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13:37: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摄影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平板电脑、无人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各种科技改进推陈出新。其中,新型电子产品改进中摄像镜头拍摄效果的改进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之一,同时成为科技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使用微型摄像元件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成为现代人选择何种电子产品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光学系统,在满足微型设计的同时,保证成像效果。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数量为七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5.光学系统中,通过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和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将有利于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光学系统并得到有效汇聚,配合第二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有利于大角度的入射光线平滑传递,进一步得到有效汇聚,且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和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搭配,可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同时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搭配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能够配合物方透镜(即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以进一步平滑传递入射光线,可以进一步地使中心和边缘视场光线汇聚,从而有利于压缩光学系统的总长;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可以校正光线经过第五透镜时所产生的像差,且正负屈折力的透镜可以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因此,第七透镜的负屈折力可以抵消光线经过第六透镜时所产生的像差,而第六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配合第七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能够进一步汇聚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压缩光学系统的总长,有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同时也可较好地抑制球差,此外,还可以减小入射光线在成像面的入射角度,减少了色差的产生,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2.5<ftlt7/ftgt7<4;ftlt7为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到像侧面于光轴方向的最长距离;ftgt7为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到像侧面于光轴方向的最短距离。参考附图1可见,第七透镜于近光轴处较薄,而于圆周处较厚,如此,第七透镜具有合适的厚薄比设计,可有效平衡光学系统的光程差,有利于修正光学系统的场曲。而ftlt7与ftgt7的比值超出关系式范围,即当ftlt7/ftgt7≤2.5时,第七透镜的中心
处相对于边缘处太薄,无法满足生产加工要求,成型良率较低;而当ftlt7/ftgt7≥4时,则第七透镜中心相对于边缘会太厚,将造成成像面场曲过大,降低成像品质;综上,第七透镜中心太薄或太厚都会导致中心光线和边缘光线难以在成像面附近汇聚,造成场曲过大,因此第七透镜最厚处及最薄处应满足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可加工性及成型良率,从而保证成像稳定性。
7.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angles6|/|angles7|<15;|angles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曲率角度的绝对值,|angles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曲率角度的绝对值。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均为光学系统的敏感面,满足上述关系式,能使得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角度相差较小,从而能降低光学系统的偏心敏感度,提高透镜的生产良率,满足组装要求;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相适配,便于光线的平滑折转,从而提高成像效果。
8.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0.3<sagfs1/ct1<0.8;sagfs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c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也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使得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与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控制第一透镜的面型变化,使得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区与光学承靠区满足合理的结构设计,而第一透镜组装于镜筒内,如此,能使镜筒结构排布设计时有足够的公差空间,提高组装良率,当sagfs1/ctl1≥0.8时,会导致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太薄,第一透镜成型难度增大,且组装时断裂风险较高,不利于第一透镜的组装工艺,当sagfs1/ctl1≤0.3时,第一透镜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过小,会造成第一透镜的边缘与镜筒贴合度差,导致镜筒结构排布设计时公差空间过小,降低产品组装良率。
9.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0.3<dl/imgh<0.6;dl为光学系统的光阑孔径;imgh为光学系统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其中,光学系统的光阑孔径的大小决定了光学系统的通光量的大小,图像传感器尺寸大小决定了整个光学系统的画面清晰度及像素的大小,两者合理配合才能保证光学系统具有足够的通光量,能保证拍摄图像清晰度。当dl/imgh≥0.6时,光学系统的光阑孔径过大,会造成光学系统的通光量过大,进而造成曝光过大,光亮度太高,影响画面质量,当dl/imgh≤0.3时,光学系统的光阑孔径过小,会造成光学系统的通光量不足,光线无法有效覆盖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且光线相对亮度不够,导致光学系统的边缘视场易产生暗角等,从而使得画面清晰度下降。
10.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8<ttl/bfl<9;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bfl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沿光轴方向的最小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有效控制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同时确保光学系统具有足够的后焦距离,以保证光学系统有足够的调焦范围,如此,不仅可提升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同时也保证光学系统具有足够高的景深范围,从而能够获取物方更多的深度信息。
11.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ttl/dl<3;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dl为光学系统的光阑孔径。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有效控制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以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同时还能使得光学系统具有足够的通光量,实现高画质高清晰的拍摄效果,当
ttl/dl≤2时,即使能满足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但会使得通光口径过大,造成边缘大量杂散光线进入光学系统,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当ttl/dl≥3时,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即使能满足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但会使得通光口径过小,无法满足光学系统的通光量,无法满足暗光场景高清晰拍摄要求。因此满足8<ttl/bfl<9和/或2<ttl/dl<3,能同时兼顾光学性能最优化和结构小型化。
12.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et/∑ct<1.8;∑ct为所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即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总和;∑et为所有透镜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厚度总和,即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边缘厚度总和;这里的所有透镜指的是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总和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边缘厚度总和,可以合理的平衡中心视场与边缘视场光程差,从而可有效改善场曲,减小畸变,当∑ct/∑et≥1.8时,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总和相比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边缘厚度总和过大,会造成边缘视场光程过分小于中心光线光程,造成场曲过大,引起轴外视场图像模糊;当∑ct/∑et≤1时,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总和相比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边缘厚度总和过小,会使边缘视场光程过分大于中心光线光程,同样造成场曲过大,引起轴外视场图像模糊。
13.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3<f/∑ct<1.65;∑ct为所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这里的所有透镜指的是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当光学系统的透镜采用树脂塑料等材料制成时,透镜焦距会随温度变化产生焦点位置的移动(简称温飘),使得光学系统的透镜组公差敏感度及成像解析率下降,当光学系统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使得透镜组的结构组合较为紧凑,从而满足小型化设计,并提高加工工艺良率,同时,还能保证光线较好地在成像面上汇聚成像,从而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
14.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angles2-angles3|<10;angles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的曲率角度,angles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的曲率角度;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最靠近物侧,为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部位,满足上式可使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角度相差较小,两面形状相适应,进而可降低光学系统的偏心敏感度,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
15.光学系统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sagfs7/t34<-0.4,sagfs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平行于光轴方向的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侧方向则定义为负);t34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能使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使透镜排布设计时有足够的公差空间,满足紧凑结构设计,同时可改善场曲,避免图像边缘扭曲,当sagfs7/t34≤-2时,会导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弯曲过大,不利于单片镜片加工成型,且组装难度加大,不利于组装,当sagfs7/t34≥-0.4时,会造成第四透镜的边缘与镜筒贴合度较差,且不利于场曲修正,导致边缘图像歪曲,形成歪曲像。
16.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摄像模组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17.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固定件。上述摄像模组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良好摄像品质的同时,保持较小的占据体积,从而可减少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造成的阻碍。
18.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9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11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13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4包括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电子设备30,光轴101,感光芯片210,固定件310,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物侧面s3,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物侧面s7,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像侧面s12;第七透镜l7:物侧面s13,像侧面s14;滤光片110:物侧面s15,像侧面s16;成像面s17。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2.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
23.参考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七片透镜设计的光学系统10,光学系统10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应同轴设置,且各透镜能够安装于镜筒内以形成摄像镜头。
24.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l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同时,光学系统10还存在成像面s17,成像面s17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相应物距处的轴上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光学系统10各透镜调节后能够于成像面s17成像,进一步地,光学系统10还存在滤光片110,滤光片11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s14和成像面s17之间,滤光片110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
25.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重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可以匹配具有矩形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与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感光面重合。此时,光学系统10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具有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对角线方向,本技术中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可以理解为光学系统10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imgh可以理解为光学系统10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也即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2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当描述透镜表面于光轴101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即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该种面型;当描述透镜表面于圆周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即该透镜表面沿径向且在靠近圆周处具有该种面型。
27.光学系统10中,通过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和于近光轴101处的凸凹面型设计,将有利于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并得到有效汇聚,配合第二透镜l2于近光轴101处的凸凹面型设计,有利于大角度的入射光线平滑传递,进一步得到有效汇聚,且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和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搭配,可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同时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搭配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和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能够配合物方透镜(即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以进一步平滑传递入射光线,可以进一步地使中心和边缘视场光线汇聚,从而有利于压缩光学系统10的总长;第六透镜l6的正屈折力可以校正光线经过第五透镜l5时所产生的像差,且正负屈折力的透镜可以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因此,第七透镜l7的负屈折力可以抵消光线经过第六透镜l6时所产生的像差,而第六透镜l6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配合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的凸凹面型设计,能够进
一步汇聚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压缩光学系统10的总长,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同时也可较好地抑制球差,此外,还可以减小入射光线在成像面s17的入射角度,减少了色差的产生,提高了光学系统10的成像品质。
2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2.5<ftlt7/ftgt7<4;ftlt7为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到像侧面s14于光轴方向的最长距离;ftgt7为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到像侧面s14于光轴方向的最短距离。
29.参考附图1可见,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处较薄,而于圆周处较厚,如此,第七透镜l7具有合适的厚薄比设计,可有效平衡光学系统10的光程差,有利于修正光学系统10的场曲,而ftlt7与ftgt7的比值超出关系式范围,即当ftlt7/ftgt7≤2.5时,第七透镜l7的中心处相对于边缘处太薄,无法满足生产加工要求,成型良率较低,而当ftlt7/ftgt7≥4时,则第七透镜l7的中心相对于边缘会太厚,造成成像面s17场曲过大,降低成像品质;综上,第七透镜l7中心太薄或太厚都会导致中心光线和边缘光线难以在成像面s17附近汇聚,造成场曲过大,因此第七透镜l7最厚处及最薄处应满足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可加工性及成型良率,从而保证成像稳定性。
30.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angles6|/|angles7|<15;|angles6|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处的曲率角度的绝对值,|angles7|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处的曲率角度的绝对值。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均为光学系统10的敏感面,满足上述关系式,能使得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曲率角度相差较小,从而能降低光学系统10的偏心敏感度,提高透镜的生产良率,满足组装要求;且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相适配,便于光线的平滑折转,从而提高成像效果。其中,对于曲率角度,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附图1,以第三透镜l3为例,在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的任意一点做切线m,同时,经过该点的垂直于光轴101的垂线n,切线m和垂线n之间的锐角θ即为曲率角度。另外,还在附图1所在的平面内,当切线m位于垂线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时,曲率角度为负,当切线m位于垂线n的顺时针旋转方向时,曲率角度为正。
31.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0.3<sagfs1/ct1<0.8;sagf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ct1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101上的厚度,也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像侧面s2于光轴101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使得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与第一透镜l1于光轴101上的厚度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控制第一透镜l1的面型变化,使得第一透镜l1的光学有效区与光学承靠区满足合理的结构设计,而第一透镜l1组装于镜筒内,如此,能使镜筒结构排布设计时有足够的公差空间,提高组装良率,当sagfs1/ctl1≥0.8时,会导致第一透镜l1于光轴101上的厚度太薄,第一透镜l1成型难度增大,且组装时断裂风险较高,不利于第一透镜l1的组装工艺,当sagfs1/ctl1≤0.3时,第一透镜l1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过小,会造成第一透镜l1的边缘与镜筒贴合度差,导致镜筒结构排布设计时公差空间过小,降低产品组装良率。
32.光学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0.3<dl/imgh<0.6;dl为光学系统10的光阑孔径;imgh为光学系统10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其中,光学系统10的光阑孔径的大小决定了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的大小,感光面的尺寸大小决定了整个光学系统10的画面清晰度及像素的大小,两者合理配合才能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足够
的通光量,能保证拍摄图像清晰度。当dl/imgh≥0.6时,光学系统10的光阑孔径过大,会造成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过大,进而造成曝光过大,光亮度太高,影响画面质量,当dl/imgh≤0.3时,光学系统10的光阑孔径过小,会造成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不足,光线无法有效覆盖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且光线相对亮度不够,导致光学系统10的边缘视场易产生暗角等,从而使得画面清晰度下降。
33.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8<ttl/bfl<9;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bfl为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s14到成像面s17沿光轴方向的最小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有效控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同时确保光学系统10具有足够的后焦距离,以保证光学系统10有足够的调焦范围,如此,不仅可提升光学系统10的组装良率,同时也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足够高的景深范围,从而能够获取物方更多的深度信息。
34.光学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ttl/dl<3;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dl为光学系统10的光阑孔径。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有效控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以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同时还能使得光学系统10具有足够的通光量,实现高画质高清晰的拍摄效果,当ttl/dl≤2时,即使能满足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但会使得通光口径过大,造成边缘大量杂散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当ttl/dl≥3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即使能满足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但会使得通光口径过小,无法满足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无法满足暗光场景高清晰拍摄要求。因此满足8<ttl/bfl<9和/或0.2<ttl/dl<3,能同时兼顾光学性能最优化和结构小型化。
35.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et/∑ct<1.8;∑ct为所有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之和,也即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中心厚度总和;∑et为所有透镜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厚度总和,也即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边缘厚度总和;这里的所有透镜指的是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中心厚度总和与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边缘厚度总和,可以合理的平衡中心视场与边缘视场光程差,从而可有效改善场曲,减小畸变,当∑ct/∑et≥1.8时,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中心厚度总和相比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边缘厚度总和过大,会造成边缘视场光程过分小于中心光线光程,造成场曲过大,引起轴外视场图像模糊;当∑ct/∑et≤1时,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中心厚度总和相比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边缘厚度总和过小,会使边缘视场光程大于中心光线光程,同样造成场曲过大,引起轴外视场图像模糊。
36.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3<f/∑ct<1.65;∑ct为所有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之和;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这里的所有透镜指的是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当光学系统10的透镜采用树脂塑料等材料制成时,透镜焦距会随温度变化产生焦点位置的移动(简称温飘),使得光学系统10的透镜组公差敏感度及成像解析率下降,当光学系统10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使得透镜组的结构组合较为紧凑,从而满足小型化设计,并提高加工工艺良率,同时还能保证光线较好地在成像面s17上汇聚成像,从而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
37.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angles2-angles3|<10;angles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处的曲率角度,angles3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处的曲率角度;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最靠近物侧,为光学系统10的公差敏感部位,满足上式可使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曲率角度相差较小,两面形状相适应,进而可降低光学系统10的偏心敏感度,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
38.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sagfs7/t34<-0.4,sagfs7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矢高,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在光轴101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平行于光轴方向的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侧方向则定义为负);t34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能使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矢高与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能使透镜排布设计时有足够的公差空间,满足紧凑结构设计,同时可改善场曲,避免图像边缘扭曲,当sagfs7/t34≤-2时,会导致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弯曲过大,不利于单片镜片加工成型,且组装难度加大,不利于组装,当sagfs7/t34≥-0.4时,会造成第四透镜l4的边缘与镜筒贴合度较差,且不利于场曲修正,导致边缘图像歪曲,形成歪曲像。
39.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4<tan(fov)/fno<9,fov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与光圈数,可以满足光学系统10大视角拍摄的同时,具有大光圈特性,保证高清晰的拍摄质量,当tan(fov)/fno≥9时,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过大,容易造成轴外视场畸变过大,图像外围会出现扭屈现象,导致成像性能下降;当tan(fov)/fno≤4时,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过大,进入光学系统10的光线相对增多,会造成边缘视场成像模糊。
40.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0.2mm-1
<fno/ttl<0.35mm-1
,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满足上述关系式,可同时兼顾光学系统10大光圈及小型化的设计要求,为摄像拍摄提供足够的通光量,满足高画质高清晰拍摄需要,当fno/ttl≥0.35mm-1
时,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过大,而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小,不仅会造成光学系统10的结构过于紧凑,影响各透镜的空间排布,同时会影响成光学系统10通光量,导致画面过暗。如果fno/ttl≤0.2mm-1
,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过小,会造成边缘视场的杂散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从而影响画面清晰化效果,同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大,不利于实现小型化。
41.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f6/f7<0;f6为第六透镜l6的有效焦距,f7为第七透镜l7的有效焦距;其中,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作为最靠近成像面s17的两枚透镜,对光线的偏折较为敏感,而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空间光线搜集,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能使光线得到有效发散,从而可以满足大像面要求,两者负正屈折力组合不仅可以有效的压缩系统体积,实现小型化设计要求,并可以对整个光学系统10的像差、场曲进行良好的校正,因此当满足:-2<f6/f7<0时,使得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提供的屈折力数值范围合理,能减小光学系统10的总长,从而满足小型化设计要求。
42.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2<ttl/imgh<1.4;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长;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同时兼顾小型化及高
清晰拍摄,当ttl/imgh≥1.4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长,不利于实现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要求,且成像面s17尺寸较小,难以满足高像素、高品质成像;当ttl/imgh≤1.2时,ttl较小,容易增加光学系统10的设计与公差敏感性。
43.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1<ttl/f<2,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即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长;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使ttl和f的比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仅能实现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还能保证光线更好的汇聚于成像面s17上,提高成像质量,保证图像的真实性。当ttl/f≤1时,ttl太短,容易使光学系统10的设计与公差敏感度加大,同时不利于光线在成像面s17上的汇聚。当ttl/f≥2时,ttl太长,容易使光线进入成像面s17的主光线的角度太大,入射至成像面s17的边缘视场光线无法有效成像在图像传感器上,造成成像信息不全。
44.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式条件:2.2<imgh/fno<3.2;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决定了整个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成像面的尺寸大小决定了整个光学系统10的画面清晰度及像素大小,两者合理配合才能保证足够的通光量,保证拍摄图像清晰度。满足上述关系式,能使光学系统10具有较大的入瞳直径,从而为光学系统10提供足够的进光量,同时,还能使得光学系统10具有较大像面,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构造出大光圈大像面的镜头,如此,不仅能实现超大像面高清晰高像素拍摄效果,还能实现暗光拍摄。当imgh/fno≥3.2时,会造成通光量不足,光线相对亮度不够时会造成画面感光度下降;当imgh/fno≤2.2时,会造成曝光过大,光亮度太高,影响画面质量。
45.以上各关系式条件中的焦距的数值参考波长为587.6nm,焦距至少是指相应透镜于光轴101处的数值,透镜的屈折力至少是指于光轴101处的情况。且以上各关系式条件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针对的是具有上述透镜设计的光学系统10。在无法确保拥有前述光学系统10的透镜设计(透镜数量、屈折力配置、面型配置等)时,将难以确保光学系统10在满足这些关系式时依然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摄像性能发生显著下降。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能够帮助光学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也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兼顾制备成本、制备难度、成像品质、组装难度等,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表面的设计可由非球面及球面面型搭配而成。
47.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该面于光轴101处的切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101的距离,c为非球面于光轴101处的屈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高次项系数。
48.另外应注意的是,当某个透镜表面为非球面时,该透镜表面可以存在反曲点,此时
该面沿径向将发生面型种类的改变,例如一个透镜表面在光轴101处为凸面,而在靠圆周处则为凹面。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中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此时配合上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及像侧面s14于光轴101处的面型设计,从而能够对大视角系统中的边缘视场的场曲、畸变像差实现良好的校正,改善成像质量。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玻璃(gl,glass)。具有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可设置不同材质的透镜,即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本技术的光阑sto可以为孔径光阑,也可以为视场光阑,孔径光阑用于控制光学系统10的入光量及景深,同时也能对非有效光线实现良好的拦截以改善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其可设置在光学系统10的物侧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阑sto也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例如设置在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孔径光阑sto也可以由固定透镜的夹持件形成。
51.以下通过更具体的实施例以对本技术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面型如下: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1于近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圆周处为凸面。
52.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近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53.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近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54.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近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圆周处为凸面。
55.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物侧面s9于近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56.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近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圆周处为凸面。
57.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13于近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58.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中的各透镜表面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中的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pc)。光学系统10还包括滤光片110,滤光片110可作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也可从光学系统10中去除,但当去除滤光片110后,光学系
统10的光学总长ttl保持不变;本实施例中滤光片110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设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s14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之间,从而可滤除如红外光等不可见波段的光线,而仅让可见光通过,以获得较好的影像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滤光片110也可滤除诸如可见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而仅让红外光通过,光学系统10可作为红外光学镜头使用,即,光学系统10在昏暗的环境及其他特殊的应用场景下也能成像并能获得较好的影像效果。
59.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以下表1所展现。由光学系统10的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顺序排列,其中光阑sto表征孔径光阑。表1中y半径为透镜相应表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表1中面序号为s1的表面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面序号为s2的表面代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以此类推。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面(后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光阑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其中光阑的厚度参数表示光阑面至像方相邻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表格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均为587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87.6nm,且y半径、厚度、焦距的数值单位均为毫米(mm)。以下各实施例中用于关系式计算的参数数据和透镜面型结构以相应实施例中的透镜参数表格中的数据为准。
60.表1由表1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焦距f为5.99mm,光圈数fno为2.00,光学总长ttl为7.60mm,以下各实施例中的光学总长ttl数值为面序号s1至s17所对应的厚度值之和,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fov为86.56
°
,可知该实施例光学系统10拥有较大的视场角。
61.以下表2展现了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62.表2
图2包括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87.6nm。纵向球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展现了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纵向球差图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 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成像面s17到光线与光轴101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由纵向球差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趋于一致,各参考波长的最大焦点偏移均被控制在
±
0.05mm以内,对于光学系统10而言,成像画面中的弥散斑或色晕得到有效抑制。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的场曲像散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s曲线代表587.6nm下的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587.6nm下的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的场曲较小,最大场曲被控制在
±
0.04mm以内,对于光学系统10而言,像面弯曲程度得到有效抑制,且各视场下的弧矢场曲及子午场曲趋于一致,各视场的像散得到较佳的控制,因此可知光学系统10的视场中心至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另外根据畸变图可知,具有大光圈特性的光学系统10的畸变程度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63.第二实施例参考图3,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
64.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和于近圆周处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65.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66.表3表4
由图4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可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67.第三实施例参考图5,在第三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
68.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和于近圆周处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5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69.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70.表5
表6由图6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可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71.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7,在第四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
72.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和于近圆周处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5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73.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74.表7表8
由图8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可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75.第五实施例参考图9,在第五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
76.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和于近圆周处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5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77.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78.表9
表10由图10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可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79.第六实施例参考图11,在第六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
80.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和于近圆周处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物侧面s5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01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01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4于近圆周处为凸面。
81.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82.表11表12
由图12中的各像差图可知,拥有大光圈特性的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可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83.第七实施例参考图13,在第七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
84.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于近光轴101处和于近圆周处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圆周处为凹面。
85.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3和表14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86.表13
表14由图14中的各像差图可知,拥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可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87.请参阅表15,表1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中各关系式的比值汇总。
88.表15相较于一般的光学系统,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能够在压缩总长以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且还能够拥有较大成像范围。
89.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中,通过超广角中置光阑与大入瞳直径的组合,可有效降低像差的引入,利用非球面及光焦度变化,快速收缩汇聚光线,以低偏折角度折射近轴光线,降低球差的引入;边缘视场不会过多的通过渐晕拦光来压制进光量,而是f12光焦度的调整,让边缘光尽可能进入光学系统中,保持边缘视场足够的衍射极限与性能保障。
90.参考图15,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包括光学系统10及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两者可通过支架固定。图像传感器210可以为ccd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与图像传感器210的感光表面重叠。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91.参考图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显示屏、电路板、中框、后盖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上述摄像模组20能够为电子设备30提供良好摄像品质的同时,保持较小的占据体积,从而可减少对设备的小型化设计造成阻碍。
9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9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9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9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