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儿科护理辅助恢复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12:17: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行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儿科护理辅助恢复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2.儿科护理以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小儿疾病防治护理为工作,儿童在日常的玩耍时容易跌倒或是弄伤自己,由于儿童的肢体协调与身体为发育成熟的原因,在儿童从高处跌落后可能会摔成重伤,并且有治疗后有一定几率会遗留后遗症,从而障碍儿童的行动,为了恢复摔伤的肢体,医护人员会让儿童使用行走装置来辅助儿童恢复肢体。
3.根据专利授权公开号为的cn109730898b的一种临床肢体康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座椅,所述座椅的上端设有l型杆,所述l型杆的下端连接有训练装置,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长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的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弧形块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凹槽接通的弧形槽,所述凹槽的上端插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端设有与弧形槽匹配的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长杆匹配,所述固定板的上端设有魔术贴,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与座椅连接的弹簧。该装置虽然可以通过以第一电机为驱动力,使得固定板带动患者腿部弧形移动完成恢复训练,但是无法让患者双腿过多的参与运动,导致运动量小,并且该装置无法增加患者腿部的运动负重,使得训练效率低下,无法循序渐进的训练。
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设计一种儿科护理辅助恢复行走装置,从而达到能增加负重和训练效率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目前的恢复行走装置无法增加负重和效率低下的效果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增加负重和训练效率高的儿科护理辅助恢复行走装置。
6.一种儿科护理辅助恢复行走装置,包括有支撑架、第一转动杆、连杆、第一转动块、踏板、弧形导向架、导向杆、支撑板、握把、固定机构和拉动机构,支撑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壁上侧均连接有弧形导向架,两个弧形导向架左右对称,支撑架的顶部连接有两个第一转动杆,两个第一转动杆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第一转动杆上均铰接有连杆,两个连杆左右对称,两个连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转动块,两个第一转动块左右对称,两个第一转动块分别与两个弧形导向架滑动配合,两个第一转动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底部均连接有踏板,两个踏板左右对称,支撑架相互远离的一侧顶部均滑动式连接有导向杆,两个导向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连接有两个握把,两个握把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第一转动块的中部均设有固定机构,支撑架的下部前侧设有拉动机构。
7.进一步说明,固定机构包括有第二转动杆、第一扭力弹簧、固定带、卡块和卡套,两个第一转动块中部的后侧均转动式连接有两个第二转动杆,同侧的第二转动杆与同侧的第一转动块之间连接有第一扭力弹簧,两个第二转动杆上均绕接有固定带,两个固定带分别滑动式贯穿两个第一转动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壁,两个固定带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连接有卡
块,两个卡块左右对称,两个第一转动块相互靠近的前侧均连接有卡套,两个卡套左右对称。
8.进一步说明,拉动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块、固定框、滑块、第一滑动杆、绕线轮、拉绳和配重块,两个弧形导向架相互远离的一侧壁前侧均转动式连接有绕线轮,支撑架的下部前侧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第一固定块的前侧均连接有固定框,两个固定框的内部均滑动式连接滑块,两个滑块分别滑动式贯穿两个固定框,两个滑块的前侧均滑动式贯穿有第一滑动杆,两个固定框的内部均滑动式连接有三个配重块,同侧的三个配重块均位于同侧的滑块下方,两个第一滑动杆分别与两个上侧的配重块滑动配合,同侧的连杆与同侧的滑块之间连接有拉绳,同侧的拉绳与同侧的绕线轮接触配合。
9.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防护机构,包括有第三转动杆、防护块、第二扭力弹簧、第二固定块、第二滑动杆、复位弹簧和楔形块,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内部均连接有第三转动杆,两个第三转动杆上均转动式连接有防护块,两个防护块左右对称,两个防护块与支撑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扭力弹簧,两个第二扭力弹簧分别套在两个第三转动杆上,左侧防护块底部靠近右侧防护块的一侧连接有楔形块,右侧防护块底部靠近左侧防护块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的左侧滑动式贯穿有第二滑动杆,第二滑动杆与楔形块接触配合,第二滑动杆与第二固定块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套在第二滑动杆上。
10.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有第三固定块、螺纹杆和第二转动块,支撑板前壁的左上侧连接有第三固定块,支撑板的左侧转动式贯穿有螺纹杆,螺纹杆与第三固定块螺纹配合,螺纹杆的顶部连接有第二转动块。
11.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调重机构,调重机构包括有连接块和拨动杆,两个第一滑动杆之间连接有连接块,支撑板的顶部中间滑动式贯穿有拨动杆,拨动杆的底部连接在连接块上。
12.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按摩机构,按摩机构包括有滑动架、正常弹簧、连接绳、凸块和连接板,两个踏板上均等距滑动式贯穿有四个滑动架,同侧的四个滑动架与同侧的踏板之间均连接有正常弹簧,同侧的四个滑动架之间贯穿有两根连接绳,同侧的两根连接绳呈左右对称式设置,同侧的两根连接绳之间均匀间隔地连接有连接板,支撑架的下侧连接有两个凸块,两个凸块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凸块分别与两侧的滑动架接触配合。
13.进一步说明,拨动杆的顶部设有橡胶套。
14.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可以通过向前推动拨动杆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向前移动,然后再将拨动杆向下移动使得两个第一滑动杆分别对准两侧中间的配重块,其后再将拨动杆向后移动带动两个第一滑动分别插入两侧中间的配重块内,以此在可增加儿童训练时腿部的负重,从而有效的增加了训练强度,使得训练效果高。
15.2、通过将两个防护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旋转,楔形块随后将第二滑动杆向下挤压,在复位弹簧复位的作用下,第二滑动杆向上移动复位将楔形块卡住,以此训练产生疲惫感后,儿童可靠在两个防护块上休息,并且两个防护块可防止儿童训练时双手脱力,从本装置上摔落至地面上。
16.3、通过旋转第二转动块,第二转动块带动螺纹杆旋转,随后螺纹杆带动支撑板向上移动,以此可将支撑板向上调节至合适儿童身高的高度,从而便于儿童使用本装置。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防护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防护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调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按摩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按摩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9.附图中的标记:1:支撑架,2:第一转动杆,3:连杆,4:第一转动块,5:踏板,51:弧形导向架,6:导向杆,7:支撑板,8:握把,9:固定机构,91:第二转动杆,92:第一扭力弹簧,93:固定带,94:卡块,95:卡套,10:拉动机构,101:第一固定块,102:固定框,103:滑块,104:第一滑动杆,105:绕线轮,106:拉绳,107:配重块,11:防护机构,111:第三转动杆,112:防护块,113:第二扭力弹簧,114:第二固定块,115:第二滑动杆,116:复位弹簧,117:楔形块,12:调节机构,121:第三固定块,122:螺纹杆,123:第二转动块,13:调重机构,131:连接块,132:拨动杆,14:按摩机构,141:滑动架,142:正常弹簧,143:连接绳,144:凸块,145: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首先要指出,在不同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同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其中,在整个说明书中包含的公开内容能够按意义转用到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的相同部件上。在说明书中所选择的位置说明、例如上、下、侧向等也参考直接描述的以及示出的附图并且在位置改变时按意义转用到新的位置上。
31.具体实施方式1一种儿科护理辅助恢复行走装置,请查看图1-6,包括有支撑架1、第一转动杆2、连杆3、第一转动块4、踏板5、弧形导向架51、导向杆6、支撑板7、握把8、固定机构9和拉动机构10,支撑架1相互靠近的一侧壁上侧均通过焊接连接有弧形导向架51,两个弧形导向架51左右对称,支撑架1的顶部连接有两个第一转动杆2,两个第一转动杆2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第一转动杆2上均铰接有连杆3,两个连杆3左右对称,两个连杆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一转动块4,两个第一转动块4左右对称,两个第一转动块4分别与两个弧形导向架51滑动配合,两个第一转动块4相互靠近的一侧底部均通过焊接连接有踏板5,两个踏板5左右对称,支撑架1相互远离的一侧顶部均滑动式连接有导向杆6,两个导向杆6的顶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有支撑板7,支撑板7的顶部通过焊接连接有两个握把8,两个握把8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第一转动块4的中部均设有固定机构9,支撑架1的下部前侧设有拉动机构10。
32.请查看图1和图3,固定机构9包括有第二转动杆91、第一扭力弹簧92、固定带93、卡块94和卡套95,两个第一转动块4中部的后侧均转动式连接有两个第二转动杆91,同侧的第
二转动杆91与同侧的第一转动块4之间连接有第一扭力弹簧92,两个第二转动杆91上均绕接有固定带93,两个固定带93分别滑动式贯穿两个第一转动块4相互靠近的一侧壁,两个固定带9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连接有卡块94,两个卡块94左右对称,两个第一转动块4相互靠近的前侧均通过焊接连接有卡套95,两个卡套95左右对称,通过两个卡块94分别将两个固定带93拉出,并分别绑在双腿上,随后将两个卡块94分别插入两个卡套95内,以此可将儿童的双腿固定住。
33.请查看图1、图4、图5和图6,拉动机构10包括有第一固定块101、固定框102、滑块103、第一滑动杆104、绕线轮105、拉绳106和配重块107,两个弧形导向架51相互远离的一侧壁前侧均转动式连接有绕线轮105,支撑架1的下部前侧通过焊接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101,两个第一固定块101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第一固定块101的前侧均通过焊接连接有固定框102,两个固定框102的内部均滑动式连接滑块103,两个滑块103分别滑动式贯穿两个固定框102,两个滑块103的前侧均滑动式贯穿有第一滑动杆104,两个固定框102的内部均滑动式连接有三个配重块107,同侧的三个配重块107均位于同侧的滑块103下方,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分别与两个上侧的配重块107滑动配合,同侧的连杆3与同侧的滑块103之间连接有拉绳106,同侧的拉绳106与同侧的绕线轮105接触配合。
34.起初,第一扭力弹簧92处于原始状态,在自重力的作用下,支撑板7会带动两个导向杆6和两个握把8向下移动,当支撑板7的底部与支撑架1的顶部接触后,支撑板7会停止向下掉落,然后再让儿童用双手分别握住两个握把8,再将双脚分别踩在两个踏板5上,随后让儿童的家长将两个卡块94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拉动,随后两个卡块94分别带动两个固定带93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随后两个固定带93会分别带动两个第二转动杆91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扭力弹簧92进行形变,然后再将两个固定带93分别绑在儿童的双腿上,再将两个卡扣分别扣在同侧的两个卡套95内,以此可将儿童的双腿分别固定住,接着再让儿童用右脚将同侧的踏板5向下踩动,随后右侧踏板5通过同侧的第一转动块4带动同侧的连杆3以第一转动杆2为圆心顺时针转动,紧接着右侧踏板5带动其上的右腿一起转动,随后右侧连杆3会将同侧的拉绳106向后拉动,右侧拉绳106随之通过同侧的滑块103和同侧的第一滑动杆104带动同侧上方的配重块107向上移动,在右侧连杆3转动的过程中会与同侧的弧形导向架51的后侧触碰,其后让儿童松开右脚,使右脚不再对同侧的踏板5施力,随后在右侧配重块107自重力的作用下,右侧配重块107会通过同侧的第一滑动杆104和同侧的滑块103带动同侧的拉绳106向前下方移动,从而右侧拉绳106会通过同侧的连杆3带动同侧的第一转动块4和同侧的踏板5以第一转动杆2为圆心逆时针转动,右侧踏板5随后带动其上的右脚一起转动,紧接着在儿童的右脚松开的同时,再让儿童用左脚将同侧的踏板5向下踩动,随后左侧踏板5通过同侧的第一转动块4带动同侧的连杆3以第一转动杆2为圆心顺时针转动,紧接着左侧踏板5带动其上的右腿一起转动,随后左侧连杆3会将同侧的拉绳106向后拉动,左侧拉绳106随之通过同侧的滑块103和同侧的第一滑动杆104带动同侧上方的配重块107向上移动,在左侧连杆3转动的过程中会与同侧的弧形导向架51的后侧触碰,其后让儿童松开左脚,使左脚不再对同侧的踏板5施力,随后在左侧配重块107自重力的作用下,左侧配重块107会通过同侧的第一滑动杆104和同侧的滑块103带动同侧的拉绳106向前下方移动,从而左侧拉绳106会通过同侧的连杆3带动同侧的第一转动块4和同侧的踏板5以第一转动杆2为圆心逆时针转动,左侧踏板5随后带动其上的左脚一起转动,紧接着在儿童的左脚松开的同时,再
次让儿童用右脚将同侧的踏板5向下踩即可,以此重复上述操作即可让儿童模仿行走的动作来帮助儿童双腿恢复,当需要增加儿童双腿的负重量时,让家长将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前拉动,然后再将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下移动并分别对准两侧中间的配重块107,其后再将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后移动分别插入两侧中间的配重块107内,以此在拉绳106带动滑块103和第一滑动杆104向上移动时,第一滑动杆104会通过中间的配重块107带动上侧的配重块107一起向上移动,以此可增加儿童腿部的负重,从而便于儿童进行循序渐进的腿部训练恢复,当需要再次增加负重时,让家长将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前拉动,然后再将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下移动并分别对准两侧下方的配重块107,其后再将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后移动分别插入两侧下方的配重块107内,以此在拉绳106带动滑块103和第一滑动杆104向上移动时,第一滑动杆104会通过下侧的配重块107带动其上的两个配重块107一起向上移动,以此可再次增加腿部的负重,当儿童不需要使用本装置训练时,让家长分别将两个卡块94的两侧向内挤压,并分别将两个卡块94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别从两个卡套95内拔出,再松开两个卡块94,随后第一扭力弹簧92进行复位,第一扭力弹簧92随后会分别带动两个第二转动杆91反向旋转,随后两个第二转动杆91分别会将两个固定带93绕卷在两个第二转动杆91上,从而两个固定带93会分别带动两个卡块94向后移动复位。
35.具体实施方式2在具体实施方式1的基础之上,请查看图1、图8和图9,还包括有防护机构11,包括有第三转动杆111、防护块112、第二扭力弹簧113、第二固定块114、第二滑动杆115、复位弹簧116和楔形块117,支撑板7的左右两侧内部均连接有第三转动杆111,两个第三转动杆111上均转动式连接有防护块112,两个防护块112左右对称,两个防护块112与支撑板7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扭力弹簧113,两个第二扭力弹簧113分别套在两个第三转动杆111上,左侧防护块112底部靠近右侧防护块112的一侧通过焊接连接有楔形块117,右侧防护块112底部靠近左侧防护块112的一侧通过焊接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14,第二固定块114的左侧滑动式贯穿有第二滑动杆115,第二滑动杆115与楔形块117接触配合,第二滑动杆115与第二固定块114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16,复位弹簧116套在第二滑动杆115上。
36.起初,第二扭力弹簧113处于形变状态,同时,复位弹簧116处于原始状态,当儿童需要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第二滑动杆115向下拉动,复位弹簧116进行拉伸,随后第二滑动杆115与楔形块117脱离配合,随后第二扭力弹簧113进行复位,第二扭力弹簧113随之分别带动两个防护块112以第三转动杆111为圆心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旋转,随后左侧防护块112会带动其上的楔形块117一起旋转,右侧防护块112会带动其上的第二固定块114和第二滑动杆115以及复位弹簧116一起旋转,紧接着在两个防护块11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旋转的同时,松开第二滑动杆115,复位弹簧116进行复位,随后复位弹簧116带动第二滑动杆115向上移动复位,接着再让儿童用双脚分别踩在两个踏板5上,随后让家长将两个防护块112以第三转动杆111为圆心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旋转,随后左侧防护块112会带动其上的楔形块117一起旋转,右侧防护块112会带动其上的第二固定块114和第二滑动杆115以及复位弹簧116一起旋转,然后在两个防护块11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楔形块117会与第二滑动杆115接触配合并将第二滑动杆115向下挤压,复位弹簧116进行拉伸,紧接着在楔形块117持续旋转的作用下,楔形块117随后会移动至第二滑动杆115的右侧,接着复位弹簧116进行复位,复位弹簧116会带动第二滑动杆115向上移动复位,第二滑动杆115随后将楔形块
117卡住,然后松开两个防护块112即可,以此在儿童使用本装置产生疲惫感后,可靠在两个防护块112上休息,并且两个防护块112可防止儿童训练时双手脱力,从本装置摔落至地面上,当儿童需要从本装置上下来时,重复上述操作即可。
37.具体实施方式3在具体实施方式2的基础之上,请查看图1和图9,还包括有调节机构12,调节机构12包括有第三固定块121、螺纹杆122和第二转动块123,支撑板7前壁的左上侧连接有第三固定块121,支撑板7的左侧转动式贯穿有螺纹杆122,螺纹杆122与第三固定块121螺纹配合,螺纹杆122的顶部通过焊接连接有第二转动块123,通过第二转动块123旋转螺纹杆122,随后螺纹杆122带动支撑板7向上移动,以此可调节支撑板7的高度。
38.通过旋转第二转动块123,第二转动块123带动螺纹杆122旋转,在螺纹杆122与支撑板7螺纹配合的作用下,螺纹杆122旋转后会带动支撑板7向上移动,支撑板7随后带动两个导向杆6和两个握把8向上移动,当支撑板7向上移动至合适儿童身高的高度后,停止旋转第二转动块123,当需要向下调节支撑板7的高度时,反向旋转第二转动块123,第二转动块123带动螺纹杆122反向旋转,螺纹杆122反向旋转后会带动支撑板7向下移动,支撑板7随后带动两个导向杆6和两个握把8向下移动,当支撑板7向下移动至合适高度后,停止旋转第二转动块123即可,以此可调节支撑板7的高度,从而使得每个儿童的能舒适的使用本装置。
39.具体实施方式4在具体实施方式3的基础之上,请查看图1和图10,还包括有调重机构13,调重机构13包括有连接块131和拨动杆132,两个第一滑动杆104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有连接块131,支撑板7的顶部中间滑动式贯穿有拨动杆132,拨动杆132的底部连接在连接块131上,拨动杆132的顶部设有橡胶套,便于儿童能够舒适的握住拨动杆132,并推动拨动杆132。
40.当需要增加负重时,儿童用手握住拨动杆132,并将拨动杆132向前推动,拨动杆132随之通过连接块131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向前移动,然后再通过拨动杆132带动连接块131向下移动,连接块131随之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向下移动,当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下移动并分别对准两侧中间的配重块107后,再将拨动杆132向后拉动,拨动杆132随之通过连接块131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向后移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随之分别插入两侧中间的配重块107内,以此儿童能自己动手增加负重,当需要将负重调回初始的负重时,儿童用手握住拨动杆132,并将拨动杆132向前推动,拨动杆132随之通过连接块131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向前移动,然后再通过拨动杆132带动连接块131向上移动,连接块131随之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向上移动,当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均向下移动并分别对准两侧上方的配重块107后,再将拨动杆132向后拉动,拨动杆132随之通过连接块131带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向后移动,两个第一滑动杆104随之分别插入两侧上方的配重块107内,以此可将负重调回初始的负重。
41.具体实施方式5在具体实施方式4的基础之上,请查看图1、图11和图12,还包括有按摩机构14,按摩机构14包括有滑动架141、正常弹簧142、连接绳143、凸块144和连接板145,两个踏板5上均等距滑动式贯穿有四个滑动架141,同侧的四个滑动架141与同侧的踏板5之间均连接有正常弹簧142,同侧的四个滑动架141之间贯穿有两根连接绳143,同侧的两根连接绳143呈左右对称式设置,同侧的两根连接绳143之间均匀间隔地连接有连接板145,支撑架1的下侧
连接有两个凸块144,两个凸块144呈左右对称式设置,两个凸块144分别与两侧的滑动架141接触配合。
42.起初,正常弹簧142处于原始状态,在儿童用脚向下踩动踏板5时,踏板5通过第一转动块4带动连杆3以第一转动杆2为圆心顺时针转动,踏板5随后带动儿童的腿一起转动,同时踏板5会通过其上的滑动架141带动连接绳143和连接板145以及正常弹簧142一起旋转,接着凸块144会将滑动架141向上挤压,正常弹簧142进行压缩,并且连接绳143会产生形变,随后被凸块144向上挤压的滑动架141会触碰儿童的脚底对脚底按摩,随后在滑动架141持续顺时针转动的作用下,先前被凸块144向上挤压的滑动架141会与凸块144脱离配合,随后正常弹簧142进行复位并带动被挤压的凸块144向下移动复位,同时连接绳143复位,随后凸块144会持续将后续的滑动架141向上挤压,使得后续的滑动架141均会依次对儿童的脚底按摩,当儿童松开踩在踏板5上的脚后,拉绳106会通过连杆3带动第一转动块4和踏板5以第一转动杆2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踏板5随后带动儿童的腿一起转动,同时踏板5会通过其上的滑动架141带动连接绳143和连接板145以及正常弹簧142一起旋转,接着凸块144会将滑动架141向上挤压,正常弹簧142进行压缩,并且连接绳143会产生形变,随后被凸块144向上挤压的滑动架141会触碰儿童的脚底对儿童的脚底进行按摩,随后在滑动架141持续逆时针转动的作用下,先前被凸块144向上挤压的滑动架141会与凸块144脱离配合,随后正常弹簧142进行复位并带动被挤压的凸块144向下移动复位,同时连接绳143复位,随后凸块144会持续将后续的滑动架141向上挤压,使得后续的滑动架141均会依次对儿童的脚底按摩,以此在儿童使用本装置训练的同时还能对儿童的脚底进行按摩。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