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3:54: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检测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混凝土结构建筑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其中裂缝检测仪是用于桥梁、隧道、建筑、混凝土路面、金属表面等裂缝宽度和裂缝深度的精确检测的仪器,主要对建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裂缝进行实时检测。
3.现有的裂缝检测仪包括探测头和显示器,需要对建筑裂缝进行检测时,操作人员手持探测头,并将探测头移动到裂缝处,另一只手拿着显示器,通过探测头将裂缝的信息进行探测,将探测到的数据输送到显示器处,并显示出来,供操作人员了解、记录。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不断移动探测头,以便对不同位置处的裂缝进行检测,发明人认为存在有裂缝检测不便捷,人工劳动强度较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裂缝的检测较为便捷,进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包括显示器和与显示器电性连接的探测头,所述显示器上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抵接于建筑上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上的安装板和用于推动探测头滑动的推动组件,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探测头与滑槽滑动配合,所述推动组件设置于安装板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显示器上设置有支撑装置,将探测头放置于放置板上,启动推动组件,能够带动探测头沿着滑槽进行滑动,进而能够对沿着安装板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建筑物进行检测,使裂缝的检测较为便捷,进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9.可选的:所述推动组件包括安装于安装板上的驱动件、安装于驱动件输出端的转动螺杆和螺纹配合于转动螺杆上的滑块,所述滑块套设于探测头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件,能够带动转动螺杆转动,带动滑块沿着转动螺杆滑动,进而带动探测头进行滑动,实现探测头的移动。
11.可选的:所述滑槽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条,所述滑块与限位条滑动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条的设置,能够对滑块进行限位处理,减少滑块从滑槽内滑脱的现象。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用于带动安装板转动的转动杆和用于驱动转动杆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转动杆与支撑架转动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上设置有转动装置,启动驱动组件,能够带动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安装板进行转动,使探测头能够对安装板转动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检测,使检测装置的使用范围更广,检测更加便捷。
15.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支撑架上的驱动器、安装于驱动器输出端的蜗杆和啮合于蜗杆上的蜗轮,所述蜗轮套设于转动杆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器,能够带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实现转动杆的转动,操作便捷。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显示器的放置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放置板的设置,能够将显示器放置到放置槽内,进而使检测过程中,显示器的使用较为方便。
19.可选的: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设置于放置板上的固定架和用于对显示器挤压夹紧的夹持组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显示器放置到放置槽内后,夹持组件对显示器挤压夹紧,能够减少显示器从放置槽内滑出的现象。
21.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穿设于固定架上的夹持杆、用于对显示器进行夹持的夹持板和用于推动夹持板对显示器挤压夹紧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夹持杆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夹持杆向放置板的外部拉动,带动夹持板对弹性件挤压,接着将显示器放置到放置槽内,弹性件推动夹持板对显示器的侧面挤压锁紧,实现对显示器的夹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在显示器上设置有支撑装置,将探测头放置于放置板上,启动推动组件,能够带动探测头沿着滑槽进行滑动,进而能够对沿着安装板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建筑物进行检测,使裂缝的检测较为便捷,进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25.2.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有转动装置,启动驱动组件,能够带动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安装板进行转动,使探测头能够对安装板转动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检测,使检测装置的使用范围更广,检测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27.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9.附图标记:1、显示器;2、探测头;3、支撑装置;31、支撑架;32、安装板;321、滑槽;33、推动组件;331、驱动件;332、转动螺杆;333、滑块;34、限位条;4、转动装置;41、转动杆;42、驱动组件;421、驱动器;422、蜗杆;423、蜗轮;5、放置板;51、放置槽;6、夹持装置;61、固定架;62、夹持组件;621、夹持杆;622、夹持板;623、弹性件;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包括显示器1和与显示器1电性连接的探测头2,探测头2用于对建筑裂缝进行探测。显示器1上设置有支撑装置3,用于对显示器1和探测头2进行支撑,支撑装置3上设置有把手7,把
手7为“凹”字型结构,需要对建筑裂缝进行监测时,先提动把手7,并将支撑装置3抵接在建筑上,将探测头2移动到裂缝处,探测头2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显示器1处,完成对建筑裂缝的检测作业。
32.参照图1和图2,支撑装置3包括抵接于建筑上的支撑架31、设置于支撑架31上的安装板32和用于推动探测头2滑动的推动组件33,支撑架31为“凹”字型结构,安装板32为矩形板,安装板32上开设有滑槽321,滑槽321为沿着安装板3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矩形通槽,探测头2与滑槽321滑动配合。滑槽321侧壁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条34,限位条34为沿着滑槽321的长度方向上的矩形条,且限位条34在滑槽321宽度方向的两侧壁上各设置有一个,推动组件33固定设置于安装板32上。
33.其中,参照图2和图3,推动组件33包括固定安装于安装板32上的驱动件331、同轴固定安装于驱动件331输出轴的转动螺杆332和螺纹配合于转动螺杆332上的滑块333,驱动件331可直接采用电动机,转动螺杆332沿着安装板3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滑块333为“l”型块,滑块333与限位条34滑动配合。滑块333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探测头2 的锥形孔,锥形孔从安装板32的上表面向下表面的方向上的直径逐渐减小,且探测头2插入滑块333的锥形孔内。启动驱动件331,带动转动螺杆332转动,带动滑块333沿着转动螺杆332滑动,带动探测头2移动到建筑裂缝处。
34.参照图1和图3,支撑架31上固定设置有转动装置4,转动装置4用于带动安装板32转动。转动装置4包括用于带动安装板32转动的转动杆41和用于驱动转动杆41转动的驱动组件42,转动杆41为圆柱杆,转动杆41的顶端与安装板32的下表面固定焊接,支撑架31对转动杆41的底端转动支撑,驱动组件42安装于支撑架31上。
35.其中,参照图1和图3,驱动机构42包括固定安装于支撑架31上的驱动器421、同轴固定安装于驱动器421输出端的蜗杆422和啮合于蜗杆422上的蜗轮423,驱动器421可直接采用电动机,蜗杆422沿着安装板3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蜗轮423固定套设于转动杆41上。需要安装板32转动时,启动驱动器421,带动蜗杆422、蜗轮423和转动杆41转动,带动安装板32转动,对建筑上不同位置处的裂缝进行检测。
36.参照图1和图2,为了使在建筑裂缝检测过程中,显示器1的使用更加便捷,在支撑架31上固定设置有放置板5,放置板5为倾斜设置的矩形板,放置板5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显示器1的放置槽51,放置槽51为矩形槽。放置板5上固定设置有夹持装置6,夹持装置6在放置板5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相对设置有两个,夹持装置6包括固定设置于放置板5侧面上的固定架61和用于对显示器1挤压夹紧的夹持组件62,固定架61为“l”型架。
37.其中,参照图1和图2,夹持组件62包括穿设于固定架61上的夹持杆621、用于对显示器1进行夹持的夹持板622和用于推动夹持板622对显示器1挤压夹紧的弹性件623,夹持杆621为“t”型杆,夹持板622为矩形板,夹持板622位于放置槽51内,且夹持板622的侧面与夹持杆621固定焊接。弹性件623套设于夹持杆621上,弹性件623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固定架61和夹持板622上,弹性件623可直接采用复位弹簧,弹性件623沿着夹持杆621的长度方向上设置。需要将显示器1进行安装时,先拉动夹持杆621向远离夹持板622的方向上滑动,带动夹持板622运动,并对弹性件623挤压,接着将显示器1放置到放置槽51内,松开夹持杆621,弹性件623推动夹持板622对显示器1的侧面挤压夹紧,完成对显示器1的安装。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筑裂缝检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对建筑裂缝检测时,先
将支撑架31放置到建筑上,接着将显示器1放置到放置槽51内,探测头2插入滑块333内,随后启动转动装置4,带动安装板32转动调节,调节完成后启动推动组件33,带动探测头2移动到建筑裂缝处,对建筑裂缝进行检测作业。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