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被子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2:26: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床上用品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被子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被子固定装置是用于将被芯和被套之间的固定,防止被芯跑空,尤其是在被子的四个角处。
3.现有的例如公开号为cn 213993142 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穿刺针和锁芯固定结构,其中的锁芯固定结构仅依靠针体外周壁与滚珠之间的摩擦力来限制穿刺针脱出,存在掉落的风险,进而失去了固定作用。除此以外,此类结构需要配置相应的解锁机构,进而导致零部件增多,使得生产成本高、组装难度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子固定装置,解决了传统固定座结构复杂的问题。
5.本技术的被子固定装置,包括:
6.针体,所述针体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针杆以及设置于所述针杆第一端部的基座;
7.针套,所述针套具有尖端部,用于穿套在所述针杆上引导针杆穿过固定物;
8.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供所述第二端部伸入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针杆至少一者具有带螺纹的螺纹段。
9.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10.可选的,所述固定孔具有带内螺纹的螺纹段,所述针杆为表面光滑的光杆。
11.可选的,所述固定孔的内部设置有形成所述螺纹段的嵌件。
12.可选的,所述嵌件的外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止转筋。
13.可选的,所述嵌件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的止退槽。
14.可选的,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固定孔贯穿第一部分并延伸至第二部分,所述嵌件设置于其中一个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的侧面。
15.可选的,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互扣合,所述固定器包括包覆所述第二部分外周以及第一部分局部的保护套。
16.可选的,所述嵌件为金属材质。
17.可选的,所述针套为金属材质,所述针体为塑胶材质。
18.可选的,所述针套为管状结构,一端具有形成尖端部的斜切口。
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被子固定装置,包括:
20.针体,所述针体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针杆以及设置于所述针杆第一端部的基座,所述针杆为塑胶材质且伸长率大于30%;
21.针套,所述针套具有尖端部,用于穿套在所述针杆上引导针杆穿过固定物;
22.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供所述第二端部伸入配合的固定孔。
2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被子固定装置,包括:
24.针体,所述针体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针杆以及设置于所述针杆第一端部的基座;
25.针套,所述针套用于穿过引导针体穿过固定物,所述针套具有尖端部,且所述尖端部具有供所述针杆伸入的开放口;
26.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供所述第二端部伸入配合的固定孔。
2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被子固定装置,包括:
28.针体,所述针体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针杆以及设置于所述针杆第一端部的基座;
29.针套,所述针套具有尖端部,用于穿套在所述针杆上引导针杆穿过固定物;
30.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供所述第二端部伸入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局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针杆的嵌件。
3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被子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
32.利用带有尖端部的针套沿第一方向穿透固定物;
33.针杆的第二端部经由所述开放口插入所述针套内;
34.所述针套沿第二方向退出所述固定物并引导所述第二端部穿过所述固定物,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
35.所述第二端部伸入配合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孔,使得所述固定物被限制于所述基座和所述固定座之间。
36.本技术的被子固定装置,针杆在伸入固定座内后,两者通过螺纹连接后完成固定,相较于传统结构更加简化。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立体视图;
38.图2为图1中被子固定装置的剖视图;
39.图3为图1的被子固定装置中的针体部分的立体视图;
40.图4为图3中针体的剖视图;
41.图5为图3的针体套设/拆卸针套时的示意图;
42.图6为图1中被子固定装置的爆炸视图;
43.图7为图6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44.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中嵌件的立体视图;
45.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中嵌件的立体视图;
46.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中嵌件的立体视图;
47.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剖视图;
48.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针体的立体视图;
49.图13为图12的剖视图;
50.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针套穿过固定物的立体视图;
51.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针体插入图14的针体的立体视图;
52.图16为图15的针杆完全插入针套的立体视图;
53.图17为图16中的针套退出固定物的立体视图;
54.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中手柄、针套和套管的立体视图。
55.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56.100、针体;110、第一端部;120、第二端部;130、基座;
57.140、针杆;150、沉孔;151、开口;152a、应力点;152b、应力点;
58.200、针套;210、尖端部;
59.300、固定座;310、固定孔;311、螺纹段;320、嵌件;321、止转筋;
60.322、止退槽;330、第一部分;331、定位孔;340、第二部分;
61.341、定位柱;350、保护套;360、孔柱;
62.361、第一孔柱;362、第二孔柱;
63.410、手柄;411、握把;420、套管;
64.500、固定物。
具体实施方式
6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6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68.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次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9.本技术提供一种被子固定装置,用于将两个物体相互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移,尤其应用于被子和被芯之间的相互固定,一般固定在被子的边缘位置。为方便描述,在下述实施例中将被子和被芯称为固定物。
70.请参阅图1~图7,本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包括针体100、针套200和固定座300,其中针体100包括具有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的针杆140以及设置于针杆第一端部110的基座130,基座130径向扩大,方便手持。针杆140具有一长度方向,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在该长度方向上且指针杆140的靠近自身两端点的一段部位,在接下来的实施例中以该长度方向为轴向。第二端部120用于穿透固定物并与固定座300相互固定。针套200用于穿
设在针杆140上,且其具有尖端部210,尖端部210能够提高穿透力来引导针杆140更容易地穿过固定物。固定座300具有供第二端部120伸入的固定孔310,固定孔310和针杆140至少一者具有带螺纹的螺纹段。
71.针杆140与固定座300之间的连接螺纹配合后,进而直接产生了在轴向上的力,较传统结构简化了固定座的结构,且两者的连接更加稳固,针杆140更加难以拔出。其中一实施例中,针杆140上具有外螺纹的螺纹段,而固定孔310为孔壁光滑的孔,通过针杆140类似攻丝的原理实现两者的固定。此时针杆140为金属材质。
72.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孔310具有带内螺纹的螺纹段311,针杆140为表面光滑的光杆,固定座300进行类似套丝的操作使得针杆140形成相应的外螺纹实现两者的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针杆140带外螺纹,固定孔310带有与该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在该两实施例中,固定座300为金属材质,针杆140可以是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
73.但是,考虑到实际使用环境,针杆140经常弯曲,优选塑胶材质,比如尼龙,伸长率大于30%。相应的为了方便加工,针杆140为表面光滑的光杆。塑胶材质的针杆140具有一定的硬度,便于被固定孔310套丝后与螺纹段311啮合,且该塑胶材质还具有一定的韧性,在使用时不易折断。为了方便加工,基座130和针杆140一体注塑而成。
74.针套200为金属材质,且针套200为管状结构,一端具有形成尖端部210的斜切口,便于穿透固定物。针套200能够拆卸脱离针杆140,且仅在穿透固定物时套设在针杆140外,使得第二端部120为平面或圆弧面等非尖锐,则被子固定装置在使用时更加安全。
75.塑胶材质的针杆虽然具备一定的韧性,不易折断,但在反复弯折后,针杆140与基座130的连接处较针杆140自身会率先折断,此时该连接处为应力点152a(参阅图11)。为了提高针杆的结构强度,一实施例中,基座130在第一端部110凹陷形成一沉孔150,而针杆140的第一端部110连接至沉孔孔底,使得针杆140在弯折时针杆140率先相抵于沉孔150的开口151处,进而将应力点向第二端部120移动,参阅图12和图13中的应力点152b,从而提高了针体的结构强度。优选的实施例中,开口151处倒圆角。
76.一实施例中,沉孔150的内壁与针套200的外径相适应,基座130凭借自身的弹性,在针套200安装时形变供针套200伸入沉孔150内,再被沉孔150的孔壁周向夹紧,使得针套200与针体100保持相对固定。
77.一实施例中,固定孔310的内部设置有形成螺纹段311的嵌件320,嵌件320与固定孔310组之间可以是螺纹紧固或相互嵌套等形式。其中例如图8所示的嵌件320的外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止转筋321,对应固定孔310为圆孔且与嵌件320过盈配合;又例如嵌件320至少部分为多边形,如图9中嵌件320局部为六边形,相应的固定孔310具有与该六边形配合的区域,还例如图10中嵌件320的外周全部为六边形。上述两种方式均可以限制嵌件320的周向旋转,使得嵌件320和针杆140能够螺纹啮合。为了避免在与针杆140配合或针杆140退出时造成嵌件320脱离固定孔310,一实施例中,嵌件320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的止退槽322,固定孔310活动设置有与止退槽322配合的止退块,能够限制嵌件320脱出固定孔310。
78.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300包括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固定孔310贯穿第一部分330并延伸至第二部分340,嵌件320设置于其中一个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的侧面。则嵌件320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相抵于两个部分,从而能够防止嵌件320在轴向上的窜动,例如在
图示中嵌件320处于第一部分且相抵于第一部分330的固定孔310,使得在轴向拉动针杆140时被第一部分330所阻挡,而在嵌件320的另一侧相抵于第二部分340,使得针杆140能够顺利与嵌件320相互啮合。其中在第二部分340上的固定孔310能够避让针杆140供针杆140伸入,可以调整基座130和固定座300之间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300分为第一部分330、第二部分340和嵌件320,零部件数量少,降低了安装、制造成本。
79.一实施例中,嵌件320为金属材质,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可以用塑胶材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固定座300为一体结构,其材质为金属材质。
80.其中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相互扣合,例如在两部分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扣和卡槽,或者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部分330上环布有定位孔331,在第二部分340上环布有定位柱341,定位柱341与定位孔331位置相对应且过盈配合。而被子固定装置还包括包覆第二部分外周以及第一部分局部的保护套350。此处理解为保护套350越过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之间的衔接处且包覆第一部分330的局部,外观更简洁。而保护套350为柔性织物或者硅胶套等,起到缓冲的作用,提高安全性。当然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还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保护套350遮盖紧固件。
81.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还有:一实施例中,固定座300为中空设置,中心具有形成固定孔310的孔柱360。结合前述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即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分别具有第一孔柱361和第二孔柱362,两孔柱的外周一圈中空设置。
82.下面将对本技术中包括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的固定座300的组装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83.s1:将嵌件320固定安装在第一部分330的第一孔柱361内的固定孔310中;
84.s2:将第一部分330和第二部分340相互嵌套并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
85.s3:将保护套350包覆在第二部分340的外周和第一部分330的局部。
86.下面将对本技术的被子固定装置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
87.s1:将针套200套设在针杆140上;
88.s2:手握基座130,用尖端部210穿透过固定物;
89.s3:拔出针套200,用固定座300对准第二端部120并旋转,使得第二端部120逐渐与固定座300啮合并固定。
90.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的被子固定装置对其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91.s1,利用带有尖端部210的针套200沿第一方向穿透固定物500;
92.s2,针杆140经由背向尖端部210的一段插入针套200内,针套200连同针杆140贯穿固定物500使得第二端部120穿过固定物500;
93.s3,针套200沿第一方向退出固定物500暴露出针杆第二端部120;
94.s4,第二端部120伸入配合于固定座300的固定孔310,使得固定物500被限制于基座130和固定座300之间。
95.结合图14~图17,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被子固定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针杆和固定座,还包括针套200,针套200具有尖端部210,且尖端部210具有供针杆140伸入的开放口211。针杆140经由开放口211插入针套200内,再被针套200引导穿透固定物500,具体的使用方法,包括:
96.s1,利用带有尖端部210的针套200沿第一方向穿透固定物500;
97.s2,针杆140的第二端部120经由开放口211插入针套200内;
98.s3,针套200沿第二方向退出固定物500并引导第二端部120穿过固定物500;注意,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方向相反。
99.s4,第二端部120伸入配合于固定座300的固定孔310,使得固定物500被限制于基座130和固定座300之间。
100.针对此使用方法,为了方便针套200的穿透和退出,参阅图18,一实施例中,针套200背向尖端部210一端连接有手柄410,手柄410上径向对称布置有手指倒扣的握把411,握把411为弧形结构且朝向针套200一侧弯曲,方便握持穿设操作。一实施例中,手柄410上套设有遮盖针套200的套管420,避免在不使用时意外戳伤。
101.本技术的被子固定装置中的固定座和针杆之间通过螺纹紧固,相较于传统结构简化了固定座的结构,且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强度更高,针杆不易拔出。同时由于嵌件的存在,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并且较传统结构的零部件数量减少,方便装配。
10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10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