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11:28: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风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无叶风扇大部分都是低吸气上吹风的模式,通过无叶风扇底部的立式电机自下部吸入空气,通过立式电机产生垂直方向的空气流,输送到立式电机上方的喷嘴后,由喷嘴内将空气流引导到水平方向并喷射。
3.这种结构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1、吸入空气的位置较低,容易将地面或是台面的灰尘吸入,从而降低了空气质量,并且会缩短风扇中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寿命。
5.2、传统无叶风扇的过滤器设置于下部,以风扇落地的使用场景为例,每次更换过过滤器都需要用户拆开外壳,并且弯腰才能拿出旧的过滤器,并且再次弯腰换入新的过滤器,用户体验不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更换过滤器,存在使用隐患。
6.3、现有产品为了达到高处出风的效果,而单纯增加喷嘴的高度,但是底部的立式电机将空气流输送的垂直距离越远,其风力越小,造成喷嘴吹风下部风量大、上部风量小,这与立式风扇主要向人体上身送风的目的截然相反,所以,传统的无叶风扇以及相关改进产品都无法替代立式风扇的效果。
7.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扇。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风扇,克服了现有技术的,能够提升吸取空气的位置,避免室内地表空气进入风扇,并且能够集中风力在高位发射,完全取代传统立式风扇,扩展了使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
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包括
10.一体部,包括空气入口、空气出口以及风扇电机组件,所述风扇电机组件包括一用于产生通过所述体部的空气流的卧式电机;
11.一支撑件,支撑所述体部;
12.一导风罩,至少包括一第一引流坡,引导所述风扇电机组件产生的空气流自水平方向向下方偏转70
°
至85
°
;以及
13.一喷嘴,所述喷嘴的底部接收来自所述导风罩的空气流并喷射。
14.优选地,所述导风罩还包括一垂直设置的分风墙,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坡的下游,所述分风墙将所述空气流分为第一空气支流和第二空气支流;
15.所述喷嘴为一中空的环形喷嘴,所述环形喷嘴背离所述体部的一侧沿所述环形喷嘴内腔的延展方向分布若干出风口,所述环形喷嘴的左侧接收所述第一空气支流并喷射,所述环形喷嘴的右侧接收所述第二空气支流并喷射。
16.优选地,所述分风墙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弧形的第二引流坡以及第三引流坡,向
左右两侧弧形延展。
17.优选地,第一空气支流向左进入喷嘴左侧的内部管路,沿顺时针方向向喷嘴的顶部运动到达喷嘴左侧的各个出风口后喷射;
18.第二空气支流向右进入喷嘴右侧的内部管路,沿逆时针方向向喷嘴的顶部运动到达喷嘴右侧的各个出风口后喷射。
19.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坡、分风墙、第二引流坡以及第三引流坡被集成于所述导风罩的不同表面。
20.优选地,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卧式电机的旋转轴平行,所述卧式电机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空气流在所述喷嘴内腔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21.优选地,所述体部的外壳为一水平设置的筒状外壳,所述筒状外壳套接所述卧式电机,所述外壳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筒状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将所述空气流引导至所述喷嘴的底部。
22.优选地,所述空气流沿所述环形喷嘴的内部环形气道沿反重力方向向所述喷嘴的顶部运动,依次散布到各个所述出风口后分别发射。
23.优选地,所述体部内还设有一连通所述风扇电机组件的进气罩,所述进气罩与所述外壳之间环形间隙被一管状过滤器填充,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管状过滤器的上游,所述管状过滤器位于所述进气罩的上游。
24.优选地,还包括:一底座,支撑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延展方向与所述卧式电机的旋转轴垂直,所述支撑杆为一可升降的支撑管组件,所述支撑管组件包括相互之间轴向移动并限位的一内管和一外管。
25.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能够提升吸取空气的位置,避免室内地表空气进入风扇,并且能够集中风力在高位发射,完全取代传统立式风扇,扩展了使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侧剖视。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空气流在导风罩和喷嘴中运动方向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喷嘴的出风口分布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更换过滤器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0034]1ꢀꢀꢀꢀꢀꢀꢀ
体部
[0035]
11
ꢀꢀꢀꢀꢀꢀ
进气孔
[0036]
12
ꢀꢀꢀꢀꢀꢀ
盖板
[0037]2ꢀꢀꢀꢀꢀꢀꢀ
过滤器
[0038]3ꢀꢀꢀꢀꢀꢀꢀ
进气罩
[0039]
41
ꢀꢀꢀꢀꢀꢀ
支撑件
[0040]
42
ꢀꢀꢀꢀꢀꢀ
底座
[0041]5ꢀꢀꢀꢀꢀꢀꢀ
风扇电机组件
[0042]6ꢀꢀꢀꢀꢀꢀꢀ
导风罩
[0043]
61
ꢀꢀꢀꢀꢀꢀ
第一引流坡
[0044]
62
ꢀꢀꢀꢀꢀꢀ
分风墙
[0045]
63
ꢀꢀꢀꢀꢀꢀ
第二引流坡
[0046]
64
ꢀꢀꢀꢀꢀꢀ
第三引流坡
[0047]7ꢀꢀꢀꢀꢀꢀꢀ
喷嘴
[0048]
71
ꢀꢀꢀꢀꢀꢀ
出风口
[0049]
7a
ꢀꢀꢀꢀꢀꢀ
底部
[0050]
7b
ꢀꢀꢀꢀꢀꢀ
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005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侧剖视。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包括:一体部1、一支撑件41、一底座42以及一喷嘴7。体部1包括空气入口、空气出口以及风扇电机组件5。风扇电机组件5包括一用于产生通过体部1的空气流的卧式电机。支撑件41支撑体部1。喷嘴7基于卧式电机的出风方向连接体部1,用于接收来自体部的空气流,沿喷嘴7内部散布到各个出风口71并喷射。底座42支撑支撑件41。支撑件41为一支撑杆,支撑杆的延展方向与卧式电机的旋转轴垂直。出风口71的开口方向与卧式电机的旋转轴平行。体部1的外壳为一水平设置的筒状外壳,筒状外壳套接卧式电机,外壳设有若干进气孔11。筒状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筒状外壳的第一端连通一导风罩6,导风罩6将空气流引导至喷嘴7的底部7a,空气流沿环形喷嘴的内部环形气道沿反重力方向向喷嘴7的顶部7b运动,依次散布到各个出风口71后分别发射。筒状外壳的第二端设有一可拆卸的盖板。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主要用于立式风扇使用场景的无叶风扇,完全取代传统立式风扇,扩展了使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
[0053]
在一个优选例中,支撑杆为一可升降的支撑管组件,支撑管组件包括相互之间轴向移动并限位的一内管和一外管,从而可以自由调节风扇出风的垂直高度。
[0054]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空气流在导风罩和喷嘴中运动方向的示意图。参考图3和4所示,喷嘴7为一中空的环形喷嘴,环形喷嘴背离体部1的一侧沿环形喷嘴内腔的延展方向分布若干出风口71。在一个优选例中,喷嘴7的内部管路随着喷嘴7的底部7a到顶部7b的位置变化,流通截面积逐渐减小,以便起到远端增压的效果,但不以此为限。
[0055]
本实施例中的导风罩6至少包括:第一引流坡61、分风墙62、第二引流坡63以及第三引流坡64。其中,第一引流坡61为一斜坡表面,引导风扇电机组件5产生的空气流自水平方向向下方偏转70
°
至85
°
(优选为引导空气流自水平方向向下方偏转80
°
),卧式电机的出
风方向与空气流在喷嘴7内腔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但不以此为限。
[0056]
分风墙62内嵌与喷嘴7的内部管路的范围内且接续在第一引流坡61之后。分风墙62被配置为垂直设置,分风墙6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弧形的第二引流坡63以及第三引流坡64,向左右两侧弧形延展。分风墙62将进入第一引流坡61引入的空气流左右划分为第一空气支流和第二空气支流。其中,第一空气支流向左进入喷嘴7左侧的内部管路,沿顺时针方向向喷嘴7的顶部7b(顺时针向上)运动到达喷嘴7左侧的各个出风口71后喷射;同样地,第二空气支流向右进入喷嘴7右侧的内部管路,沿逆时针方向向喷嘴7的顶部7b(逆时针向上)运动到达喷嘴7右侧的各个出风口71后喷射,但不以此为限。
[0057]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坡61、分风墙62、第二引流坡63、第三引流坡64由同一分流结构的不同部位的表面实现,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通过导风罩6和喷嘴7实现了将直线型的空气流分流后顺畅地引导到不同的喷嘴7的出风口71,从而降低了噪音,避免了空气流方向调整时对风压的减小,可以维持空气流的风量,使得喷嘴71发射的空气流的风量基本接近于风扇电机组件5产生的空气流的风量,最大化减小内部管路对风力的损耗。
[0058]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喷嘴的出风口分布示意图。如图5所示,每个出风口71的流通截面积随着喷嘴7的底部7a到顶部7b的位置变化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通过对于不同位置出风口的开口面积优化调整,实现不同高度的每个出风口71的出风量基本相等,但不以此为限。出风口71也可以是圆形开口、椭圆形开口等,不以此为限。
[0059]
在一个优选例中,出风口71为矩形开口,随着出风口71基于喷嘴7的位置自喷嘴7的底部7a到顶部7b上升,矩形开口的长边的长度逐渐增大,但不以此为限。
[0060]
在一个优选例中,出风口71为矩形开口,随着出风口71基于喷嘴7的位置自喷嘴7的底部7a到顶部7b上升,矩形开口的短边的长度逐渐增大,但不以此为限。
[0061]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更换过滤器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体部1内还设有一连通风扇电机组件5的进气罩3,进气罩3与外壳之间环形间隙被一管状过滤器2填充,进气孔11位于管状过滤器2的上游,管状过滤器2位于进气罩3的上游。筒状外壳的第二端设有一可拆卸的盖板12,拆卸盖板12后露出可替换的过滤器2。本实施例中,过滤器2为一管状过滤器,体部1内还设有一连通风扇电机组件5的进气罩3,进气罩3与外壳之间环形间隙形成插入供管状过滤器插入的环形通道,环形通道的中轴线平行于卧式电机的旋转轴。环形通道被管状过滤器2填充,进气孔11位于管状过滤器2的上游,管状过滤器2位于进气罩3的上游。
[0062]
并且,继续参考图6,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过程进行风扇内部过滤器2的替换:
[0063]
s110、拆卸筒状外壳第二端的盖板,露出待替换的过滤器;
[0064]
s120、沿平行于卧式电机的旋转轴的方向抽出待替换的过滤器;
[0065]
s130、将另一过滤器沿平行于卧式电机的旋转轴插入;以及
[0066]
s140、将盖板装回筒状外壳第二端。
[0067]
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器位于整机的上部区域,用户完全可以在不弯腰的直立状态下更换过滤器,减轻了用户的体力付出,大大优化了更换过滤器的流程。
[0068]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风扇,能够提升吸取空气的位置,避免室内地表空气进入风扇,并且能够集中风力在高位发射,完全取代传统立式风扇,扩展了使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
[0069]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