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09 01:2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对工作室供给油或水等液体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使工作室内的包含液体的压缩气体经由排出口排出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


背景技术:

2.螺杆压缩机作为空气压缩机和制冷空调用压缩机得以广泛普及,近年来,强烈要求节能化。因此,螺杆压缩机中,达成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变得愈发重要。
3.螺杆压缩机包括具有多个螺旋状的齿(齿槽)的阴阳一对的螺杆转子、和以彼此啮合的状态收纳两个螺杆转子的壳体,由两个螺杆转子和壳体的内壁面形成的工作室的容积随着两个螺杆转子的旋转而增减,由此吸入气体并对其进行压缩。螺杆压缩机中,有对工作室供给油或水等液体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对工作室供给液体的目的是通过工作室内的气体的冷却、螺杆转子与壳体之间产生的内部间隙的密封、两个螺杆转子的润滑等,而实现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
4.供液式的螺杆压缩机中,已知在排出工作室内的压缩气体的排出行程中,因两个螺杆转子的液体夹入而产生动力损失。具体而言,因两个螺杆转子的啮合,在其排出侧端面周期性地形成仅在轴向开口并随着螺杆转子的旋转而容积缩小的弯月状的工作室。该工作室成为对于在与两个螺杆转子的排出侧端面相对的壳体的内壁面形成的排出口部分地开口的状态,随着两个螺杆转子的旋转,向排出口开口的区域也逐渐变窄。该工作室中,随着两个螺杆转子的旋转,容积逐渐缩小并且对于排出口的开口区域也变窄,因此成为两个螺杆转子将工作室内残留的液体夹入的状态。结果,工作室内的压力上升,相应地驱动螺杆转子的转矩增加。即,两个螺杆转子的液体夹入引起的工作室内的压力上升,会导致螺杆压缩机的动力损失。
5.作为对于该问题的对策,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螺杆压缩机。该螺杆压缩机中,阴阳一对的转子以彼此啮合的状态可旋转地收纳在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壳体内,对封闭在由两个转子和壳体形成的工作空间内的气体注入液体并对混合了液体的状态的气体进行压缩,构成为在壳体的与转子排出侧端面相对的壁面具有凹部,工作空间在即将与排出口隔离时与凹部连通,该连通持续至该工作空间的容积实质上成为0。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2273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10.但是,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螺杆压缩机不能充分获得减少因两个螺杆转子夹入液体而产生的动力损失的效果。这是因为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了以下情况。即,得知因两个螺杆转子的啮合而仅在轴向上开口并随着螺杆转子的旋转而容积缩小的上述工作室中,在
即将与排出口隔离之前,压力上升就已经开始。从该观点看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螺杆压缩机中,仅在轴向开口的排出行程的该工作空间在达到即将与排出口隔离时才与凹部连通,因此认为该工作空间与凹部连通时,压力上升已经开始。从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螺杆压缩机中,用凹部实现的压力上升的抑制效果是有限的。
11.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该工作空间与凹部连通时、凹部也与吸入侧连通的结构的螺杆压缩机。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排出侧的高压气体经由凹部向低压的吸入侧泄漏,因此与该泄漏相应地,能量转换效率降低。
12.另外,螺杆压缩机中,因两个螺杆转子的排出侧端面的3个接触点处的啮合,在排出侧端面仅在轴向上开口并随着螺杆转子的旋转而容积扩大的弯月状的工作室与上述工作室邻接且同时周期性地形成。该容积逐渐扩大的弯月状的工作室与低压的吸入侧连通。为了达到高能量转换效率,要求尽可能地抑制与吸入侧连通的该工作室的向排出侧(排出口)的连通。
13.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课题而得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兼顾减少因排出行程中的阴阳两个转子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动力损失以及抑制排出侧与吸入侧的连通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5.本技术包括多种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举其一例,是一种供液式螺杆压缩机,其包括:阳转子,其在轴向一侧具有排出侧端面;阴转子,其在轴向一侧具有排出侧端面;和壳体,其具有将所述阳转子和所述阴转子以在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可旋转的方式收纳的收纳室;和在与所述阳转子的所述排出侧端面和所述阴转子的所述排出侧端面相对的所述收纳室的排出侧内壁面形成的在轴向上开口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开口部,其具有能够将与所述阳转子和所述阴转子的所述排出侧端面的因啮合而形成的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中的、随着所述阳转子和所述阴转子的旋转而容积增加的第二工作室的连通切断的轮廓;第二开口部,其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接;和第三开口部,其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连接,所述第一开口部的轮廓,在以将通过所述阳转子的轴线和所述阴转子的轴线的基准线与所述阳转子的齿顶圆和所述阴转子的齿根圆的交点投影至所述排出侧内壁面得到的点作为基点时,包括:第一轮廓线,其构成能够将所述第二工作室封闭的舌片状的突起部的一对侧缘中的一者,且向所述基点延伸;第二轮廓线,其构成所述突起部的一对侧缘中的另一者;第一连接线,其构成所述突起部的前端边缘,且将所述第一轮廓线与所述第二轮廓线连接;第三轮廓线,其沿着将所述阴转子的齿根圆投影至所述排出侧内壁面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所述基点延伸;和第二连接线,其将所述第一轮廓线与所述第三轮廓线连接,所述第二开口部由第一槽部构成,所述第一槽部在所述第二连接线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开口部开口,以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位置去往所述基准线在不超过所述基准线的范围内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排出侧内壁面,所述第三开口部由第二槽部构成,所述第二槽部的一侧端部在所述第一槽部开口,并且以在所述第一轮廓线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开口且沿着所述第一轮廓线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排出侧内壁面。
16.发明效果
17.根据本发明,排出口包括从容积缩小的第一工作室的形成初期的阶段向该第一工
作室开口的第二槽部,因此在第一工作室的形成初期的阶段中能够从第一工作室经由第二槽部进一步排出液体,能够抑制该第一工作室的压力上升。另外,因为以沿着具有能够将与连通至吸入空间的第二工作室的连通切断的轮廓的第一开口部的第一轮廓线延伸的方式构成第二槽部,所以能够将第二工作室对于第二槽部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兼顾减少因排出行程中的阴阳两个转子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动力损失和抑制排出空间与吸入空间的连通。
18.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和效果,将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1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截面图和表示对于该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供液的外部通路的系统图。
20.图2是从图1所示的ii-i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截面图。
21.图3是从图2所示的iii-ii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图,是表示因阴阳两个转子的啮合而形成的在排出侧端面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图。
22.图4是表示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从图3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23.图5是表示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从图4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24.图6是从图2所示的vi-v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截面图。
25.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26.图8是在从图7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27.图9是在从图8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28.图10是在从图9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29.图11是从图7所示的xi-x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一槽部、第二槽部的结构的部分截面图。
30.图12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排出口的放大图。
31.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第二槽部与第二工作室的连通关系的说明图。
32.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第二槽部的槽宽相对于阳转子的外径的比与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效果的关系的特性图。
33.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实施方式使用附图示例说明。
35.[第一实施方式]
[0036]
用图1和图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结构和动作。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截面图和表示对于该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供液的外部通路的系统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ii-i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截面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ii-i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截面图。图1和图2中,左侧是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吸入侧,右侧是排出侧。图2中,虚线示出了显现在阳转子和阴转子的底侧(图1中下侧)的齿顶线。
[0037]
图1中,对于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以下称为螺杆压缩机)1,从外部向内部供给油或水等液体。于是,在螺杆压缩机1连接有供给液体的外部供液系统90。外部供液系统90例如由气液分离器91、液体冷却器92、调节阀93和将它们连接的管路94构成。
[0038]
图1和图2中,螺杆压缩机1包括作为彼此啮合并旋转的一对螺杆转子的阳转子2和阴转子3、和将阳转子2和阴转子3以啮合的状态可旋转地收纳在内部的壳体4。阳转子2和阴转子3以彼此的轴线a1、a2平行的方式配置。阳转子2中,其轴向(图1和图2中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被吸入侧轴承部5和排出侧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承。阴转子3中,其轴向的两侧分别被吸入侧轴承部7和排出侧轴承部8可旋转地支承。
[0039]
阳转子2由形成有多个螺旋状的阳齿21a的转子齿部21、在转子齿部21的轴向的两侧端部分别设置的吸入侧的轴部22和排出侧的轴部23构成。转子齿部21在轴向一端(图1和图2中的左端)和另一端(图1和图2中的右端)分别具有与轴向(轴线a1)正交的吸入侧端面21b和排出侧端面21c。吸入侧的轴部22例如构成为向壳体4的外侧伸出,与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源连接。作为螺杆压缩机1的旋转驱动源,例如使用电动机。
[0040]
阴转子3由形成有多个螺旋状的阴齿31a(参照后述图3)的转子齿部31、和在转子齿部31的轴向的两侧端部分别设置的吸入侧的轴部32和排出侧的轴部33构成。转子齿部31在轴向一端(图2中的左端)和另一端(图2中的右端)分别具有与轴向(轴线a2)正交的吸入侧端面31b和排出侧端面31c。在转子齿部31的多个阴齿31a之间形成有齿槽。
[0041]
壳体4包括主壳体41和在主壳体41的排出侧(图1和图2中的右侧)安装的排出侧壳体42。
[0042]
在壳体4的内部,形成有以彼此啮合的状态收纳阳转子2的转子齿部21和阴转子3的转子齿部31的收纳室(孔腔)45。收纳室45是通过将在主壳体41形成的一部分重叠的2个圆筒状空间的轴向一侧(图1和图2中的右侧)的开口用排出侧壳体42封闭而构成的。形成收纳室45的壁面由下述面构成:覆盖阳转子2的转子齿部21的径向外侧的大致圆筒状的第一内周面46;覆盖阴转子3的转子齿部31的径向外侧的大致圆筒状的第二内周面47;与阴阳两个转子2、3的转子齿部21、31的吸入侧端面21b、31b相对的轴向一侧(图1和图2中的左侧)的
吸入侧内壁面48;和与阴阳两个转子2、3的转子齿部21、31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相对的轴向另一侧(图1和图2中的右侧)的排出侧内壁面49。由阴阳两个转子2、3的转子齿部21、31和将其包围的壳体4的内壁面(收纳室45的第一内周面46、第二内周面47、吸入侧内壁面48、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多个工作室c。
[0043]
在主壳体41的吸入侧端部,配设有阳转子2侧的吸入侧轴承部5和阴转子3侧的吸入侧轴承部7。在排出侧壳体42,配设有阳转子2侧的排出侧轴承部6和阴转子3侧的排出侧轴承部8。在排出侧壳体42,以覆盖排出侧轴承部6和排出侧轴承部8的方式安装有排出侧罩43。
[0044]
如图1所示,在壳体4设置有用于将气体吸入至工作室c的吸入流路51。吸入流路51使壳体4的外部与收纳室45(工作室c)连通。吸入流路51例如具有在壳体4的内壁面开口的吸入口51a。
[0045]
另外,在壳体4设置有用于从工作室c向壳体4外排出压缩气体的排出流路52。排出流路52使收纳室45(工作室c)与壳体4的外部连通,连接至外部供液系统90。排出流路52具有在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的在轴向上开口的轴向排出口60。轴向排出口60的结构的详情在后文中叙述。
[0046]
在壳体4设置有对工作室c供给从螺杆压缩机1的外部(外部供液系统90)供给的液体的供液通路53。供液通路53例如在收纳室45的内壁面中的工作室c处于压缩行程的区域开口。
[0047]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螺杆压缩机1中,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图2所示的阳转子2,由此阴转子3被旋转驱动。从而,工作室c(阴阳两个转子2、3的齿21a、31a)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而向轴向的排出侧(图2中的右侧)前进。此时,工作室c通过使其容积增加而从外部经由图1所示的吸入流路51吸入气体,通过使其容积缩小而将气体压缩至规定压力。工作室c内的压缩气体最终经由排出流路52向外部供液系统90的气液分离器91排出。
[0048]
螺杆压缩机1中对内部供给液体,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中混入有液体。该压缩气体中包含的液体利用气液分离器91与压缩气体分离。用气液分离器91除去液体后的压缩气体根据需要对外部设备供给。
[0049]
另一方面,利用气液分离器91与压缩气体分离后的液体被外部供液系统90的液体冷却器92冷却之后,经由螺杆压缩机1的供液机构(供液通路53)向工作室c注入。对于液体冷却器92的流通量,用调节阀93进行调节。对螺杆压缩机1的液体供给能够不使用泵等动力源,而是用流入气液分离器91内的压缩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源来进行。
[0050]
接着,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因阴阳两个转子的啮合而形成的工作室使用图3~图5进行说明。图3是从图2所示的iii-ii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图,是表示因阴阳两个转子的啮合而形成的在排出侧端面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图。图4是表示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从图3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从图4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图5中,粗箭头示出了阴阳转子的旋转方向。
[0051]
本说明中,以阳转子2的齿顶为界,将旋转方向侧的齿面定义为阳转子2的前进面,
将旋转方向的相反侧的齿面定义为阳转子2的后进面。另外,以阴转子3的齿根为界,将旋转方向侧的齿面定义为阴转子3的前进面,将旋转方向的相反侧的齿面定义为阴转子3的后进面。
[0052]
如图3~图5所示,阳转子2与阴转子3在排出侧端面21c、31c彼此啮合时,在排出侧端面21c、31c,周期性地形成不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径向上开口而仅在轴向上开口的2个弯月状的工作室即第一工作室c1和第二工作室c2。第一工作室c1在阳转子2的前进面与阴转子3的前进面接触的理论上的第一接触点s1和阳转子2的后进面与阴转子3的后进面接触的理论上的第二接触点之间形成。第一工作室c1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而容积缩小,不与吸入流路51(参照图1)连通。第二工作室c2在上述第二接触点s2与相比于第二接触点s2的阳转子2的后进面的齿根侧的部分与阴转子3的后进面的齿顶侧的部分接触的理论上的第三接触点s3之间形成。第二工作室c2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而容积膨胀,与吸入流路51(吸入空间)连通。
[0053]
图3表示因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啮合,弯月状的第一工作室c1最初形成(诞生)的旋转位置。同时,它也是第二工作室c2最初形成(诞生)为容积实质上是0的空间的旋转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最初形成第二工作室c2的旋转位置,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齿面在构成第二工作室c2的两端的第二接触点s2与第三接触点s3之间线接触的方式,构成阴阳两个转子2、3。
[0054]
第一工作室c1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从图3所示的位置起向图4所示的位置前进,其容积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第二工作室c2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从图3所示的位置起向图4所示的位置前进,容积从0的状态(线接触的状态)逐渐膨胀。作为第一工作室c1的一个边界的第一接触点s1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逐渐向阳转子2的前进面的齿顶侧和阴转子3的前进面的齿根侧移动。作为第一工作室c1与第二工作室c2的边界的第二接触点s2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逐渐向阳转子2的后进面的齿顶侧和阴转子3的后进面的齿根侧移动。作为第二工作室c2的另一个边界的第三接触点s3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逐渐向阳转子2的后进面的齿根侧移动。即,第一接触点s1与第二接触点s2变得接近,而第二接触点s2与第三接触点s3逐渐远离。
[0055]
图5表示第一接触点s1与第二接触点s2一致、第一工作室c1的容积成为0的旋转位置。同时是第二工作室c2的容积达到最大的旋转位置。是阳转子2的齿顶与阴转子3的齿根接触的位置,第一工作室c1消失。阴阳两个转子2、3与此相比进一步旋转时,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仅在轴向上开口的工作室消失,仅形成在径向和轴向这两个方向上开口的工作室c。
[0056]
如图3~图5所示,因阴阳两个转子2、3的啮合,而存在着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仅在轴向上开口并处于吸入行程的第二工作室c2。第二工作室c2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其容积逐渐增加,并且逐渐向经过阳转子2的轴线a1和阴转子3的轴线a2的基准线l侧移动。第二工作室c2与排出流路52(参照图1)连通时,排出流路52内的高压的压缩气体会经由该第二工作室c2向低压侧的吸入流路51(参照图1)流出。从而,需要以使第二工作室c2不与排出流路52连通的方式形成轴向排出口60。
[0057]
接着,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结构使用图6进行说明。图6是从图2所示的vi-v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
机的截面图(一部分省略)。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将阴阳两个转子的排出侧端面投影至壳体的排出侧内壁面得到的形状。另外,粗箭头示出了两个转子的旋转方向。
[0058]
图6中,轴向排出口60是在与经过阳转子2的轴线a1和阴转子3的轴线a2的基准线l相比的一侧(图6中下侧)的区域中形成的。轴向排出口60由包括能够将与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形成的上述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切断的轮廓、轮廓是闭曲线的第一开口部61、作为与第一开口部61连接的第二开口部在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的第一槽部62、和作为与第一开口部61和第二开口部(第一槽部62)连接的第三开口部在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的第二槽部63构成。第一开口部61和作为第二开口部的第一槽部62与现有技术的轴向排出口所采用的结构是同样的。作为第三开口部的第二槽部63是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其结构的详情在后文中叙述。
[0059]
轴向排出口60的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在以将基准线l与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和阴转子3的齿根圆fdb的交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点作为基点p时,包括:构成能够将上述移动的第二工作室c2(参照图3~图5或后述的图13)封闭的舌片状的突起部50的一对侧缘中的一者、且向基点p延伸的第一轮廓线71;构成突起部50的一对侧缘中的另一者的第二轮廓线72;和构成突起部50的前端边缘且将第一轮廓线71与第二轮廓线72连接的第一连接线81。第一轮廓线71例如构成为沿着将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p延伸。第一轮廓线71与将因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啮合而产生的理论上的3个接触点s1、s2、s3中的、作为第一工作室c1与第二工作室c2的边界的接触点s2(参照图3~图5或后述的图13)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相比,位于第二工作室c2的外侧。第二轮廓线72例如构成为沿着将作为第二工作室c2的另一个边界的接触点s3(参照图3~图5或后述的图13)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延伸。第一连接线81例如由将第一轮廓线71与第二轮廓线72顺滑地连接的圆弧或曲线构成。
[0060]
另外,舌片状的突起部50具有在壳体4(排出侧壳体42)中的与基准线l相比的一侧(图6中下侧)的区域中,向远离基准线l的方向,向轴向排出口60的内侧突出的形状。
[0061]
另外,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例如包括:沿着将阴转子3的齿根圆fdb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p延伸的第三轮廓线73;沿着将收纳室45的阴转子3侧的第二内周面47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延伸且与第三轮廓线73相对的第四轮廓线74;和沿着将阴转子3的排出侧端面31c的前进面的形状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延伸的第五轮廓线75。第三轮廓线73中,其基点p侧的端部通过第二连接线82与第一轮廓线71的基点p侧的端部顺滑地连接。第三轮廓线73与第五轮廓线75通过第三连接线83顺滑地连接。第四轮廓线74与第五轮廓线75通过第四连接线84顺滑地连接。第二连接线82、第三连接线83、第四连接线84分别例如是圆弧状或曲线状。
[0062]
另外,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例如包括:沿着将阳转子2的齿根圆mdb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延伸的第六轮廓线76;沿着将收纳室45的阳转子2侧的第一内周面46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延伸且与第六轮廓线76相对的第七轮廓线77;和沿着将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后进面的形状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延伸的第八轮廓线78。第六轮廓线76中,靠近基准线l的端部
通过第五连接线85与第二轮廓线72的靠近基准线l的端部顺滑地连接。第六轮廓线76与第八轮廓线78通过第六连接线86顺滑地连接。第七轮廓线77与第八轮廓线78通过第七连接线87顺滑地连接。第五连接线85、第六连接线86、第七连接线87分别例如是圆弧状或曲线状。
[0063]
如上所述,第一开口部61形成为能够将与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形成的仅在轴向上开口的吸入行程的第二工作室c2(参照图3~图5或后述的图13)的连通切断的形状,具有由第一轮廓线71~第八轮廓线78和将它们连接的第一连接线81~第七连接线87构成的闭曲线的轮廓。
[0064]
作为轴向排出口60的第二开口部的第一槽部62构成为在第二连接线82的位置向第一开口部61开口,从第二连接线82向基准线l侧在不超过基准线l的范围内延伸。第一槽部62维持处于作为第一工作室c1与第二工作室c2的边界的接触点s2接近基点p、容积的缩小进行着的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第一工作室c1(例如参照后述的图10)与第一开口部61的连通,确保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的液体的排出通路。
[0065]
因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啮合而仅在轴向上开口的排出行程的第一工作室c1,最终在某个旋转位置,容积成为0而消失(参照图5)。如果轴向排出口仅由第一开口部61构成,在此情况下,第一工作室c1随着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向第一开口部61开口的面积逐渐缩小时,压力因残留的液体的影响而上升。即,容积逐渐缩小的该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液体时,阴阳两个转子2、3最终成为夹入液体的状态。第一工作室c1内的压力上升时,相应地,用于驱动阴阳两个转子2、3的转矩增加,发生螺杆压缩机1的动力损失。
[0066]
于是,通过使处于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第一工作室c1经由第一槽部62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在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使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的液体经由第一槽部62向第一开口部61(排出流路52)排出。由此,实现了因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时的阴阳两个转子2、3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螺杆压缩机1的动力损失的减少。
[0067]
接着,用图7~图1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第二槽部的结构。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在从图7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在从图8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0是在从图9所示的两个转子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与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1是从图7所示的xi-xi向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一槽部、第二槽部的结构的部分截面图。
[0068]
图7~图10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将阴阳两个转子的排出侧端面投影至壳体的排出侧内壁面得到的形状。另外,粗箭头示出了阴阳两个转子的旋转方向。
[0069]
图7和图11中,轴向排出口60的第二槽部63构成为一侧端部向第一槽部62开口,并且在第一轮廓线71的位置向第一开口部61开口且沿着第一轮廓线71延伸。第二槽部63如图7和图8所示,在形成上述仅在轴向上开口的排出行程的第一工作室c1的初始阶段中,使能够使第一工作室c1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的开口面积增加,由此在形成第一工作室c1的初始
阶段中易于将第一工作室c1内存在的液体排出。图7示出了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通过啮合而不在径向上开口而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c1(容积最大)和第二工作室c2(容积为0)最初形成(诞生)的旋转位置。图8示出了处于从图7所示的旋转位置起稍前进后的旋转位置、且是形成了第一工作室c1和第二工作室c2的初始阶段的状态。
[0070]
第二槽部63中与第一槽部62连接的部分中的最接近基准线l的位置64如图9所示,构成为处于第一槽部62的侧缘(侧面)62a中的、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面通过旋转而最初到达的位置。图9示出了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面最初到达第一槽部62的距离阳转子2的轴线a1较近的一侧的侧缘(侧面)62a的旋转位置。另外,图7和图8中,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面尚未到达第一槽部62。
[0071]
另外,第二槽部63构成为另一侧端部(图7~图9中的下侧端部)在第一连接线81的位置65向第一开口部61开口。即,第二槽部63构成为遍及第一轮廓线71的整体地延伸。
[0072]
第二槽部63的槽宽w如图7所示,优选设定为在第一槽部62的槽宽的1/4以上且1/2以下,或者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参照图6)的直径(外径)的1/100以上且2/100以下的范围中。沿着第一轮廓线71延伸的第二槽部63构成为具有如上所述地设定的槽宽w,根据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如图10所示地发生与连通至吸入流路51(参照图1)的上述第二工作室c2的一部分的连通。图10示出了第一工作室c1处于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状态、第二工作室c2向基准线l侧移动而使其容积膨胀了的状态。
[0073]
接着,与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进行比较,使用图7~图1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作用和效果。图12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排出口的放大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第二槽部与第二工作室的连通关系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第二槽部的槽宽相对于阳转子的外径的比与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效果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将阴阳两个转子的排出侧端面投影至壳体的排出侧内壁面得到的形状。另外,粗箭头示出了两个转子的旋转方向。另外,图12中,与图1~图11中示出的符号相同符号的部分是同样的部分,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074]
图12中,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在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具有轴向排出口160。轴向排出口16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1的轴向排出口60中的第一开口部61和第一槽部62(参照图7)同样的结构。但是,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1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相当于轴向排出口60的第二槽部63(参照图7)的槽部。
[0075]
图12示出了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啮合而不在径向上开口而仅在轴向上开口的排出行程的第一工作室c1(容积最大)和吸入行程的第二工作室c2(容积为0)最初形成(诞生)的旋转位置。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第一工作室c1的一部分与轴向排出口160的第一开口部61的一部分直接连通,并且第一工作室c1的另一部分向轴向排出口160的第一槽部62的一部分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由此,确保了排出行程的第一工作室c1内的包含液体的压缩气体的排出通路。另外,处于容积的缩小发展了的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第一工作室c1如图10所示,完全不向第一开口部61开口,但其一
部分向第一槽部62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由此,能够确保处于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的液体的排出通路。
[0076]
实际对第一工作室c1内的压力进行测量,能够确认因存在第一槽部62、减少因阴阳两个转子2、3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动力损失的效果。但是,发现在排出行程的后半仍然在第一工作室c1中发生了压力上升。这表示为了进一步减少第一工作室c1内发生的液体夹入导致的损失,从形成第一工作室c1的初始阶段起进行液体排出是必要且重要的。
[0077]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螺杆压缩机1中,轴向排出口60如图7所示,具有与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同样的结构的第一开口部61和第一槽部62,而且还具有第二槽部63。从而,在第一工作室c1的产生阶段,与比较例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的排出口160同样,第一工作室c1的一部分向第一开口部61的一部分直接开口,并且第一工作室c1的另一部分向第一槽部62的一部分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在此以外,第一工作室c1的又一部分向第二槽部63的一部分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从而,第一工作室c1经由第二槽部63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相应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的第一工作室c1的开口面积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排出口160的情况相比得以增加。
[0078]
图8示出了如上所述,处于从图7所示的旋转位置起稍前进了的旋转位置、且形成了第一工作室c1和第二工作室c2的初始阶段的状态。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从图7所示的位置向图8所示的位置前进时,第一工作室c1向旋转方向侧移动,并且弯月状的开口面积和容积减少。此时,第一工作室c1中,其一部分向第一开口部61的一部分直接开口,并且另一部分向第一槽部62的一部分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在此以外,又一部分向第二槽部63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图8所示的第一工作室c1中,也维持了经由第二槽部63的第一开口部61的连通。由此,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的第一工作室c1的开口面积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排出口160的情况相比增加。
[0079]
另一方面,第二工作室c2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从图7所示的位置向图8所示的位置前进时,向基准线l侧移动,并且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开口面积与0(线接触)的状态相比稍微增加而形成弯月状的开口。此时,第二工作室c2是不向第二槽部63开口的状态。
[0080]
这样,形成第一工作室c1的初始阶段(参照图7和图8)中的第一工作室c1对于轴向排出口60的开口面积,与第二槽部63相应地,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排出口160的情况相比得以增加。由此,从第一工作室c1经由轴向排出口60向排出流路52排出时的液体的阻力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排出口160的情况相比减小。从而,本实施方式中的轴向排出口60,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排出口160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排出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的液体。结果能够抑制排出行程的后半中的第一工作室c1的压力上升,因此能够使第一工作室c1内发生的液体夹入导致的动力损失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的情况相比减少。
[0081]
图9示出了如上所述,处于从图8所示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旋转位置,且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面最初到达第一槽部62的第一轮廓线71侧的侧缘(侧面)62a的位置。即,是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与图9所示的位置相比前进时、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面进入第一槽部62内的位置。此时,第一工作室c1中,其一部分向第一开口部61的微少的部分直接开口,并且另一部分向第一槽部62的一部
分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在此以外,又一微小的部分向第二槽部63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图9所示的第一工作室c1维持了经由第二槽部63对第一开口部61的连通,但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是微小的,几乎不能期待有液体阻力的减少效果。
[0082]
另一方面,第二工作室c2从图8所示的旋转位置前进时,向基准线l侧移动并且开口面积增加,其一部分成为向第二槽部63开口的状态。但是,因为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非常小,所以能够将排出流路52与吸入流路51经由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导致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抑制得较低。
[0083]
图10示出了如上所述,处于从图9所示的旋转位置前进了的旋转位置、且第一工作室c1的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状态。即,第一工作室c1是对于第一开口部61不直接开口的状态,但处于其一部分向第一槽部62的一部分开口而间接地与第一开口部61连通的状态。由此,即使到达处于第一工作室c1不向第一开口部61直接开口的状态的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也能够使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的液体经由第一槽部62向排出流路52(参照图1)排出。
[0084]
另一方面,图10所示的第二工作室c2从图9所示的旋转位置前进时,进一步向基准线l侧移动并且开口面积增加,成为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增加了的状态。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如图13所示随着第二工作室c2向基准线l侧移动而逐渐增加。但是,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部分是包括接触点s2的第二工作室c2的边界侧的端部,可知其开口面积非常小。从而,能够抑制排出流路52与吸入流路51经由向第二槽部63开口的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导致的螺杆压缩机1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
[0085]
另外,图10所示的第一工作室c1成为不向第二槽部63开口的状态。从而,第二槽部63在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不发挥作为第一工作室c1中残留的液体的排出通路的功能。从而,即使以使第二槽部63的对于第一槽部62的连接点与当前的连接位置64相比更接近基点p侧的方式进行变更,也不会出现排出行程的最终阶段的第一工作室c1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的增加。但是,另一方面,该变更如图13所示,会带来与吸入流路51连通的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增加的结果。这会促进排出流路52与吸入流路51经由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导致的螺杆压缩机1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从而,通过使第二槽部63对于第一槽部62在上述连接位置64连接,能够抑制压缩气体经由第二工作室c2的泄漏损失,能够维持螺杆压缩机1的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0086]
另外,第二工作室c2的与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对应的容积膨胀的程度较小的阴阳两个转子2、3的齿形规格的情况下,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减小,因此第二槽部63对于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导致的压缩气体的泄漏损失减小。另一方面,这样的齿形规格的情况下,第一工作室c1对于第二槽部63开口的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位置提前,因此能够从较早的阶段起将第一工作室c1内残留的液体排出。
[0087]
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二槽部63的槽宽w(参照图7)在阳转子2的外径(齿顶圆mdt的直径)dt的1/100以上且2/100以下。根据该结构,如图14所示,能够达成与比较例的螺杆压缩机相比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图14中,横轴w/dt示出了第二槽部的槽宽相对于阳转子的外径的比,纵轴示出了令比w/dt为1/100时的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效果为100时,相对的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效果。
[0088]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杆压缩机1包括:在轴向一侧具有排出侧端面21c的阳转子2;在轴向一侧具有排出侧端面31c的阴转子3;以及具有以彼此啮合的状态可旋转地
收纳阳转子2和阴转子3的收纳室45、和在与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和阴转子3的排出侧端面31c相对的收纳室45的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的在轴向上开口的轴向排出口60的壳体4。轴向排出口60由以下部分构成:具有能够将与阳转子2和阴转子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形成的仅在轴向上开口的第一工作室c1和第二工作室c2中的随着阳转子2和阴转子3的旋转而容积增加的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切断的轮廓的第一开口部61;与第一开口部61连接的第二开口部;以及与第一开口部61和第二开口部连接的第三开口部。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在以将通过阳转子2的轴线a1和阴转子3的轴线a2的基准线l与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和阴转子3的齿根圆fdb的交点投影至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点作为基点p时,包括构成能够将第二工作室c2封闭的舌片状的突起部50的一对侧缘中的一者且向基点p延伸的第一轮廓线71;构成突起部50的一对侧缘中的另一者的第二轮廓线72;构成突起部50的前端边缘且将第一轮廓线71与第二轮廓线72连接的第一连接线81;和沿着将阴转子3的齿根圆fdb投影至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延伸p的第三轮廓线73;和将第一轮廓线71与第三轮廓线73连接的第二连接线82。第二开口部由在第二连接线82的位置向第一开口部61开口、以从第二连接线82的位置起向基准线l去在不超过基准线l的范围内延伸的方式在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的第一槽部62构成,第三开口部由一侧端部在第一槽部62开口、并且以在第一轮廓线71的位置在第一开口部61开口并沿着第一轮廓线71延伸的方式在排出侧内壁面49形成的第二槽部63构成。
[0089]
根据该结构,轴向排出口60包括从容积缩小的第一工作室c1的形成初期的阶段起向该第一工作室c1开口的第二槽部63,因此在第一工作室c1的形成初期的阶段中能够使液体从第一工作室c1经由第二槽部63进一步排出,能够抑制该第一工作室c1的压力上升。另外,因为以沿着具有能够将与连通至吸入空间(吸入流路51)的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切断的轮廓的第一开口部61的第一轮廓线71延伸的方式构成第二槽部63,所以能够将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兼顾减少因排出行程中的阴阳两个转子2、3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动力损失和抑制排出空间与吸入空间的连通。
[009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第二槽部63遍及第一轮廓线71的整体地延伸。根据该结构,即使处于仅第一工作室c1的一部分对于第二槽部63开口的状态,从第一工作室c1通过了第二槽部63的一部分的开口的液体也从第二槽部63的全长向第一开口部61排出。从而,与第二槽部63仅延伸至第一轮廓线71的中途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轴向排出口60中的液体的排出阻力。
[0091]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第二槽部63中的与第一槽部62连接的部分且最接近基准线l的连接位置64,成为第一槽部62的侧缘62a中的、投影至排出侧内壁面49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面通过旋转而最初到达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形成初期的阶段的第一工作室c1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而且能够将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减少因阴阳两个转子2、3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动力损失和抑制压缩气体经由第二工作室c2的泄漏损失,能够维持螺杆压缩机1的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0092]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第一开口部61的第一轮廓线71沿着将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投影至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p延伸。根据该结构,第一轮廓线71与将作为第一工作室c1与第二工作室c2的边界的接触点s2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
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相比,位于第二工作室c2的外侧,因此能够将沿着第一轮廓线71延伸的第二槽部63对于第二工作室c2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
[0093]
[第二实施方式]
[0094]
接着,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使用图15示例说明。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中的轴向排出口的放大图。另外,图15中,与图1~图14所示的符号相同符号的部分是同样的部分,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095]
图1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式螺杆压缩机(参照图7)的不同点在于,采用了使轴向排出口60a的第二槽部63a从第一槽部62仅延伸至第一轮廓线71的中途位置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二槽部63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一侧端部连接在第一槽部62的连接位置64。另一方面,第二槽部63a的另一侧端部,将处于沿着第一轮廓线71的中途位置、且使将排出行程的第一工作室c1和吸入行程的第二工作室c2最初形成(诞生)的旋转位置中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顶与阳转子2的轴线a1连结的线段v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时与第一轮廓线71的交点设为连接位置65a。该连接位置65a是作为将该线段v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时与第一轮廓线71的交点和其附近,包括从该交点起的第二槽部63a的槽宽大小的范围的概念。
[0096]
图15示出了排出行程的第一工作室c1和吸入行程的第二工作室c2最初形成的旋转位置。图15中,第二槽部63a的另一侧端部中的与第一轮廓线71的连接位置65a与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顶的位置一致。
[0097]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轴向排出口60a包括从容积缩小的第一工作室c1的形成初期的阶段起向该第一工作室c1开口的第二槽部63a,因此能够在第一工作室c1的形成初期的阶段中使液体从第一工作室c1经由第二槽部63a进一步排出,能够抑制该第一工作室c1的压力上升。另外,因为以沿着具有能够将与连通至吸入空间(吸入流路51)的第二工作室c2的连通切断的轮廓的第一开口部61的第一轮廓线71延伸的方式构成了第二槽部63a,所以能够将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a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兼顾减少因排出行程中的阴阳两个转子2、3的液体夹入而产生的动力损失和抑制排出空间与吸入空间的连通。
[0098]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第二槽部63a从第一槽部62延伸至第一轮廓线71的中途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二槽部63a对于第二工作室c2的开口的开始延迟。另外,第二工作室c2的与阴阳两个转子2、3的旋转对应的容积膨胀的程度较大的阴阳两个转子2、3的齿形规格的情况下,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a的开口面积减小,因此能够将第二槽部63a对于第二工作室c2的开口导致的压缩气体的泄漏损失抑制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更小。从而,能够维持螺杆压缩机1的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0099]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二槽部63a延伸的第一轮廓线71的中途位置是使将第一工作室c1和第二工作室c2最初形成的旋转位置处的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齿顶与阳转子2的轴线a1连结的线段v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时与第一轮廓线71的交点65a。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使第二槽部63a对于第二工作室c2的开口的开始延迟。从而,能够可靠地将第二工作室c2对于第二槽部63a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能够可靠地将第二槽部63a对于第二工作室c2的开口导致的压缩气体的泄漏损失抑制为较小。
[0100]
[其他实施方式]
[0101]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包括说明的全部结构。即,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上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也能够添加、删除、置换其他结构。
[0102]
例如,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为轴向排出口60、60a的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包括沿着将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p延伸的第一轮廓线71的例子。但是,第一轮廓线71也能够构成为沿着将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产生的3个接触点s1、s2、s3中的作为第一工作室c1与第二工作室c2的边界的接触点s2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p延伸。另外,第一轮廓线71也能够构成为基于将阳转子2的齿顶圆mdt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和将接触点s2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曲线或与该曲线近似的曲线。
[0103]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为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包括沿着将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产生的3个接触点s1、s2、s3中的作为第二工作室c2的另一侧的边界的接触点s3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延伸的第二轮廓线72的例子。但是,第二轮廓线72也能够构成为与将接触点s3的轨迹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
[0104]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为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包括沿着将阴转子3的齿根圆fdb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向基点p延伸的第三轮廓线73,和沿着将收纳室45的阴转子3侧的第二内周面47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延伸且与第三轮廓线73相对的第四轮廓线74,以及沿着将阴转子3的排出侧端面31c的前进面的形状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延伸的第五轮廓线75的例子。但是,该第三轮廓线73规定为包括与将阴转子3的齿根圆fdb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的概念。同样地,该第四轮廓线74规定为包括与将收纳室45的阴转子3侧的第二内周面47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的概念。另外,同样地,该第五轮廓线75规定为包括与将阴转子3的排出侧端面31c的前进面的形状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的概念。
[0105]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为第一开口部61的轮廓包括沿着将阳转子2的齿根圆mdb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延伸的第六轮廓线76,和沿着将收纳室45的阳转子2侧的第一内周面46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的一部分延伸且与第六轮廓线76相对的第七轮廓线77,以及沿着将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后进面的形状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延伸的第八轮廓线78的例子。但是,该第六轮廓线76规定为包括与将阳转子2的齿根圆mdb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的概念。同样地,该第七轮廓线77规定为包括与将收纳室45的阳转子2侧的第一内周面46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的概念。另外,同样地,该第八轮廓线78规定为包括与将阳转子2的排出侧端面21c的后进面的形状投影至壳体4的排出侧内壁面49得到的曲线近似的曲线或折线的概念。
[0106]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用圆弧或曲线构成第一连接线81的例子,但也能够用
直线构成第一连接线。
[0107]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最初形成第二工作室c2的旋转位置,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齿面在构成第二工作室c2的两端的第二接触点s2与第三接触点s3之间线接触的方式,构成阴阳两个转子2、3的例子。但是,在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的因啮合而最初形成第二工作室c2的旋转位置,阴阳两个转子2、3的排出侧端面21c、31c上的齿面也能够构成为构成第二工作室c2的两端的第二接触点s2与第三接触点s3一致。
[0108]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出流路52仅具有在轴向上开口的轴向排出口60的结构的例子。但是,排出流路也能够是在轴向排出口60以外、也具有在径向上开口的径向排出口的结构。
[0109]
附图标记说明
[0110]1……
供液式螺杆压缩机,2
……
阳转子,3
……
阴转子,4
……
壳体,21c
……
排出侧端面,31c
……
排出侧端面,45
……
收纳室,49
……
排出侧内壁面,50
……
突起部,60、60a
……
轴向排出口(排出口),61
……
第一开口部,62
……
第一槽部,63、63a
……
第二槽部,64
……
连接位置(位置),65a
……
连接位置(中途位置),71
……
第一轮廓线,72
……
第二轮廓线,73
……
第三轮廓线,81
……
第一连接线,82
……
第二连接线,a1
……
轴线,a2
……
轴线,c1
……
第一工作室,c2
……
第二工作室,l
……
基准线,p
……
基点,w
……
槽宽,fdb
……
阴转子的齿根圆,mdt
……
阳转子的齿顶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