以沿着流通槽132的长度方向,在如图14所示的流通槽132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上间隔设置若干隔板,相邻两个隔板相互错位设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使得蓄冷剂进入流通槽132后在流通槽132内以弯折的路径流动,这样能够延长蓄冷剂在流通槽132内的流动时长,进而延长了蓄冷剂与冰槽130的接触时间,以使得蓄冷剂与冰槽130能够发生充分的热交换。
67.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提高冰槽130与蓄冷剂的换热效率,例如,还可以直接将流通槽132设置成弯折形,通过将流通槽132设置成弯折形,可以延长蓄冷剂在流通槽132内的流动时长,这样能够相应的延长蓄冷剂与冰槽130的接触时长,进而实现对冰槽130的全面降温、制冷。
6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对蓄冷剂的流动提供驱动力,在制冰管路108上还设置有驱动件116,这里提及的驱动件116可以是泵。
69.当流通槽132中通入制冷剂时,制冰回路可以直接连通于制冷回路114。制冰回路可以并联于冷藏间室的蒸发器回路中,也可以并联于冷冻间室的蒸发器回路中,还可以直接串联在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中。
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冰槽130的降温、冷却方式采用将制冷剂、蓄冷剂等冷媒通入流通槽132的方式实现。
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蓄冷剂的冷却方式可以采用将制冰管路108通入换热器118的形式来实现。
72.通过将制冰管路108通入换热器118的形式能够实现对制冰管路108的降温,当制冰管路108温度降低后,可以将冷量传递给制冰管路108中的蓄冷剂。由此,在换热器118中设置有用于通入蓄冷剂的第一进液管和用于排出蓄冷剂的第一出液管,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构成了用于流通蓄冷剂的蓄冷剂管124。对于蓄冷剂管124的冷却可以采用冷藏间室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冷冻间室中的制冷蒸发器120或者给其他制冷间室142供冷的制冷蒸发器120。
73.为了提升换热器118的换热性能,在换热器118上还设置有第二换热结构170,第二换热结构170可以是形成在换热器118表面的翅片、凸起等能够增加换热器118表面积的结构。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器118的换热方式至少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75.换热方式一:
76.在这种换热方式中,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对换热器118进行降温。制冷蒸发器120安装在制冷间室142的第一安装腔144中。相应的,由于需要将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的冷量导向至换热器118,在换热器118与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之间设置有第一进风管146和第一回风管148,在第一进风管146中设置有第一风门152,在第一回风管148中设置有第二风门154,在安装有制冷蒸发器120的第一腔室中还设置有第一风机174。当换热器118需要降温时,可以开启第一风机174,并同时打开第一风门152和第二风门154,将制冷蒸发器120中的冷量通过第一进风管146吹向换热器118,冷风吹过换热器118后,将换热器118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一回风管148流回至制冷蒸发器120中,以此形成对换热器118降温的风冷循环。
77.当蓄冷剂经过第一进液管流入换热器118后,就能够通过与换热器118的换热实现降温,当蓄冷剂经过第一出液管流出换热器118后,再进入流通槽132即可实现对冰槽130的降温。
78.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可以使用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或者给其他制冷间室142供冷的制冷蒸发器120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实现对换热器118的降温。
79.换热方式二:
80.在这种换热方式中,与换热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还可以在制冰室102中设置一个第二风机150。当换热器118需要降温时,可以开启第二风机150,将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中的冷量通过第一进风管146引向换热器118,冷风吹过换热器118后,将换热器118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一回风管148流回至制冷蒸发器120中,以此形成对换热器118降温的风冷循环。这样能够通过增设第二风机150,实现对制冷间室142和换热器118的分别制冷。也即,当制冷间室142需要制冷时,可以单独开启第一风机174;当换热器118需要换热时,可以同时开启第一风机174和第二风机150。
81.当蓄冷剂经过第一进液管流入换热器118后,就能够通过与换热器118的换热实现降温,当蓄冷剂经过第一出液管流出换热器118后,再进入流通槽132即可实现对冰槽130的降温。
8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可以使用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或者给其他制冷间室142供冷的制冷蒸发器120中的至少一个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实现对换热器118的降温。
83.换热方式三:
84.在这种换热方式中,可以通过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对换热器118实现降温。由此,在换热器118中除了设置有用于流通蓄冷剂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之外,还设置有用于通入制冷剂的第二进液管和用于排出制冷剂的第二出液管。当制冷设备中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管流入换热器118后,能够实现对换热器118的降温并将换热器118的热量带走,再通过第二出液管流出换热器118后进入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中,以此形成对换热器118的液冷循环。
85.当蓄冷剂经过第一进液管流入换热器118后,就能够通过与换热器118的换热实现降温,当蓄冷剂经过第一出液管流出换热器118后,再进入流通槽132即可实现对冰槽130的
降温。
86.在上述三种换热方式中,换热器118可以安装在制冰室102,相应的,可以在制冰室102中设置一个第二安装腔用于安装换热器118,例如,第二安装腔可以设置在制冰室102的外侧,这样能够避免换热器118占用制冰室102内部的空间。换热器118还可以安装在其他的制冷间室142中。
87.换热方式四:
88.在这种换热方式中,可以在制冷回路114中并联一个制冰蒸发器122,并通过制冰蒸发器122对换热器118进行换热。或者可以在制冰蒸发器122的循环回路与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之间设置一个控制阀,当存在制冰需求时,开启该控制阀,能够实现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与制冰蒸发器122的循环回路的组合控制。
89.制冰蒸发器122和换热器118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进行连接,或者通过风冷的形式将制冰蒸发器122上的冷量吹向换热器118。例如,在这种换热方式中,可以通过微通道的形式将换热器118与制冰蒸发器122进行连接,此时,换热器118可以设置在制冰室102上的第二安装腔中。同时,通过微通道连接换热器118和制冰蒸发器122,能够将换热器118的结构缩小,实现换热器118的小型化,而且这样设置的热损失较小。
90.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几种降温方式相互结合以进一步地提升对于换热器118的降温速率。
9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当制冰结束需要脱冰时,为了保证流通槽132中的蓄冷剂尽快回流,可以将制冰盒104设置成倾斜的形式,或者仅将制冰回路中的换热管段110设置成倾斜的形式。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以将换热管段110的流体出口138设置成位于换热管段110的最低点的形式。
92.如图3所示,用于与蓄冷剂进行换热的换热器118、用于驱动蓄冷剂流动的驱动件116以及用于储存蓄冷剂的蓄冷罐176可以设置在制冷设备100中靠近后部的位置。由此,制冰盒104的倾斜方向可以由换热管段110的流体入口140向换热管段110的流体出口138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也即,参见图3,当换热器118、驱动件116以及蓄冷罐176设置在靠近制冷设备100的后部的位置时,可以将制冰盒104的左侧设置的相对较高,将制冰盒104的右侧设置的相对较低。相应的,换热管段110的左侧设置的相对较高,换热管段110的右侧设置的相对较低。这样一来,当制冰结束后,流通槽132中的蓄冷剂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回流至蓄冷罐176中。这样就避免了由于流通槽132中存留有蓄冷剂导致加热丝加热速率慢的问题的发生,进而提升了脱冰的效率。
93.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换热管段110的形式设置成阶梯状,也即,将换热管段110的形式设置成由流体入口140的方向向流体出口138的方向阶梯式降低的形式。
9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提升蓄冷剂回流的速率,蓄冷罐176的存储空间的体积大于制冰管路108中全部蓄冷剂的体积,也即,假设制冰管路108中流动的蓄冷剂的体积总和为4升,则蓄冷罐176的存储空间的体积为5升。通过这样设置,当制冰结束后,制冰管路108中的蓄冷剂能够快速回流至蓄冷罐176中。这样一来,当加热丝工作时,流通槽132中不再存留有蓄冷剂,进而能够保证加热丝对于冰槽130的加热效率,实现快速脱冰的目的。
9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储冰盒106的降温方式采用风冷的形式实现,相应的,在
制冷设备100包括有储冰风路112。如前所述,由于制冰盒104制冰管路108的方式实现制冰,而储冰盒106采用储冰风路112的方式实现储冰,这样一来,当制冰盒104处于加热脱冰的状态时,储冰盒106可以单独通过储冰风路112的形式实现低温储冰,因此,储冰盒106的温度并不会受到加热脱冰的影响,进而能够避免储冰盒106中储存的冰块融化,保证了储冰盒106的储冰效果。
9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储冰风路112的冷源至少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冷源:
97.实现方式一:
98.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作为储冰风路112的冷源,也即,可以采用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的冷量对储冰盒106进行降温。相应的,由于需要将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的冷量导向至储冰盒106,在储冰盒106与安装制冷蒸发器120的第一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进风管146和第一回风管148,第一进风管146连通与第一安装腔144和制冰室102之间并与储冰盒106的顶部相对应,第一回风管148连通于第一安装腔144和制冰室102之间并与储冰盒106的底部相对应。在第一进风管146中设置有第一风门152,在第一回风管148中设置有第二风门154,在安装有制冷蒸发器120的第一腔室中还设置有第一风机174。当储冰盒106需要降温时,可以开启第一风机174,并同时打开第一风门152和第二风门154,将制冷蒸发器120中的冷量通过第一进风管146吹向储冰盒106,冷风吹过储冰盒106后,将储冰盒106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一回风管148流回至制冷蒸发器120中,以此形成对储冰盒106降温的风冷循环。
99.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可以使用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或者给其他制冷间室142供冷的制冷蒸发器120中的至少一个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实现对储冰盒106的降温。
100.实现方式二:
101.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与实现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还可以在制冰室102中设置一个第二风机150,第二风机150位于储冰盒106和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的风路上。当储冰盒106需要降温时,可以开启第二风机150,将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中的冷量通过第一进风管146引向储冰盒106,冷风吹过储冰盒106后,将储冰盒106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一回风管148流回至制冷蒸发器120中,以此形成对储冰盒106降温的风冷循环。
10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可以使用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或者给其他制冷间室142供冷的制冷蒸发器120中的至少一个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实现对储冰盒106的降温。
103.实现方式三:
104.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制冷回路114中并联一个制冰蒸发器122,并通过制冰蒸发器122产生的冷量对储冰盒106进行降温。或者可以在制冰蒸发器122的循环回路与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之间设置一个控制阀,当储冰盒106存在制冷需求时,开启该控制阀,能够实现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与制冰蒸发器122的循环回路的组合控制。
105.可以通过在制冰蒸发器122和储冰盒106之间增设一个第三风机168的形式,将制冰蒸发器122上的冷量吹向储冰盒106。
106.实现方式四:
107.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分别增设一个换热器118,并通过
上述几种实现方式分别对换热器118进行降温,再在换热器118与储冰盒106之间设置一个第三风机168,通过第三风机168将换热器118附近温度较低的冷气吹至储冰盒106。
108.例如,将实现方式一与换热器118进行结合,可以通过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作为换热器118的冷源,也即,可以采用制冷间室142中的制冷蒸发器120的冷量对换热器118进行降温。相应的,由于需要将换热器118位置处的冷量导向至储冰盒106,在储冰盒106与安装换热器118的第二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二进风管158和第二回风管160,在第二进风管158中设置有第三风门162,在第二回风管160中设置有第四风门164,在安装有制冷蒸发器120的第一腔室中还设置有第一风机174。当储冰盒106需要降温时,可以开启第一风机174,并同时打开第三风门162和第四风门164,将制冷蒸发器120中的冷量通过第一进风管146吹向换热器118,冷风吹过换热器118后,将换热器118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一回风管148流回至制冷蒸发器120中。换热器118的温度降低后,开启第三风机168以及第三风门162和第四风门164,通过第三风机168将换热器118位置处的冷风经过第二进风管158吹至储冰盒106,将储冰盒106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二回风管160流回换热器118,以此形成对储冰盒106降温的风冷循环。
109.实现方式五:
110.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回路114对换热器118实现降温,再在换热器118与储冰盒106之间设置一个第三风机168,通过第三风机168将换热器118附近温度较低的冷气吹至储冰盒106。
111.在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换热器118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在制冰室102外侧的第二腔室中或者直接安装在制冰室102内。
112.实现方式六:
113.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在制冰管路108与储冰盒106对应的位置处增设一个第三风机168的方式实现。当蓄冷剂流经制冰管路108时,制冰管路108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再通过第三风机168将制冰管路108周围的冷气吹至储冰盒106。
114.实现方式七:
115.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在制冷回路114与储冰盒106对应的位置处增设一个第三风机168的方式实现。当制冷剂流经制冷回路114时,制冷回路114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再通过第三风机168将制冷回路114周围的冷气吹至储冰盒106。
116.实现方式八:
117.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制冷间室142直接为储冰盒106供冷,例如,可以将冷冻间室中的冷气直接导入到储冰盒106的位置处以实现上述目的。
118.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上述几种实现方式相互结合以进一步地提升对于储冰盒106的降温速率。
1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制冷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器156,控制器156适于基于制冰室102的工作状态切换制冰管路108和储冰风路112中至少一个的工作状态。
120.举例来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100至少可以具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工作状态:
121.在制冰时,可以单独开启制冰回路,储冰风路112可以保持关闭也可以开启,此时,通过制冰回路的开启能够实现快速的制冰;
122.在脱冰时,可以关闭制冰回路,开启储冰风路112,此时,能够实现快速的脱冰,同时保证储冰盒106中的温度不会受到加热脱冰的影响;
123.在储冰时,可以单独开启储冰风路112,制冰回路可视制冰需求选择开启或者关闭。
124.也即,在面对上述几种不同的工作状态时,控制器156可以灵活地控制制冰管路108、储冰风路112的工作状态,实现智能化的控制。
1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液冷的方式对制冰盒104进行降温,使用风冷的方式对储冰盒106进行降温,能够实现对制冰盒104和储冰盒106的分别降温,且这两个降温过程可以相互独立。这样一来,当制冰盒104处于加热脱冰的状态时,储冰盒106的温度并不会受到制冰盒104加热的影响,能够保证储冰盒106的储冰效率。当不需要制冰时,仍然能够实现对储冰盒106的降温,避免了储冰盒106中冰块的融化。
126.通过将换热管段110设置成倾斜的形式,能够保证在制冰盒104加热脱冰时,制冰盒104底部的蓄冷剂能够快速回流至蓄冷罐176中,保证了加热脱冰的效率。
127.通过在制冰盒104的流通槽132中设置第一换热结构136,或者将流通槽132对应冰槽130的换热壁面134设置成弧形的形式,能够提高蓄冷剂与冰槽130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冰的效率。
1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可以是制冰组件172(也即制冰机)、冰箱、冰柜等。
1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