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7 20:19: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制冷机组在制冷过程中,蒸发箱体内蒸发器与空气冷热交换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为了将冷凝水去除,传统的做法是将蒸发箱体内的水导流到蒸发箱体外部接水盒,再使用吹风或其它方式使冷凝水蒸发掉或者让其自然蒸发。如此,无法将低温的冷凝水再次利用。并且到梅雨季节时,接水盒内中的冷凝水蒸发很慢,可能会溢出导致钣金件生锈、电器发生短路,甚至需人工去倒掉接水盒里面的冷凝水。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及制冷设备,该冷凝水回收装置能够对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回收利用,用来对冷凝器进行降温。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适用于制冷设备,包括第一接水盒、第二接水盒和吸水装置;所述第一接水盒用于接收所述制冷设备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所述第一接水盒位于所述制冷设备冷凝器下方位置;所述第二接水盒位于所述制冷设备冷凝器上方位置;所述吸水装置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接水盒固定、且至少部分所述吸水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接水盒中;至少部分所述吸水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接水盒中。
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水盒固定安装于所述冷凝器上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接水盒位于所述冷凝器第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接水盒位于所述冷凝器第一侧;所述吸水装置一端部与位于所述冷凝器第一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接水盒的内侧部固定;所述吸水装置另一端部与位于所述冷凝器第一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接水盒的内侧部固定。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装置为吸水棉条,所述吸水棉条的数量为2个或2个以上;每个所述吸水棉条间隔预设距离排布;
7.或者,所述吸水装置为网状的吸水布。
8.在一个实施例中,完全位于冷凝器第一侧的第二接水盒的边缘部距离所的所述吸水装置与所述冷凝器迎风面距离大于或等于0.5cm。
9.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吸水装置位于第一吸水盒的上边缘以下0.5cm或者位于上边缘以下大于0.5cm处;
10.或者,至少部分吸水装置位于第二吸水盒的上边缘以下0.5cm或者位于上边缘以下大于0.5cm处。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装置为木棉材质和/或压缩喷绒布。
1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蒸发器、冷凝器、风机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冷凝水回收装置;
13.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能够落入所述冷凝水回收装置的第一接水盒内;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一侧,能够对所述冷凝器进行风冷散热。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第二侧;所述风机能够进行吸风,将所述冷凝器第一侧的低温空气吸入所述冷凝器、对所述冷凝器进行降温。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位于蒸发箱体内,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导流管3,所述导流管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接水盒内部,所述导流管另一端与所述蒸发箱体连通。
16.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底板,所述第一接水盒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部;所述冷凝器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一接水盒中。。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水盒、第二接水盒和吸水装置;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落入第一接水盒中,吸水装置可以放置在冷凝器附近、并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吸水盒中,至少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吸水盒中,从而可以将第一接水盒中的冷凝水进行扩散至第二接水盒,也可以将第二吸水盒中的冷凝水扩散至第一吸水盒,能够有效防止冷凝水外溢。另外,在扩散过程中,部分冷凝水会停留在吸水装置上,有利于使得冷凝器附近空气温度降低,实现对冷凝器的散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风冷散热,能够大大提高冷凝器的散热效果。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冷凝水回收装置,也能够对冷凝水的回收利用:用于为冷凝器散热。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制冷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冷凝水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侧置式制冷设备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5.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制冷设备,比如冰箱、空调等系统包含至少2个换热器,其中一个为蒸发器,一个为冷凝器。空调制冷时,蒸发器位于室内机,冷凝器位于室外机内;冰箱系统中,一般蒸发器位于蒸发箱体内,而冷凝器位于蒸发箱体外的机组内。制冷设备运行时,蒸发器呈现低温状态,常温的水气遇到低温的蒸发器会产生冷凝水;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将冷凝水进行处理、防止冷凝水扩散到电路板或钣金件等;同时冷凝器呈现高温状态,为了保证系统运行效率或者冷凝器的寿命,需要对冷凝器进行散热降温。
27.图1公开了一种制冷机组的内部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蒸发箱体10、接水盒2、导流管3、冷凝器4、风机5、底板6和压缩机8。蒸发箱体内安装有蒸发器;蒸发器、冷凝器、
压缩机和节流阀之间连接有冷媒管,构成制冷循环系统。风机5用于对冷凝器进行风冷散热。该制冷机组工作时,水气遇到蒸发箱体10内的蒸发器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顺着导流管3流入接水盒2中。接水盒2中的冷凝水需要靠自然蒸发或者人工倾倒,造成浪费且容易溢出导致风险。
28.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适用于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如图2所示,该冷凝水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接水盒11、第二接水盒12、吸水装置13。其中,第一接水盒11用于接收制冷设备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第一接水盒11位于制冷设备冷凝器下方位置;第二接水盒12位于制冷设备冷凝器上方位置;吸水装置13一端部与第二接水盒12固定、且至少部分吸水装置13位于第二接水盒12中;至少部分吸水装置13位于第一接水盒中。当第一接水盒11中有冷凝水时,该冷凝水可以通过吸水装置13扩散到第二吸水盒12中;当然也可以由第二吸水盒12扩散到第一吸水盒中。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冷凝水的蒸发面积、加速冷凝水的蒸发速度,有效防止冷凝水溢出第一接水盒和第二接水盒,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将吸水装置13设置在冷凝器附近,可以对冷凝器进行降温,实现对冷凝水的再次回收利用,并有效解决冷凝器散热的问题。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将吸水装置13设置在冷凝器4的第一侧。第二接水盒12固定安装于冷凝器4上部;至少部分第一接水盒11位于冷凝器4第一侧;至少部分第二接水盒12位于冷凝器第一侧;即,第一接水盒11和第二接水盒12相对冷凝器4凸出设置,且往冷凝器第一侧凸出。吸水装置13一端部与位于冷凝器第一侧的部分第二接水盒12的内侧部固定;吸水装置13另一端部与位于冷凝器4第一侧的部分第二接水盒12的内侧部固定。即,吸水装置13一端固定在第一接水盒11中,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接水盒12中,第一接水盒和第二接水盒中的水可以通过该吸水装置进行扩散,从而在第一接水盒和第二接水盒中流动,有效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同时能够使得吸水装置中含有水分,且吸水装置靠近冷凝器设置,能够对冷凝器4进行降温。
30.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吸水装置13可以包括吸水棉条131,吸水棉条131的数量为2个或2个以上;每个吸水棉条131间隔预设距离排布。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吸水装置13可以是网状的吸水布132。
31.在对冷凝器使用风冷散热时,使用图4或图5所示的吸水装置,不会将冷凝器的迎风面全部遮挡,导致影响风冷散热效果。进一步的,还可以设置与冷凝器第一侧面最近的吸水装置与冷凝器的第一侧面间隔一定距离,比如0.5-2cm,防止吸水装置与冷凝器的管道接触,影响风冷效果;且能够防止吸水装置与高温的冷凝器相接触容易发生材料老化风险。
32.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保证吸水装置与冷凝器第一侧面41间隔0.5cm,设置:完全位于冷凝器第一侧的第二接水盒12的边缘部121距离与冷凝器迎风面距离大于或等于0.5cm。其中,迎风面和第一侧面为同一面。本实施例中,当将吸水装置与第二接水盒12固定时,吸水装置13跨越完全位于冷凝器第一侧的第二接水盒12的边缘部121后,与第二接水盒12内壁固定。也可以,固定在边缘部121外壁部,并将吸水装置一端放入接水盒12中。
33.上述实施例中,设置:至少部分吸水装置位于第一吸水盒11和第二吸水盒12的上边缘以下0.5cm处,或者位于上边缘以下大于0.5cm处。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吸水盒中的水位距离其上边缘小于0.5cm时,冷凝水就会和吸水装置接触,从而吸水装置能够对第一吸水盒中的水分进行扩散,具体的,第一吸水盒中的水分经过吸水装置扩散至第二吸水盒中;同
理,当第二吸水盒中的水位距离其上边缘小于0.5cm时,第二吸水盒中的水分与吸水装置接触,从而吸水装置能够对第一吸水盒中的水分进行扩散,具体,第二吸水盒中的水分经过吸水装置扩散至第二吸水盒中。同时,设置0.5cm的防溢出高度,有利于降低冷凝水溢出第一吸水盒和第二吸水盒的概率,减小冷凝水外溢风险。
34.更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将部分吸水装置放置在第一吸水盒11内下表面上,再将部分吸水装置放置在第二吸水盒12的内下表面上;而后在将吸水装置与第一吸水盒11和第二吸水盒12固定,具体的,可以使用螺钉固定、粘结固定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直接将吸水装置固定在第一吸水盒和第二吸水盒底部,只要吸水盒中有水就会发生水分的扩散转移,有利于提高冷凝水的利用率,实现对冷凝器的快速散热。
35.上述实施例中,吸水装置可以是木棉材质和/或压缩喷绒布;即,吸水装置由木线材料或者压缩喷绒布制成。
36.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增加一个吸水盒和吸水装置就能实现冷凝水的回收利用,无需电能去实现冷凝水从第一吸水盒到第二吸水盒的运输,具有简单方便、成本低的优点。也可以轻松现有制冷设备进行改进,实现冷凝水的回收利用。
37.基于上述冷凝水回收装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蒸发器、冷凝器4、风机5和上述的冷凝水回收装置。其中,冷凝水回收装置中的吸水装置13位于冷凝器4迎风面41一侧,并与迎风面41间隔一定距离,比如大于0.5cm的距离。
38.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能够落入冷凝水回收装置的第一接水盒11内;风机5位于冷凝器4其中一侧,能够对冷凝器4进行风冷散热,即,将风吹至冷凝器对冷凝器进行散热;同时配合吸水装置上的冷凝水,可以加大散热效果。该制冷设备不仅冷凝水溢出风险很低,还能够对冷凝水回收利用:用来对冷凝器进行散热。
39.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风机5位于冷凝器4第二侧;风机5能够进行吸风,将冷凝器4第一侧的低温空气吸入冷凝器、对冷凝器4进行降温。因为冷凝器4第一侧安装有冷凝水回收装置的吸水装置13,吸水装置13中会吸附冷凝水,而冷凝水温度一般较低,从而使得冷凝器第一的空气温度也低,如此使得冷凝器4的散热效果更好。
40.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蒸发器位于蒸发箱体10内,制冷设备还包括导流管3,导流管一端部位于第一接水盒内部,导流管另一端与蒸发箱体连通。蒸发箱体10、导流管3的结构可以参见图1。导流管3能够将蒸发箱体10能产生的冷凝水导流至第一接水盒中。
41.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制冷设备还包括底板6,第一接水盒11固定安装在底板6上部;冷凝器4安装固定在第一接水盒11中;压缩机8安装在底板6上,且位于冷凝器4第二侧。
42.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蒸发箱体、冷凝器、风机的安装位置可以按制冷设备要求进行设计,即,压缩机可以位于冷凝器第一侧,也可以位于第二侧,当然也可以位于前侧或后侧。制冷设备可以是侧置式(左右式)制冷机组,也可以是前后式制冷机组,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4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